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城為什麼不能阻止滿清入關?

2020-12-10 騰訊網

八達嶺長城

國外的友人去北京旅遊,則一定會把八達嶺長城列入他們的清單。就連美國前總統貝拉克.歐巴馬遊覽過長城以後,也不禁嘖嘖稱奇。長城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自周朝開始到明代結束修築了兩千多年。

在歷史,它曾經作為天然屏障使漢族人民有效地抵禦了遊牧民族的入侵,直到清軍入關,長城就再也沒能發揮它的作用了。

有人說,長城沒用,在它需要發揮作用的時候卻阻擋不了滿清的入關,滿清入關以後讓人留辮子以及很多陋習,近代又籤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使中國整體落後於世界,被西方列強一次次地深入。那麼,把長城歸咎於後來中國沒落的說法真的對嗎?長城在我國歷史上到底產生了多少作用呢?

烽火戲諸侯

長城的修築由來已久。西周時期,周朝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修築一列一列地小城堡,上面有烽火臺。如果戰事開始,便有衛兵點燃烽火,各地受封的諸侯就會帶著自己的軍隊來勤王。在當時來看,這個效果立竿見影。直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幽王已經失信於諸侯,長城的防禦作用大為削弱,就把西周玩沒了。少數民族犬戎攻破西周首都鎬京,燒殺搶掠,鎬京城成了人間地獄。

東周建立後,一般也就進入了歷史的春秋時期。春秋時期,諸侯的權力都很大,幾乎已經不把周天子放眼裡了。諸侯之間彼此攻伐也彼此設防,就出現了"諸侯互防長城"。此時的長城修築規模小耗費人力少,也易摧毀,需要重複整修。

因為秦趙燕三國都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接壤,修築了更有防守意義的"拒胡長城",歷代的新君都會對其進行加固整修。先秦時期的長城都普遍較短,不相聯繫。直到秦始皇開始兼併六國,完成統一。

亡秦者胡也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稱始皇帝。不僅在政治上頒布了很多制度(比如設立郡縣制,比如設立三公六卿制度),在軍事上為了維護秦帝國的統治,也頒布了很多政策,其中之一就是修長城。

秦始皇二十二年,有一位叫盧生的方士上了一封奏書,說"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認為這裡的胡指的是北方的匈奴,就派大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軍隊向北攻擊匈奴,並奪取了河南(不是今天的河南)地。並在此修築"西起臨洮,東到遼東,蜿蜒萬裡"的長城,以防守匈奴的南下。

可惜的是,秦朝因為嚴刑峻法,濫用民力,守住了外部的因素,卻沒守住內部的民心,二世而亡。亡秦者,胡也中的胡不是胡虜,而是胡作非為。

長城

進退有據

楚漢戰爭的時候,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蒙恬當年所修的長城,和西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對抗。由於長城年久失修,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搶掠(遊牧民族生產力低下,不會耕種,不會紡織,只能來搶)。即使如此,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後來很多將軍北擊匈奴,都是以秦、趙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

匈奴騎兵圖

漢武帝登基後,因其綜合國力的強大(文景之治使得西漢國富兵強),開始主動發起對匈奴的戰爭。衛青、霍去病等名將連戰連捷,封狼居胥。將匈奴驅逐回漠北,並修建了外長城,和舊長城一起合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千米的長城。這時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因為不能直接面對匈奴,逐步被廢棄。其軍事防禦作用也隨之終結。

霍去病劇照

這時的長城不僅可以起到保護西漢防禦匈奴的作用,對絲綢之路不被幹擾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不可謂不偉大。後來的東漢,因為長城的防禦作用,也使東漢的國祚不斷得到延長。漢朝有四百二十年的國祚,長城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防備突厥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時局混亂,各個小政權林立。北方遊牧民族又開始南侵,歷史上被稱為"五胡十六國"。經濟重心和政治重心也開始南移,長城已經失去應有的作用。直到隋文帝統一南北,建立隋帝國。

