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港臺文化戰略交流研討會
會上,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生李明勳認為,大陸武統最後時間點將會落在2045至2049年,因為1945年中華民國開始統治臺灣、1949年流亡(退守)到臺澎金馬,到2045至2049年就是100年,國際公法上,在當地實質統治100年,就自動承認其國家地位。
一位曾從事中共黨建研究的學者則指出,大陸官方對於統一的心理預期,最後的時間點是2050年,但不會到那麼晚,學界以香港情況推論,籤約後13年才正式回歸,給了13年適應期,因此應該往前推10多年,大致落點在2030至2040年間。
而關於近來大陸民間武統聲浪高漲,中一智庫主持人、臺海評論家畢殿龍認為,兩岸統一,民心相通最重要,存在統一時間表沒有問題,但應有更積極的做法,要不斷加強兩岸交流,尤其是青年交流。臺灣民眾也不應該把自己未來命運拱手交給他人,應該發出追求和平的聲音,避免大陸武統聲音過大。
2016年5月18日,蔡英文「520」就職演說前,群眾手持標語靜坐
鼓勵臺灣青年闖蕩大陸,應先給適應時間
另據《中國時報》報導,當天的研討會上還討論了臺灣青年闖蕩大陸如何適應競爭的問題。
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生楊明勳表示,過去大陸給臺灣青年一系列優惠政策,看似增加友好交流,但對真正的融合交往反而是障礙;機會面前,應只看能力不問出身,這也符合大陸邁向全球化進程。
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許智超則表示,競爭沒錯,但希望配套工作能夠再完整一些,畢竟臺灣青年不熟悉大陸當地環境、法規,都需要時間適應。「競爭是一起競爭,但希望能讓臺灣青年有先適應的時間」。
他說,若放手讓臺灣青年跟大陸青年競爭,那麼將是出身臺灣中上階級家庭的臺灣青年獲利更多,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後顧之憂,這就有失大陸想多照顧臺灣中下階層的想法。
他還說,大陸對臺青應加強就業輔導,這更切中臺灣青年前途茫茫的心理。而傳統交流營隊中,應多安排一對一的兩岸青年交流、交朋友,若真有進一步發展,兩岸青年結緣越多,越能促進兩岸融合。
中一智庫系一家民間智庫,由資深評論員、臺海評論家畢殿龍和一些專家和著名評論員一起發起組建。2014年年底召開第一次交流籌備會,2016年3月19日曾召開第二次民間智庫暨港臺文化交流研討會。目前該智庫專家組成員主要有北京大學的劉國基教授、北京聯合大學的李振廣教授和經濟學家、財經評論員餘豐慧及河南科技大學的梁愛強教授。
紫荊網16日報導,本屆研討會由資深評論員、臺海評論家畢殿龍主持。
廈門大學博士蔡金樹、臺灣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研究中心主任吳建德、臺灣大學副教授陶翼煌、河南財經大學教授代振華、暨南大學博士畢中和、臺灣中山大學博士宋慎之、臺灣國立金門大學劉瑞川、北京大學博士黃子榕、天津南開大學副教授李曉兵、香港浸會大學博士彭念、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陳志豪等來自內地、香港和臺灣的近30餘位專家、學者及臺灣中國時報、環球網、香港大公網、香港紫荊網、東森新聞、海峽兩岸網等媒體參加研討會。
在研討會上,針對「一帶一路」是臺灣負責任的選擇,籍文化、教育、經濟元素下的國家統和,港臺文化現狀與未來等課題,與會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度研討與交流。與會專家認為,臺灣的地理位置與發展歷史,可作為「一帶一路」向東亞、東南亞以及泛太平洋地區的重要節點,是陸權延伸至海權的關鍵。臺灣作為「一帶一路」的經濟成員,尤其是臺灣青年應視世界為舞臺,捐棄鄉土為唯一可能成功之處所之單一思考,也不要掉入政治的漩渦,而應該善用多元文化的力量與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凸顯其價值。因此,臺灣在經濟與社會發展、環境保護與文化存續上所累積的知識經驗,可為「一帶一路」提供寶貴的價值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