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瑤族自治縣是「世界著名長壽之鄉」和「中國長壽之鄉」。近年來,巴馬依託良好的生態優勢和長壽資源,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大力發展旅遊業,讓老百姓擺脫貧困、吃上旅遊飯。巴馬因地制宜,創新舉措,圍繞「黨建引領、能人帶動、深化改革」推動了扶貧開發與鄉村旅遊有機融合,探索旅遊發展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黨建引領,「昔日窮窩窩」變為「旅遊香饃饃」
一是黨員帶頭解放思想。2005年甲篆鎮百馬村坡納屯3名黨員認識到發展旅遊才是出路,他們成立黨小組,率先在自家建設農家旅館,同時逐個做通群眾的思想工作,最終實現整屯重建新村,打造集「食、住、行、養、樂」於一體的農家樂養生旅館。
二是支部引領創建機制。為了更好地發展管理村裡的旅遊事業,村黨支部發動村民通過流轉土地,引進公司統一經營管理全屯農家旅館;發起建立了「支部+理事會+協會」共商機制,形成「支部引領、協會協調、企業帶動、群眾參與」運行模式;理事會監督村務管理,推行群眾自治;協會協調產業發展、引導行業自律,形成協會協調組織、群眾積極參與的產業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黨支部謀事、理事會議事、群眾大會定事、黨員帶頭幹事」的良好格局。
三是優化黨建管理方式。隨著養生旅遊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到村裡,為了更好管理村裡社會秩序,村黨支部積極探索建立「候鳥人」黨小組。「候鳥人」黨小組積極參與村級公共服務,將旅居黨員先進的管理經驗帶到村裡,旅遊環境和社會治理得到很大改善。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全屯現有農家旅館62家,月接待遊客2500人次以上,年戶均增收2.4萬元。村民從事住宿餐飲服務,年戶均增收1萬元。土地流轉90畝,戶均增收0.2萬元。坡納屯從2005年無遊客到2018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年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不足2000元增長到2018年2.2萬元。如今的坡納,已成為廣西農業旅遊示範點、廣西休閒農業「十佳名村」「中國特色村」「廣西四星級旅遊區」。成功創建黨建促旅遊脫貧「坡納模式」,並在全縣28個村屯推廣,輻射帶動57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能人帶動,讓旅遊景點成為脫貧致富的「共享資源」
充分發掘「家門口的金山銀山」,通過引進企業或當地能人帶動等方式,投入開發景區景點,打造集特色旅遊、特色小吃、特色農家旅館、特色農產品和旅遊商品銷售於一體的「共享山莊」,讓周邊群眾家裡的土地升值,實現家門口就業、坐在家裡有收益,形成「公司+農戶」的模式,帶動貧困群眾共享旅遊發展紅利。
一是在建設中獲利增收。如賜福湖國際長壽養生度假小鎮、巴馬命河—水晶宮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巴馬國際旅遊集散中心和華昱百魔洞度假區等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的重大旅遊項目,引導貧困群眾通過土地流轉、房屋資產入股分紅、門票分紅等方式參與建設,共同發展實現增收。項目竣工後將輻射帶動4個鄉鎮約48000多人,其中貧困人口22100多人。
二是入股分紅收益增收。如仁壽文化源景區,讓平林村當地40多戶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共同發展,項目運營後村民可以佔10%的股份參與分紅,構建了「公司+股民」的聯合經營模式。景區2012年開始運營至今,每年吸引遊客30萬人次以上。2018年,入股村民分紅6萬元,敢煙屯貧困群眾實現全部脫貧。
三是務工就業增收。如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夢•巴馬》有150餘名演職人員,其中80多人是當地農民,人均年收入達3萬元以上;那桃鄉平林村敢煙屯群眾在仁壽文化源景區務工,人均工資1500元。此外,還有很多群眾在百魔洞、水晶宮、百鳥巖等景區工作,人均月工資2200元以上。
四是群眾自主經營增收。在能人帶動下,那桃鄉平林村45戶貧困戶自主經營開設「仁壽鄉舍」農家旅館,日均接待遊客達180多人次,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旅遊與精準扶貧實現了互促共進。此外,在水晶宮、百魔洞、百鳥巖、坡納度假村、長壽島、活泉等景區景點,景區周邊農民通過特色小吃、農產品銷售、旅遊商品銷售等商業實現增收。
深化改革,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惠及更多貧困群眾
2017年巴馬被列為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巴馬以發展全域旅遊為目標,積極探索走出一條貧困地區旅遊業改革發展的新路子。
一是理念引領,樹立科學的旅遊發展觀。秉持全域旅遊理念,以重大項目為抓手,努力推動國旅區由單一景區景點的觀光旅遊向融合大健康的康養旅遊轉變,把國旅區建設成為具有鮮明文化特色、濃鬱康養氛圍的國際性、複合性、全天候的國際旅遊目的地。空間上從景區景點向全域轉變,內容上從觀光旅遊向康養旅遊轉變,通過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更好地提升長壽養生品牌品質。
二是規劃先行,優化旅遊發展空間布局。探索從「多規分立」走向以全域旅遊規劃引領的「多規合一」,委託中國建築設計院編制「多規合一」規劃,將《巴馬縣全域旅遊總體規劃設計》與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縣城總體規劃、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環境保護總體規劃有機融合,繪製巴馬縣域空間信息與旅遊資源「一張藍圖」。
三是管理優化,提升旅遊公共服務品質。整合行政資源,建立旅遊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顯增強綜合協調能力、監管執法能力、項目服務能力。創新監管機制,建立「旅遊物價巡查大隊」「旅遊食品安全巡查大隊」等多機構共同組成的「1+4+N」的旅遊市場監管模式。強化品牌管理,主動改變自己,鑄造內在品質;通過舉辦「巴馬論壇」、巴馬文旅論壇、長壽文化旅遊節,不斷提升壽鄉巴馬形象。
四是融資支持,旅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構建「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三位一體的投融資模式,成立了市屬國有企業「巴投集團」,加強與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機構合作,創新融資方式。在金融支持下,縣城及全縣景區交通路網得到全面提質改造,巴馬旅遊集散中心、星級旅遊廁所、河湖連通工程等一批項目快速推進。
五是系統謀劃,促進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圍繞健康食品、健康服務、健康科技三個核心業態,著重發展天然飲用水、長壽食品、健康醫養、精品體育、會議會展、生物科技、特色醫藥等七大產業領域的大健康產業體系。充分利用長壽養生旅遊帶動,發展生態休閒養生旅遊,發展富硒農作物、香豬、火麻、山茶油、特色水果等健康食品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批實力雄厚的旅遊企業進駐巴馬投資高端旅遊項目。當前,賜福湖國家旅遊度假區、康養旅遊綜合體、特色小鎮等一批高品質旅遊目的地啟動建設,自駕車、房車、高端民宿、水療等新型旅遊業態不斷入駐,定向越野、徒步、馬拉松、鐵人三項賽等精品體育旅遊賽事陸續舉辦。加大旅遊扶貧力度,推動「農、醫、養、文、遊」結合,發展長壽養生旅遊和生態休閒農業,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百姓富、生態美。引導景區周邊農民發展特色小吃、特色民宿、非遺文化展演、農產品銷售、旅遊商品銷售等,帶動3.68萬名農民吃上「旅遊飯」,旅遊業的發展有效帶動了全縣老百姓脫貧致富。(凌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