隋文帝楊堅

隋帝國建立伊始,漠北突厥不斷南下襲擾和掠奪,邊境地區痛苦不堪。有隋一代,不僅要防禦北方突厥,還要著手應對西北吐谷渾的侵襲,先後多次修建長城,耗費了大量民力。

自開皇元年至大業四年的,兩位君主曾先後7次調發近200萬勞力,於北部和西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使東起紫河,中經朔方、靈武,西至榆谷的長城基本連成一線。

與秦類似,隋朝也是二世而亡,不亡於悍夷,而亡於自身。大興土木,百姓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再加上關隴集團內部的鬥爭,隋朝覆滅。

天子守國門

唐宋元時期,對長城基本沒有再多調整。明朝建立以後,元朝的餘部瓦剌、韃靼等部族仍不時侵擾北部邊境地區;明中葉以後,女真族又興起於東北地區,經常騷擾東北邊境地區的百姓。為了加強北方邊境的人民財產安全,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

明長城全圖

明英宗時期,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擄去了北方。此後瓦剌、韃靼三天兩頭犯邊擄掠,迫使明王朝修筑北方長城成為了重中之重。

土木堡之變劇照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繕建堡的工役,經過先後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成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山海關長達兩萬餘裡的長城。這就是後來我們所知道的萬裡長城的完全體了。這樣的長城已經很堅固了,但是公元1644年,還是發生了"甲申之變",叛將吳三桂帶領女真軍隊入關,很快就打敗李自成,建立了最後一個大一統的清帝國。

清軍進入山海關劇照

結語

歷代都有修過長城,也曾倚仗過長城。可是悲劇的結局都無一倖免,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是長城的問題嗎?可是很明顯在各個時代我國農耕民族在對抗遊牧民族地侵擾的期間長城曾多次可以作為進可攻退可守的據點增加了很多的軍事優勢。那是為什麼呢?

清代學者趙翼曾經總結過一個國家滅亡的六種要素:女寵、閹豎、外戚、朋黨、悍夷、強藩。基本每個朝代在快接近尾聲的時候,都會出現其中的一種或多種因素。其本質是綜合國力的衰弱,導致政治腐敗,經濟紊亂,軍事萎靡。

當另一勢力或者民族興起的時候,自然就會取代。漢代學者賈誼曾經在《過秦論》中提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如果不發展經濟,一味地濫用民力,損害財政,朝廷上又各種黨同伐異,地方分權大於中央集權,那國家就離滅亡不遠了。

