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夏商周三代的國土疆域主要在黃河中下遊地區,西周建立後,認為河南洛陽為天下之中,所謂「八方之廣,周洛為中」。
在中華文明肇始時期,「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稱呼專指河洛一帶,這裡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為中原地區的心臟地帶。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為天下中心的說法。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所以,中原,狹義上是指以河南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範圍為今河南省及其毗鄰地區,包括山西東南部、河北南部、山東中北部、山東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等大片區域。
廣義上說,長江以北,長城以南地區都是中原。當與外族對應時,華夏文化地區全都是中原。與之對應的有江南,江東,巴蜀等地域稱呼。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尚書》中曾經總結商、周時期選擇都城的原則就是:必須選擇在國土的中央,所以周公興建洛邑,將國都定於此地。
至此,周人自稱中夏,而視四面八方民族為蠻夷戎狄。
此時的中原,就是周人眼中的「中國」:它以洛邑為原點,向四周輻射,包括了河南中北部,山西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和山東西南部。
這種視角的形成,影響了此後的中國曆朝歷代,比如三國時期,蜀漢僻處四川,這裡並不屬於傳統上的中原地區範圍。
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當獎率三千,北定中原」。這裡的「中原」,顯然不是說諸葛亮北伐的目標就是河南,而是包括長安、洛陽在內的東漢統治區域,即以河洛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與淮河上遊以北。
諸葛亮的說法也繼續影響著後來的中國人,比如陸遊在他的千古名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中所說的「中原」,也是指的位於北方,淪陷於金朝的大片國土。
當然,歷史上,「中原」的定義有著動態的變化,有的時候並不專指河南省,比如說1644年滿清入主中原,顯然指的不是滿清入主河南,確切的意思是滿清控制了整個華夏大地。
到了今天,中國的範圍已經擴展到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此時的中原已經不能等同於中國。
然而,儘管歷史上的中原含義不斷變化,但是今天中國全部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當中,除了河南,有哪一個省敢自稱「中原」呢?
顯然只有河南!
這裡有中國八大古都中的四個,這裡有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出生及生活軌跡,這裡有大部分的先秦文物……
所以,河南自稱「中原」順理成章,理所應當。
最中原:大河之南,古老中原。關注我們,了解家鄉,了解河南,從這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