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1528-11-12-1588-01-05) 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漢族,山東登州人。戚繼光生於山東濟寧。父戚景通,世代為官,嘉靖17年,戚繼光10歲繼承其父爵,官居四品。嘉靖28年(1549)參加武舉,在考試時庚戍之變發生,於是戚繼光被分配到薊門。與韃靼軍戰鬥後寫下了《備俺答冊》。於閩、浙、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少時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三十四年,調任浙江都司僉事。旋進參將。分守寧波、紹興、台州(今浙江臨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復官,改守台州、金華、嚴州(今浙江建德東北)三府。時浙江多被倭患,而舊軍素質不良。戚繼光招募農民和礦徒,組成新軍。嚴明紀律,賞罰必信,並配以精良戰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的特點,審情度勢,創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以十一人為一隊,配以盾、矛、槍、狼筅、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稱為「戚家軍」。戚繼光與俞大猷齊名。
戚家軍成軍於治世(相對明末),所面對的敵人以倭寇中的薩摩人為主。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
戚家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成軍於浙江義烏,總兵力四千人,主力是義烏農民和礦工。自成軍起,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比較有名的大戰有:嘉靖四十年台州之役,經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戰鬥,十三戰十三捷,斬殺真倭3000餘級,燒殺溺斃無算;福建之役,總兵力六千,經橫嶼,牛田,林墩三戰,斬真倭5000餘級,其中橫嶼之戰是一場精彩的步炮協同作戰,先以火炮擊沉倭寇戰船並轟擊倭寇大營,再以突擊隊強行登陸突破倭寇本陣,斬殺倭寇頭領。嘉靖四十二年平海衛,仙遊,王倉坪,蔡丕嶺四戰,斬真倭20000餘,另於廣東剿滅勾結倭寇的海盜吳平,斬從倭30000,吳平逃亡海上.。同時還創造了,以平均每22人傷亡,換取斬殺1000人的冷兵器時代敵我傷亡比的奇蹟。
戚家軍的勝利還建立在嚴格甚至是嚴酷的軍法上:如果作戰不力而戰敗,主將戰死,所有偏將斬首;偏將戰死,手下所有千總斬首,千總戰死,手下所有百總斬首;百總戰死,手下所有旗總斬首;旗總戰死,手下隊長斬首,隊長戰死,而手下士兵沒有斬獲,十名士兵全部斬首。斬級的賞賜也頗豐,每一級賞銀40兩!(明中期白銀40兩約現在12000元,這也是為什麼士兵都會全力作戰,一直戰鬥到獲勝或是戰死。而且對日倭基本上全是斬殺。)
戚家軍的紀律嚴明也是聞名天下,但凡出徵時有擾民行為的一律斬首示眾,所以戚家軍無論在哪裡作戰都能夠獲得當地百姓的支持,就連少數民族都願意為之誓死效命,這樣的軍隊在封建王朝是獨一無二的.。
