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自己養牛的趣事,郭文瑞哈哈大笑
青要山鎮,地處新安縣深山區,境內重巒疊嶂。在鎮區西側,有一座大山,山勢高聳,仿佛這片天空都是由它撐起的,它有個好聽的名字——青女峰。
在青要山鎮小寨嶺村很多人心中,經營養殖場和商店的山裡閨女郭文瑞,就好似眼前這座大山,用自己柔弱的肩膀,為常年臥病在床的爸爸和年邁的奶奶撐起了一片天。
本月19日,全市「咱們一起奔小康」暨「送黨課進基層」巡迴宣講活動在新安縣舉行,貧困戶郭文瑞的勵志故事令現場很多人動容。今年23歲的她,有著怎樣的故事?昨日,《洛陽晚報》記者驅車90多公裡,來到郭文瑞家中,見到了這名愛笑的95後姑娘。
她有一雙布滿老繭的手
——一袋八九十斤的飼料輕鬆背上身,每天搬抬的飼料有1400餘斤
清晨,四面環山的小寨嶺村顯得格外安靜。山巒間,還有霧氣飄蕩。村西側一間牛棚裡,不時傳出的哞哞聲,打破了小村莊的寧靜。每天這個時候,是郭文瑞餵牛的時間,牛兒們此起彼伏地叫著,仿佛在歡迎她的到來。
在村裡通往牛棚的小路上,一個身穿格子圍裙、黑色膠鞋的瘦小身影,漸漸清晰。齊劉海、馬尾辮、圓臉盤兒,這個姑娘正是郭文瑞。今年23歲的她,已是村裡很多人口中的養殖能手。
去年,因豬市行情不穩定,在縣裡幫扶下,郭文瑞利用扶貧資金和小額貸款,從同村人那兒盤下了牛棚和牛。她也從大家口中的養豬能手,變成了養牛能手。
牛棚一側連著一個五六米深的發酵池,裡面囤積著厚厚的玉米稈。站在玉米稈堆上,郭文瑞拿著鐵鏟,深一腳、淺一腳來回穿行,將腐敗發黑的玉米稈挑出去,再用鐵耙將玉米稈裝進籃子裡。一籃子牛草,50多斤,郭文瑞一隻胳膊就能(kuǎi)起。
牛棚裡的18頭牛,一頓要吃十三四籃玉米稈,還要配上一袋用玉米、麩子、豆粕拌成的精料。粗略計算,她每天搬抬的飼料有1400餘斤。
今年,是郭文瑞與養殖打交道的第八個年頭。一袋八九十斤重的飼料,她兩手一拽,能輕鬆背上身。她攤開一雙手,在手掌與五指間,泛黃的繭子格外顯眼。
「疼嗎?」看到郭文瑞的手,記者不由地心疼。
「不疼了,剛長血泡的時候疼,磨得時間長了,只長繭子不長泡。就是太粗了,像莊稼漢的手。」郭文瑞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下意識地搓起手。
給牛餵飼料,讓它吃個飽
她曾經夢想當醫生
——但因家庭重擔她選擇回家搞養殖,如今守在家人身邊是她最大的幸福
來過小寨嶺村的人,都會對這裡的山路印象深刻。
車輛繞行在崇山峻岭間,一個急彎連著一個急彎。快到小寨嶺村,路變得更窄,不到3米寬,只允許車輛單向通行。每逢下雪,村裡要斷行多日。
自打郭文瑞記事起,爸爸郭保朝就已經癱瘓,常年坐輪椅。雖然家庭並不富裕,但爸爸很堅強,在電廠當過工人、做過中巴售票員、在村裡辦過養豬場。
一家人的疼愛,讓郭文瑞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也讓她對未來充滿無限遐想。她曾夢想過讀大學,當醫生,但這個夢想在15歲時被打破,那年她剛初中畢業。
