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探索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扶貧新路子

2020-12-15 旅新網

  巴馬瑤族自治縣是「世界著名長壽之鄉」和「中國長壽之鄉」。近年來,巴馬依託良好的生態優勢和長壽資源,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大力發展旅遊業,讓老百姓擺脫貧困、吃上旅遊飯。巴馬因地制宜,創新舉措,圍繞「黨建引領、能人帶動、深化改革」推動了扶貧開發與鄉村旅遊有機融合,探索旅遊發展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黨建引領,「昔日窮窩窩」變為「旅遊香饃饃」

  一是黨員帶頭解放思想。2005年甲篆鎮百馬村坡納屯3名黨員認識到發展旅遊才是出路,他們成立黨小組,率先在自家建設農家旅館,同時逐個做通群眾的思想工作,最終實現整屯重建新村,打造集「食、住、行、養、樂」於一體的農家樂養生旅館。

  二是支部引領創建機制。為了更好地發展管理村裡的旅遊事業,村黨支部發動村民通過流轉土地,引進公司統一經營管理全屯農家旅館;發起建立了「支部+理事會+協會」共商機制,形成「支部引領、協會協調、企業帶動、群眾參與」運行模式;理事會監督村務管理,推行群眾自治;協會協調產業發展、引導行業自律,形成協會協調組織、群眾積極參與的產業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黨支部謀事、理事會議事、群眾大會定事、黨員帶頭幹事」的良好格局。

  三是優化黨建管理方式。隨著養生旅遊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到村裡,為了更好管理村裡社會秩序,村黨支部積極探索建立「候鳥人」黨小組。「候鳥人」黨小組積極參與村級公共服務,將旅居黨員先進的管理經驗帶到村裡,旅遊環境和社會治理得到很大改善。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全屯現有農家旅館62家,月接待遊客2500人次以上,年戶均增收2.4萬元。村民從事住宿餐飲服務,年戶均增收1萬元。土地流轉90畝,戶均增收0.2萬元。坡納屯從2005年無遊客到2018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年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不足2000元增長到2018年2.2萬元。如今的坡納,已成為廣西農業旅遊示範點、廣西休閒農業「十佳名村」「中國特色村」「廣西四星級旅遊區」。成功創建黨建促旅遊脫貧「坡納模式」,並在全縣28個村屯推廣,輻射帶動57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能人帶動,讓旅遊景點成為脫貧致富的「共享資源」

  充分發掘「家門口的金山銀山」,通過引進企業或當地能人帶動等方式,投入開發景區景點,打造集特色旅遊、特色小吃、特色農家旅館、特色農產品和旅遊商品銷售於一體的「共享山莊」,讓周邊群眾家裡的土地升值,實現家門口就業、坐在家裡有收益,形成「公司+農戶」的模式,帶動貧困群眾共享旅遊發展紅利。

  一是在建設中獲利增收。如賜福湖國際長壽養生度假小鎮、巴馬命河—水晶宮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巴馬國際旅遊集散中心和華昱百魔洞度假區等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的重大旅遊項目,引導貧困群眾通過土地流轉、房屋資產入股分紅、門票分紅等方式參與建設,共同發展實現增收。項目竣工後將輻射帶動4個鄉鎮約48000多人,其中貧困人口22100多人。

  二是入股分紅收益增收。如仁壽文化源景區,讓平林村當地40多戶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共同發展,項目運營後村民可以佔10%的股份參與分紅,構建了「公司+股民」的聯合經營模式。景區2012年開始運營至今,每年吸引遊客30萬人次以上。2018年,入股村民分紅6萬元,敢煙屯貧困群眾實現全部脫貧。

  三是務工就業增收。如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夢•巴馬》有150餘名演職人員,其中80多人是當地農民,人均年收入達3萬元以上;那桃鄉平林村敢煙屯群眾在仁壽文化源景區務工,人均工資1500元。此外,還有很多群眾在百魔洞、水晶宮、百鳥巖等景區工作,人均月工資2200元以上。

  四是群眾自主經營增收。在能人帶動下,那桃鄉平林村45戶貧困戶自主經營開設「仁壽鄉舍」農家旅館,日均接待遊客達180多人次,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旅遊與精準扶貧實現了互促共進。此外,在水晶宮、百魔洞、百鳥巖、坡納度假村、長壽島、活泉等景區景點,景區周邊農民通過特色小吃、農產品銷售、旅遊商品銷售等商業實現增收。

