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王擊凡
1. 實體的聲音藝術品
韋禮安這一次,大概就是想要做一件最純粹的藝術品吧!
這是我在拆開《Sounds of My Life》的實體唱片之後,腦海裡第一時間浮現出來的念頭。這個瘋狂的念頭,讓我不禁有一點興奮了起來,因為之前好像還沒有華語歌手敢這麼玩過。
於是,設計師顏伯駿甚至還把韋禮安實體碟的裝幀,做成了一張收藏級別畫作的格式。在畫框(也就是唱片外殼紙皮)的左下角,還印著一行不易被察覺的英文小字:Mixed Media – Audio / Life / Paper / Plastic / Cat, 13.7 x 13.7 cm。
去畫廊、博物館參觀的時候,我們都會在每一幅作品的下方,看見一行類似的小字標註。而韋禮安想用這一行字告訴你的是,這不只是一張13.7x13.7釐米的普通流行唱片,它還是一件包括了聲音、生活、紙張、塑料與貓咪的多媒體藝術品。
把韋禮安的實體唱片切切實實地拿在手上,我好像更能體會,韋禮安之所以會選擇以這樣的方式,來製作《Sounds of My Life》這張專輯的出發點與原意了。
線上看似豐富多彩的社交生活,其實永遠無法取代線下更有溫度的真實人生。假如你只在線上聽音樂的話,你很可能就會錯過韋禮安想要在實體專輯裡,表達的那些更深層次的東西。
不同App的串流音樂,有時會壓縮部分音質。而用好的音響來播放這張CD的話,那些韋禮安精心炮製的生活同期聲,才能最大限度地100%得到還原。
不知道,韋禮安是不是有隨身攜帶錄音器材,隨時隨地記錄生活中各種聲音的好習慣?《Sounds of My Life》應該是近年的華語專輯當中,使用同期聲最多的一張唱片。
幾乎在每一首歌裡,韋禮安都會加入他在不同時期錄下的一些「生活雜音」。說是「雜音」,是因為這些韋禮安所記錄的生活同期聲,基本上沒有一個有跡可循的內在邏輯。
有時候是電視機裡的對白,有時候是家中親人的絮絮叨叨,有時候只是路邊呼嘯而過的風聲……或許,這些雜亂無章的聲音組合在一起,才是我們真正的生活。
「你深藏在我腦海,存在在我每個存在……你成就我的現在,你就是我的過去和未來。」
於是,《Sounds of My Life》更像是韋禮安搭建的一座聲音博物館。他把那些生命中發生過的事,無論是好或壞,都用帶顆粒質感的同期聲,留在了自己的音樂作品裡。
當樂迷聽慣了那些過於順滑、沒有瑕疵的錄音室作品,韋禮安則以彷如一場聲音藝術實驗的《Sounds of My Life》,則為我們打開了聽覺的另一種想像。
略顯粗糙、卻真實感滿滿的生活同期聲,就像拿鐵中的牛奶一樣,為每一首歌注入更生活化的在場感。跟那些墨守成規的華語專輯相比,韋禮安可以說是做了一件相當冒險、但又相當勇敢的事。
其實,在單曲大行其道的年頭,好像已經沒有太多歌手敢冒險推出有10首歌的真專輯了。然而,韋禮安竟然逆流而上,自資發了一張足足有17 Tracks的超完整大碟,這件事本身也已足夠令人吃驚了。
聽完這張《Sounds of My Life》之後,我好像有一點懂得,為什麼韋禮安一定要把這張專輯塞得那麼「滿」了。
滿滿的生活同期聲,滿滿的歌曲數量,背後都是韋禮安隨年歲漸長,越發澎湃洶湧的創作欲與表達欲。他心裡有故事想說,他想用更誠實的方式,把這些故事統統都唱出來。
當藝人,在五光十色的圈子裡久了,很容易就會忘記了什麼是「生活」。而事業上暫時的真空停滯期,卻反而讓有點疲倦的韋禮安,有了一個彷如重生一般的機會。他重新投入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從頭開始學習,什麼才是生活的真義。
