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深圳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的華麗轉身

2020-12-18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的華麗轉身——文化創新發展的深圳模式 

  創新是一個國家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座城市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作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經過40年的建設發展,深圳經濟崛起舉世矚目,科技創新廣受讚譽,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深圳速度」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近年來,深圳文化建設也後來居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創造了與經濟奇蹟一樣的文化奇蹟,深圳由昔日的「文化沙漠」華麗轉身為生機勃勃的「文化綠洲」。

  當前,深圳正在努力打造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與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相匹配的現代文明之城,文化創新成為深圳一張靚麗的名片。回顧40年的發展歷程,深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新發展的深圳模式。

  從「文化立市」到「文化強市」的文化發展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也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決定了城市的發展前景與後勁。早在建市之初,深圳就非常重視文化建設,在地方財政異常緊張的情況下,仍然著手規劃建設深圳大劇院、體育館、科技館、圖書館、博物館、深圳大學等。這些文化設施不僅展示了深圳極強的文化發展意識和超前的文化發展理念,更奠定了深圳這座年輕城市的文化氣質與文化底蘊。

  2003年,深圳在全國率先提出「文化立市」的發展戰略,把文化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不斷探索文化創新發展的深圳路徑。2012年,深圳全面推進「文化強市」建設,開啟文化建設的新篇章。近年來,深圳文化建設更是走上了快車道,明確打造「創新型智慧型力量型主流城市文化」「國際文化創意先鋒城市」「國際創客中心」「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等文化發展目標,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文化發展政策,等等。

  可以說,正是深圳在建設之初就埋下的深厚文化種子,孕育和成長為深圳「文化立市」和「文化強市」的發展戰略,並全面打開了深圳文化建設和創新發展的格局。深圳特區成立40年來,在文化發展理念和文化發展戰略的引領下,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的成績斐然。首先是培育了一大批諸如深圳文博會、讀書月、大劇院藝術節、創意十二月、鵬城金秋文化藝術節等頗有影響力的深圳文化品牌,建立「城市文化菜單」,規劃建設「新十大文化設施」,提升改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區」,打造「一區一書城、一街道一書吧」的文化格局。通過這些努力,深圳豎起了文化發展和文化創新的大旗。通過在文化方面的不斷創新和探索,深圳多次獲評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和文化創新獎,並先後榮獲「設計之都」「鋼琴之都」「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中國大陸最具創新能力城市」等稱號。

  「文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長期以來,深圳高度重視文化創新,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進行了科學的頂層設計和合理定位。目前,深圳有文化創意企業近5萬家,從業人員超過90萬人,擁有「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會」的文博會品牌,以及文交所、國家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基金、國家版權交易中心、數字出版基地等國家級產業發展平臺,形成了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良好態勢。總體而言,深圳文化產業目前的發展水平已經處於國內領先地位,而且形成了頗具影響力的「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金融」「文化+旅遊」等「文化+」發展的深圳模式,其中尤以「文化+科技」模式為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大特點和亮點。

  近年來,深圳憑藉其在高科技和高新技術方面的獨特優勢,以文化為核心、以科技為依託,以文化為內容、以科技為載體,融合網際網路、新媒體、高科技等多元手段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和新業態,將諸如虛擬實境、VR虛擬實境、AR增強現實、3D全息投影、球幕立體實拍、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先進科技融入文化產業,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跨門類、跨要素、跨行業、跨地域、跨文化融合發展,帶動了原有的高新技術、產品加工、創意設計等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實現了從傳統的單一文化產品到多元、現代、高科技的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升級。

  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深圳文化產業再出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賦予了深圳文化產業新的使命和高度。《意見》明確指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成為新時代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引領者。」將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作為五大戰略定位之一的「城市文明典範」的重要內容。這個目標定位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的表述一脈相承,明確要求深圳文化產業在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上要先行一步,為全國其他地區作出表率,發揮先行示範作用,這是對深圳文化產業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和新使命。