  深化改革,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惠及更多貧困群眾

  2017年巴馬被列為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巴馬以發展全域旅遊為目標,積極探索走出一條貧困地區旅遊業改革發展的新路子。

  一是理念引領,樹立科學的旅遊發展觀。秉持全域旅遊理念,以重大項目為抓手,努力推動國旅區由單一景區景點的觀光旅遊向融合大健康的康養旅遊轉變,把國旅區建設成為具有鮮明文化特色、濃鬱康養氛圍的國際性、複合性、全天候的國際旅遊目的地。空間上從景區景點向全域轉變,內容上從觀光旅遊向康養旅遊轉變,通過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更好地提升長壽養生品牌品質。

  二是規劃先行,優化旅遊發展空間布局。探索從「多規分立」走向以全域旅遊規劃引領的「多規合一」,委託中國建築設計院編制「多規合一」規劃,將《巴馬縣全域旅遊總體規劃設計》與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縣城總體規劃、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環境保護總體規劃有機融合,繪製巴馬縣域空間信息與旅遊資源「一張藍圖」。

  三是管理優化,提升旅遊公共服務品質。整合行政資源,建立旅遊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顯增強綜合協調能力、監管執法能力、項目服務能力。創新監管機制,建立「旅遊物價巡查大隊」「旅遊食品安全巡查大隊」等多機構共同組成的「1+4+N」的旅遊市場監管模式。強化品牌管理,主動改變自己,鑄造內在品質;通過舉辦「巴馬論壇」、巴馬文旅論壇、長壽文化旅遊節,不斷提升壽鄉巴馬形象。

  四是融資支持,旅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構建「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三位一體的投融資模式,成立了市屬國有企業「巴投集團」,加強與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機構合作,創新融資方式。在金融支持下,縣城及全縣景區交通路網得到全面提質改造,巴馬旅遊集散中心、星級旅遊廁所、河湖連通工程等一批項目快速推進。

  五是系統謀劃,促進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圍繞健康食品、健康服務、健康科技三個核心業態,著重發展天然飲用水、長壽食品、健康醫養、精品體育、會議會展、生物科技、特色醫藥等七大產業領域的大健康產業體系。充分利用長壽養生旅遊帶動,發展生態休閒養生旅遊,發展富硒農作物、香豬、火麻、山茶油、特色水果等健康食品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批實力雄厚的旅遊企業進駐巴馬投資高端旅遊項目。當前,賜福湖國家旅遊度假區、康養旅遊綜合體、特色小鎮等一批高品質旅遊目的地啟動建設,自駕車、房車、高端民宿、水療等新型旅遊業態不斷入駐,定向越野、徒步、馬拉松、鐵人三項賽等精品體育旅遊賽事陸續舉辦。加大旅遊扶貧力度,推動「農、醫、養、文、遊」結合,發展長壽養生旅遊和生態休閒農業,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百姓富、生態美。引導景區周邊農民發展特色小吃、特色民宿、非遺文化展演、農產品銷售、旅遊商品銷售等,帶動3.68萬名農民吃上「旅遊飯」,旅遊業的發展有效帶動了全縣老百姓脫貧致富。(凌吉榮)

【來源:巴馬瑤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清如許)

我要評論

|

查看評論

|

糾錯

|

收藏

|

免責聲明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發布企業負責,旅新網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