當我打開CD機,把《Sounds of My Life》的鐳射光碟放進唱片託盤開始播放時,內心也有一種神奇的儀式感油然而生。韋禮安記錄在專輯裡那些真實存在過的人生,就像看得見、也摸得著的實體唱片一樣,既是自帶溫度的,亦是不會憑空消失的。
2. 生活中的貓咪與親情
打開《Sounds of My Life》的實體專輯,貓咪深深淺淺的腳印幾乎是無處不在,連歌名也要為可愛的貓爪讓路。繞著貓咪腳印的形狀來印刷的英文字母,可以說是兼顧了視覺觀賞性與趣味性的精巧設計了。
這也讓我們聯想到,專輯裡相當重要的一首歌《貓咪共和國》,韋禮安把這首歌放在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而韋禮安寵愛的黑貓,更是專輯的內頁照片中,最當仁不讓的主角。
說到「主角」,我們會發現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韋禮安作為藝人的身份,在《Sounds of My Life》這張專輯裡,被刻意地縮得很小很小。
在《Sounds of My Life》唱片封面上,我們甚至沒有看到韋禮安的大頭照(只有非常小的一張即影即有Pola照),而擺在封面那一把吉他之上,那些五彩斑斕的各色生活雜物,才是這張專輯的主角。
是的,《Sounds of My Life》的真正主角,就是「生活」本身。
當我們翻開唱片扉頁,那些堆疊在吉他之上的生活物品,才整整齊齊地露出了它們各自的本來面貌:筆記本、訂書機、尺子、透明膠、螢光筆、夾子、魔方、玻璃杯、水壺、榨汁機、碗碟……
最意想不到的是,封面上那一把吉他的和弦,竟然是由蒼蠅拍的手握柄組成的!
正是這些瑣瑣碎碎的日常之物,以及它們各自碰撞發出的聲音,組成了韋禮安的真實生活,也構成了《Sounds of My Life》的創作基調。
我很喜歡實體專輯裡的一張明信片,在這張插畫上,韋禮安坐於畫面一角,一邊用杯子喝水一邊工作。而他所愛的貓咪,則成為了整個畫面的主角:躺在椅子上的,趴在桌子上對視的,站在音箱旁邊的……
插畫裡的每一隻貓咪,都傳達出「我現在不想理你」般的生人勿近。之前《貓咪共和國》剛出來的時候,我對這首有點一反常態、書寫貓咪「臭臉」另一面的派臺歌,其實也是相當欣喜的。
像青峰說的,「來舔舔我的屁屁」這樣看上去有點害羞的歌詞,放在這樣一首韋禮安向貓主子表達忠誠的「貓奴之歌」裡頭,竟然有一種莫名的萌感。
人們所習慣的敘事方式,是稱讚貓咪夠粘人、夠可愛,但《貓咪共和國》則顛覆了這種想像,而這才是像韋禮安這樣的「貓奴」們的真實生活。
——即使貓兒把沙發抓破、把耳機咬斷、把咖啡打翻、把肉球弄髒,身為「貓奴」的你,還是會像韋禮安這樣,甘之如飴地日復一日地「伺候」著自己的貓主子,忠貞不二。
《貓咪共和國》裡各種貓兒此起彼伏的叫聲錄音,或許能讓這首歌成為華語音樂歷史上,最多貓咪一同參與聲演的好玩作品。韋禮安這一種用音樂認真記錄生活的態度,也貫徹在《Sounds of My Life》的每首歌的創作當中。
作為從實體年代走過來的資深歌手,韋禮安也相當注重自己的專輯概念,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體現,則是曲目的用心排序。
當我們按照《Sounds of My Life》專輯所鋪排的曲序,一路這樣順順噹噹地聽下來,你會驚訝地發現:咦,這不就是韋禮安自己一路走來的真實人生嘛?
