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如果把深圳擬人化,他就像個年輕人,高富帥,總能招來人們羨慕嫉妒的眼神。愛他的人讚美他的年輕熱情洋溢;不愛他的人嘲諷他欠缺底蘊。
從誕生起,深圳就被人說成是「文化沙漠」。12月的深圳,迎來了各種文化藝術活動的井噴,你還能稱他為「文化沙漠」嗎?
12月12日(本周六 )上午10點半,深規院在蛇口深港雙年展準備了一個有趣的公眾活動——「尋找100個有想法的人」,屆時會有規劃師帶大家一起互動,參觀深雙,了解城市。
報名連結和活動詳情請戳「閱讀原文」,期待您的參與!
深圳是文化沙漠?
和北京上海廣州的同學爭執起北上廣深哪個更好時,總能爭到面紅耳赤,誰也不服誰。北京是當之無愧的中心,政治、經濟、文化樣樣不差,最一流的人才也都在那兒,只有提到霧霾和堵車才能稍稍打擊他們一下。
作為深圳代表,我會傲嬌一把,說我們深圳就是土豪,就是死有錢,我們的空氣好到有霧霾簡直要拍照慶祝,我們從不排外,誰來了都是深圳人,我們也不堵車。
呼啦啦一堆優點甩出去後,都會迎來北上廣三位同學異口同聲的笑,哈哈哈,但是你們是文化沙漠呀。
說起這個印象來,北上廣倒是出奇一致了,我捏著拳頭,深感憤怒,但是又覺得他們說得也沒錯,這座城市太年輕了,好像確實缺了點兒文化底蘊。
深圳真的是文化沙漠嗎?
到底,什麼是文化沙漠?
我是個愛較真的人。就去搜,到底「文化沙漠」是什麼?「文化沙漠」這個詞,它竟然真的在國內最早指的就是深圳。
因為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當傳統文化逐漸消失變遷,而新的外來文化在短時間內得不到認同的時候,就會出現這樣的文化真空時期。而當經濟發展較快,文藝、科技、教育等精神文化發展跟不上這樣的速度時,這種對比就會顯得尤為突出。
有意思的是,「文化沙漠」這個詞也曾經扣在美國身上,因為經濟實力和全球地位的迅速發展,美國也面臨只有200年歷史的短板,因此整個國家都被人稱作文化沙漠。
更有趣的,是上海、香港這兩座明明已經顯得「很有文化」的城市竟然也上過榜單,曾經被人稱過「文化沙漠」。
可見,「文化沙漠」是個相對概念,當城市的文化藝術發展跟不上經濟發展的腳步時,當城市處在文化融合與認同形成之前的混沌階段,都可能會被扣上「文化沙漠」的帽子。
深圳的文化到底缺什麼?
「文化沙漠」在我看來,有點太過可怕,我不認可這樣簡單粗暴的刻板印象。但是,當深圳真的被人這麼形容的時候,我們的確可以坐下來,好好思考一下,我們有什麼,我們缺什麼,我們還應該做一些什麼。
首先,我們應該認可,深圳有文化。它有的,是一種年輕的移民城市文化,創新文化。
五湖四海的人們匯聚在這裡,展現的是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我覺得可以借用福柯的異託邦概念,深圳像一個博物館,聚集了全國各地的文化,這所有的他者,最後匯集成了一個包羅萬象的的形態。
深圳也有歷史。早在夏商時代,深圳沿海的沙丘谷地就已聚居著有著自己獨特文化的南越部族了。往近了說,作為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最佳展示,深圳的特區發展史也是一部轟轟烈烈的中國創新發展史。
深圳還有藝術,甚至在意識和機構建設上一直走在潮頭浪尖。
例如,藝術品拍賣最早就是90年代在深圳開始的;深圳的當代藝術啟蒙也早於國內眾多城市,上世紀90年代末,深圳何香凝美術館和深圳美術館等藝術機構就成為了國內最早引入當代藝術的官方美術館,開始了眾多當代藝術的展示收藏和研究,還舉辦了每年一屆的雕塑藝術展,邀請各地藝術家前往深圳進行與城市有關的藝術創作。