相關焦點

  • 巴馬「三招」激活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扶貧
    巴馬接待遊客量從2005年的11.4萬人次提高到2010年的146萬人次,5年間增長了10倍;2015年,巴馬全縣接待國內外遊客338.22萬人次,10年間增長了近30倍。  如何發揮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優勢,依託良好的生態優勢和長壽資源,帶動廣大貧困群眾發家致富,讓廣大貧困群眾吃上「旅遊飯」,探索出一條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扶貧的新路子?
  • 廣西巴馬:康養旅遊深度融合 助推扶貧新樣本
    全域發展旅遊成扶貧新樣本2017年巴馬被列為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巴馬以發展全域旅遊為目標,積極探索走出一條貧困地區旅遊業改革發展的新路子。依託豐富的養遊資源,巴馬通過「農莊+村集體+農戶」、「農莊+配套產業+農戶」、「農莊+文旅產品+農戶+旅遊購物+技能培訓」等旅遊扶貧模式多點發力,實現養遊景區、養遊線路、養遊商品、養遊就業+農莊扶貧,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以前在廣東覺得大城市哪裡都好,現在覺得巴馬很好,在巴馬甲篆鎮也可以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人或事。」
  • 國家旅遊局、國務院扶貧辦印發《關於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扶貧...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記者 齊中熙)國家旅遊局、國務院扶貧辦日前印發《關於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扶貧行動方案》,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切實加大旅遊扶貧支持力度。方案指出,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扶貧的目標任務是:到2020年,「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扶貧規划水平明顯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明顯改善,鄉村旅遊扶貧減貧措施更加有力,鄉村旅遊扶貧人才培訓質量明顯提高,特色旅遊產品品質明顯提升,鄉村旅遊品牌得到有效推廣,旅遊綜合效益持續增長,旅遊扶貧成果不斷鞏固,鄉村旅遊在帶動和促進「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如期脫貧中發揮有效作用。
  • 巴馬坡納屯:脫貧路上黨旗揚 旅遊扶貧奔小康
    2019年全國網絡媒體廣西行採訪團在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鎮坡納屯進行實地採訪。25日,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鎮黨委書記吳昌勳向2019年全國網絡媒體廣西行採訪團介紹道,「到2010年,坡納屯建成了鄉村度假村,發展農家樂,並成立了農家旅館黨支部,2018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26萬元」。脫貧路上黨旗揚,旅遊扶貧奔小康。
  • 文化和旅遊部:全力推動貧困地區文化建設和旅遊發展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李群表示,十三五」期間,共投入了42.96億元,為貧困地區文化建設、旅遊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文化和旅遊部立足部門特點和資源優勢來開展工作,有效推動貧困地區文化建設和旅遊發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重點有以下三個方面:一、在策劃實施文化和旅遊項目的時候,重點向深度貧困地區和定點扶貧縣傾斜。
  • 巴馬:借旅遊扶貧 促群眾增收
    (記者 吳麗萍 通訊員 凌吉榮)巴馬積極探索旅遊扶貧新模式,引導更多群眾參與旅遊業發展,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共享旅遊發展紅利。利用賜福湖國際長壽養生度假小鎮、巴馬中脈國際養生都會、巴馬國際旅遊集散中心和華昱百魔洞度假區等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的重大旅遊項目,引導貧困群眾通過土地流轉、房屋資產入股分紅、門票分紅等方式參與建設,預計項目竣工後將輻射帶動4個鄉鎮約4.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2.21萬人。入股分紅收益增收。
  • 四川全力抓好新時代旅遊扶貧工作 探索脫貧攻堅新方法
    四川省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扶貧專題培訓班現場  6月11日,四川省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扶貧專題培訓班在成都市開班。樂山市、阿壩州、甘孜州、涼山州相關領導,部分省直部門及涉旅企業共120人參加此次培訓,共話四川脫貧攻堅新方法。  四川省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扶貧專題培訓班,由四川省委組織部主辦、四川省旅遊發展委員會承辦。培訓班就民族地區旅遊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旅遊產業轉型升級、旅遊扶貧政策等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
  • 文旅部:挖掘潛在優勢 推動旅遊扶貧
    人民網北京12月23日電 (白帆)今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文化和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情況舉行發布會,文化和旅遊部財務司負責人周宇指出,文化和旅遊部在旅遊扶貧工作當中,立足部門特點和資源優勢來開展工作,有效推動貧困地區文化建設和旅遊發展。
  • 唱著跳著快樂脫貧——廣西融水縣走出「扶貧+旅遊」扶貧新路子
    近日,2020年中國旅遊產業影響力風雲榜單正式出爐,廣西5個案例入選該榜單。其中,南寧市獲評「2020年度中國高鐵旅遊名城」,「融水文旅扶貧五大模式」被列入「2020年度旅遊扶貧典型案例」,「廣西南丹:推動非遺文化活態保護與傳承」被列入「2020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