隆慶元年,戚繼光及其老部下3000人調往京師,督陣薊遼,編練車步騎營三萬。隆慶二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帥蒙古鐵騎30000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8000銃騎突襲董狐狸牙帳,全殲朵顏30000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萬曆三年,長禿帥兀良哈鐵騎50000入寇,戚繼光又率8000銃騎出塞包抄,全殲50000蒙古軍,活捉長禿。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共斬級十五萬餘級,如果完全論功行賞,戚繼光的爵位可以升到侯爵級。這在日久承平的萬曆中興時期是很恐怖的戰績。
戚家軍的威名並沒有因為戚繼光的去職而低落,以戚家軍為種子的浙兵一直是明後期國防力量的主力,萬曆朝鮮之役,浙兵首登平壤,立下頭功,其中許多人還是戚繼光的老部下,如攻克牡丹臺的老將吳惟忠。袁崇煥的關寧鐵騎最初也是由兩萬浙兵構成。
戚家軍百戰不敗的原因在於戚繼光的治軍思想極為先進,以東亞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部隊,後膛的神威將軍炮,佛郎機炮,大口徑的加農炮發熕,鳥銃,倭刀,鐵甲,戚家軍的裝備絕對是東亞第一,世界前列。要知道三十年之後的日本最強悍的薩摩兵團,全軍有兩萬隻火槍,卻只有兩門輕炮,全日本到了江戶時代才開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現。而戚家軍作為一支地方軍隊,其火器的先進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機營。
戚家軍成軍於治世(相對明末),所面對的敵人以倭寇中的薩摩人為主。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
戚家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成軍於浙江義烏,總兵力四千人,主力是義烏農民和礦工。自成軍起,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比較有名的大戰有:嘉靖四十年台州之役,經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戰鬥,十三戰十三捷,斬殺真倭3000餘級,燒殺溺斃無算;福建之役,總兵力六千,經橫嶼,牛田,林墩三戰,斬真倭5000餘級,其中橫嶼之戰是一場精彩的步炮協同作戰,先以火炮擊沉倭寇戰船並轟擊倭寇大營,再以突擊隊強行登陸突破倭寇本陣,斬殺倭寇頭領。嘉靖四十二年平海衛,仙遊,王倉坪,蔡丕嶺四戰,斬真倭20000餘,另於廣東剿滅勾結倭寇的海盜吳平,斬從倭30000,吳平逃亡海上.。同時還創造了,以平均每22人傷亡,換取斬殺1000人的冷兵器時代敵我傷亡比的奇蹟。
戚家軍的勝利還建立在嚴格甚至是嚴酷的軍法上:如果作戰不力而戰敗,主將戰死,所有偏將斬首;偏將戰死,手下所有千總斬首,千總戰死,手下所有百總斬首;百總戰死,手下所有旗總斬首;旗總戰死,手下隊長斬首,隊長戰死,而手下士兵沒有斬獲,十名士兵全部斬首。斬級的賞賜也頗豐,每一級賞銀40兩!(明中期白銀40兩約現在12000元,這也是為什麼士兵都會全力作戰,一直戰鬥到獲勝或是戰死。而且對日倭基本上全是斬殺。)
戚家軍的紀律嚴明也是聞名天下,但凡出徵時有擾民行為的一律斬首示眾,所以戚家軍無論在哪裡作戰都能夠獲得當地百姓的支持,就連少數民族都願意為之誓死效命,這樣的軍隊在封建王朝是獨一無二的.。
