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西北大學出版社寄來的《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以下簡稱《集成》),皇皇十二巨冊,裝幀精美,印刷考究,不勝之喜。翻閱一過,獲益良多。
《集成》作者陣容強大,其中袁仲一長於考古學、秦俑研究,張文立、徐衛民、尹盛平、商國君等長期從事秦漢史與文博研究,張新科是著名《史記》研究專家,徐興海、田大憲均有重要的《史記》論著發表,趙光勇、呂培成、李雪、呂新峰、呂蔚等對《史記》研究也多所關注。《集成》從編纂到出版歷時25年,傾注了上述作者在內的許多專家的心力。
《集成》規模宏大,十二本紀,各篇均單獨成書。其中《五帝本紀集成》66.2萬字,《夏本紀集成》53.8萬字,《殷本紀集成》36.5萬字,《周本紀集成》55.4萬字,《秦本紀集成》49.7萬字,《秦始皇本紀集成》56.9萬字,《項羽本紀集成》48.5萬字,《高祖本紀集成》60.2萬字,《呂太后本紀集成》25.2萬字,《孝文本紀集成》50.2萬字,《孝景本紀集成》27.6萬字,《孝武本紀集成》30.7萬字,總計字數達560餘萬字。《集成》集資料性與學術性於一體,取材廣泛,選擇剪裁精審,折衷群言,新見迭出,精彩紛仍。可以說,在《史記》十二本紀的研究方面,已經全面超越前人,具有裡程碑的意義。《集成》承前啟後,嘉惠學林,必將有力推動《史記》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具體而言,《集成》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一、收羅宏富
《集成》所收中國歷代《史記》研究資料420餘種、考古資料200餘種、海外漢學研究資料100餘種、現
當代《史記》研究資料260餘種。《集成》各冊,主體部分為「匯校」「匯注」「匯評」三部分,作者的研究心得或意向,則以「編者按」的形式標示。此外有「解題」「研究綜述」,這樣的著述體例,也便於容納更多的資料。
《集成》吸收了汪越、杭世駿、齊召南、王元啟、張照、錢大昕、王鳴盛、王念孫、梁玉繩、郭嵩燾、張文虎、劉文淇、王國維、郭沫若、陳夢家、於省吾、胡厚宣、史念海、瀧川資言、水澤利忠、陳直、王叔岷、施之勉、錢穆、餘嘉錫、李笠、李學勤、李人鑑、張家英、韓兆琦、張大可等各家之說,並吸收了金文、甲骨文、簡帛研究的相關成果。如:《五帝本紀集成》有關標題的相關資料徵引即達27家40餘條,涉及五帝名稱、涵義、作史宗旨、體例、史源、《史記》斷限、取材原則等各種材料和不同說法(1-9頁)。《夏本紀集成》系統引用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相關研究成果(3頁)。《項羽本紀集成》結合甲骨、金文文獻和考古成果,描述了殷墟的有關情況(101-102頁)。《秦本紀集成》引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編年紀》,以補《秦本紀》的缺略,並引用相關研究成果對《秦本紀》所載史實予以辨正(281-282頁)。《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兩篇都提到項羽封立諸侯事,《集成》引用《楚漢諸侯疆域志》,對項羽所封十八王疆域作了極其詳盡的說明;引用《史記本紀地理圖考》,介紹了廣武山、漢王城、楚王城的情況。《孝文本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集成》引賴長揚、趙生群之說,以為此篇為司馬談所作。《孝武本紀集成》引用梁玉繩、桂馥、餘嘉錫等諸家之說,以為「(孝武本紀)絕非司
馬遷《今上本紀》之原作」(6頁)。《集成》收集利用資料的範圍,遠遠超出了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二、大量採用考古資料
《集成》引用了大量的考古材料。周康王在位年數和時間,《史記》《漢書》等文獻均無記載,《周本紀集成》引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西周紀年表加以推算,並根據金文資料,補充了昭王伐東夷的史實(201頁)。《殷本紀》「有飛雉登鼎耳而呴」,《集成》引用《甲骨文商族鳥圖騰的遺蹟》,對「雉登鼎耳」的文化意涵作了深入闡述(181頁)。《周本紀集成》結合出土文獻和相關研究成果,說明了周族名稱之由來(3頁,13-15頁,25-26頁)。《秦本紀集成》根據考古發掘資料介紹了韓城梁帶村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芮國墓地和故武城遺址的情況(76頁,158頁)。《秦始皇本紀集成》引用湖北睡虎地秦簡展現了秦王政二十年整頓風俗的情況(253頁),對秦始皇陵園的建築布局作了全面的描述(278-279頁),介紹了秦都雍城(391頁)、太寢(391頁)、秦景公墓(397-400頁)、涇陽(405頁)、公陵、永陵、壽陵(411-412頁)、莊襄王墓(414頁)的規模格局等情況。《孝景本紀集成》結合相關文獻和考古材料,對陽陵作了詳細介紹(66-67頁);對初作陽陵的時間作了深入探討(71-73頁)。《項羽本紀》「傅左纛」,《集成》參考秦陵出土一、二號銅車馬,說明「纛」的形制和設置部位,分析了秦漢建置的差別(252頁)。
