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鋒芒畢露,還是平淡低調?從名字意蘊看蘇軾、蘇轍的人生發展

2020-12-11 小潮老師的文學世界

要怪只能怪蘇軾一生太耀眼,生生把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襯成了背景板。

蘇洵是一代散文大家,蘇轍呢,雖然被掩映在哥哥的光輝之下,但在大宋朝堂上也曾經如日中天過。我比較佩服的一點是,蘇洵早年為兩個兒子取名時,竟然能從名字的意蘊裡,準確預測出了兄弟倆未來的人生發展,可謂「一語成真」。

北宋慶曆六年,三十三歲的蘇洵進京趕考失利,回家鄉之後寫了一篇《名二子論》,這篇不到百字的小文,簡單說明了他為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取名的內涵。

先講蘇軾,「軾」的含義是車廂前供人倚靠扶手的橫木。「軾」的功能是用來憑靠、瞭望,蘇洵藉此鼓勵兒子蘇軾要遠瞻前方,眼光長遠。名與字相關,所以蘇軾的字又叫子瞻,瞻就是向遠處看的意思。不過「軾」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凸露在外面。因此蘇洵在文章裡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軾啊,我擔心你鋒芒畢露從而惹禍上身啊!」

小兒子蘇轍,自幼與蘇軾個性不同。「轍」的含義是車輪碾過所留下的痕跡。他的字是子由,「由」有踐行的意思,依循著車轍而行。蘇洵認為天下的車子都循轍而行,雖然人們不會把功勞算在車轍上面,但是一旦有車翻人傷,也不會去追究車轍的責任。因此他認為,蘇轍的一生能夠免於災禍。只能說知子莫若父,蘇洵早年的預判,使得兄弟倆一生的發展和結局都在冥冥之中有了定數。

嘉佑二年,蘇軾、蘇轍兄弟二人由川入京,參加禮部會試。在考試中,蘇軾拔得頭籌,備受歐陽修等公卿大臣的讚賞。其實蘇轍也一樣很有才華,此次考試,兄弟倆同列進士高等。但二人性情完全不同,蘇軾性情外露,直言直語,比他小三歲的蘇轍反倒老成持重。

蘇軾評價弟弟的文章「氣宏而淡泊」,與其為人相似,不願被人所知,然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沒」,總之就是低調、內秀、有實力。其實老成持重並不等于謹小慎微,蘇轍幾次在歷史上的重要「出鏡」都令人震撼。

嘉佑六年八月,兄弟倆在京參加仁宗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仁宗出策問「賢良方正,能言極諫」,即才能出眾、品行端正,又能夠以正直的言論向皇帝提意見。其他應試者包括蘇軾在內,都寫得中規中矩,言辭婉轉,只有蘇轍的這篇《御試製科策》一呈上去,立刻引起滿朝巨大爭議。為啥?無他,這小兄弟太敢寫了!

洋洋灑灑一大篇,中心思想就是列舉出仁宗的幾大缺點,什麼怠於政務,聲色犬馬(寫這一條時,還一連列舉歷史上六個昏君來警示仁宗)、濫用民財等等,最後得出結論:當朝皇帝執政能力欠缺。

仁宗當時已經五十多歲了,被一個二十幾歲的毛頭小子如此不留情面地批評,臉上能掛得住嘛!何況許多批評也有點言過其實。朝堂上的大臣們立刻開始站隊,以覆考官司馬光為首的一派堅決力挺蘇轍,以初考官胡宿為首的大臣,則認為蘇轍對聖上不恭,堅決要求罷黜,兩派在朝堂上吵得不可開交,互不相讓。

關鍵時刻還得皇帝發話。仁宗不愧為大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心胸寬廣,他倒是從蘇轍的文章裡看到了其為國為民的一顆赤子之心。於是,皇帝最終拍了板:

吾以直言取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

結果蘇轍沒有遭受罷黜,最終被列入四等。四等並不算低了,因為宋代制科考試最高等才是三等,那麼在這次考試中唯一一個考入三等的是誰呢?沒錯,就是他哥蘇軾。作為大宋開國一百多年,唯二的考入三等的人才(另一個是吳育),蘇軾從此聲名遠揚,風光一時無兩。