隆慶元年,戚繼光及其老部下3000人調往京師,督陣薊遼,編練車步騎營三萬。隆慶二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帥蒙古鐵騎30000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8000銃騎突襲董狐狸牙帳,全殲朵顏30000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萬曆三年,長禿帥兀良哈鐵騎50000入寇,戚繼光又率8000銃騎出塞包抄,全殲50000蒙古軍,活捉長禿。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共斬級十五萬餘級,如果完全論功行賞,戚繼光的爵位可以升到侯爵級。這在日久承平的萬曆中興時期是很恐怖的戰績。
戚家軍的威名並沒有因為戚繼光的去職而低落,以戚家軍為種子的浙兵一直是明後期國防力量的主力,萬曆朝鮮之役,浙兵首登平壤,立下頭功,其中許多人還是戚繼光的老部下,如攻克牡丹臺的老將吳惟忠。袁崇煥的關寧鐵騎最初也是由兩萬浙兵構成。
戚家軍百戰不敗的原因在於戚繼光的治軍思想極為先進,以東亞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部隊,後膛的神威將軍炮,佛郎機炮,大口徑的加農炮發熕,鳥銃,倭刀,鐵甲,戚家軍的裝備絕對是東亞第一,世界前列。要知道三十年之後的日本最強悍的薩摩兵團,全軍有兩萬隻火槍,卻只有兩門輕炮,全日本到了江戶時代才開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現。而戚家軍作為一支地方軍隊,其火器的先進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機營。嘉靖三十四年(I555年),江浙倭患極為嚴重,朝廷升戚繼光為參將,由山東調往浙江,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抵禦倭寇的侵略。來到浙江後,戚繼光馬上檢閱當地軍隊,發現軍隊中惡習泛濫,認為這樣一支軍隊怎麼能打敗倭寇,於是出榜招兵,另建一支新軍。不久,一支由義烏的農民和礦工組成的三千人的軍隊組建起來,戚繼光對這支軍隊進行了嚴格訓練,並更新了戰艦、火器等裝備,很快就使這支新軍成為日後讓倭寇聞風喪膽的「戚家軍」。 戚繼光又根據江南地區地形多沼澤,道路彎曲,兵力不易展開以及倭寇善於設伏、短兵相接等特點,創造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著名的「鴛鴦陣」。一個鴛鴦陣由十一名士兵組成,在這十一個人中,有一個人是隊長,他站在隊伍的前列中央,其餘十個人分成兩列縱隊,站在他的背後。雖說只有十個人,他們卻持有四種不同的武器,並組成了五道互相配合的攻擊線,在隊長身後,是兩名持有標槍的盾牌兵,他們用盾牌掩護自己和後面的戰友,並首先投擲標槍發動進攻。掩護盾牌兵的,是站在他們後面的狼筅兵,所謂狼筅,是一種特製的兵器,形狀十分怪異,以長鐵棍為主幹,上面扎滿鐵枝和倒刺,往前一挺,跟鐵絲網一樣,任誰也過不來。狼筅兵的後面,是四名長矛兵,他們是隊伍的攻擊主力,看見敵人,就使用長矛前刺隊列的最後,是兩名短刀手,防止對手迂迴,從側翼保護長槍手。這個陣型毫無弱點,十一個人互相配合,互相掩護,構成一個完美的殺陣。而且此陣型還可以變換為兩種模式,一種是五行陣(即隊長身後的兩列縱隊各自分開,以五人為單位進行布陣,狼筅兵邁步向前,與盾牌並列,形成第一道防線,兩名長槍手跟隨其後,短刀手殿後。此陣型多用於狹窄地區的巷戰),另一種是三才陣(即狼筅兵迅速上前,超越所有同伴,站在隊伍的最前面,兩名長槍手緊跟在他的身後,盾牌手和短刀手分別站在長槍手的側方,保護他們的側翼。陣型在狼筅兵的帶領下,開始發動進攻)。