從求學時期的《See You On Monday》,到北上追夢的《房客》;從寂寞青年一人食的《一口一口》,到30歲前中年的《而立》;從勇敢離開一段關係的《這樣好嗎》,到找到自我主宰的《聽我的》……
我們仿佛也在音樂裡,陪伴韋禮安走過了他前面三十多年的人生。
這可能是韋禮安情歌最少的一張專輯,但並不代表《Sounds of My Life》就不動情了。
相反,它在寫「親情」方面的著墨之深,更能教人為之動容。韋禮安甚至把整張專輯,獻給自己最親愛的外婆(也就是為《一口一口》篇首獻聲「那你把東西吃一吃」的那位)。
「一生能承載多少離別,一眨眼度過幾次輪迴;一輩子尋一個人並肩,永恆的道別就一瞬間……」有感於外婆與外公兩位老人的平凡愛情,韋禮安還特意寫了一首《沒有你的世界》。是淡淡的老派感覺,也是屬於上一個世紀的繾綣情意。
在《Sounds of My Life》實體專輯的照片中,還藏著一個特別的小心思。貓咪與被扯壞的黑色磁帶扭成一團,似乎是在象徵著我們每一個人剪不斷理還亂的生活。
而當滿頭都是磁帶的韋禮安露出笑意時,我就知道,他正式和一團亂麻的生活,和解了。
3. 跟你鳥鳥天的聲音播客
我個人也很喜歡,韋禮安這一次在《Sounds of My Life》的宣傳期裡,特意重啟的聲音播客項目「韋禮安跟你鳥鳥天」。
大家好像都比較愛叫韋禮安的暱稱「韋鳥」,而播客裡那一個更輕鬆、更有梗的韋鳥,就是文青歌手韋禮安的活潑另一面。「韋禮安跟你鳥鳥天」的頭兩期,韋禮安就邀請到好朋友吳青峰,把舊日未竟的訪問重新再做了一遍。
青峰跟韋鳥一唱一和的有味笑話,也引起了網友很大的迴響。其實,在接下來的後面幾期播客,韋禮安還邀請了很多有意思的音樂工作者來上節目。
這裡是韋禮安非常豐富的嘉賓邀請名單:從金曲製作人陳建騏老師、五月天的「老爸」陳建良老師,到知性女歌手魏如萱、郭靜、曾沛慈,再到填詞人葛大為、詞曲作者陳鈺羲&江柏翰,以及曾一嘗獨立發片滋味的幕後達人康小白……
讓我感到好奇的是,在各種Youtuber、直播主盛行的當下,韋禮安為什麼要反其道而行之,做一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聲音播客?
把「鳥鳥天」的第一期聽到最新一期之後,我終於找到了答案:這個好玩的播客,其實就是韋禮安《Sounds of My Life》聲音計劃的進一步延伸!
所以,韋禮安是這樣建議的:大家千萬不要把「韋禮安跟你鳥鳥天」這個播客看得太過嚴肅認真,它只希望能在茶餘飯後,成為常陪伴你左右的一個生活同期聲。
無論是在上班通勤的零碎時間,抑或是做家事、煮菜、倒垃圾的生活間隙,甚至是在清理貓砂、跟貓咪玩的閒暇時光,你都可以把韋禮安的播客點開來,作為你生活的背景音樂。
環顧這九期「韋禮安跟你鳥鳥天」的播客節目內容,韋禮安大概是立志要做一個系列的音樂工作者深度訪談。
比起更備受關注的幕前藝人,韋禮安反而更想透過跟這些不同領域的音樂人對談,來深入探討幕後音樂人的工作秘辛。其實,作為一名實打實的「音樂宅」,早在入行之前,韋禮安就很喜歡宅在家中,埋頭讀幕後音樂人的文字訪問。
所以韋禮安也希望,那些像自己一樣懷抱著音樂夢想的年輕人,在還未正式踏入音樂行業之前,也能有機會在他的「鳥鳥天」播客中,聽到一些真正實用的產業資訊。
大家都說音樂圈不好混,那麼那些還是想要以音樂為生的年輕人,到底需要擁有什麼樣的個人特質,才能真正在這個行業裡有尊嚴地活下去?