明代《錢公良測語》裡說,「天下之禍不生於逆,生於順。」人越是在得意的時候,越要有如履薄冰般的謹慎。蘇洵早年在《名二子書》裡對蘇軾的擔憂,就隱含了這一辯證思想。

蘇軾才華橫溢,鋒芒畢露,且嫉惡如仇,遇不平之事,常寫詩諷刺,早已為人暗中嫉恨,如此這般「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終於在日後為自己招惹了巨大的禍患。

元豐二年,蘇軾由徐州調任湖州知州,到任後照例向朝廷進謝上表,就在這篇《湖州謝上表》裡,他明確表達了自己對新法諸多流弊的不滿。當時朝中局勢已變,王安石二次罷相,退隱江寧,新法已成為神宗親自部署的國策。御史臺官員李定等人藉此機會,接連上書彈劾蘇軾,認定蘇軾攻擊朝廷。此事引發神宗震怒,蘇軾隨後被押解至御史臺監獄,歷年所寫詩文被一一列舉,審查有無「諷政」內容,御史李定等人慾置蘇軾於死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蘇軾在獄中以為命不久矣,寫下遺詩轉交給弟弟,「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

心急如焚的蘇轍自知人微言輕,他決定向皇帝打感情牌來營救兄長。他隨即冒死上書,願意削去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臣早年失怙恃,唯兄軾一人,相須為命」,字字懇切,情真動人。兄弟倆的詩文和奏摺先後被送至神宗案前,加上王安石、太皇太后等人的通力求情,蘇軾終免一死,被貶謫至黃州。蘇轍也因連累遭貶至筠州,且五年之內不得升調。兄弟二人同進同退,患難中的真情令人動容。

「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的轉折點,對他的一生影響巨大,但也使他得以從此在文學方面開拓了一番新天地,至今為後世所景仰。而蘇轍在仕途上的境遇正好跟蘇軾相反,他不似哥哥那般早早就平步青雲,而是一直在基層摸爬滾打了二十幾年。自神宗去世後,蘇轍開始步入了事業的全面輝煌期,短短七年,就由一個小小縣令升任至副宰相的位置,名副其實的國家領導人。這讓我想起我們東北一句俗話:「先胖不算胖,後胖壓倒炕。」

蘇轍有這樣的成績,依賴於他的政治智慧和才幹。他做事嚴謹務實,且能切中利害。當初王安石為相時推行「青苗法」,蘇轍年紀雖輕,卻能敏銳地審察出其中弊端,他將這裡面的危害告訴王安石,幾句話就改變了宰相的心意。後來司馬光為相時,又想盡廢王安石之法,恢復差役法,又是蘇轍指出其中的利害關係,他站在百姓的立場上給出中肯的建議,可惜司馬光沒有聽取。

蘇轍為人低調穩重,入仕後從不張揚,比蘇軾更有謀略、城府,他非常懂得趨利避害的道理,可他同兄長蘇軾一樣,懷揣的是一顆兼濟天下、為國為民的忠心,寧肯得罪宰相、太后,也要盡一個言官的職責。

蘇轍曾寫下一首《種蘭》,此篇為歷代詠蘭詩的名篇:

蘭生幽谷無人識,客種東軒遺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穢,更憐細葉巧凌霜。根便密石秋芳草,叢倚修筠午蔭涼。欲遣蘼蕪共堂下,眼前長見楚詞章。

他既感嘆「蘭生幽谷無人識」,也讚美蘭的孤芳自賞、嚴寒不凋,他以蘭作喻,透過蘭花來展現自己的人格襟抱,以及「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風格。

新黨重新得勢後,蘇軾兄弟再度幾遭貶謫。蘇轍去職離京,謫守汝州,蘇軾則拖著老邁的病體,攜家帶口、千裡迢迢奔赴嶺南,一路上竟連接朝廷幾道誥命,被一貶再貶,最後被貶至荒涼苦地海南。所幸他浪漫的詩人天性以及超凡豁達的人生態度,使他常常能「苦中作樂」,頻頻留下名垂青史的佳話。

