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研究集成》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

2020-12-17 光明數字報

    近日收到西北大學出版社寄來的《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以下簡稱《集成》),皇皇十二巨冊,裝幀精美,印刷考究,不勝之喜。翻閱一過,獲益良多。

    《集成》作者陣容強大,其中袁仲一長於考古學、秦俑研究,張文立、徐衛民、尹盛平、商國君等長期從事秦漢史與文博研究,張新科是著名《史記》研究專家,徐興海、田大憲均有重要的《史記》論著發表,趙光勇、呂培成、李雪、呂新峰、呂蔚等對《史記》研究也多所關注。《集成》從編纂到出版歷時25年,傾注了上述作者在內的許多專家的心力。

    《集成》規模宏大,十二本紀,各篇均單獨成書。其中《五帝本紀集成》66.2萬字,《夏本紀集成》53.8萬字,《殷本紀集成》36.5萬字,《周本紀集成》55.4萬字,《秦本紀集成》49.7萬字,《秦始皇本紀集成》56.9萬字,《項羽本紀集成》48.5萬字,《高祖本紀集成》60.2萬字,《呂太后本紀集成》25.2萬字,《孝文本紀集成》50.2萬字,《孝景本紀集成》27.6萬字,《孝武本紀集成》30.7萬字,總計字數達560餘萬字。《集成》集資料性與學術性於一體,取材廣泛,選擇剪裁精審,折衷群言,新見迭出,精彩紛仍。可以說,在《史記》十二本紀的研究方面,已經全面超越前人,具有裡程碑的意義。《集成》承前啟後,嘉惠學林,必將有力推動《史記》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具體而言,《集成》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一、收羅宏富

    《集成》所收中國歷代《史記》研究資料420餘種、考古資料200餘種、海外漢學研究資料100餘種、現

    當代《史記》研究資料260餘種。《集成》各冊,主體部分為「匯校」「匯注」「匯評」三部分,作者的研究心得或意向,則以「編者按」的形式標示。此外有「解題」「研究綜述」,這樣的著述體例,也便於容納更多的資料。

    《集成》吸收了汪越、杭世駿、齊召南、王元啟、張照、錢大昕、王鳴盛、王念孫、梁玉繩、郭嵩燾、張文虎、劉文淇、王國維、郭沫若、陳夢家、於省吾、胡厚宣、史念海、瀧川資言、水澤利忠、陳直、王叔岷、施之勉、錢穆、餘嘉錫、李笠、李學勤、李人鑑、張家英、韓兆琦、張大可等各家之說,並吸收了金文、甲骨文、簡帛研究的相關成果。如:《五帝本紀集成》有關標題的相關資料徵引即達27家40餘條,涉及五帝名稱、涵義、作史宗旨、體例、史源、《史記》斷限、取材原則等各種材料和不同說法(1-9頁)。《夏本紀集成》系統引用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相關研究成果(3頁)。《項羽本紀集成》結合甲骨、金文文獻和考古成果,描述了殷墟的有關情況(101-102頁)。《秦本紀集成》引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編年紀》,以補《秦本紀》的缺略,並引用相關研究成果對《秦本紀》所載史實予以辨正(281-282頁)。《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兩篇都提到項羽封立諸侯事,《集成》引用《楚漢諸侯疆域志》,對項羽所封十八王疆域作了極其詳盡的說明;引用《史記本紀地理圖考》,介紹了廣武山、漢王城、楚王城的情況。《孝文本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集成》引賴長揚、趙生群之說,以為此篇為司馬談所作。《孝武本紀集成》引用梁玉繩、桂馥、餘嘉錫等諸家之說,以為「(孝武本紀)絕非司

    馬遷《今上本紀》之原作」(6頁)。《集成》收集利用資料的範圍,遠遠超出了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二、大量採用考古資料