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倭寇一萬餘人大舉侵入浙東沿海的台州府屬的圻頭、桃渚以及溫州沿海地區,並兵分兩路,妄圖侵佔台州、寧海。戚繼光聞訊後,即以一部分兵力守衛台州,親自率主力前往寧海迎敵。戚家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達寧海,切斷了正在桃渚燒殺搶掠的倭寇的去路,迫使敵人在龍山地區進行決戰。戚繼光下令攻擊,士兵個個同仇敵愾,懷著滿腔怒火衝向敵陣,曾經不可一世的倭寇在戚家軍攻勢下一觸即潰,殘敵敗退到雁門嶺。雁門嶺位於溫州西面,地勢險要,倭寇五年前在此擊敗過明軍。苟延殘喘的倭寇仍企圖憑藉險要地形,頑抗到底,妄想重溫五年前的美夢。戚家軍乘勝進攻,經過一番激烈戰鬥,將雁門嶺上的倭寇殘餘全部剿滅。但在此時,另一支敵軍卻趁戚繼光進攻雁門嶺之際,進攻台州。台州兵力不多,且城牆不固,處境甚為緊急。戚繼光聞報後,即刻回師救援。戚繼光一到台州城下,運用先以火器進攻,接著以大隊人馬進擊的戰術攻入敵陣,並身先士卒,親臨火線鼓舞士氣。在戚繼光的激勵下,士兵更加奮勇當先,義無反顧地殺入敵陣。狡詐的倭寇招架不住,便故意將搶奪的金銀財寶扔到地上,引誘戚軍揀拾,然後回師反撲。然而倭寇的如意算盤打錯了,戚家軍紀律嚴明,人人都對倭寇犯下的罪行懷著刻骨仇恨,區區寶物又豈能動搖抗敵決心。戚軍愈戰愈勇,奮勇殺敵,很快就殲滅了這股倭寇。此戰,斬首三百零八個,生擒巨魁兩人,其餘倭寇淹死江中。戚軍傷亡極少,僅三名官兵陣亡。值得一提的是,當戚軍出擊時,夥軍剛開始做飯。全軍凱旋時,飯才剛熟。這足見戚繼光行動之迅速。
戚繼光消滅這股倭寇後不久,又有一股倭寇向台州襲來。戚繼光立即集合軍隊,向倭寇的駐地圻頭進發。倭寇見戚家軍至,便龜縮在營壘裡堅守不出,恰在此時又逢大雨,戚繼光只好在倭壘附近駐紮下來。雙方相持三天後,倭寇得知台州有備,放棄了原定計劃,將進攻目標轉向處州。戚繼光敏銳洞察到敵軍意圖,派出一支軍隊在倭寇的必經之地,仙居的上峰嶺設伏,另派一支軍隊尾隨敵軍。為避免伏兵暴露,戚繼光令士兵用松枝遮蔽身體。倭寇來到上峰嶺,見四處儘是蒼松翠柏,打消了被伏擊的疑慮,便大搖大擺地進入上峰嶺。當倭寇路程過半時,一聲如驚雷般的炮響劃破山谷的寂靜,數千戚家軍將士有如神兵天降,向倭寇殺來。戚家軍的喊殺聲和倭寇的哀嚎聲交織在一起在山谷中久久迴蕩。在戚家軍的衝殺下,倭寇傷亡慘重,驚慌失措的殘餘勢力逃到附近村子的百姓家尋求躲避。百姓早對倭寇的暴行恨之入骨,倭寇逃入村中時,百姓像對待過街老鼠,群起而攻,將這些倭寇全部消滅。
此後,戚繼光又取得幾場勝利,至此,倭寇在浙江的勢力基本上清除,浙江又恢復穩定和安寧。戚繼光在浙江抗倭戰爭中,取得了九戰九捷,殲敵六千的輝煌戰績。當戚家軍凱旋歸來時,台州人民出城歡迎,人群組成一條二十多裡長的長龍,歡聲雷動,共同慶賀英雄歸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戚繼光被任命為上將軍,率領六千軍隊到福建平定倭患。當時,倭寇在福建的活動十分猖獗,倭寇在寧德的橫嶼、福清的牛田、興化的林墩修築大量倭壘,以此為基地大肆在福建沿海各地進行燒殺擄掠。八月,戚繼光到達福建,仔細觀察戰場形勢,決定集中兵力,首先拔除倭寇在橫嶼的基地。橫嶼位於寧德縣城東北十裡,漳灣之東的海中,與大陸一衣帶水,離岸約十裡,和大陸中間隔著一片淺灘。漲潮時一片汪洋,退潮全是泥灘,人和舟船難以通過。倭寇在島上約千餘人,並築木城建基地,和牛田、林墩互為支援,妄圖長期據守。要收復橫嶼,必須解決漳灣上的倭寇黨羽,方可進兵。戚繼光對倭寇黨羽曉以大義,並保證對他們過去的罪行既往不咎,最終使其全體投誠。八月九日早晨,戚繼光利用退潮之機,讓士兵用稻草鋪路,一鼓作氣,登上岸去。繼而三面包抄,前後夾攻,焚燒島上木城,在戚家軍凌厲攻勢下,倭寇負隅頑抗。經過六小時的鏖戰,島上倭寇全部肅清,此戰,生擒九十餘人,斬首二千六百餘,救出被擄百姓三千七百餘人,收復了被倭寇據守三年的橫嶼。
