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公益小貸」找到全新融資模式
12月9日,證監會公布資產證券化新規後的首單產品———中和農信2014年第一期公益小額貸款資產支持專項計劃(下稱「專項計劃」)成功設立。
專項計劃由證券公司中信證券和公益小貸機構中和農信聯合推出,計劃管理人——中信證券將購買中和農信的公益扶貧小額貸款,並以貸款回收的現金流為支持發行資產支持證券,該資產支持證券將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該專項計劃的成功發行,讓一直備受資金困擾的公益小貸找到了一種全新的融資模式。
公益小貸的融資困局
作為農村金融扶貧的有效手段之一,公益小額信貸雖然日益受到各級政府以及客戶的認可,卻一直備受資金困擾,進而影響其扶貧力度以及規模擴張。
目前,我國公益小貸機構的資金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渠道:捐贈、商業資金入股和銀行貸款。這些渠道都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商業資金很難入股「公益小貸」,因為商業股本的進入往往會導致公益小貸的扶貧使命偏離(商業股東有追逐利潤的天性),無法覆蓋真正的貧困人口;此外,由於公益小貸機構的實體資產有限,其最大的資產就是來自農村貧困農戶的債權,缺乏足額的抵質押和擔保,公益小貸機構從銀行獲取批發貸款的額度非常有限。基於種種原因,目前能自負盈虧的公益小貸機構更是寥寥無幾。
但我國目前農村的中低收入群體對小額信貸的需求很大。中和農信的分支機構數量每年以40%的速度遞增,2014年放款量將超過28億元,仍遠不能滿足項目區農戶的用款需求。
為緩解貸款本金不足的困境,中和農信一直在嘗試以市場化的方式將社會資本引入公益領域。2006年,當中和農信首次向國家開發銀行申請批發貸款時,曾聽到社會上對公益小貸能否繼續扶貧的擔心。但是8年過去了,中和農信依然紮根在貧困農村,服務農村的低端人群。中和農信的貸款客戶97%來自農村,其中93%的客戶為農村婦女,她們平均年齡在42歲,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
「現在,中和農信又開始向資本市場伸出了橄欖枝,希望藉資產證券化盤活自身存量資產,擴大規模;更希望有更多的社會投資者,關注投資的社會責任。」中和農信總經理劉冬文說。
首個公益小貸產品亮相
中和農信總經理劉冬文介紹,本次中和農信於年底開展證券化融資,將用於在貧困縣發放農戶小額貸款,解決農村備耕期的農戶貸款難問題。該專項計劃發行總額為5億元,預期發行期限為發行之日起3年以內,其中循環期2年,分配期預計不超過1年。
該專項計劃的基礎資產是以中和農信作為原始權益人、對18歲-60歲已婚女性發放的小額貸款,資產池共有122438筆小額貸款,平均單筆貸款餘額4492元。根據聯合信用評級公司的評估結果,產品中優先級證券佔比為86%,本金總額為4.3億元人民幣,信用等級達到了AAA;次級證券佔比為14%,本金總額為0.7億元人民幣,由中和農信全額自持。
產品的現金流來源主要為小額貸款正常到期回收的本金和利息、催收逾期的貸款本息和罰息以及專項計劃的合格投資收入。產品的現金流在扣除稅金及其他交易費用後,將首先用於支付優先級證券的預期收益及優先級證券本金,剩餘回收款將分配給次級投資人。
中信證券債務資本市場部執行總經理湯峻表示,中和農信深耕農村小額信貸領域長達18年,通過反覆實踐,已構建起優秀的公益小額信貸風險控制體系,使中和農信能夠快速穩步發展,並始終保持極為優秀的資產質量。
劉冬文表示:「隨著融資渠道的拓寬,我們的業務將更多地惠及貧困農戶」。(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