小額信貸扶貧是為貧困農戶發展產業提供「啟動金」的重要途徑。如今,小額信貸扶貧在中國呈現了多樣化的格局,公益性機構與商業性機構並存、銀行機構與非銀行機構並存、大機構與小機構並存、非政府組織(NGO)與正規金融機構並存,他們相互補充,互為助力,共同構築了中國金融扶貧大平臺。
其中,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和農信)是中國NGO小額信貸扶貧發展的典範,經過20餘年的探索,為中國金融扶貧做出了傑出貢獻。
初心不改 致力小額貸款扶貧
隨著中國扶貧基金會小額信貸部的發展壯大,所惠及的貧困群體不斷增加,2008年,中國扶貧基金會在其小額信貸部的基礎上組建了中和農信公司,專注於農村小額信貸扶貧項目的管理與拓展。
由於所借鑑的孟加拉鄉村銀行貸款模式在中國「水土不服」,中和農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將「輸血」、「造血」相結合,設計了「信貸業務+農民培訓」的模式,不僅為貧困農戶提供金融支持,還為這些項目農戶提供生產技術、經營管理、法律知識等多方面的培訓和市場信息服務,促進了貧困農戶可持續的增收機制的培育。
在信貸方向上,中和農信將客戶群體鎖定農村群體,貸款用途以產業經營為主,幫助客戶發展生產和提高收入水平,不支持可能有負面產出(如環境汙染)的行業貸款,多維度助力鄉村振興。迄今為止,中和農信的項目區絕大部分圍繞貧困地區,基本上全面覆蓋內蒙古、河北貧困區,以及甘肅、遼寧等20個省份的上百個貧困縣。隨著中國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中和農信逐漸改變了小組聯保貸款,開始發展更加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形態的個人信貸。
多年紮根於貧困地區的中和農信,放貸的出發點只有一個:只要對方有通過勞動改善生活的意願,就會給予幫助。湖南有一位客戶,年輕時外出務工,被人騙到偏遠地區非法囚禁了19年,靠裝病以及沿路乞討才回到家鄉。這個時候他的戶口已經被註銷,老家房子塌了,本村的親人也所剩無幾。在他看來不會有人借給他錢,然而中和農信卻真的貸給了他5000元錢用來種菜謀生。在中和農信的幫助下,他不但有了自己的生意,還買了農用車,甚至還想翻蓋一下老家的房子。
不以善小而不為,在為客戶提供服務的同時,給予客戶充分的便利和尊重,是中和農信一直堅守的行為準則。為了一筆一兩萬元的貸款跑上幾百公裡上門服務,在中和農信是最常見的事。客戶家裡鬧矛盾,中和農信的員工會給他們提供幫助和疏導;客戶家裡出現意外或重大災難,中和農信會提供基金救助;客戶家裡有人去世,中和農信會進行債務的減免……不吃客戶一頓飯,不抽客戶一根煙,不喝客戶一瓶水,致力於建設「有情懷的企業、負責任的金融」,這樣的中和農信得到了客戶深深地信賴。
銀企合作 打通金融扶貧最後一百米
由於國內對小額信貸公司放貸合規性的質疑和各方面的原因,很少有國內銀行會對此類企業提供金融助力,而北京銀行是唯一一家為中和農信提供貸款的內資銀行,並且是在中和農信剛剛起步的時候就給予了很大支持,除了授信業務,還提供了總分公司的開銷戶、結算,銀企直聯,外債專戶業務、結售匯,增資專戶業務,託管業務等等。這些服務在其他銀行是很難對小額信貸企業提供的,但北京銀行對中和農信的支持一直很穩定,這既是基於北京銀行一直以來對普惠金融的踐行,同時也是建立在對企業情況的充分調研之上。
由於中和農信的服務對象大多在偏遠的貧困區,支行員工往往需要多次驅車幾千公裡深入一線下戶收集資料。這些不怕苦累、盡職盡責得來的調研結果,讓北京銀行對中和農信以及那些感人至深的脫貧故事有了極為深入的了解,最終促成了雙方的全面合作。隨著中和農信的發展壯大,授信額度也從最初的2000萬元增加至4.5億元。
合作過程中,北京銀行針對不同業務,與客戶建立業務交流群,以便在第一時間響應中和農信提出的業務需求,並儘快協調相關部門制定解決方案,由於每天發生業務及業務量較大的特性,彼此之間幾乎做到了每天都有溝通。有時遇到緊急業務,經常會溝通至凌晨,在節假日進行溝通也是常有的事。真誠的服務精神,專業的業務能力,讓北京銀行得到了客戶的肯定,只要有業務需要,客戶都會首選北京銀行。
北京銀行與中和農信的合作,不但讓企業在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更是攜手打通了農村金融扶貧的最後一百米,讓越來越多的貧困家庭看到了擺脫困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