  多元融合與創新包容的文化發展環境

  深圳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年輕城市,創新氛圍得天獨厚,創新特質突出。深圳居民平均年齡32.02歲,為全國人口最年輕的城市。深圳市作為我國最早建立的經濟特區,與生俱來就具有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文化特質,源源不斷吸引著眾多優秀年輕人到深圳發展。年輕人的到來,使整個城市充滿激情與活力,城市的創新力日益增強。據2019年中國城市創意指數(CCCI)顯示,深圳的創意指數排在北京和上海之後,位列第三。可以說,深圳已經躋身國內文化創新城市的第一行列。

  深圳高新技術和高科技發展成就突出,為深圳文化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雖然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其他城市也有不少高科技企業,但是深圳的優勢更為突出。據統計,2018年深圳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200多家,累計達1.44萬家,PCT國際專利申請7925件,位居全國第一。此外,深圳還有華為、騰訊、大疆等一眾全國重點高科技企業,為文化與科技的廣泛和深度融合提供眾多可能,這也是深圳文化創新發展模式的根本優勢所在。

  深圳文化市場與文化金融建設成就突出。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文化發展方面不斷開拓創新,積極搭建促進文化創新發展的各類市場和金融平臺。例如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深圳)、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營銷年會、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合作論壇、國家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基金、深圳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計劃……此外,正在建設深圳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廣東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深圳園區)、深圳「文化銀行」。這些舉措讓深圳走在了全國城市文化建設的前列,為深圳文化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路走來一路歌。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再到「文化森林」,這是深圳文化建設的奇蹟,也是深圳文化創新的生動體現。回望深圳經濟特區建區40年的偉大徵程,深圳文化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而創新始終是深圳最鮮明的文化底色。

  作者系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是2019年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重點項目「深圳市文化創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江濤 )