蘇軾去世後,蘇轍長期在潁州隱居,他已閱盡了世間百態,世事洞明,在生命的最後十年,他閉門不出,將最後的時光都用於讀書著述,所感所悟皆寄託於詩中。蘇轍為人,正如其詠蘭詩所展現出來的那樣,空谷幽蘭,遠離汙濁,從不取媚於人,保全自己美好的品格,有獨特的精神品性。他雖不似哥哥蘇軾那般在文學史上如日如光,卻憑藉實力穩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千百年來「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我是愛詩、愛笑、愛生活的小潮,請關注我噢

相關焦點

  • 是鋒芒畢露,還是平淡低調?從名字意蘊看蘇軾、蘇轍的人生發展
    要怪只能怪蘇軾一生太耀眼,生生把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襯成了背景板。蘇洵是一代散文大家,蘇轍呢,雖然被掩映在哥哥的光輝之下,但在大宋朝堂上也曾經如日中天過。我比較佩服的一點是,蘇洵早年為兩個兒子取名時,竟然能從名字的意蘊裡,準確預測出了兄弟倆未來的人生發展,可謂「一語成真」。
  • 兄弟同被考,蘇轍有一題不會,蘇軾在桌子上敲幾下,考官稱讚不已
    誰知道第一題就難住了弟弟蘇轍,於是便指著題目問哥哥蘇軾,蘇軾想來也是知道有人在盯著他們的,便不敢直接告訴弟弟答案。於是他舉筆敲了幾下桌子,提醒弟弟這題是出自先秦的《管子》。第二題,蘇軾一眼就看出了是「陷阱」,根本沒有出處,於是直接勾掉不答。兩道題答下來,張方平對兄弟倆是讚嘆不已,把他們都誇了。
  • 蘇軾官場生涯坎坷,為何蘇轍能高居相位?名字中有玄機!
    文|歷史共鳴宋朝時期,曾有一位人盡皆知的大名人,名字叫蘇軾,他從小就很有學問,二十一歲的時候就跟著父親去了京城,當時的蘇轍才18歲,兩人跟著父親一起去京城就是為了參加考試。在這次考試中,蘇軾成了第二名,蘇轍雖沒有那麼好的成績,但也是成功及第。而蘇軾官場生涯坎坷,為何蘇轍能高居相位?名字中有玄機!
  • 蘇軾蘇轍名字的用意
    縱觀蘇軾兄弟的一生遭遇,再看蘇洵當初給兩個兒子取名時所持的願望,我們可以說只實現了一半。     中國自漢朝起獨尊儒術,文人家庭為子女取名,在義理方面頗有講究,即一個人的名字,應當起到鼓勵、規範或警醒自己修身養性、立志的作用。    蘇軾、蘇轍的父親蘇洵在給兩個兒子取名時頗費了一番苦心。
  • 蘇軾蘇轍:名字中暗藏玄機(上)
    上篇我們講了蘇洵,我們來談談蘇軾蘇轍。蘇軾蘇轍這對傳奇的兄弟,給我國歷史留下來不可磨滅的印記。而蘇軾蘇轍他們的名字中卻暗含了他們的人生。蘇軾蘇轍在小時候,他們的父親蘇洵已經有所學問,給予了他們很好的教育,為他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後,三蘇進京,蘇軾蘇轍皆中第,蘇軾更是得到了歐陽修的高度評價,遂名震京城。但突然收到母親病故的消息,三蘇回家守喪。守喪期滿後,蘇軾蘇轍不同的人生開始顯現。
  • 蘇軾、蘇轍曠世兄弟情
    若說蘇軾和蘇轍他們兄弟倆,在中國文化史上算是獨特的一對兄弟。兩個人同為當世的大文學家,同在政壇上達到巔峰,彼此政治立場與人生經歷又驚人的相似。原來蘇軾和蘇轍兩個人的老師,就是他們的爸爸。倆人從小一起讀書,一起長大,彼此之間有種深深地懂,深深地知的感情。人生難得一知己,更何況他們之間還有著血濃於水的骨肉之情。
  • 蘇軾、蘇轍曠世兄弟情
