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攻破臘子口之後,進入宕昌縣哈達鋪。在這裡,黨中央、毛主席將紅一方面軍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做出了把長徵落腳點放在陝甘的重大決策。當地人民則傾其所有,紛紛拿出自家的糧食送給紅軍,紅軍也一掃過雪山草地的陰霾,在哈達鋪得到充分休整。哈達鋪因此被稱為長徵路上的加油站。
80年時光荏苒,昔日的哈達鋪,通過中藥秘方救治被病困折磨一路的周恩來,如今則依託資源優勢發展中藥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中藥材種植基地。2015年,宕昌縣中藥材面積達到40萬畝,總產量8.1萬噸,總產值達5.5億元。
周恩來病困長徵路 哈達鋪神醫妙手回春
長徵隊伍中有一些人是躺在擔架上來到哈達鋪的,周恩來就是其中之一。
遵義會議後,中央成立的新「三人團」中,周恩來成為軍事方面的最高領導人。繁忙的工作、緊張的戰鬥和巨大的壓力使周恩來的身體一天天消瘦下去,最終積勞成疾,將小病拖成了大病。
醫護人員開始認為周恩來得的是瘧疾,但治療後仍高燒不退,而且肝部腫大,皮膚發黃,重新檢查後,確診為阿米巴肝膿腫。
到了哈達鋪後,擔架上的周恩來來到先頭部隊為其安排的住所——同善社。這座位於哈達鋪下街的清雅院子,亦是鎮上26戶藥商組成的商會所在地。
長徵路上紅軍因缺醫少藥,許多傷病員耽誤了治療。到達哈達鋪後,看到有許多藥店賣中草藥,大家就開始在當地打聽精通中醫的人,希望能為周恩來治病調理。
四處打聽後,戰士們終於有了收穫。鎮上有個叫暢通的老中醫,祖傳的醫術十分精湛,還在城門樓附近開了一家藥鋪——哈達鋪中藥店,藥店規模在鎮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暢通來到同善社為周恩來把脈問診,然後開出藥方,讓隨他來的小孫子暢樹隆回到藥鋪用最好的藥材來配製……由於得到充分的休息,加上「神醫」暢通的藥物調理,周恩來的頑疾竟奇蹟般地好轉起來。
神醫妙手助周副主席回春的消息不脛而走後,有病帶傷的戰士們紛紛找到暢先生。診治的費用,他們有錢就付了,無錢的暢先生能免就免。
一天,一位四川口音的紅軍小戰士來到藥鋪,他吃不成飯、走不動路,肚子疼得難受。暢先生聽不懂他說的四川方言,仔細詢問了半天才弄明白他拉肚子,病得不輕。小戰士沒帶錢,就把隨身的一把小銅勺留下了。這把凝結了紅軍與群眾情誼的小銅勺成了暢家的珍藏之物,目前展陳於甘肅省博物館。
傳承「千年藥鄉」美譽 拉路梁上藥飄香
紅軍離開哈達鋪已經80年,哈達鋪古街上至今保留著「義和昌」藥鋪、同善社,當地群眾仍以中藥材種植為生,無聲地講述著那段歷史,傳承著「千年藥鄉」的美譽。
近日,由中宣部組織的全國重點媒體「重走長徵路」記者團一行,來到位於哈達鋪鎮以東龐家鄉以西高半山處的宕昌縣拉路梁萬畝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
走進宕昌縣拉路梁,放眼望去,基地種植的各類藥材,隨風搖曳,散發著一縷縷藥的清香。據宕昌縣農牧局局長彭康林介紹,萬畝中藥材規模化育苗基地位於哈達鋪和龐家兩個鄉鎮之間,涉及10個村、1176戶、15600畝耕地,今年共種植中藥材面積11500畝,其中黨參3500畝、黃芪3500畝、當歸3000畝、大黃1000畝、羌活300畝,其它藥材200畝,同時建成了25個中藥材品種試驗點。
第一財經記者來到基地時,看到不少藥農正在田裡採挖。彭康林說,預計今年總產量將達280萬公斤,總產值可達5000多萬元,戶均年純收入可達4~5萬元。
不僅有規模化種植,哈達鋪還成立了多個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當地種植渠道優勢,引領當地藥農發展加工生產、經營銷售,形成優勢產業鏈條。
2014年4月,甘肅省勞模高新全放棄原本的工程生意,和4個村民回鄉成立了中藥材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兩年來,共帶動社員及貧困戶流轉土地350畝,種植當歸100畝、黃芪100畝、黨參100畝、柴胡20畝、大黃30畝,並培育了當歸、黨參等種苗20畝。
「今年(藥材)收成和銷售都還不錯,估計到年底,合作社能銷售各類中藥材150噸,經營總額可以達到300萬元,50萬元利潤。」在高新全看來,沒有合作社,是做不到這麼大的規模,「哈達鋪世世代代種藥材,但過去的種植規模小、科技水平低、經濟效益差。」
據了解,為大力扶持中藥材產業發展,宕昌縣2015年建成2個萬畝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基地和哈達鋪華昌藥材城、福江源藥業公司3000噸中藥飲片生產線,全縣中藥材面積達到40萬畝,總產量8.1萬噸,總產值達5.5億元。下一步,宕昌縣擬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引進一到兩家知名藥企,設立中藥材深加工生產基地,進一步向中藥材種植的產業鏈下遊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