相關焦點

  • 深圳不是「文化沙漠」,是「文化綠洲」
    在深圳經濟特區創立40年中,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無一不立在潮頭,先行先試。同樣的,在文化發展領域,也有這麼一個人在改革開放浪潮中,從未停下腳步。他勇挑重擔、大膽創新,爭做公共文化發展新模式的實踐者、探索者,十年如一日戰鬥衝鋒在文藝工作第一線,不斷推動深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趨於完善,讓人民群眾從文化發展的新成果中享有獲得感、幸福感。
  • 在海灣沙漠開闢中國文化綠洲
    從古老的絲織技藝到時尚的高級定製成衣「華服」系列,從傳統中醫食材的養生之道到清真飲食文化的傳承創新,從馳名中外的中國瓷器到令人耳目一新的「琴書茶花香」,從悠久的絲路文明到兩國建交後的文化交往歷史……沿著館內布展格局,蔡武部長娓娓道來,向米特阿卜親王一行介紹著中國人的衣食住行。   在由五顏六色的絲綢拼接而成的「真絲牆」前,米特阿卜親王仔細端詳。
  • 深圳真的是文化沙漠嗎?
    編者:如果把深圳擬人化,他就像個年輕人,高富帥,總能招來人們羨慕嫉妒的眼神。12月12日(本周六 )上午10點半,深規院在蛇口深港雙年展準備了一個有趣的公眾活動——「尋找100個有想法的人」,屆時會有規劃師帶大家一起互動,參觀深雙,了解城市。報名連結和活動詳情請戳「閱讀原文」,期待您的參與!深圳是文化沙漠?
  • 中國製造業的華麗轉身!你被驚豔到了嗎?
    原創文章 作者:夏潔 我要做冰激凌-中國質造2013年,王海達辭去了在香港的金融業工作,回到深圳彭麗媛在出席活動時身著的中國本土品牌服飾曾引起大眾的廣泛討論,使公眾的目光聚焦到「例外」等諸多優秀國貨精品。「例外」服飾或典雅,或休閒,皆具有嫻靜爾雅的中國氣息,獨具匠心,在國際上贏得一片讚譽。作為「例外」服飾的創始人兼設計師毛繼鴻曾表示,中國服裝產業想實現轉型升級,也有著獨特的優勢,那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蘊。
  • 深圳:探索文化創意產業新模式
    經過十年來的奮發圖強,深圳從「文化立市」跨越到「文化強市」,這座年輕的城市已華麗轉身為鬱鬱蔥蔥的「文化綠洲」,擁有「設計之都」、「圖書館之城」、「鋼琴之城」和「動漫基地」等殊榮。     文化的發展繁榮,讓文化創意產業如沐春風。來自深圳市文體旅遊局的數據顯示,自2003年以來,深圳文化創意產業以年均近25%的速度發展,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
  • 到敦煌遊玩鳴沙山月牙泉 沙漠中的綠洲奇觀
    這個是鳴沙山月牙泉景區啦,世界地質公園,啟功老先生的字一眼認出來,後面就是廣袤的鳴沙山,從上面滑沙的話,沙子發出轟鳴聲,就像雷鳴一樣,我還以為自己真到了大漠了,其實這裡和巴丹吉林沙漠還不同。景區裡面,鳴沙山月牙泉的一個門,就是個仿古建築的門,顯得有文化內涵,因為要打造世界文化遺產,只有一堆沙子對那兒,看起來沒意思,所以要有名人題字,對聯匾額,四個字,神州勝景。
  • 沙漠下藏黑金,沙漠上種綠洲,說說杜拜「任性」的那些小事
    當地在幾十年前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自從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立即從荒昧的沙漠中華麗轉身成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從無到有只用了20年的時間。因此,到如今杜拜名聲大噪,成為四方土豪朝拜的聖地。杜拜到底幹過什麼驚豔世界的事跡?我們一起來看看,沙漠下藏黑金,沙漠上種綠洲,說說杜拜「任性」的那些小事。
  • 深圳好日子皇冠假日酒店實現華麗轉身
    2020年10月29日 (中國 廣東 深圳) — 深圳好日子皇冠假日酒店(原深圳馬哥孛羅好日子酒店)於2020年10月29日實現華麗轉身,成為位於深圳福田中心區首家皇冠假日品牌的酒店。酒店由中國菸草總公司深圳市公司投資興建,深圳好日子酒店有限公司經營,由全球領先的酒店管理公司--洲際酒店集團以「皇冠假日酒店及度假村」品牌進行管理。
  • 坪山圖書館開館,深圳文化氛圍正愈加濃厚
    為什麼坪山、深圳可以建設這樣一個高規格的圖書館?與深圳對於文化發展的重視密切相關。以往說起深圳,第一印象就是創新、改革、夢想,賦予各種溢美之詞。但在談到文化時,對深圳的評價就變成了「文化沙漠」。近年來深圳在文化建設上,可謂是下了苦功夫。尤其是各區都加緊城區文化建設,打造城區文化地標,一個個新的文化打卡點,雨後春筍般湧現。
  • 通訊:香港民間的文化「綠洲」
    中新社香港7月24日電 題:香港民間的文化「綠洲」中新社記者 梁今「香港不是文化沙漠,香港的文化『綠洲』一直存在於民間。」這裡就是潘耀明創作的文化「綠洲」。「很多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其實是對香港作為商品社會的環境而言。相反的,香港又是多元文化融合之地。如果盡心盡力去做文學,一定會有所收穫。就比如,出現了讀者眾多的作家金庸、學識淵博的饒宗頤教授。」潘耀明認為,香港的文化靠民間的推動,雖然民間力量很小,有時充滿挫折感,但不能氣餒,做文學要持之以恆。
