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沒辦法,天命所歸,不去不行

2020-12-11 文明有歷史

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沒辦法,天命所歸,不去不行。李自成攻陷北京,中原地主百姓皆翹首以盼滿清入關。

滿清,指的是由滿族人建立的清朝。清朝,其前身是金國。

公元1583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世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因為明廷誤殺其父,於是發動反叛,相繼兼併女真各部。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為金。

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誓師伐明。幾年間,明朝便喪失了遼東七十餘城。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攻佔遼陽、瀋陽。公元1625年春,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努爾哈赤被明朝火炮打成重傷逝世後,其第八子皇太極繼位。

皇太極聯合草原蒙古各部,勢力不斷壯大。公元1636年,皇太極降服漠南蒙古各部。隨即,皇太極在瀋陽稱帝,改族名為滿洲,改國號為清。史稱滿清。

公元1643年,皇太極病逝,其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因順治帝年幼,由其叔父多爾袞攝政。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殺殉國,明朝覆滅。多爾袞打著為明崇禎帝復仇的旗幟,率領滿清八旗軍入關,擊敗了李自成,進佔北京。

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是全中國的君主。這便是滿清入主中原的整個過程。

那麼,為何一定要入主中原呢?

從上述介紹中,便可以看到,滿清從建立到入主中原,分為三個階段:稱汗、稱帝、入關。三個階段,三次遷都。滿清入主中原的根本原因也是三點:東北無法獨立於中國之外而存在,羈縻政權對比郡縣政權更有優勢,天命所歸。

一:東北無法獨立於中國之外而存在,滿清政權同樣如此。

遼東,在漢朝時便已經設立了郡縣。遼東以北的整個東北地區,在唐朝時曾短暫地納入中央政權直接管轄,而大部分時間是進行羈縻統治。這種羈縻統治,歷經唐遼金元明五朝。

從唐朝開始,古代中國邁入了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金屬冶煉業不斷發展,鐵產量不斷上升,鋼製農具普及。西南、嶺南等山地丘陵地區、東北的凍土都能夠被深耕,具備了開發的價值。

與此同時,燕薊地區地處海河平原,江南地區地處長江中下遊平原,這兩個地區又是交通樞紐所在。燕薊地區是東北、草原、中原三大地區的咽喉所在,是各地區經濟交往活動的中樞,經濟往往更為發達。

這意味著,東北與草原、中原一樣,都受到燕薊地區北京文明中心的掌控。滿清能夠在明朝覆滅,而新朝還未整合的情況下反叛建立起自己的政權。但是,一旦中央政權完成整合。東北地方政權便沒有獨立的根基。因為燕薊地區北京文明中心掐死了東北的對外交通。

滿清不入主中原,等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回過神來,完成了內部的整合。一定會像明朝一樣,接著打滿清。這樣子的話,滿清是扛不住的,就算能抗得了一時,也抗不了一世。

這在歷史上是有證明的。看看隋唐兩朝,瞪紅了眼就是要幹掉高句麗。明朝以及大順軍也是如此。明朝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明朝農業賦稅沉重,商稅收不上來,這種情況下,明朝還是要卯足了勁要幹掉滿清。

滿清非生即死。不入主中原,等待他的就是高句麗的命運。

二:羈縻政權對比郡縣政權更有優勢,更受老百姓歡迎。

東北隸屬於明朝,設立了奴兒幹都司,管轄遼東以北的整個東北地區。奴兒幹都司之下,設立衛所,明朝還任命各族首領為各衛所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職,給予印信,仍以其舊俗自治,按時朝貢地方物產。

明朝中後期,邊疆地區烽火四起。新疆東部回族,青藏高原的藏族、雲貴地區各族、內蒙古各部,先後以各種方式反抗明朝的統治。東北的女真族也是如此。

明朝相繼放棄了對內蒙古、新疆東部、青藏高原的羈縻統治。因為這三個地區,沒有多少漢族人,經濟發展方式也以遊牧業為主。然而,雲貴高原的梯田發展狀況很好,東北的農耕進程也相當不錯。

