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朝經過了276年的統治,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爆發了許多農民起義,所以從一個王朝的壽命上來看,尤其是古代中國三百年亂治循環怪圏,明王朝的滅亡是必然的。
其次,滿清政權的前幾代君王才能還比較出色,尤其是皇太極、順治(其實掌權的是攝政王多爾袞)、康熙和雍正這幾代君王,徹底鞏固了滿清對漢族及中原的統治。
皇太極時期雖然沒有能夠入主中原,但是滿清多次叩關,從中原擄回大量財富和人口,人口為滿清的農耕提供大量勞動力,財富使滿清和山西晉商的交易中有支付能力,幾番循環之後,滿清本族男丁逐漸成為脫產的專業戰士,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全民皆兵的民族是很恐怖的,這也為迫降關寧軍事集團提供了武力保障。
到了多爾袞攝政時期滿清開始揮軍入關,為了避免消耗,滿清軍隊總是驅使漢軍作戰,孫之獬提出的「剃髮易冠」更是成為滿清統治漢族的一個妙招,比較有血性的人在當時基本就被清除了,所以才有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抗清運動傳說。
到了康熙時期,滿清的科舉也吸引了大量漢人士子前往應試,包括于成龍、張英、高士奇等漢人都成為滿清政府高官,康熙表面上「滿漢一家」的舉措也拉攏了大量漢族官僚地主,他們成為既得利益集團之後,一起壓榨底層的漢人百姓。
康熙年間吏治腐敗貪汙成風,所以康熙選擇了一位雷厲風行的阿哥繼承大統,於是四阿哥胤禛即位是為雍正帝。
雍正繼位之後,改革吏治打擊貪汙腐敗,提出了「火耗歸公」的地方財政管理辦法,對邊遠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政權對邊遠地區的統治,對士紳實行一體納糧,減輕了底層勞動人民的負擔,緩和了民族矛盾並且充實了國庫,為後來乾隆「十全武功」中的平定準噶爾提供了資金上的支持。
最後得益於新型糧食的傳播,土豆、地瓜和玉米等高產作物的普及為「康乾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康熙康熙,吃糠喝稀」,畢竟這個年代勉強還能度日,而在明朝末年的小冰河時期,某些災區已經到了易子相食的階段了,但凡有口吃食,老百姓也不至於去造反,所以勉強能度日的漢族百姓選擇了隱忍,繼續接受滿清政權和漢族官僚地主們的剝削和統治。
以上各種條件相加,使得滿清也獲得了269年的國祚,雖然末代三位君王都是傀儡皇帝,但是掌權的畢竟還是滿人勢力,即使中興四大名臣都是漢人,直到辛亥革命的成功加上袁世凱的助攻,滿清政權才退出歷史舞臺。
康熙皇帝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敗筆是什麼?
為什麼很多朝代的名相一人可興國,北宋名相眾多卻搞成了爛攤子?
蜀漢父子二人皆是實力派影帝,都成功施展「假痴不癲」之計保命
宋朝文人互相為難,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恩怨糾纏
朱元璋對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動,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