    蘇轍,字子由,比蘇軾小三歲。若說蘇軾和蘇轍他們兄弟倆,在中國文化史上算是獨特的一對兄弟。兩個人同為當世的大文學家,同在政壇上達到巔峰,彼此政治立場與人生經歷又驚人的相似。原來蘇軾和蘇轍兩個人的老師,就是他們的爸爸。
  • 蘇軾蘇轍這中間又有什麼講究?
    蘇洵的意思說,如果蘇轍能夠甘心做一個車轍,雖然不能大富大貴,但也可以免於災禍。由此便可以看出,蘇洵給兒子起名「軾」和「轍」,是希望兩個兒子能低調做人,不求能有多麼傑出的成績,只願他們一生平安。蘇轍與蘇軾兩人雖然自從形影不離,一起上學一起玩耍,但是兩個性格卻是大相逕庭。蘇轍為人穩健,話不多,比較自我,喜歡獨處,用現在的話來說,蘇轍就一標準的宅男。相傳蘇轍晚年被貶後,閉門謝客,一個人在家裡看看書,寫寫文章,好不快活。
  • 兄弟同被考,蘇轍有一題不會,蘇軾在桌子上敲幾下,考官稱讚不已
    誰知道第一題就難住了弟弟蘇轍,於是便指著題目問哥哥蘇軾,蘇軾想來也是知道有人在盯著他們的,便不敢直接告訴弟弟答案。於是他舉筆敲了幾下桌子,提醒弟弟這題是出自先秦的《管子》。第二題,蘇軾一眼就看出了是「陷阱」,根本沒有出處,於是直接勾掉不答。兩道題答下來,張方平對兄弟倆是讚嘆不已,把他們都誇了。
  • 蘇軾為什麼叫蘇軾?蘇轍為什麼叫蘇轍?
    如題,蘇軾為什麼叫蘇軾,蘇轍為什麼叫蘇轍?
  • 向日葵蘇轍,才能在蘇軾之上,卻還是甘當「哥哥吹」
    哪怕蘇軾都說自己的文章寫的不如他,「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但是蘇轍依舊在追著哥哥的路上撒足狂奔,別人在後面追著勸也沒用。蘇轍的人生軌跡幾乎是和哥哥蘇軾的人生軌跡重合的!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蘇轍也不贊同王安石變法;蘇軾相信道教,蘇轍也相信道教甚至自己煉丹;蘇軾在朝堂中浮沉,蘇轍也同樣在官場中起起落落;蘇軾面對人生不得志自我開解灑脫,蘇轍也同樣不為世俗所困擾。
  • 蘇軾蘇轍:名字中暗藏玄機(下)
    而反觀蘇轍的人生道路,卻比蘇軾平坦很多。蘇轍守喪期滿後,參加了殿試。蘇轍雖是青年,卻對政治有著自己的見解。將政治得失寫在試卷上,蘇轍自認為自己考試不會通過,但卻得到了司馬光和皇帝等人的賞識。後授予蘇轍官職,蘇轍開始步入仕途,並一路晉升。
  • 蘇軾的人生經歷給我們帶來什麼感悟?
    平平淡淡才是真,蘇軾的人生如同一本精彩的故事書,情節曲折,他的人生波瀾壯闊。蘇軾的詩詞飽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很有韻味,深刻理解之後對我們有著很大的指導作用。蘇軾是一位積極樂觀的人,蘇軾用他的豪情萬丈,用他的堅韌不拔勇敢的同敵人作鬥爭,用他的愛民情懷來為百姓謀利益。蘇軾是經歷了生死的人,只有經歷過大苦難的人才能夠對人生看得更加真切。蘇軾具有才華,但是卻受到打壓,讓他的才華無處施展。蘇軾對弟弟蘇轍有很深厚的感情,他希望能夠與弟弟多在一起。
  • 蘇軾被雨驚醒,寫給弟弟蘇轍的一首詞,開篇7個字,便是經典名句
    宋代大文豪蘇軾,是個對宋代詞壇影響深遠的大詞人。他的詞一改之前婉約之風,豪放快意,煥然一新,獨樹一幟。蘇軾認為,無論是風景還是詠古,傷情還是愛國,都無不可入詞。詞應該和詩一樣,包羅萬象,隨心而詠。這個子由,正是他的親弟弟,蘇轍。唐宋八大家中,「三蘇」便是他們一家父子,蘇洵,蘇軾,蘇轍。蘇軾與蘇轍,與其說是兄弟,不如更像知己,二人兄弟情深,又同是文壇大腕,在中國歷史上也極為少見。