《殷本紀集成》附錄《殷世數異同表》(247頁)。《秦始皇本紀集成》附《秦始皇長城示意圖》、內蒙古固陽秦始皇長城、秦阿旁宮前殿遺址圖(213頁)、秦始皇陵圖片(267頁)、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秦跪
射兵俑(268頁)、秦始皇陵出土的騎兵俑(268頁)、石鎧甲、銅車馬(270頁)、秦兩詔橢量銘文(286頁)、秦都鹹陽宮一號建築基址、鹹陽宮駟馬壁畫(314頁)、《秦東陵陵區分布示意圖》(412頁)。《呂太后本紀集成》附西漢長安城布局示意圖、呂后玉璽、《南北軍簡表》等,結合文獻記載和考古成果,對長樂宮作了詳細的說明。
三、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集成》編纂,始於1994年,2013年完成初稿。在編輯、出版過程中,中華書局《史記》修訂本出版,《集成》「參考《史記》新校本(修訂本)」,吸收了修訂本的相關研究成果。如:《五帝本紀》《正義》引《括地誌》「(厲山)山東有石穴。曰神農生於厲鄉」,《集成》據修訂本《史記》引《水經注》雲「疑文(《正義》引文)有訛誤」(22-23頁)。《五帝本紀》「而蚩尤最為暴」,《正義》引《管子》「蚩尤受盧山之金而作五兵」,《集成》引修訂本《史記》校勘記云:「盧山,疑當作『葛盧山』。」(28頁)《五帝本紀》「登熊、湘」,《集解》引《封禪書》雲「登熊山」,《集成》引修訂本《史記》以為「熊山」疑當作「熊耳山」(50頁)。《五帝本紀》「淳化鳥獸蟲蛾」,《索隱》「(蛾)一作豸豸」,《集成》引修訂本《史記》以為「豸」下失音(61頁)。《五帝本紀》「而娶於西陵之女」,《集成》據修訂本《史記》《太平御覽》《大戴禮記》以為「西陵」當作「西陵氏」(74頁)。《五帝本紀》「青陽降居江水」,《集成》引修訂本《史記》以為「(江水)下當有『若水』二字」(85頁)。《五帝本紀》「大小之神」,《集成》引修訂本《史記》云:「『大小』,黃本、彭本、柯本、凌本、殿
本作『小大』。」(105頁)《五帝本紀》「帝摯立,不善(崩)」,《集成》引修訂本《史記》據《尚書正義》,以為「唐初孔穎達等所見《史記》亦有『崩』字」,並引用《史記新本校勘》認為應該保留「崩」字(120-121頁)。《秦本紀》「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集成》引修訂本《史記》校勘記:「『大費』二字高山本重,《詩秦風譜》孔穎達疏引《秦本紀》同。」(9頁)《秦本紀》:「死,遂葬於霍太山。」《集成》引用修訂本《史記》校勘記:「『遂』下高山本有『以』字,《水經注》卷六《汾水》同。」(24頁)《秦本紀》:「是為寧公。」《集成》引修訂本《史記》校勘記:「出土秦公鍾、秦公鎛皆作『先公』,今據改。下『寧公二年』、『寧公生十年立』及注文同改。」(61頁)他處引用修訂本校勘記者尚多。
四、疑則傳疑
關於西周存續年數,《竹書紀年》以下有四種不同說法,《周本紀集成》引用《西周紀年考》作了歸納(304-305頁)。《秦本紀》:「懷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為靈公。」《集成》:「秦嘉謨輯補《世本·秦世家》謂『簡公悼子,厲龔公子,懷公弟也』,與此異。又雷學淇輯本《世本》謂『簡公名悼子,即剌龔公子,懷公弟也』。剌與厲音通。」(185頁)《秦本紀》「出子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於河西而立之」,《集成》引修訂本《史記》校勘記:「『西』上原有『河』字,據高山本刪。」(190頁)《秦始皇本紀》有關於秦直道的記載,《集成》引用了史念海、孫相武、姬乃軍、王開等人的不同觀點(211頁)。《集成》引用湖南益陽兔子山秦簡、北京大學所藏秦簡《趙正書》的資料,結合《秦始皇本
紀》相關記載,對秦二世繼位的合法性問題作了新的探索(258頁)。《秦始皇本紀集成》介紹了有關秦王子嬰的三種不同觀點(329-321頁)。關於霸上的位置和範圍,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在今滻灞之間的白鹿原北端,另一種則認為在白鹿原之北,漢長安城東三十裡,霸水東,《集成》一併加以介紹(326頁)。《高祖本紀》雲劉邦「劫五諸侯兵」,對於「五諸侯」,歷來眾說紛紜,截至民國,主要有十八家十二說,《集成》引用《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列表加以說明(257-259頁)。項羽自封西楚霸王,王九郡,而九郡之目,歷來頗多爭議,《高祖本紀集成》引《史記本紀地圖考》,列表介紹陳仁錫、全祖望、姚鼐、錢大昕、張茂炯、劉文淇、鄆敬諸家之說,又引《楚漢諸侯疆域表》對全祖望、錢大昕、姚鼐、劉文淇四家之說對比分析,認為「項羽九郡與十八王封地一樣,需以秦郡數,而不能以漢郡計」,具體當指東海、會稽、泗水、薛郡、東郡、碭郡、潁川、陳郡、南陽等九郡(170-173頁)。同時又引用了王子今的觀點:「考慮到湖南龍山裡耶秦簡首見『洞庭郡』等郡名的現象,可以知道我們對秦郡的設置,知識很可能依然是不完全的。也許關於項羽『王九郡』的討論,待新的歷史地理資料的獲得方能定論。」(173頁)
編纂《史記研究集成》是一項浩大工程,《十二本紀》的出版是一個很好的開頭,但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期望各位同仁再接再厲,進一步完善體例,蒐集材料,完成全書的編纂工作。後期可以編制若干索引,如作者、書名、人名、地名、語詞索引等,使之更加方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