    《集成》引用了大量的考古材料。周康王在位年數和時間,《史記》《漢書》等文獻均無記載,《周本紀集成》引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西周紀年表加以推算,並根據金文資料,補充了昭王伐東夷的史實(201頁)。《殷本紀》「有飛雉登鼎耳而呴」,《集成》引用《甲骨文商族鳥圖騰的遺蹟》,對「雉登鼎耳」的文化意涵作了深入闡述(181頁)。《周本紀集成》結合出土文獻和相關研究成果,說明了周族名稱之由來(3頁,13-15頁,25-26頁)。《秦本紀集成》根據考古發掘資料介紹了韓城梁帶村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芮國墓地和故武城遺址的情況(76頁,158頁)。《秦始皇本紀集成》引用湖北睡虎地秦簡展現了秦王政二十年整頓風俗的情況(253頁),對秦始皇陵園的建築布局作了全面的描述(278-279頁),介紹了秦都雍城(391頁)、太寢(391頁)、秦景公墓(397-400頁)、涇陽(405頁)、公陵、永陵、壽陵(411-412頁)、莊襄王墓(414頁)的規模格局等情況。《孝景本紀集成》結合相關文獻和考古材料,對陽陵作了詳細介紹(66-67頁);對初作陽陵的時間作了深入探討(71-73頁)。《項羽本紀》「傅左纛」,《集成》參考秦陵出土一、二號銅車馬,說明「纛」的形制和設置部位,分析了秦漢建置的差別(252頁)。

    《殷本紀集成》附錄《殷世數異同表》(247頁)。《秦始皇本紀集成》附《秦始皇長城示意圖》、內蒙古固陽秦始皇長城、秦阿旁宮前殿遺址圖(213頁)、秦始皇陵圖片(267頁)、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秦跪

    射兵俑(268頁)、秦始皇陵出土的騎兵俑(268頁)、石鎧甲、銅車馬(270頁)、秦兩詔橢量銘文(286頁)、秦都鹹陽宮一號建築基址、鹹陽宮駟馬壁畫(314頁)、《秦東陵陵區分布示意圖》(412頁)。《呂太后本紀集成》附西漢長安城布局示意圖、呂后玉璽、《南北軍簡表》等,結合文獻記載和考古成果,對長樂宮作了詳細的說明。

    三、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集成》編纂,始於1994年,2013年完成初稿。在編輯、出版過程中,中華書局《史記》修訂本出版,《集成》「參考《史記》新校本(修訂本)」,吸收了修訂本的相關研究成果。如:《五帝本紀》《正義》引《括地誌》「(厲山)山東有石穴。曰神農生於厲鄉」,《集成》據修訂本《史記》引《水經注》雲「疑文(《正義》引文)有訛誤」(22-23頁)。《五帝本紀》「而蚩尤最為暴」,《正義》引《管子》「蚩尤受盧山之金而作五兵」,《集成》引修訂本《史記》校勘記云:「盧山,疑當作『葛盧山』。」(28頁)《五帝本紀》「登熊、湘」,《集解》引《封禪書》雲「登熊山」,《集成》引修訂本《史記》以為「熊山」疑當作「熊耳山」(50頁)。《五帝本紀》「淳化鳥獸蟲蛾」,《索隱》「(蛾)一作豸豸」,《集成》引修訂本《史記》以為「豸」下失音(61頁)。《五帝本紀》「而娶於西陵之女」,《集成》據修訂本《史記》《太平御覽》《大戴禮記》以為「西陵」當作「西陵氏」(74頁)。《五帝本紀》「青陽降居江水」,《集成》引修訂本《史記》以為「(江水)下當有『若水』二字」(85頁)。《五帝本紀》「大小之神」,《集成》引修訂本《史記》云:「『大小』,黃本、彭本、柯本、凌本、殿

    本作『小大』。」(105頁)《五帝本紀》「帝摯立,不善(崩)」,《集成》引修訂本《史記》據《尚書正義》,以為「唐初孔穎達等所見《史記》亦有『崩』字」,並引用《史記新本校勘》認為應該保留「崩」字(120-121頁)。《秦本紀》「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集成》引修訂本《史記》校勘記:「『大費』二字高山本重,《詩秦風譜》孔穎達疏引《秦本紀》同。」(9頁)《秦本紀》:「死,遂葬於霍太山。」《集成》引用修訂本《史記》校勘記:「『遂』下高山本有『以』字,《水經注》卷六《汾水》同。」(24頁)《秦本紀》:「是為寧公。」《集成》引修訂本《史記》校勘記:「出土秦公鍾、秦公鎛皆作『先公』,今據改。下『寧公二年』、『寧公生十年立』及注文同改。」(61頁)他處引用修訂本校勘記者尚多。

