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新民網】臨近春節,鮮花又開始熱銷了。除了去花市買幾束年宵花外,給自己或朋友送一張鮮花包年訂購卡,也成了時下流行的「寵愛自己」的方式。
可是,「鮮花套餐」真的像看上去那麼美嗎?昨天,上海市消保委說,最近選取了微信、天貓、淘寶、京東4家平臺上的11家有代表性的店鋪,通過模擬訂購包月鮮花套餐的方式進行「暗訪」。
暗訪考察六大方面:配送的時效性、包裝和花束的完好度、鮮花的新鮮度、鮮花品質是否與訂單相符、鮮花設計感和店鋪經營規範度。結果發現,按次配送的「鮮花套餐」存在三大套路、七大問題。
以下這10個「坑」,你踏進過幾個?
消保委暗訪的11家店鋪
套路一:虛假承諾,拒不兌現
暗訪中,有些商家的網頁宣傳與實際情況不符。
比如,有的店鋪承諾每周贈送保鮮劑,卻只在第一周贈送了保鮮劑。
有的店鋪承諾送花瓶,卻沒有送。
有的店鋪網頁宣傳九折優惠,下單時卻以各種藉口不打折。
套路二:頭尾花好,中間花差
比如,有些商家包月送四次花,第一次品質較好,新鮮程度高,品種也豐富。
第二次、第三次花的質量就明顯下降,第四次花的品質又明顯回升,有的還會送一張祝福卡,吸引顧客續訂。
網友實力吐槽鮮花質量不穩定
套路三:售前售後,兩副面孔
下單前,客服秒回。收到花要和店家「理論」的時候,客服就採用「拖延戰術」,十分鐘回句話,讓消費者失去耐心,知難而退。
而若需要詢問一些專業知識的話,僅有不到三成的客服能教你如何識花養花。
三大「套路」
讓人不免感慨「買的不如賣的精」
與此同時,網上訂購鮮花套餐的消費中
還會出現以下七大問題
急需商家提升「軟實力」
問題一:不能改時間
雖然包月鮮花的按時配送率為98.9%,但精細化和人性化水平還有待提升。
比如,天貓平臺上的「焰遇旗艦店」,約定一個月送兩次,結果兩次送花只間隔了3天。
近兩成的網店無法修改配送時間,這也給經常出差的消費者帶來很大不便。
問題二:花瓶會破損
98.9%配送的鮮花能做到包裝完好,只不過,完好的外包裝裡面,花瓶時有破損。
比如,京東平臺上的「普勞玫斯官方旗艦店」,外包裝無損,花瓶卻出現了破碎。
不過,消保委也表揚了淘寶平臺上的「思南香山」。它們採用定製紙箱確保安全性,並在盒子上標註了鮮花養護知識。
送來的花瓶碎了
問題三:品種不一致
消保委暗訪中,50%配送的鮮花與訂單完全一致,45.45%基本一致。
不過也有店鋪做得不夠好。比如「思南香山」,第一周承諾配送牡丹花卻沒有配送,客服搪塞說「花材每次都是隨機的」。
問題四:開放度不符
對於鮮切花來說,開放度很重要,開放度越小,能賞花的期限越長。而鮮花套餐匯總,有些承諾開放程度1-2度的商家,送來的花已達到3-4度,放兩三天後就完全凋謝。
鮮花開放程度較大與承諾不符
問題五:重複率較高
同一家店鋪包月的4次鮮花配送中,90%的商家配送了相同品種的花,有的甚至相同品種配送了4次,也是很偷懶了。
問題六:花材有斷枝
體察中,63.64%配送的花材較為新鮮,31.82%出現少量枯萎,4.55%出現斷枝、較多枯萎。
比如,微信平臺上的「FLOWERPLUS花加」,送來的主花都有斷枝的情況。在設計感方面,各家的設計感差異較大,整體水平較低,較多商家品種少、色調單一。
花加的主花斷枝
問題七:保鮮不明顯
79.2%的商家配送鮮花時提供保鮮劑,但沒有清晰中文標識,成分不明。80%添加了保鮮劑的鮮花,可多保鮮2至3天。另有20%保鮮效果不明顯。消保委發現,保鮮劑對玫瑰、向日葵、百合等作用較明顯,對洋桔梗、康乃馨、雛菊等效果一般。
保鮮劑效果對比
在揭秘「十大坑」的同時,滬消保委還對上海1003名鮮花消費者進行了調查,以白領女性為主。
數據表明,上海已成為日常生活鮮花消費量最大的城市,且鮮花消費趨勢已從男士為購買主力的「悅她」,轉向女士為主力的「悅己」。有77.1%的消費者購買鮮花用作居家裝飾,54.7%在節日時買花,44.0%用來美化辦公室,還有23.1%在社交時買花。
其中,65.2%有過網上買花的經歷,超過一半的消費者曾在網上包月訂購鮮花。55.3%的消費者每月買花費用在100至300元,23.8%小於100元,15.6%為300至500元,超過500元的為5.3%。
96.7%的消費者稱商家能按時送達,且98.1%的配送鮮花包裝完好。41.7%的鮮花數量和品種與訂單一致,56.9%基本一致。59.9%消費者表示,商家配送的鮮花非常新鮮,39.2%表示有少量枯花,不到1%的消費者表示配送鮮花有較多問題。
針對這一新產業,滬消保委發現,配送的準時率、包裝等「硬指標」較好,品質和設計感等「軟實力」薄弱。目前,鮮花配送標準尚屬空白,商家的規範性經營亟待提升。消保委表示,應出臺標準規範,引導有序競爭;提升產業能級,培育頭部企業;引入文化資源,迭代服務水平。
(新民晚報金海岸工作室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