  • 望江縣巧走「旅遊+文化」扶貧新路子
    望江縣巧妙利用時機,將旅遊、文化與扶貧充分結合起來,走出一條扶貧新路子。 通過旅遊龍頭企業帶動幫助脫貧。望江縣充分發揮「油菜花海」的旅遊資源優勢,依託各類特色農業產業帶動就業、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等幫扶方式助力脫貧攻堅。
  • 廣西巴馬燕洞鎮:粵桂扶貧協作的「樣板間」
    原標題:廣西巴馬燕洞鎮:粵桂扶貧協作的「樣板間」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燕洞鎮是一塊紅色土地,著名的紅七軍燕洞
  • 衛星見證: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脫貧奔小康
    廣西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全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是國家深度貧困縣,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脫貧攻堅聯繫點。扶貧攻堅工作啟動以來,巴馬將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突出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破解扶貧攻堅難題,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2020年實現了全縣整體脫貧。
  • 聚焦「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 能源扶貧顯成效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白雪  能源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動力,也是貧困地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能源局把扶貧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充分發揮能源行業優勢,廣泛動員行業和社會力量,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統籌推進能源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
  • 廣西降低深度貧困地區高速公路
    為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政策傾斜和支持力度,助力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近日,經自治區政府批准,自治區交通運輸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聯合印發《降低我區深度貧困地區高速公路貨運車輛通行費收費標準實施方案》,進一步降低深度貧困地區物流成本,確保途經廣西20個深度貧困縣12條高速公路貨運車輛通行費標準達到廣西最低水平
  • 寫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召開一周年之際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貧困戶馬麥熱在說,近兩年用扶貧貸款養了100多隻羊,前年兒子娶了媳婦,去年她當上奶奶,今年開了農家樂,一年一個新變化,摘掉了祖祖輩輩的「窮帽子」。臨夏州是國家確定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這裡全年乾旱少雨,山高溝深,曾被聯合國認定為不適宜人類居住。如今,一場徹底改變當地貧困面貌的決戰正在展開。
  • 廣西巴馬:山溝溝變成度假好去處
    巴馬不僅是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的核心區,也是深度貧困縣。風景無法直接變為「錢景」,如何讓「開門見景」的山區群眾,擁有一條具有巴馬特色的旅遊脫貧致富路呢?   摸索多年後,巴馬找到了答案:通過「企業+村集體+農戶」「配套產業+鄉村旅遊+農戶」「基地+文旅產品+農戶+旅遊購物+技能培訓」等旅遊扶貧模式,讓秀美山水結出扶貧碩果。貧困戶收穫旅遊產業帶來的紅利,吃上了「旅遊飯」。
  • 旅遊扶貧走進四川涼山州 國家旅遊局6招發力旅遊扶貧
    人民網 畢光南攝 人民網北京1月18日電 (田虎)1月18日,國家旅遊局、國務院扶貧辦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安哈鎮板橋村聯合舉辦「三區三州」旅遊扶貧對接活動。同時,記者從國家旅遊局了解到,未來國家旅遊局還將聯合國務院扶貧辦從六個方面加大深度貧困地區的旅遊扶貧支持力度。
  • 蘭州市七裡河區阿幹鎮馬場村走出旅遊扶貧新路子
    原標題:為貧困群眾找到一條長效致富路 馬場村走出旅遊扶貧新路子金城初春,乍暖還寒。從阿幹鎮東側沿山路向雲頂山景區深入,前往曾因貧困聞名、今成脫貧案例的美麗鄉村——馬場村,崎嶇難行的山路變成了蜿蜒寬闊的硬化路,兩側林木茂密,蒼翠的松樹和尚未融化的積雪點綴其間,風景誘人。
  • 深圳幫扶廣西巴馬實現整縣脫貧
    以「長壽鄉」聞名的巴馬原本是國定貧困縣、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以及深度貧困縣。「十三五」期間,全縣有57個貧困村、65167個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25.50%。在扶貧協作工作中,深圳市和大鵬新區已累計為巴馬投入財政性扶貧協作資金1.83億元,幫扶巴馬項目達68個,受益貧困人口5萬餘人。   幫扶之初,巴馬因病致貧人口比例較高,達到14%。
  • 國家將啟動新疆等「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旅遊基礎設施改造升級行動
    《行動計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聚焦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這個「堅中之堅」,加強統籌協調,強化政策集成,加大資金投入,大力改善「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可進入性和接待能力,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推動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業加快發展,發揮旅遊經濟在脫貧攻堅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