長城只不過是一個防禦的軍事工程,並不是一個國家安定的全部保障。如果不為人民著想,處處都往人民的對立面去做,那是一定會走向失敗的。所以從本質上講,長城擋不住滿清入關其實是個偽命題。如果自身足夠強大,沒有長城滿清也不敢跨過山海關。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人們會說: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我國連漢地18省也難保
    然而清朝如此不堪也不算一無是處,有人就說: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我國連漢地18省也難保,也就是說現在的中國就不會擁有這麼遼闊的疆域了。既然大家對清朝如此爭議紛紛,那我們就設身處地的來考慮一個問題:滿清入關究竟是中華之幸事,還是不幸?眾所周知,當年滿清入關後取代的是大明王朝。
  • 假如當時滿清堅持不入關,在東北發展,歷史被改寫嗎?
    後來吳三桂投降滿清, 滿清入關之後打敗了李自成, 清朝的歷史拉開了序幕。 很多人都說, 清兵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打算入關, 他們只是想趁機掠劫一波, 然後就回到東北地區自主發展。 但是歷史的腳步走到了某一個地方, 在很多複雜原因的影響之下清兵才選擇了入關, 建立王朝。 清朝末年西方列強入侵, 中國的屈辱近代史也從這個時候開始。
  • 滿清入關後,為何要封禁長白山200多年,其中隱情了什麼秘密
    滿清成功入關後,統治者迅速下令,任何一名漢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踏足長白山地區。並在當地修建了城牆,還派重兵把守,直到鹹豐年間才解除這一條禁令。那麼長白山究竟隱藏了什麼樣的秘密,為何會被滿清政府封禁長達兩百餘年?這其中又有什麼說法?
  • 滿清入關後,蒙古人口幾千萬降到50萬,為何落差這麼大?只因康熙
    在中國歷史上,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努爾哈赤推翻明朝,但實際上建立清朝的應該說是皇太極,而第一個入關的皇帝又是順治,真正把清朝帶入強盛時期的皇帝是康熙,經過雍正乾隆的統領,形成了康乾盛世,其實滿清之所以能夠入關,蒙古人可是幫了大忙,不過蒙古人當時人口高達幾千萬,到了康熙時期卻只有
  • 滿清入關第一功臣多爾袞,死後卻被順治皇帝鞭屍,據說和孝莊有關
    滿清入關,是華夏文明的一場浩劫,卻是滿清多年以來的最大幸事;是華夏民族有史以來第二次被異族淪陷;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和滿族建立的清朝,之間竟然僅僅隔了一個明朝而已;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悲哀,可能真的是盛極必衰吧。
  • 滿清入關是不是中國歷史的倒退?
    而滿清雖然在關外發展得如火如荼,但始終還是止步於遼東,不能夠進入到中國內地,是李自成滅明使得滿清有了機會,是吳三桂主動放棄山海關的防禦使得滿清有了入關的可能,所以從這個角度上面來看,滿清的入主中原的的確確是充滿了偶然性的,但他靠著他們十幾萬的女真士兵就能夠同時震懾和擊敗李自成與吳三桂,這就是實力,有了這等實力,那滿清的入主中原就不再是偶然了,而是一個必然。
  • 山海關到底有多重要,為什麼清軍非要從這裡入關不可?
    其次,對於滿清來說想進入中原山海關真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一個誤區就是清朝撿漏,稍微了解點歷史的都知道大明百分之八十的精銳都是在遼東被清軍消滅掉,也正是因為這樣才導致明朝最後無力平復內亂。山海關對於滿清而且只是一個最近的選擇,而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為什麼清朝選擇打山海關?
  • 最早見到滿清入關的日本人寫了一篇日式《魯賓遜漂流記》
    這一年,明清易代,滿清入關。日本越前國(今天的日本福井縣)的商人竹內藤右衛門等一行共58人乘坐了三艘商船,被洋流和海風帶著在海上漂流了十幾天,最終到達了一處海岸線。他們並不知道這是中國,只覺得這裡是崇山峻岭,荒無人煙。
  • 滿清政府如何把蒙古收服?滿人的手段還是利用了漢人的智慧!
    北方的大漠草原,一直以來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從春秋戰國的燕、趙跟北方遊牧民族戰爭,漢武帝封狼居胥,明太祖推翻元朝,把蒙古人趕回草原,修築萬裡長城防禦草原帝國。在中華大地這個舞臺上,北方草原的遊民民族始終是舞臺上的主角。
  • 萬裡長城真的都是用米汁澆築而成的?今天帶你了解長城的歷史!
    中國的萬裡長城是我國乃至全世界著名的文化古蹟,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一開始規模並不是很大,在秦始皇嬴政統一中國之後,才建成了今天的萬裡長城,在漢代明代也曾大範圍的修築,其氣勢之雄偉,工程之浩大,令人嘆為觀止,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後來更是被聯合國納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之中,是舉世聞名的古蹟