由此,在雲貴高原出現了世襲的土司,在東北出現了世襲的將門。無論是世襲土司,還是世襲將門,在轄區內盤剝百姓,導致百姓淪為其莊園中的農奴。而對於明朝朝廷,他們陽奉陰違,養寇自重。

對於明朝本身而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明初立國時期的制度已經不適合時代的發展。土地兼併嚴重,明朝的賦稅不斷減少。相應的,明朝商品經濟發達,商人們卻不交納商稅。明朝中後期基本上依靠增加農稅以及皇帝派遣太監強徵礦稅維持運作。

在雲貴土司以及東北將門的壓迫下,苗族人以及女真人都發動了叛亂。不同的是,雲貴地區,地形複雜,各土司必須有一個領頭羊才能幹成點事。所以,苗族等西南各族只能支持土司造明朝的反。而東北的將門,就是剿而不滅。滿清剛剛起步時的那點實力,真的還不夠明朝塞牙縫的,說滅就能滅了。

然而,遼西將門就是不剿滅滿清。相反,遼西將門與滿清,因為都是身處東北,在經濟上反而有著共同的利益。滿清是明著反明,遼西將門是暗著反明。之所以都能反明,在於東北的經濟發展不錯。經濟增長所帶的收益都落入了他們的腰包,而不是明朝的腰包。

奴兒幹都司以及西南土司,他們其實都是羈縻政權。所謂羈縻政權,就是政權體系相對比較完善的政權。對比明朝內部的各個州縣,羈縻政權的功能更為健全。明朝各個州縣的政權,都是三司並立,且各級政權功能有著明顯的規定。而羈縻政權,不說高度的集權,至少權力比較集中於世襲的部落首領手裡。

如此,明朝一旦崩潰。明朝中央政權瓦解後,明朝地方州縣政權一盤散沙,相互掣肘,無法凝聚力量。軍權在軍閥手裡,政權在地方官府手裡,司法權又是另一個官府。權力不集中,有利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但是在中央政權崩潰的情況下,很難在短期裡重建中央政權,實力比較弱小,無法自行抵禦外敵。中央被打垮了,地方就沒有自衛能力。這也是中央集權的弊端所在。

羈縻政權更有優勢,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滿清入主中原,是在中原地主、百姓、士大夫階層、明朝遺留的殘兵敗將等各方勢力的擁護下入主中原的。滿清不是硬闖的。

滿清入主中原,在現代民族主義泛濫的今天,肯定認為是不好的。但是,在當時。滿清就是老百姓的希望所在,是地主的希望所在。

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是從流寇演變來的,其政權根本不成熟,甚至是十分幼稚。所以,中原被李自成這股流寇裹挾的百姓,中原被流寇禍害的地主,就等著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入主中原,穩定社會生產秩序。

而此時的南明,卻沒有中央政權。所謂南明朝廷,實際上毫無權力,是一群軍閥,加各地方官府拼湊產生的,內部的權力爭奪刺激得很,那有時間管老百姓的死活。面對滿清的軍事攻勢,他們也無法協調起來。結果,自然是兵敗如山倒。

滿清政權,其本身是羈縻政權,有自主權,政權的職責功能齊全。三次遷都,三次政權功能得到強化,政治十分成熟。

滿清入主中原,是大勢所驅,是民心所盼,眾望所歸。一大幫人等著滿清入主中原,多爾袞腦子沒壞,就不會放棄這光明大道。

三:滿清入主中原是天命所歸。

何為天命?天命就是東北、草原距離燕薊地區近呀。而燕薊地區恰好又是文明中心,進入了文明中心就成了中央政權。成了中央政權就能掃平割據,建立正統的大一統王朝。

文明中心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是首都所在地,是各個地區生產生活的唯一標準。

自唐朝起,燕薊地區有了進行大規模開發的能力,經濟迅速崛起。燕薊地區與江南地區就是這樣的文明中心。只是江南地區相比燕薊地區,要差那麼一點兒。

這種地理格局下,一旦中原發生混亂,身處燕薊地區的中央政權衰弱,那麼江南地區就會爭奪文明中心的地位,把首都從燕薊地區搶回來。而一旦中央政權崩潰,草原、東北的羈縻政權就會乘機入主燕薊地區,從而建立起正統的大一統王朝。