除了眾多的藝術機構存在以外,深圳還吸引了不少文化藝術相關人才。
例如陶藝中的陸斌、水彩畫中的張小綱、現代水墨中的劉子建、版畫中的應天齊等等,都是國內這個門類中的代表人物。
還有諸如孫振華、黃專、馮博一這樣較為知名的策展人和文藝評論家。深圳甚至在國內文壇上有「文學小高原」之稱,一直活躍著一群青年詩人和作家。
然而,我們就是能感覺到它始終缺著一些很關鍵的東西,是一種聽起來很縹緲的,文藝的氣質和想像。就像紐約和東京,羅馬和巴黎,人們想到它們,就感覺到撲面而來的詩意與春風。
而想到深圳,腦海裡的刻板印象就是成片的工廠,熙熙攘攘的打工一族,在流水線上機械忙碌。還有城中村和羅湖關口的擁擠喧囂,這一切,似乎都太土氣了,離文藝太遙遠。
這個城市的精神與文化,太過堅硬和割裂,沒有融合。無論是從地理空間和文化上來看,都有些稜角分明。哪怕關內關外的物理界限已經模糊,街道將城市各區塊連接,但我仍然覺得,這個城市的交流溝通不夠。
在這個年輕的城市裡,每個人都像孤島一樣,寂寞生活著,沒有太多共同的東西。關外青年們依然在流水線上機械打點,南山的科技青年們在一行行代碼前雙眼呆滯,福田CBD青年們在大廈格子間找不到遠望的心情……即便深圳有著浪漫的冒險主義氣質,是懷揣著夢想的勇敢青年的理想實現之地。
那些有關歷史、文化、社會、城市的思考,都孤零零漂浮在空蕩蕩的機構裡,沒有市民們的參與,沒有學校裡學生們的討論,它們只能依附在物件上,形成不了一個完整的文化生態。
深圳這座移民城市的文化,缺的是公共參與性。它需要的藝術,是能讓大眾參與進來,對城市產生認同的公共藝術,而不是活在數字裡的藝術機構數量和文化交易產值。
深圳是如此草根的一個城市,生機勃勃的城中村吸納吞吐著大量外來人員;深圳也是一個有著極強公共性的城市,這座城市的市政府都會叫市民中心。
這座城市需要發展的,正是大眾參與的公共藝術,它需要將空間敞開,讓界限消失,讓人們溝通走動起來,用最活化的方式,塑造這座城市獨有的市民文化和藝術氣息。
深圳為什麼需要公共藝術?
何為公共藝術?公共藝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雅典城所的陽光廣場,現代意義的公共藝術誕生在二戰之後,伴隨著美國對城市的重新規劃與治理,一些藝術家開始把藝術創作的場地從美術館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間中,以雕塑為主要代表的室外藝術大量出現,公共藝術一詞也應運而生。
通俗來說,就是城市公共空間裡的一切藝術。也就是說,公共廣場上的靜態雕塑,壁畫,展覽算公共藝術,發生在空間裡的公共參與的行為藝術也算,歌舞演出講座節慶等文化活動也都算。
公共藝術與城市的發展是同步的。它具有空間開放性和大眾性,在這個時代,正是大眾意識決定了城市的文化和走向,因此,公共藝術的發展是城市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
一座城市中有沒有富有創意與代表性的公共藝術和公眾參與的相對寬鬆的藝術氛圍的存在,有沒有適當比例的藝術審美及休閒娛樂的公共空間,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城市文化品質高低的重要指標。
如果說建築是城市裡的「面」,道路是城市裡的「線」的話,那麼公共藝術就是城市中的「點」,它們凝聚著它們特有的靈性,展示著它們特有的語言,訴說著每一個城市的每一個觀念,讓人們品味著一種獨特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文化情懷。
除此以外,公共藝術最重要的作用是參與和連接,讓人們在溝通互動中,產生一些眾意,找到在這座城市中的某種身份認同。
深圳需要怎樣的公共藝術?