  • 明朝滅亡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有無關係
    明朝的滅亡到底是不是因為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我只能說我們高看吳三桂了明朝滅亡那年都發生了什麼1644年4月25日,大順軍攻入北京城。 5月15日,吳三桂據山海關襲擊大順軍消息傳至北京城。其實在清軍入關前明朝已亡從上面的那些事件我們可以看出,在吳三桂投降滿清,引導滿清騎兵入關時與其作戰的不再是明朝正規軍隊,而是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軍,而在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時,吳三桂還在山海關抵禦滿清。
  • 萬裡長城,萬裡長,萬裡長城,萬裡情!
    萬裡長城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陽春三月,每年三月份我都會去一次萬裡長城,不管去多少次,每當我的腳踏在長城上都有一股很強的自豪感!記得在筆者還小的時候,在課本上了解到萬裡長城的時候,就被震撼到了,自春秋戰國時代到滿清時代,經過兩千多年時間的建造,我們的祖先用自己的汗水,血水鑄就的萬裡長城。
  • 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沒辦法,天命所歸,不去不行
    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沒辦法,天命所歸,不去不行。李自成攻陷北京,中原地主百姓皆翹首以盼滿清入關。滿清,指的是由滿族人建立的清朝。清朝,其前身是金國。公元1583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世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
  • 只有一個人可以阻擋滿清入關:他被殺以後,數十座城市慘遭屠城
    袁崇煥不死,滿洲人能入關嗎?我們首先要知道一個問題,就知道袁崇煥的明末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袁崇煥以遼人守遼土為核心觀念,重新建立起來的遼東明軍,也就是關寧軍是整個明朝後期唯一可以與八旗軍野戰的部隊。我們所說的野戰並不是,擺出車營在哪裡死守,而是野外對陣,而且有勢均力敵的對攻。如果1對1 ,關寧軍也不是八旗軍的對手。
  • 如果清軍沒有入關,一直留在東北發展,歷史的走向將完全不一樣
    當然,如果1644年清軍沒有入關,可能這些名字就寂寂無聲了。眾所周知,清朝的原身是後金,而後金是女真建立的,努爾哈赤出身建州女真,女真各個部落原本都臣服於明朝,明朝在東北設立了遼東都司、奴兒幹都司作為女真管理機構。但努爾哈赤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他雄心滿懷地統一了女真各部,發布「七大恨」伐明,滿清崛起。
  • 男子穿滿清服飾留辮子逛明孝陵,被遊客暴打、強行剪去辮子
    3月11日,南京明孝陵,一男子身穿滿清時期服飾,頭髮也剃成標準的清朝初期鼠尾辮,高喊滿洲獨立口號。該男子的形狀和行為激起周圍遊客憤慨。幾位小夥立刻上前制住該男子,並最終將該男子的辮子剪去,目前南京警方已經介入此事。先為幾位青年的義行點讚!辮子不是中國的傳統!請不要用遊戲的態度對待歷史!
  • 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為何只有滿清能接受全盤漢化,原因竟是這樣
    當然不能,事實上也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在成為無根之水兩百年之後還能夠一成不變的保持自己的原樣!彼時被俘虜的大量漢人在金國的五國城生活下去之後,沒有了皇族的身份供他們作威作福,自然也就沒有了漢家的女子供他們嫁娶成婚。無奈之下他們只能和女真人成婚,之後金人也被消滅,成為了蒙古人治下的一份子。
  • 滿清入關時全族只有二十萬人,究竟用何手段能統治中原四千萬漢人
    皇太極皇太極時期雖然沒有能夠入主中原,但是滿清多次叩關,從中原擄回大量財富和人口,人口為滿清的農耕提供大量勞動力,財富使滿清和山西晉商的交易中有支付能力,幾番循環之後,滿清本族男丁逐漸成為脫產的專業戰士,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全民皆兵的民族是很恐怖的,這也為迫降關寧軍事集團提供了武力保障。
  • 如果沒有清軍入關,現在中國的面積會止於漢地十八省嗎?
    對於歷史上清軍入關的問題,人們都各持己見,有的人認為如若清軍不入關,那麼中國會把周邊的少數民族土地都佔為己有,疆土會大大增大,何止選在漢地十八省,。也有人說,清軍入關是統一了當時的中國,我認為,如果清軍不入關中國還是會止於漢地十八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