  • 四首詞看蘇軾、蘇轍兄弟情深
    蘇軾一生豪放不羈、灑脫爽朗,弟弟蘇轍卻恰恰相反,一生審慎低調淡泊。蘇轍一生著述頗豐,在文論方面堪與蘇軾比肩,但其詞作僅存世四首且少為人知。然而這僅存的四首詞,仍然折射出了蘇轍的人生軌跡和精神追求,仍然能讓我們看到蘇軾、蘇轍深深的兄弟之情。
  • 【印象蘇軾】名字由來
    談及中國詩詞,蘇軾猶如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閃耀星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些膾炙人口的詞句千古流傳成為滋養和和豐富我們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那麼,蘇軾為何會能寫出這些流傳千古的佳作?這其中又蘊含著蘇軾怎樣的人生況味呢?我們先從蘇軾的名字說起。
  • 唐宋八大家的蘇轍一篇文章,是觀察蘇軾與陶淵明不可多得的佳作
    簡析這篇詩引,是蘇轍根據蘇軾的一百零九首和陶詩所作的序言。由於此序經過蘇軾的親自修改,序中第二自然段全部援引蘇軾的原話,主要反映了蘇軾對於陶淵明詩歌及其為人的評論,表現出他「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審美理想追求,歷來都被認為是蘇軾的文論著作。引,也是文體名稱,同序的含義大致相同。
  • 蘇軾最平淡的一首詞,寫出平生最快樂的時光,最後7字耐人尋味
    狀元郎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之列,蘇軾緊隨其後,被皇帝欽點為榜眼,探花章惇後來官至宰相。蘇轍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績,也不容小覷。另外,除了蘇軾和蘇轍之外,還有一對兄弟同時進入前十名,即北宋理學家程頤和哥哥程顥,他們分別是第四和第六。據說,狀元本應該是蘇軾,歐陽修批閱試卷的時候,發現一篇絕妙好文,誤以為是學生曾鞏所寫,為了避免被同僚說閒話,就把這份試卷放在第二名。
  • 一門三文豪:蘇洵、蘇軾、蘇轍
    蘇洵害怕蘇軾性格過於外露不掩飾,容易招來災禍。果然蘇軾天生豪放不羈,鋒芒畢露,一生多次被貶,差點被殺頭。轍是車子碾過的印跡。蘇轍一生怡和淡泊,深沉不露,在激烈的競爭中,雖然也多次被貶,但最終能免禍,悠閒地度過了晚年。在兩個兒子中,很顯然蘇洵更擔心大兒子蘇軾。蘇洵青年廢學,成名很晚,就把成就功業的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
  • 蘇軾年輕時寫下這首詩,竟預言了倆兄弟的坎坷人生,自己都沒想到
    蘇轍二兄弟,當初給他們起名字,父親蘇洵也是很費了一番心思。蘇洵給大兒子取名蘇軾,就是希望他能身懷獨特的才能,成為社會上不可或缺的人才,又能處事謹慎,不會因太鋒芒畢露而首當其衝,遭受危險。蘇洵給小兒子取名蘇轍,寄託了他希望蘇轍為人低調而不張揚,不管發生什麼,永遠能夠保全自己。蘇洵為兩個兒子起名字的方式,是受到莊子思想影響的體現,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仕途險惡,只有不出頭不冒尖,才能明哲保身,穩行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