2010年,在自家辦養豬場、經營小商店、供郭文瑞上學的爸爸,突然因感染住院做了大手術。手術後郭保朝連輪椅都不能久坐了。
家裡的農活兒全部落在了年邁的爺爺身上,那時候,養豬場的工具還很落後,飼料要靠手工攪拌,然後一袋一袋背到豬舍。忙活一天,夜裡爺爺腰疼得難以安睡,不停地翻身。聽著床板不時發出的吱吱聲,很多個夜晚,郭文瑞都難以入睡。
放棄上學,回家跟爺爺一起管好家裡的養豬場和小商店,郭文瑞做了這個決定。2014年,爺爺因病突然去世,郭文瑞開始獨自承擔起家裡的一切。
「放棄上學,後悔嗎?」記者問。
「沒啥後悔的,都說高堂在,不遠遊。如今,能守在家人身邊是我最大的幸福。」郭文瑞說。
小牛跑出去撒歡兒,郭文瑞追趕著讓它回牛棚
她愛美卻一年不捨得添件新衣
——上一次買衣服還是去年過年的時候,自拍養牛就是她的娛樂方式
每天6時許,郭文瑞準時起床,開始一天忙碌的生活。
洗把臉,郭文瑞給爸爸和奶奶做早飯,招呼他們吃完,就準備去牛棚了。連日來,氣溫越來越低,臨走前,郭文瑞總不忘到爸爸房間,給爸爸掖掖被角。
如今,郭文瑞養牛已經輕車熟路。餵牛、打掃牛棚,兩個鐘頭就能忙完。就算上栓鼻環這種麻煩事兒,她也能利索處理。然而起初餵牛時,看見牛的兩隻大眼睛,郭文瑞就害怕。打掃牛棚時,要碰上牛發「牛脾氣」,一不留神,一個大蹄子踹到大腿上,疼得鑽心,讓她直掉眼淚。
等忙完牛棚的事兒,小商店也到了開門的時間。忙午飯,又是餵牛,到了晚上,郭文瑞會幫爸爸按摩腿、打掃家裡,這些事兒天天雷打不動。
23歲的年輕人,大多愛聽歌、看電影、追劇,但每天從早忙到晚的郭文瑞,很少有時間娛樂。她說,自己上一次斷斷續續看的幾集電視劇,還是幾年前的《甄嬛傳》。偶爾,在養殖場裡,用手機拍拍自己養牛的畫面,就是她日常的娛樂方式。
23歲的姑娘,誰不愛美。可郭文瑞一年到頭也捨不得給自己買一件衣服。去年,郭文瑞用搞養殖賺的錢和縣裡發的補貼款,把家裡重新翻修了一遍。
「上一次買衣服是什麼時候?」記者問。
「去年過年吧。我平時天天在牛棚,穿好衣服都浪費了;去鎮裡一趟又遠,索性就不買了。」郭文瑞笑呵呵地說。
幫爸爸按摩腿,是她每天必做的事兒
她成了帶動鄉親們一起脫貧的領頭人
——帶著五六戶貧困戶一起搞養殖,為大伙兒提供技術支持
郭文瑞家隔三岔五總會有人來串門,他們有的是縣政府的工作人員,有的是幫扶單位的領導,有的是村裡的幹部。聊起家裡的情況,郭文瑞每次都是笑呵呵的。
在郭文瑞心中,生活並不苦。這些年,國家的政策好,大伙兒的關懷和幫助,讓她對生活充滿信心。
知道她家辦養殖場,縣裡送來小額貸款和到戶增收的好政策;養牛中,碰到什麼困難,隨時打電話就有人解答;爸爸看病住院,也有縣殘聯的工作人員操心著給張羅報銷……如今,郭文瑞的爸爸和奶奶,享受著每月190元的低保,她家還享受了每季度750元的光伏發電分紅。
給小商店的貨架上貨
郭文瑞勤快,家裡的養殖場辦得有聲有色。當上郭嶺組的組長後,她又帶著五六戶貧困戶一起養牛、養豬,為大伙兒提供技術支持。
「今年年底,脫貧有信心嗎?」記者問。
「有,我爸常說,幸福不能等、靠、要。只要踏實肯幹,就算苦水也能變美酒!」郭文瑞的回答,堅定而有力。
來源:洛陽晚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