此時分布在福建沿海各地的倭寇數萬人,聽說戚家軍到來,全都到牛田集中,分別在杞店、西林、上薛、木嶺、葛塘、聞讀等地據守,築成一道延綿三十裡的營壘。九月一日夜,戚繼光率領所部,輕裝銜枚,悄悄地向杞店急馳。到了倭巢,越牆而入,打開倭巢大門,大軍一擁而入,倭寇從夢中驚醒,在懵懵轉向之中,命喪黃泉。戰鬥一結束,戚繼光又馬不停蹄趕往銀屏山設伏,將前來救援的七百倭寇全部消滅。之後,戚繼光乘勝追擊,連破牛田、上薛、聞讀等巢,一路追到新塘,共計斬首六百八十人,收降數千,解救被擄男女九百五十四人。盤據在西林、木嶺的倭寇見牛田已破,抱頭鼠竄地向惠安、晉江一帶逃遁。
九月十二日,戚家軍從福清出發向興化進攻,沿途殲滅倭寇千餘,並於十三日黃昏收復興化。十四日夜,大軍乘著皎潔的月光風馳電掣般向倭寇據守的林墩前進,在黎明之前到達林墩後,遂發起進攻。當一輪紅日從地平線升起時,倭寇才發現戚軍到來,倉皇應戰。經過幾個小時的激烈戰鬥。二千餘倭寇在戚家軍猛烈攻擊下灰飛煙滅。此後,戚繼光又在福清打退了倭寇的反撲。至此,福建的倭患暫時得到了緩解,戚繼光遂班師回浙。
戚繼光回浙不久,倭寇又捲土重來,這年冬,倭寇再度侵佔興化。朝廷急忙任命抗倭名將俞大猷為福建總兵,同時急調戚繼光再次入閩。倭寇獲悉戚家軍前來,便於次年一月,匆匆從興化撤出,退守興化東南的平海衛。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二十日,戚繼光率軍抵達福建渚林,與俞大猷和廣東總兵劉顯所部會合。二十一日夜,在福建巡撫譚綸的指揮下,戚繼光為中軍,劉顯、俞大猷為左、右的三路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平海衛進攻。戚家軍率先登城遭遇二千倭兵的阻擊,戚繼光令部隊以火器反擊,倭寇損失慘重,殘兵退守平海衛附近的許家村。戚繼光乘勝追擊,俞、劉二部緊隨奮進,在許家村乘風放火,許家村頓時火光沖天,倭壘化為焦土,倭寇死傷不計其數。次日又追剿倭寇一百七十餘,解救百姓三千,取得了平海衛大捷。接著,戚繼光又連續作戰,將馬鼻、小石嶺等地的倭寇全部剿滅,從而結束了福建莆田地區長達九年的倭患。
這年十月,戚繼光升任總兵,領閩浙粵三省軍務。此時,不甘心失敗的倭寇又集結二萬七千人,戰船六十八艘,氣勢洶洶地向福建沿海殺來。戚繼光帶兵出擊,取得水戰六捷、陸戰六捷殲敵三千的勝利,使倭寇遭到沉重打擊。十一月七日,倭寇從東沙登陸,進攻仙遊縣城,建立東南西三座倭壘,將仙遊圍住。十二月二十五日,戚繼光兵分五路,當天就攻克三座倭壘,擒斬倭寇千餘人,解除了仙遊之圍。萬餘殘寇流竄到惠安、晉江、同安等地。嘉靖四十三年二月,戚繼光先後在王侖坪、蔡丕屹兩次戰鬥中給倭寇的殘部以毀滅性打擊,肅清了倭寇在福建的勢力。接著,戚繼光又揮軍廣東,將與倭寇勾結的山寇吳平的勢力剷除,結束了廣東倭患。
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今河北薊縣)、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務,後又為總兵官,兼鎮守薊州、永平、山海諸處,並督帥十二路軍戎事,因屢立戰功,萬曆二年(1574年)升左都督,七年加太子太保,錄功加少保。為當國大臣高拱、張居正等倚重。戚繼光在薊州十六年。加固長城,築建燉臺,整頓屯田,訓練軍隊,制訂車、步、騎配合作戰的戰術,形成牆、臺、塹密切聯絡的防禦體系,多次擊退侵擾之敵,軍威大振,薊門平靜。時人譽為「足稱振古之名將,無愧萬裡之長城」。
戚繼光在張居正死後受到排擠。萬曆十一年被調任廣東總兵官。十三年以年老多病,謝職歸家,十五年病逝,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兩部軍事名著均被列為中國古代十大兵書和《止止堂集》等,備受兵家重視。浙江省台州所屬古城桃渚建有戚繼光紀念館。
(責任編輯:孫學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