  • 從此再也不能稱呼深圳為文化沙漠了!
    深圳,作為新興的城市,短短的40年時間,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深圳速度。作為一座短短40年發展起來的。高樓大廈遍地起,給人感覺就是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很多業內人士指出,深圳文化這方面就是一個短板,號稱文化沙漠。到底現實如何呢?
  • 香港真的是「文化沙漠」嗎?
    第二屆「香港周」將於10月17日在臺北舉行,屆時,香港民俗文化將閃亮登場。而不知情者可能會誤將此文化盛會當作又一撥時尚購物潮,準備大包小包將錢袋揮霍一番。如此尷尬,在第一屆活動時就曾經歷過。「你們來香港做什麼?」「購物啊!」可見,「購物」似乎已經成了香港一個深入人心的符號稱謂,而「文化」卻總與「沙漠」生扯在一起,長久被人們掛在嘴邊。 香港真的是「文化沙漠」嗎?
  • 甘肅民勤創中國沙漠藝術地:文化綠洲讓大漠不再荒蕪
    馬愛彬 攝中新網蘭州7月22日電 (馬愛彬)盛夏七月,以「人文·綠色·發展」為主題的2019中國·民勤第二屆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暨大地藝術節在甘肅武威民勤縣蘇武沙漠大景區啟幕,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大師們精心創作的46件雕塑藝術精品矗立在浩翰沙漠中,展示出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視覺衝擊力,成為引爆沙漠旅遊的新熱點。
  • 尋找內蒙古鮮為人知的沙漠綠洲,探索寶藏沙漠秘境
    在祖國正北,有一片為之稱奇的庫布齊沙漠在庫布齊沙漠腹地,有一片沙漠綠洲,名為七星湖高低不平沙丘、繁星漫布的天空在七星湖度假區除了可以欣賞沙漠綠洲之美景還有很多項目可以打卡朔方古城:登上千年古城的城牆,探尋歷史文化沙漠越野:UTV、ATV(全地形摩託車),一切都是為越野而生VR體驗館
  • 憑什麼說瀋陽是文化沙漠?
    其實東北出的全國勞模、影響一代代人的英模最多,王進喜、雷鋒、郭明義……你以為東北滿大街都是葷黃二人轉,是文化沙漠?有人說東北是文化沙漠,可很多活躍在文化藝術一線的人都是從東北走出去的。這說明東北這塊土地有厚重的文化基因,有著獨特的魅力和感染力。讓我說的話,東北文化就是一種流行文化。它摩登、妖豔、厚重、野蠻生長。
  • 深圳海洋文化名片再放異彩
    開發主體深圳市特發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張俊林介紹,小梅沙改造工作預計明年年底有望正式動工,5年後將初具規模,10年內將完成華麗蛻變。「我們的目標是將小梅沙片區打造成為國際一流水準的濱海旅遊休閒勝地。屆時,不僅有高端遊艇會、煥然一新的海洋世界、海洋科學館,還會有五星級的酒店和精品酒店、時尚摩登的配套商業設施和集高科技、自然生態元素為一體的文化娛樂設施等。」張俊林描繪著小梅沙片區的發展藍圖。
  • 恩格貝:從沙漠到綠洲的變遷
    ;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這裡變成了一片綠洲;恩格貝為蒙古語,意為平安、吉祥,歷史上是一塊水草豐美、風景秀麗的地方,曾是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然而,戰亂、洪水、濫伐、濫墾終於讓黃沙抹平了這裡的景色,使牧人丟棄了草場,農人捨棄了家園,30萬畝土地已幾乎見不到人煙。
  • 沙漠中的綠洲
    華卡奇納,秘魯西南部伊卡市以西的沙漠綠洲和小村莊3d軟體製作的沙漠綠洲布盧天空下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奧西撒哈拉,突尼西亞,非洲邊境沙漠綠洲鳥瞰圖有金字塔和綠洲的沙漠場景鳴沙山吸引著許多遊客,這裡可以體驗沙漠,也可以看到課本裡的綠洲——月牙泉。鳴沙山月牙泉看日出日落,壯美如畫,是一種視覺盛宴。沙漠沙丘酒店。
  • 五千多年前智慧的成就,沙漠變綠洲的「阿布達比」
    在沙漠生活的遊牧民族,最重要的資源便是水,位處阿布達比酋長國東部的艾恩(Al Ain),當地人早在五千多年前便懂得利用水利系統將沙漠變成綠洲,牧民從此能在廣闊的沙漠及綠林間悠然生活,現時到訪遊客也可親身體驗這種傳統的遊牧生活!
  • 中國為建沙漠綠洲辛苦30年,遊客遊3分鐘沙漠被毀!網友:真心寒
    中國為建沙漠綠洲辛苦30年,遊客遊3分鐘沙漠被毀!網友:真心寒,旅遊,你要說到哪裡去旅遊,你一定要去一趟美麗的海洋,看看海天是否也去體驗外國的文化;那片雪山的風貌,還有一些人很想去抱負,在沙漠裡體驗沒有水的生活,我騎著一匹駱駝看了一眼沙漠夕陽,中國為培育沙漠的綠洲而辛苦了30年,在沙漠中進行了3分鐘的破壞!網民:真不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