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寫歷史的小明好久沒出來了,這次他來談談兩岸的「時間」問題。
我們都知道,大陸和臺灣用的都是東八時區的時間標準,所以兩岸沒有時差。
不過,臺灣媒體的報導中,出現「臺灣時間」的頻率越來越高,猛一看挺刺眼,然而仔細一琢磨,這事還真不能怪誰,要怪只能怪兩岸沒有統一了。
隨手一搜,臺媒到處都用「臺灣時間」
想當初,中華民國成立後,位於北京的中央觀象臺曾把全國分為五個時區。1939年,內政部召集標準時間會議,也確認了中國的五個時區。分別為:
然而,1947年4月,東北解放區統一實行了東經120度上海時間。1949年10月,大陸把東八時區(UTC+8,UTC與GMT含義相似)正式命名為「北京時間」(與「中原標準時間」相同)。11月,陝西停用「隴蜀時間」,隨後,大陸陸續全部啟用「北京時間」。
而臺灣呢?從日本殖民統治到抗戰全面爆發時,用的是東八時區的時間;但1937-1945年間用的是東九時區時間(即日本時間,被稱為「中央標準時」)。光復後,又恢復了東八時區的時間(被稱為「西部標準時」)。
隨後你知道,民國政府「播遷」到臺灣去了,他們不可能用「北京時間」,也不可能用從日本角度命名的「西部標準時」,於是,他們在臺灣推行了「中原標準時間」(英文:Chungyuan Standard Time,縮寫CST)。
所以臺灣各電臺電視臺在報時時,均使用「中原標準時間」一詞,而這也是有法源依據的:中華民國政府頒訂的《全國各地標準時間推行辦法》,訂於1947年。
不過2000年後,臺灣越來越多地使用「國家標準時間」(NST)或者「臺北時間」(TST)甚至「臺灣時間」。臺灣的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當時說,臺灣不需要以來自大陸的「中原標準時間」作為計量時間的標準,所以,該局對外發布時間信息都以「現在時間x點x分x秒鐘」表示,或乾脆以「國家標準時間」來表示。
「國家標準時間」(在經濟部大樓)
話說「國家標準時間」或者「臺灣時間」確實有些刺眼,不過,同樣位於東八時區的香港有「香港時間」,澳門有「澳門標準時間」,時間標準也都是由當地的授時部門管理。所以,想到這一點,我有點語塞,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即使在大陸內部,也因為幅員遼闊,烏魯木齊時間與北京時間也不同啊(但烏市的民航、鐵路、郵政等公用事業,還得用「北京時間」)。
請在下方留言,說出你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