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聽說樓下藥房有便宜菜賣,70多歲的高女士從此每天盯著微信群,並學會在小程序上下單。最近一個月,她在藥房自提各種商品,1.29元2斤的土豆、13.9元30枚的雞蛋、7.39元2斤的大蒜都是買過的「心頭好」。「不但菜價低,還總有優惠券呢!」有一次高女士用5元優惠券去買7.99元一斤半的姜,實際只花了2.99元。嘗到甜頭的她樂此不疲,去菜市場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洶湧而至的白菜價
數年前的網約車大戰,讓消費者記住一個詞「補貼」,而今這個詞出現在社區團購的頁面上。「補貼」啥意思?高女士團購團了這些天,把這詞兒理解得透明白。「菜市場賣8元一斤的芸豆,在社區團購裡賣4元一斤,不是這菜價本身便宜,是賣菜平臺每斤給補貼了4元。」
這麼一補貼可不得了。市場上賣9-10元一斤的精品阿克蘇蘋果,社區團購裡一箱10斤只賣59.9元,平臺給補貼了29元。市場上賣6-7元一斤的阿克蘇蘋果中果,社區團購裡一箱8斤只賣29.9元,平臺平臺給補貼了19元。
如此大手筆的補貼讓高女士一家有了實現「阿克蘇蘋果自由」的幸福感,短短兩周之內,高女士搶購了三箱阿克蘇蘋果囤貨,「是要搶的,不是都能搶到呢」。
今年11月起,幾家社區團購品牌在大連地面上短兵相接,風生水起。他們絕大多數有著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的基因。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買菜、美團旗下的美團優選、滴滴旗下的橙心優選,背後有阿里投資的十薈團,有京東投資的興盛優選,以及依託於實體生鮮超市地利生鮮的滴哩集市等,他們在你爭我奪中,攪動了人間煙火。
一小區六七家自提點 團團圍住
這是一場燒錢的大賽。在這場最後100米的較量中,白熱化較量的第一回合是價格。還記得出行市場上滴滴、快的、優步燒錢補貼打車的日子嗎?網際網路巨頭們,錢燒起來容易,停下來的時間點卻不那麼容易找了。在這場燒錢大賽中,消費者是薅羊毛的不嫌熱鬧大,混戰越亂,消費者也就越受益。
自家種著幾十畝果樹的老張,秋天起就固定在一個小區門外賣蘋果。賣了好幾年了,銷量一直很穩定,直到今年的11月——
「我還納悶,蘋果咋就賣不動了,原來手機上賣的比我們便宜那麼多,而且還給送到家門口。」老張忿忿不平地說。
蘋果賣不出去,老張著急之餘上手機上翻看個究竟,轉眼間他就掉進了各種便宜的「坑」。雖然賣不出去蘋果,但是在社區團購上買了不少便宜的菜。「主要是便宜啊,不買都後悔。我老婆一邊誇我買的菜便宜,一邊嘆氣我家的蘋果賣不出去。」
在本市一處有十棟左右小高層住宅的小區裡,記者發現,這裡的便利店、洗衣店、麻雀室、藥房、快遞驛站、小飯店、彩票店都成為了社區團購的提貨點。居民們通過手機在社區團購平臺上選擇商品,再選擇離自己近的提貨點,付款後第二天就可以到提貨點自提。這一約有近千戶人家的小區,被六七個自提點包圍,往往居民們下到自家樓下就能把菜拎回去。多位居民反映,近一個月,頂著寒風去1000米外的菜市場買菜的人少了。
也香也踩雷
社區團購就那麼香嗎?因為生鮮商品的品質很關鍵,以往網際網路電商巨頭們因運輸、保鮮和利潤等原因沒有延伸到的這最後100米,如今終於被觸及到了。有人將巨頭們在這場社區團購賽道裡的爭搶跑位形容為「俯身撿鋼鏰」。
在社區團購裡嘗到了價格甜頭的消費者,也並未喪失對品質的警覺。退換貨的一地雞毛本身就是社區團購裡胎帶的「不能承受之輕」。
比如,高女士的社區團購就有三次不開心。
一次是團購的松花蛋,「手機上說得這麼好,那麼好,收到一嘗,蛋黃根本咬不動」。高女士在手機上點了退貨,並上傳了照片和描述,不長時間她就發現9.99元已經全部退回。「松花蛋都不需要我退回去嗎?」高女士感到很滿意,幾天後,她把剩下的松花蛋將就著全吃了,逢人就念叨社區團購平臺「厚道」。
第二次,問題來了。高女士下單4.19元買了三顆牛心菜。「照片上是牛心菜,文字寫著牛心菜,可收到貨一看怎麼是圓白菜?一個是尖頭的,一個是圓頭的,菜葉子口感也不一樣,怎麼能掛羊頭賣狗肉?」高女士很生氣,想退貨,卻發現自己如果把這單退了,就因為總金額不夠享受平臺的滿減返券了。「本來返我25元券,如果退掉這單,25元券就沒了,我雖然氣,但是忍了。」
第三次,有趣了。3折的知名品牌捲紙,高女士在手機上搶了兩提。第二天提貨時她傻眼了,原來是無紙筒芯的那種捲紙,「自己家的馬桶旁安不上這種啊」。「商品圖片上看不出無芯,文字也沒見標註出來。我買了還得退,這來來回回耽誤我多少時間啊!」
(對於社區團購的方方面面本報將繼續關注,你對社區團購有什麼體會?請在後臺告訴我們)
半島晨報、39度視頻首席記者趙暉 首席攝影記者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