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的華麗轉身——文化創新發展的深圳模式
創新是一個國家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座城市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作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經過40年的建設發展,深圳經濟崛起舉世矚目,科技創新廣受讚譽,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深圳速度」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近年來,深圳文化建設也後來居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創造了與經濟奇蹟一樣的文化奇蹟,深圳由昔日的「文化沙漠」華麗轉身為生機勃勃的「文化綠洲」。
當前,深圳正在努力打造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與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相匹配的現代文明之城,文化創新成為深圳一張靚麗的名片。回顧40年的發展歷程,深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新發展的深圳模式。
從「文化立市」到「文化強市」的文化發展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也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決定了城市的發展前景與後勁。早在建市之初,深圳就非常重視文化建設,在地方財政異常緊張的情況下,仍然著手規劃建設深圳大劇院、體育館、科技館、圖書館、博物館、深圳大學等。這些文化設施不僅展示了深圳極強的文化發展意識和超前的文化發展理念,更奠定了深圳這座年輕城市的文化氣質與文化底蘊。
2003年,深圳在全國率先提出「文化立市」的發展戰略,把文化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不斷探索文化創新發展的深圳路徑。2012年,深圳全面推進「文化強市」建設,開啟文化建設的新篇章。近年來,深圳文化建設更是走上了快車道,明確打造「創新型智慧型力量型主流城市文化」「國際文化創意先鋒城市」「國際創客中心」「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等文化發展目標,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文化發展政策,等等。
可以說,正是深圳在建設之初就埋下的深厚文化種子,孕育和成長為深圳「文化立市」和「文化強市」的發展戰略,並全面打開了深圳文化建設和創新發展的格局。深圳特區成立40年來,在文化發展理念和文化發展戰略的引領下,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的成績斐然。首先是培育了一大批諸如深圳文博會、讀書月、大劇院藝術節、創意十二月、鵬城金秋文化藝術節等頗有影響力的深圳文化品牌,建立「城市文化菜單」,規劃建設「新十大文化設施」,提升改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區」,打造「一區一書城、一街道一書吧」的文化格局。通過這些努力,深圳豎起了文化發展和文化創新的大旗。通過在文化方面的不斷創新和探索,深圳多次獲評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和文化創新獎,並先後榮獲「設計之都」「鋼琴之都」「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中國大陸最具創新能力城市」等稱號。
「文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長期以來,深圳高度重視文化創新,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進行了科學的頂層設計和合理定位。目前,深圳有文化創意企業近5萬家,從業人員超過90萬人,擁有「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會」的文博會品牌,以及文交所、國家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基金、國家版權交易中心、數字出版基地等國家級產業發展平臺,形成了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良好態勢。總體而言,深圳文化產業目前的發展水平已經處於國內領先地位,而且形成了頗具影響力的「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金融」「文化+旅遊」等「文化+」發展的深圳模式,其中尤以「文化+科技」模式為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大特點和亮點。
近年來,深圳憑藉其在高科技和高新技術方面的獨特優勢,以文化為核心、以科技為依託,以文化為內容、以科技為載體,融合網際網路、新媒體、高科技等多元手段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和新業態,將諸如虛擬實境、VR虛擬實境、AR增強現實、3D全息投影、球幕立體實拍、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先進科技融入文化產業,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跨門類、跨要素、跨行業、跨地域、跨文化融合發展,帶動了原有的高新技術、產品加工、創意設計等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實現了從傳統的單一文化產品到多元、現代、高科技的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升級。
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深圳文化產業再出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賦予了深圳文化產業新的使命和高度。《意見》明確指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成為新時代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引領者。」將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作為五大戰略定位之一的「城市文明典範」的重要內容。這個目標定位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的表述一脈相承,明確要求深圳文化產業在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上要先行一步,為全國其他地區作出表率,發揮先行示範作用,這是對深圳文化產業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和新使命。
多元融合與創新包容的文化發展環境
深圳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年輕城市,創新氛圍得天獨厚,創新特質突出。深圳居民平均年齡32.02歲,為全國人口最年輕的城市。深圳市作為我國最早建立的經濟特區,與生俱來就具有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文化特質,源源不斷吸引著眾多優秀年輕人到深圳發展。年輕人的到來,使整個城市充滿激情與活力,城市的創新力日益增強。據2019年中國城市創意指數(CCCI)顯示,深圳的創意指數排在北京和上海之後,位列第三。可以說,深圳已經躋身國內文化創新城市的第一行列。
深圳高新技術和高科技發展成就突出,為深圳文化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雖然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其他城市也有不少高科技企業,但是深圳的優勢更為突出。據統計,2018年深圳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200多家,累計達1.44萬家,PCT國際專利申請7925件,位居全國第一。此外,深圳還有華為、騰訊、大疆等一眾全國重點高科技企業,為文化與科技的廣泛和深度融合提供眾多可能,這也是深圳文化創新發展模式的根本優勢所在。
深圳文化市場與文化金融建設成就突出。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文化發展方面不斷開拓創新,積極搭建促進文化創新發展的各類市場和金融平臺。例如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深圳)、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營銷年會、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合作論壇、國家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基金、深圳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計劃……此外,正在建設深圳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廣東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深圳園區)、深圳「文化銀行」。這些舉措讓深圳走在了全國城市文化建設的前列,為深圳文化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路走來一路歌。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再到「文化森林」,這是深圳文化建設的奇蹟,也是深圳文化創新的生動體現。回望深圳經濟特區建區40年的偉大徵程,深圳文化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而創新始終是深圳最鮮明的文化底色。
作者系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是2019年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重點項目「深圳市文化創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江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