蒙古草原,本是金國的羈縻地區。金國末期,中原農民起義不斷。草原便入主燕薊地區,建立元朝。元朝海外徵伐失敗,燕薊地區衰弱,明朝在南京建立,元朝被明朝推翻。明朝遷都燕薊地區後,沒有對草原進行羈縻,導致草原經濟落後,沒有反抗的資本。但是卻給了東北機會。

清朝末年,燕薊地區北京被西方列強攻破了兩次。兩次被重創,導致燕薊地區衰弱,南京便建立了太平天國以及中華民國。

如果細心觀察的話,元末和清末,兩者農民起義的勢力分布幾乎是一樣的。明朝以及中華民國,首都也都是在南京與北京之間移動。清末的變局就是多了西方列強的加入。

歷史總是如此驚人的相似。而這所謂的相似,就是天命所在。如果燕薊地區不是文明中心,文明中心依然在長安洛陽的話。即便草原或者東北進入了燕薊地區,也不過是地方政權。等中央政權穩定下來,遲早能平定各個地方。只不過,燕薊地區是文明中心,進入了燕薊地區就意味著成為了中央政權,各個地方就等著他去平定。

相關焦點

  • 同樣是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為何元朝和清朝結局不同?
    但凡中原喪亂,勢必引起外族入侵,這似乎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都逃不開的一個怪圈。說怪也不怪,趁他虛,要他命的道理大家都懂。我國古代歷史上可以說是中原漢族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博弈史,上下幾千年,二者的鬥爭和博弈從來沒有停止過,也是在這二者的鬥爭中,推動著中華文明的前進。
  • 朝鮮族為何古代從未入主中原?韓國專家想不明白,其實原因很簡單
    而且從古代歷史來看,基本上入主中原的都是被放大的民族,而在中華大地的北方幾千年來活躍著的朝鮮族為啥從來沒有成功入主過中原。這個問題最早是韓國人提出來的。因為在清末時代,滿清的不斷衰弱,使得中華不斷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大國顏面盡失。尤其是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給了小小的東方國家日本,使得韓國人徹底脫離了大清的掌控,而且還建立了大韓帝國。
  • 若大清並未入主中原,那麼,明朝末期的中國會是個什麼樣的狀況?
    倘若,滿人在東北「安分守己」,並未入主中原,那麼,明朝末期的中國會是什麼狀況呢?想要解答上面這個猜想,我們首先得分析一下當時割據的各方勢力:崇禎皇帝自盡殉國後,除了盤踞在東北的滿族人外,中原還有三股成型的大勢力:闖王創建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明朝後裔的南明政權。
  • 滿清入關時全族只有二十萬人,究竟用何手段能統治中原四千萬漢人
    明末形勢圖其次,滿清政權的前幾代君王才能還比較出色,尤其是皇太極、順治(其實掌權的是攝政王多爾袞)、康熙和雍正這幾代君王,徹底鞏固了滿清對漢族及中原的統治皇太極皇太極時期雖然沒有能夠入主中原,但是滿清多次叩關,從中原擄回大量財富和人口,人口為滿清的農耕提供大量勞動力,財富使滿清和山西晉商的交易中有支付能力,
  • 八旗軍隊萬不可敵,入主中原建立帝國,享盡榮華富貴卻淪為兵痞
    滿族之所以能夠以幾十萬人口,先後戰勝蒙古,朝鮮,大明帝國進而入主中原建立享國數百年的大清王朝,這與八旗軍隊超強的戰鬥力是分不開的,說起「八旗軍隊」,必須提一提,他的前身女真族,《金史》和《五雜組》分別記載「遼人嘗言,女真兵若萬則不可敵,至是始萬雲」;「女真兵滿萬則不可敵,今建是也。」
  • 明朝九大邊鎮分布與戰略價值,沒有吳山桂,滿清難以入主中原
    都是為了防範北元軍隊南侵而用,但是還算不上完善的防禦體系,頂多是在顯著的關隘設置兵所。「九邊」的稱呼首先見於《明史》卷九十一明會要》卷六十三及明人魏煥撰《九邊考》,各鎮皆置重兵,作為防範與進攻蒙古草原部落的軍事基地。
  • 為什麼朝鮮族沒有入主過中原?韓國人思考這個問題思考了很多年