    四、疑則傳疑

    關於西周存續年數,《竹書紀年》以下有四種不同說法,《周本紀集成》引用《西周紀年考》作了歸納(304-305頁)。《秦本紀》:「懷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為靈公。」《集成》:「秦嘉謨輯補《世本·秦世家》謂『簡公悼子,厲龔公子,懷公弟也』,與此異。又雷學淇輯本《世本》謂『簡公名悼子,即剌龔公子,懷公弟也』。剌與厲音通。」(185頁)《秦本紀》「出子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於河西而立之」,《集成》引修訂本《史記》校勘記:「『西』上原有『河』字,據高山本刪。」(190頁)《秦始皇本紀》有關於秦直道的記載,《集成》引用了史念海、孫相武、姬乃軍、王開等人的不同觀點(211頁)。《集成》引用湖南益陽兔子山秦簡、北京大學所藏秦簡《趙正書》的資料,結合《秦始皇本

    紀》相關記載,對秦二世繼位的合法性問題作了新的探索(258頁)。《秦始皇本紀集成》介紹了有關秦王子嬰的三種不同觀點(329-321頁)。關於霸上的位置和範圍,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在今滻灞之間的白鹿原北端,另一種則認為在白鹿原之北,漢長安城東三十裡,霸水東,《集成》一併加以介紹(326頁)。《高祖本紀》雲劉邦「劫五諸侯兵」,對於「五諸侯」,歷來眾說紛紜,截至民國,主要有十八家十二說,《集成》引用《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列表加以說明(257-259頁)。項羽自封西楚霸王,王九郡,而九郡之目,歷來頗多爭議,《高祖本紀集成》引《史記本紀地圖考》,列表介紹陳仁錫、全祖望、姚鼐、錢大昕、張茂炯、劉文淇、鄆敬諸家之說,又引《楚漢諸侯疆域表》對全祖望、錢大昕、姚鼐、劉文淇四家之說對比分析,認為「項羽九郡與十八王封地一樣,需以秦郡數,而不能以漢郡計」,具體當指東海、會稽、泗水、薛郡、東郡、碭郡、潁川、陳郡、南陽等九郡(170-173頁)。同時又引用了王子今的觀點:「考慮到湖南龍山裡耶秦簡首見『洞庭郡』等郡名的現象,可以知道我們對秦郡的設置,知識很可能依然是不完全的。也許關於項羽『王九郡』的討論,待新的歷史地理資料的獲得方能定論。」(173頁)

    編纂《史記研究集成》是一項浩大工程,《十二本紀》的出版是一個很好的開頭,但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期望各位同仁再接再厲,進一步完善體例,蒐集材料,完成全書的編纂工作。後期可以編制若干索引,如作者、書名、人名、地名、語詞索引等,使之更加方便使用。

