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嶺長城
國外的友人去北京旅遊,則一定會把八達嶺長城列入他們的清單。就連美國前總統貝拉克.歐巴馬遊覽過長城以後,也不禁嘖嘖稱奇。長城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自周朝開始到明代結束修築了兩千多年。
在歷史,它曾經作為天然屏障使漢族人民有效地抵禦了遊牧民族的入侵,直到清軍入關,長城就再也沒能發揮它的作用了。
有人說,長城沒用,在它需要發揮作用的時候卻阻擋不了滿清的入關,滿清入關以後讓人留辮子以及很多陋習,近代又籤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使中國整體落後於世界,被西方列強一次次地深入。那麼,把長城歸咎於後來中國沒落的說法真的對嗎?長城在我國歷史上到底產生了多少作用呢?
烽火戲諸侯
長城的修築由來已久。西周時期,周朝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修築一列一列地小城堡,上面有烽火臺。如果戰事開始,便有衛兵點燃烽火,各地受封的諸侯就會帶著自己的軍隊來勤王。在當時來看,這個效果立竿見影。直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幽王已經失信於諸侯,長城的防禦作用大為削弱,就把西周玩沒了。少數民族犬戎攻破西周首都鎬京,燒殺搶掠,鎬京城成了人間地獄。
東周建立後,一般也就進入了歷史的春秋時期。春秋時期,諸侯的權力都很大,幾乎已經不把周天子放眼裡了。諸侯之間彼此攻伐也彼此設防,就出現了"諸侯互防長城"。此時的長城修築規模小耗費人力少,也易摧毀,需要重複整修。
因為秦趙燕三國都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接壤,修築了更有防守意義的"拒胡長城",歷代的新君都會對其進行加固整修。先秦時期的長城都普遍較短,不相聯繫。直到秦始皇開始兼併六國,完成統一。
亡秦者胡也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稱始皇帝。不僅在政治上頒布了很多制度(比如設立郡縣制,比如設立三公六卿制度),在軍事上為了維護秦帝國的統治,也頒布了很多政策,其中之一就是修長城。
秦始皇二十二年,有一位叫盧生的方士上了一封奏書,說"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認為這裡的胡指的是北方的匈奴,就派大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軍隊向北攻擊匈奴,並奪取了河南(不是今天的河南)地。並在此修築"西起臨洮,東到遼東,蜿蜒萬裡"的長城,以防守匈奴的南下。
可惜的是,秦朝因為嚴刑峻法,濫用民力,守住了外部的因素,卻沒守住內部的民心,二世而亡。亡秦者,胡也中的胡不是胡虜,而是胡作非為。
長城
進退有據
楚漢戰爭的時候,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蒙恬當年所修的長城,和西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對抗。由於長城年久失修,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搶掠(遊牧民族生產力低下,不會耕種,不會紡織,只能來搶)。即使如此,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後來很多將軍北擊匈奴,都是以秦、趙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
匈奴騎兵圖
漢武帝登基後,因其綜合國力的強大(文景之治使得西漢國富兵強),開始主動發起對匈奴的戰爭。衛青、霍去病等名將連戰連捷,封狼居胥。將匈奴驅逐回漠北,並修建了外長城,和舊長城一起合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千米的長城。這時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因為不能直接面對匈奴,逐步被廢棄。其軍事防禦作用也隨之終結。
霍去病劇照
這時的長城不僅可以起到保護西漢防禦匈奴的作用,對絲綢之路不被幹擾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不可謂不偉大。後來的東漢,因為長城的防禦作用,也使東漢的國祚不斷得到延長。漢朝有四百二十年的國祚,長城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防備突厥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時局混亂,各個小政權林立。北方遊牧民族又開始南侵,歷史上被稱為"五胡十六國"。經濟重心和政治重心也開始南移,長城已經失去應有的作用。直到隋文帝統一南北,建立隋帝國。
隋文帝楊堅
隋帝國建立伊始,漠北突厥不斷南下襲擾和掠奪,邊境地區痛苦不堪。有隋一代,不僅要防禦北方突厥,還要著手應對西北吐谷渾的侵襲,先後多次修建長城,耗費了大量民力。
自開皇元年至大業四年的,兩位君主曾先後7次調發近200萬勞力,於北部和西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使東起紫河,中經朔方、靈武,西至榆谷的長城基本連成一線。
與秦類似,隋朝也是二世而亡,不亡於悍夷,而亡於自身。大興土木,百姓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再加上關隴集團內部的鬥爭,隋朝覆滅。
天子守國門
唐宋元時期,對長城基本沒有再多調整。明朝建立以後,元朝的餘部瓦剌、韃靼等部族仍不時侵擾北部邊境地區;明中葉以後,女真族又興起於東北地區,經常騷擾東北邊境地區的百姓。為了加強北方邊境的人民財產安全,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
明長城全圖
明英宗時期,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擄去了北方。此後瓦剌、韃靼三天兩頭犯邊擄掠,迫使明王朝修筑北方長城成為了重中之重。
土木堡之變劇照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繕建堡的工役,經過先後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成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山海關長達兩萬餘裡的長城。這就是後來我們所知道的萬裡長城的完全體了。這樣的長城已經很堅固了,但是公元1644年,還是發生了"甲申之變",叛將吳三桂帶領女真軍隊入關,很快就打敗李自成,建立了最後一個大一統的清帝國。
清軍進入山海關劇照
結語
歷代都有修過長城,也曾倚仗過長城。可是悲劇的結局都無一倖免,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是長城的問題嗎?可是很明顯在各個時代我國農耕民族在對抗遊牧民族地侵擾的期間長城曾多次可以作為進可攻退可守的據點增加了很多的軍事優勢。那是為什麼呢?
清代學者趙翼曾經總結過一個國家滅亡的六種要素:女寵、閹豎、外戚、朋黨、悍夷、強藩。基本每個朝代在快接近尾聲的時候,都會出現其中的一種或多種因素。其本質是綜合國力的衰弱,導致政治腐敗,經濟紊亂,軍事萎靡。
當另一勢力或者民族興起的時候,自然就會取代。漢代學者賈誼曾經在《過秦論》中提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如果不發展經濟,一味地濫用民力,損害財政,朝廷上又各種黨同伐異,地方分權大於中央集權,那國家就離滅亡不遠了。
長城只不過是一個防禦的軍事工程,並不是一個國家安定的全部保障。如果不為人民著想,處處都往人民的對立面去做,那是一定會走向失敗的。所以從本質上講,長城擋不住滿清入關其實是個偽命題。如果自身足夠強大,沒有長城滿清也不敢跨過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