這是貫穿在韋禮安每一期播客當中的隱形主題。而每一位韋禮安請來的受訪者,也都貢獻了各自的從業真實經驗。
對於天生內向的韋禮安來說,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學會與人相處」。
即使你是一個能搞定所有樂器的音樂創作全才,總會在某個時刻,需要碰到要跟別人合作的時候。如何讓合作雙方都感到舒適、賓主盡歡,就是韋禮安過去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因此,韋禮安拿出了有生以來最大的好奇心與勇氣,邀請那些跟自己不太熟悉的音樂人,來到自己的播客節目,試圖了解他們到底是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
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它不僅關乎於音樂產業,還關乎於人生。韋禮安曾經是極度怕生的人,他甚至懷疑過,自己到底是否真的適合當一個藝人。
所以,韋禮安一度很羨慕表演時超級活潑的吳青峰,心裡想到什麼,就坦然地在臺上說出來。他也很少敢像青峰那樣,在Live現場與觀眾近距離互動。換句話說,韋禮安覺得自己「放不開」。
無論是《Sounds of My Life》這張專輯,還是「韋禮安跟你鳥鳥天」這個播客,都更像是解開韋禮安心結的一把鑰匙。他開始主動地走近人群,並願意接近他們,去了解他們不同的想法。
做專輯,玩播客,都是韋禮安療愈自己的某種方式。
4. 而立之年,我為你寫歌
在專輯的最後一Track,韋禮安還完成了一項前所未有的「創舉」。
他把整張唱片所有幕後工作人員的名單,做成了一首叫《Credits》的歌。這首歌長達7分51秒,從小學合唱團到專業的幕後音樂人,每一位曾經參與過這張專輯的人,都留下了自己的聲音。
就像吉他手鍾承洋在《Credits》裡說的,他陪伴著韋禮安,一路從小河岸留言唱到了臺北小巨蛋。而沿途陪伴著韋禮安從青澀唱到而立的人,還有化妝師、髮型師、經紀人、和聲、錄音師、韋爸、韋媽、韋弟,以及已經仙遊的韋禮安No.1 Fans:外婆。
我們經常說,唱作藝人的「ego」往往都非常的大,正因為他們足夠地沉醉在對內在自我的不斷挖掘當中,才有可能不斷寫出唱出一首又一首精彩的傳世佳作。
「ego」是一把雙刃劍,可以讓你天下無敵,同時也可以教你無法自拔。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那些「ego」太大的藝人,有時候也容易會一葉障目,看不清楚眼前身後,那些真真正正在生活裡活生生地發生著的事。
《Sounds of My Life》的專輯名字裡雖然有一個「my」字,但卻是韋禮安把「小我」放得最小的一次,同時也是他最敞開胸懷的一次誠實創作。
活過了而立之年,此時此刻的韋禮安也終於活開了。他選擇把「ego」放下,去擁抱更大的世界。我會把這張專輯,視作韋禮安從「小我」到「大我」,一個標誌性進階的大邁步。
這一次,韋禮安把在生活中聽到的形形色色的聲音,都悅納在自己的音樂中了。就像《房客》裡,關於是否應該在遊子的牙刷寫上名字的家族討論,正是一個有趣的縮影。
當我們少小離家、為夢想打拼後,自己在老家裡最有存在感的,或許就只有那根署名的牙刷了。人生匆匆數十年,有如白駒過隙,我們都不過只是暫時寄居在這個世界的「房客」而已。
無論擁有多少名與利,也不過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浮雲罷了。外婆的離世也讓韋禮安明白到,與其執著於虛無的「本我」,不如把歌寫給每一個真實的「你」。
《I Wrote a Song for You》的Interlude,在專輯裡一共出現了三遍。
第一遍,是韋禮安的小學母校信義國小合唱團唱的;第二遍,是韋禮安伴著簡單吉他伴奏的Demo版;而第三遍,則是演唱會上每一位韋禮安歌迷的齊聲大合唱。
韋禮安還特意把第三遍歌迷合唱的Interlude,命名為《You Wrote a Song for Me》。從「我寫給你」到「你們寫給我」,實現了一個完美的閉環。正如找來母校的兒童合唱團來唱這一首意義重大的歌,也是韋禮安想要確認自己的最初來處。
當我們像韋禮安一樣,開始往前回溯自己的生命歷程,往往就會驚訝地發現,那些好像在不經意間走過的每一步,背後都一定有它的意義所在。
「你用你的生命,為我們譜曲,如果沒有了你,沒有意義……因為是我和你,才有意義!」
我相信,那些跟我一樣生於八零年代的韋禮安同一代人,一定能在《Sounds of My Life》這張專輯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我們都追逐著時間,同時也都被時間追逐著。
「請自己保重,自己的生活好好過;但我還沒活過,怎麼知道怎麼活?」大概只有在夜深人靜之時,我們才能更聽得清自己的inner voice吧?
跟從內心的指引,走自己最應該走的那一條路,是我們長大後才學到的事。而韋禮安的《Sounds of My Life》,則是能讓你選擇順應內心選擇的聲音催化劑,記得沒事一定要多聽幾遍。
真的要謝謝韋禮安,把《Sounds of My Life》這一張誠意滿載的專輯,寫給而立之年的我們。我想我們都要學會,好好活過自己的生活,再好好聆聽生命中不能再錯過的那些聲音。
——不要懷疑,也不要逃避,要堅定地相信。學會放棄,有時就是前進啊。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