相關焦點

  • 《史記》在中國,《史記》研究也在中國
    日本學者瀧川資言於1934年出版《史記會注考證》一書,日本學界視為奇寶,國際漢學界給予高度評價。於是有「《史記》在中國,《史記》研究在日本」一說。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未必成立。特別是近數十年來,中國學術大踏步前進,在《史記》研究方面的水平早非昔日可比,對於上說,國人更不必放在心上。然而,瀧川資言在《史記》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史記會注考證》作為近代以來《史記》研究裡程碑之作的地位,也都是不可抹殺的。
  • 《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發布暨研討會在我市隆重舉行
    10月26日,《史記》研究最新成果--《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發布暨研討會在我市隆重舉行。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省政府機關黨組成員、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陝西省政府參事室主任、《史記研究集成》總主編、《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編輯出版委員會主任徐曄等有關專家學者;以及我市領導亢振峰、冀會康、韋紅革、斯宏浩等出席活動。
  • 兩千年《史記》研究的集大成,三代《史記》研究學人積十數年之功...
    據了解,六年來,西北大學出版社精心組織實施,成立了《史記研究集成》編輯部,配備了包括文獻學、文學、史學、博物館與考古學專業在內的編輯隊伍,新老結合,確保項目實施編輯力量和專業知識儲備;組織了包括秦漢史和《史記》研究專家在內的兩輪書稿審訂,明確《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的學術目標、嚴格《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的編纂規範,確定了針對性的去粗取精、增刪補遺原則,保證了集成出版的學術性要求和全面性目標
  • 《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採摭眾家 成其博大
    《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袁仲一 趙光勇 編/西北大學出版社共12卷、560萬字的《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以下簡稱《集成》)終於出版了,這是當代《史記》研究學人不懈努力,付出二十餘載心血的成果。它充分吸收中國歷代和海外漢學界的《史記》研究成果,在集成式整理中呈現其流變軌跡,對零散評論進行專題匯聚、深層梳理;以現代學術精神探索《史記》的豐富內涵,發掘其價值與魅力,引導讀者理解、熱愛優秀傳統文化。本書充分借鑑《史記》研究成果,爬羅剔抉,披沙揀金。
  • 老中青三代學人勤勉有為,歷時25年編纂——《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
    馬來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我們國內的《史記》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停滯不前的。改革開放以後,我國一批《史記》研究學者深受這句話的影響,這些學者提出構建《史記》研究的新的裡程碑——搞《史記》研究集成,將《史記》問世以來海內外所有研究的觀點集成起來。
  • 《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在司馬遷故裡陝西韓城發布
    圖為《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 張遠 攝中新網陝西韓城10月26日電 (記者 張遠)《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發布暨研討會26日在司馬遷故裡陝西韓城舉行。《史記研究集成》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規模浩大,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各部分構成,旨在對司馬遷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總結,匯集、整理、編纂一部囊括古今中外《史記》研究成果的「集成」。
  • 《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首發式暨研討會在陝西韓城舉行
    陝西省政府機關黨組成員、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省政府參事室主任、《史記研究集成》總主編徐曄出席並講話,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原文化部副部長鄭欣淼,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會長、《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編委會總顧問張豈之,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史記研究會原會長安平秋,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王子今,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史記研究集成·
  • 《史記》研究綻放光彩-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報韓城12月6日電(記者陸航)《史記》與韓城學術研討會暨陝西司馬遷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近日在司馬遷故裡陝西韓城召開。與會專家學者積極探討《史記》本身的價值,以及研究的歷史、現狀和研究方法。