    (西漢時期,中國東北、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形勢圖)在中國歷史上,東胡族系和肅慎族系,經常入主中原,而夫餘族系好像沒有多少建樹。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滿族、蒙古族、朝鮮族,都是發源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為什麼滿族和蒙古族入主過中原,而朝鮮族從來沒有入主過中原呢?(註:本文所指的朝鮮族是朝鮮半島的民族,而非狹義上的現居住在中國東北的朝鮮族。)
  • 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為何只有滿清能接受全盤漢化,原因竟是這樣
    靖康之恥史載,在被俘虜上北方的北宋人員中,有北宋官員和百姓,但數量都沒超過女人的數目,先是小規模獲取,「……俘虜女童六百人,以及教坊樂工數百人……」接著,金兵利用重兵壓城,威脅了宋朝廷巨額的戰爭賠款。最終被折扣當做戰爭賠款的女性,具體如下表所示:如此之多的女人,總共加起來是11635人,絕大多數是十八九歲的女人,要知道那時候,她們正處於青春年華女人最美的狀態。在皇孫女中,最大不超過八歲,最小達到一歲,王女中,百分之九十在十四歲之下。而這些女人的結局也可想而知,想必是逃脫不了被凌辱加侮辱的,繼而產生了大量有漢人血統的女真族人。
  • 為何元清兩朝能夠成功入主中原一統天下?
    如果按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論,蒙元和滿清就沒有理由奪取中原平定天下。但現實情況是兩者都成功入主中原,成為我國歷史上的正統王朝。這個問題看似不可思議,實則在意料之中。不是因為「得民心者得天下」本身有問題,而是因為後人的不同理解角度,使得「得民心者得天下」有了更多的意義,所以蒙元和滿清的入主中原也成為可能。
  • 假如當時滿清堅持不入關,在東北發展,歷史被改寫嗎?
    首先,中原地區肯定會陷入混戰之中, 當時的各大勢力分居南北, 雙方都沒有絕對的優勢擊敗對方。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 中國都會維持這種南北分治的狀態, 國家得不到統一, 而且雙方之間的鬥爭也不可能停止。 再加上四川的張獻忠政權, 三足鼎立之下戰爭只會頻繁發生, 中國沒辦法在和平的環境中發展, 因此各個方面的發展很有可能會停滯下來。
  • 同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權,為何元清兩朝的統治時間相差甚遠?
    蒙元和滿清作為少數民族政權都曾統治過中國,並作為大一統王朝被正史所記載,但是二者在一統中國的時間可謂是相差萬裡,清朝國祚長久,歷經十二帝有近三百年之久;而元朝作為世界歷史上徵服裡程最長、統治疆域最廣的朝代,國祚卻僅僅享不到百年。
  • 蒙古族在北亞馳騁多年,為何最終選擇臣服在滿清腳下?
    蒙古人,或者說在蒙古高原上生活的遊牧民族,一直以來都是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漢人,最頭疼的敵人。遊牧民族野蠻粗暴,憑藉自己速度上的優勢,經常南下劫掠中原地區,給中原地區漢人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為此,中原地區的政權沒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用於對遊牧民族的防禦或者是徵伐戰爭。
  • 滿清入關是不是中國歷史的倒退?
    而滿清雖然在關外發展得如火如荼,但始終還是止步於遼東,不能夠進入到中國內地,是李自成滅明使得滿清有了機會,是吳三桂主動放棄山海關的防禦使得滿清有了入關的可能,所以從這個角度上面來看,滿清的入主中原的的確確是充滿了偶然性的,但他靠著他們十幾萬的女真士兵就能夠同時震懾和擊敗李自成與吳三桂,這就是實力,有了這等實力,那滿清的入主中原就不再是偶然了,而是一個必然。
  • 吳三桂若不獻出山海關,清軍是否能入主中原?