能讓大家產生興趣的,能看懂的,能參與的,能對城市有一些思考和感悟的,就夠了。比如那隻著名的雕塑拓荒牛,問起周圍的朋友,他們都認為它代表了深圳的拓荒精神。
比如每年上半年5月份左右的文博會系列活動,比如兩年一屆下半年的深港雙年展。
文博會每年一屆,參與人數眾多,雖然偏商業性,但是涵蓋了書畫藝術、創意設計、動漫遊戲、影視娛樂和旅遊、科技等多方面的產業前沿產品展示。
以文博會為主題輻射開的一系列活動倒是更有公共參與性。文博會有60多個分會場,大概也就把深圳市各個區大大小小文藝公共空間覆蓋齊活了。其中最具藝術觀感的還是華僑城創意園區的系列活動,地處這樣一片鬧中取靜的繁華市區,展覽更具學術和欣賞價值。
比如今年香港藝術家梁志和的個展《請按鈕——瞻前顧後》,還有更便於大眾理解的城市攝影展《時代映像:1960年以來的英國攝影》和《最美深圳》。
除此之外,還有B10的小眾音樂節和T街的創意市集。這兩個活動非常有人氣,周末的下午,可以看到很多青年或者家庭帶著小孩,看過展覽之後,來到這個創意市集購買自己喜歡的小件文藝作品。逛到晚上,再聽一場來自異域的小眾實驗音樂,整個城市生活的節奏一下就變得輕鬆起來。
而12月4日剛剛開展的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則更值得關注,這是一個雙城聯動的展覽,主要就是以城市和建築為主題展開,三個月的展期,安排了大大小小100多場免費開放給公眾的活動,十分壯觀。
深港雙年展兩年一屆,主要是以建築和城市的實踐案例,來展示城市生活的人們和設計師一起,怎樣塑造城市生活環境和文化。
每一屆都有一個獨立主題,今年2015年展的主題則是「城市原點」,深圳乃至大多數中國的城市,發展到今日,未來都將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城市化的高速發展,自然資源日益匱乏,城市問題叢生,環境惡化,食品缺乏監督,老齡化等等,如何更好的利用城市現有的一切,是每個城市都應思索的問題。
未來何去何從?城市化後,城市的目標到底是什麼?也許,回到原點,尋找初心也是一個解決方式。
深港雙年展對我而言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它的場所改造。
比如上屆和本屆的展場,都是選擇了廢棄的蛇口老工廠進行改造,整個廢棄建築被改造過後,有一種奇異的新生感,人們圍著這樣一個巨大的墓冢一般的展場,仿佛親歷歷史,又仿佛再現昨日輝煌。
改造前的大成麵粉廠,記錄著深圳的成長歷史。
2015年12月4日深雙開幕時麵粉廠的牆上現出巨大的雷射投影,十分酷炫。
而展場內部,再也看不見工廠那種冰冷的機械原貌,充滿著各種奇思妙想的藝術作品。有探討未來城市的建築模型,也有反映城中村環境共生的概念作品,以及各種從城市和建築角度探討生活在城市裡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作品。
城市就是這樣,它不僅僅是建築和設施,加諸其上的,是人類的活動,是思維的交流。
藝術,也只是一個形式載體,重要的是,我們匯聚眾智,思考如何讓城市更美好。
帶著這樣的思索,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也參加了今年的深雙,為公眾們了解城市規劃帶來了自己的作品——《眾·光明城市》。
這件直徑兩米的神奇大物和代表各種地形地貌、公共活動的小磁貼就構成了一個公眾規劃的啟蒙工具,通過各種拼貼,市民們也可以大略體會一下規劃師指點江山勾畫城市藍圖的那種豪氣了。
直徑兩米的大鐵盤,承載了光明新區鳳凰城內的綠地系統,即「光明綠環」。
精心設計的5000個小磁貼,內容涵蓋——18種地形地貌、18種生物物種、64種休憩活動、36種公共服務、11種基礎設施,等你來布陣!
我們於12月12日(本周六)的上午10點半,在蛇口深雙主展場2樓眾光明城市展區準備了一個有趣的公眾活動——「尋找100個有想法的人」,屆時會有規劃師帶大家一起互動,參觀深雙,了解城市。報名連結和活動詳情請戳閱讀原文,周六見!
文化綠洲深圳需要時間與每個人的參與
深圳用三十年的時間創造了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奇蹟,這是一個偉大時代和一群偉大的人們書寫的宏偉篇章。但是,文化與藝術的發展,不是只要憑著拼搏和勇猛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它也許需要我們幾代人的發展,它更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參與。
拿出一些時間來,去關心你所處的城市,無論你曾經來自哪裡,城市會回報你的關愛。
我們居住於斯,如何詩意棲居,是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深圳總讓我想起《了不起的蓋茨比》裡,菲茨傑拉德所提到的那個紐約,它五光十色,它包羅萬象,它生機勃勃,它野性十足。它是一切的開始,它是一切的未來。
它將成為傳奇。
END.
作者:熊秋悅(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