  • 《史記》學的第四次「結集」
    一、體例的「集成」與「創新」    「《史記》學」在我國的學術史上有獨具特色的發展歷程。其中的一個特點就是:每隔若干年,就會有匯總諸家研究成果的「集成」之作出現,從而將某個歷史階段的研究精華「凝練」和「結集」到一起,給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便利。    「《史記》學」的第一次「結集」,以著名的「三家注」為其標誌。
  • 淺析俄譯《史記》的研究特點與內涵
    關於《史記》中「八書」的研究。俄羅斯漢學家們認為,《尚書》是《史記》八書的學術源頭,同時書不僅是歷史事件和言語的簡單記錄,更是各方面知識、習俗的百科全書。然而,俄羅斯的漢學家對《史記》中「世家」這一體例的研究不多,但從維亞特金的研究中也能窺之一二,世家中描寫了中國古人對於自然、社會管理規則等觀點。
  • 司馬遷編述《史記》的材料主要有五個來源,分別是來自哪些方面?
    歷史材料對於史籍的編纂是很重要的,對於編繁象《史記》這樣一部大書,尤為重要。司馬遷編述《史記》的材料主要有五個來源.一、當時見存的先秦古籍。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的論贊裡說:司馬遷據《左氏(春秋)、《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大(天)漢。司馬遷參考的古籍,其實不止這幾種。
  • 紀念司馬遷誕辰2165年,「《史記》與韓城學術研討會暨陝西省司馬遷...
    來自國內《史記》研究的專家學者和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的代表50餘人匯聚一堂,圍繞司馬遷與韓城、《史記》與韓城文化、《史記》的現代意義、《史記》文本研究、《史記》域外傳播研究等主題,進行交流研討,通過探討《史記》的價值以及研究歷史、現狀和研究方法,努力構建中國「史記學」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史記》,因為書裡有大智慧,讀史可以明智
    魯迅曾經這樣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想而知,這是一部可以與《離騷》並肩,甚至於超越離騷的巨作。自魯迅先生之後的每個讀者在向別人介紹《史記》時,都會應用這句話作為這本書的評價。當然,這句話對於《史記》來說,的確是實至名歸。
  • 好品牌的集成灶有哪些 新的集成模式讓你盡享廚房魅力
    在各式各樣的集成灶中,好品牌的集成灶有哪些?是否能滿足目前大家對集成化廚房的需求,是否能聽到消費者的心聲?因為具有先發優勢,順應市場需求,眾多中小廚電廠商開始推出各類集成灶。但實際是,人們在面對琳琅滿目的集成灶時,又感到迷茫「好品牌的集成灶有哪些呢」,這時方太集成烹飪中心作為引發行業變革浪潮的集成廚電「新物種」,為大家開闢了全新的道路。
  • 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
    司馬遷是將前人的經驗綜合歸納後,總結成《史記》的體例,形成了一種比較全面、實用的史書編纂格式。這種全新的史書體裁就是將全書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個部分。「本紀」是帝王的傳記,按編年體,依年月順序,記載帝王的政績言行,兼及當代重大事件。「表」是大事記,以表格形式,按時間順序,提綱挈領地譜列史事。它使紛亂繁雜的史事眉目清晰,條貫系統,一目了然。
  • 排隊3小時的海底撈火鍋店,究竟是哪些方面超越了我們?
    排隊3小時以上的海底撈火鍋店,究竟是哪些方面超越了我們火鍋店是一個非常火的行業,給人的印象一般都是高毛利、低成本、多種營銷手段。正是因為這樣的錯覺,很多人都躋身前進,然而並非所有的競爭者日都是勝者,尤其是餐飲小白們。
  • 《史記》修訂本全球首發
    原標題:《史記》修訂本全球首發 上午10時,在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首發式會場,修訂主持人趙生群、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將為《史記》修訂本揭幕,並為專程趕來購書的讀者籤名、加蓋《史記》首發日紀念章。這是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的第一個成果,也是在點校本《史記》初版問世54年之後,迎來的首次修訂本。   中華民族素有「以史為鑑」的傳統。
  • 歷史文化研究與張家界旅遊論壇暨中國《史記》研究會年會召開
    11月19日,歷史文化研究與張家界旅遊論壇暨中國《史記》研究會第十六屆年會召開,100所高校歷史學院教授、學者參會。市委副書記劉紹建、市政協副主席向錦雲出席會議。  據了解,歷史文化研究與張家界旅遊論壇暨中國《史記》研究會第十六屆年會論文收錄於《史記從論》第十四集,併集中展示了張家界市學者對本地歷史文化的探討,金克劍的《四證屈原故裡在大庸》、柯雪瑩的《周根王歸葬大庸史實揭秘》、侯烈的《庸人自古多創造》、李書泰的《庸國歷史光照千秋》、李海洲的《窮索大庸文明重建中國古史》等,均費心搜檢史料,研討了上古時期張家界歷史文化的獨特面貌
  • 《史記》寫了那麼多精彩的故事,比小說還要好看!教你讀懂的秘密
    一方面它是用文言寫成的,一般人讀起原著來,在文字語法方面會有太多障礙,似懂非懂;如果去看白話翻譯本吧,偏偏又失去了司馬遷古文優美、簡潔、準確的韻味。另一方面,在文字這個層次之上,更難理解的是本書的整體架構。《史記》共有52萬多字,130篇,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個不同的部分是司馬遷特別規劃的。
  • 楊照的《史記》導讀,如何走進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在多重時間維度的觀念中,《史記》中的「表」和「書」可以突顯司馬遷的突破性創意;而本紀和列傳的布局謀篇中,也可以發現司馬遷眼中誰才是值得載入史冊的典範,哪些價值才是讓他耗盡全部心神寫完《史記》的動力所在。作者簡介楊照,作家、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