    近來有粉絲私信讀者,詢問了一個問題:如果吳三桂不獻出山海關,那麼清軍是否就無法入主中原?筆者的觀點是不會。很多史料上都記載了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清軍,致使大明天下盡失,事實上並非這麼簡單。此役,清軍一共拿下了一府三州五十七縣,其中包括濟南府,這是清軍第一次佔領省城,在擄掠大量人口財物後,然後從青山關北歸。清軍這四次侵擾內地都沒有從山海關入境,這也表明,吳三桂是否獻山海關,都沒有可能阻擋多爾袞入主中原。說到底,其實就是明軍的戰鬥力不及清軍,萬裡長城在明末時就是形同虛設,處處可以攻破。
  • 為什麼西晉八王之亂會導致國家分崩離析,並且異族入主中原
    為什麼西晉八王之亂會導致國家分崩離析,並且異族入主中原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亂世在司馬炎地一統下,中原重新歸一。西晉的建立也讓天下臣民和士族們看到一個新王朝蓬勃發展的新希望。然而西晉開國君王司馬炎去世後,留下的天子卻是一個弱智兒,因為天子智商存在著問題,這就導致了西晉的權柄開始落到了一些有心人的手裡。
  • 中原在哪裡?河南可以自稱中原嗎?
    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所以,中原,狹義上是指以河南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範圍為今河南省及其毗鄰地區,包括山西東南部、河北南部、山東中北部、山東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等大片區域。廣義上說,長江以北,長城以南地區都是中原。當與外族對應時,華夏文化地區全都是中原。
  • 萬裡長城為什麼不能阻止滿清入關?
    在歷史,它曾經作為天然屏障使漢族人民有效地抵禦了遊牧民族的入侵,直到清軍入關,長城就再也沒能發揮它的作用了。 有人說,長城沒用,在它需要發揮作用的時候卻阻擋不了滿清的入關,滿清入關以後讓人留辮子以及很多陋習,近代又籤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使中國整體落後於世界,被西方列強一次次地深入。
  • 為什麼滿人蒙古人可以吃下中原大地,作為工業國的日本反而不行?
    不過,雖然在這5000年的歷史中無數國家攻打過中國,卻也只有蒙古和滿清攻下了中原,進而滅亡了中國王朝。眾所周知,這兩個民族當時都是落後文明,能拿下比他們先進的中原王朝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然而,比他們先進的多的日本多次想要滅亡中國,最後卻都失敗了,例如近代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這是為什麼呢?
  • 中原王朝為什麼不吞併朝鮮,是朝鮮太窮嗎?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不管是漢唐盛世還是元清入主中原,唯獨與我們近在咫尺的朝鮮,始終沒有被中原王朝納入版圖,大多是作為附屬國存在。那中原王朝為什麼向東西南北拓展到極致時,卻沒有一個朝代想要完全吞併朝鮮呢,是朝鮮太窮嗎?還是應有原因。其實,窮只是一點,還有很多因素在,都使得中原王朝對吞併朝鮮沒興趣。
  • 遼國喪失一次機會之後,就已經沒有能力再次入主中原了
    為什麼遼國後期沒能再次進入中原,是因為遼國已經沒有機會,五代十國時期,雖然中原大地混亂不堪,但是的契丹也還是一個小小的部落,而不是後來的遼國。唐朝末年,中原大地混戰不休,公元907年,唐朝大將朱溫篡位奪權建立後梁,正是開啟了五代十國亂世時期,從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這短短的幾十年時間,中原大地的割據政權猶如走馬觀花一般,興起後又快速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