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灣沙漠開闢中國文化綠洲

2020-12-18 人民網

  在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左一)的邀請下,米特阿卜親王(左三)為中國館題詞留念。

  文化節主席米特阿卜(中)、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左三)、中國駐沙特大使李成文(左二)等中沙嘉賓在中國館前合影。

  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前排左二)和米特阿卜(前排右)為南獅點睛。

  米特阿卜親王(左二)品嘗艾窩窩。

  崑曲表演頗受當地人青睞。

  「中國風」戶外表演吸引大量當地人。

  夜幕下的中國館格外醒目。

  「男賓日」上,沙特年輕人學寫漢字「中國」。 杜 洋 攝

  沙特觀眾向中國館工作人員詢問「華服」製作工藝。

  編者按:當地時間4月3日下午,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首都利雅得迎來了第28屆「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主席、沙特國民衛隊司令米特阿卜親王,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中國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李成文一同為本屆文化節中國主賓國活動拉開大幕。

  本屆中國主賓國活動由中國文化部主辦,國家宗教事務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江西省人民政府、甘肅省人民政府、中國駐沙特大使館聯合主辦,為期17天,以「璀璨中華」為主題,通過中國館展示、「中國風」戶外演出等內容,向沙特及阿拉伯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風貌。

  4月3日,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首都利雅得全年最熱鬧的日子之一。作為海灣地區乃至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文化節,第28屆沙烏地阿拉伯「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在此間拉開了帷幕。這一次,文化節的主賓國是中國。

  走進距離利雅得市區45公裡處的「傑納第利亞村」,莊嚴、大氣的中國主賓國展館赫然進入視線,紅色外牆與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相映襯,在大片沙黃色的當地建築群中顯得一派卓然。頂著炎炎烈日和將近40攝氏度的高溫,沙特人紛紛驅車至此,為的是一睹位於「海上絲綢之路」另一端的中國的風採。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的中國館內,多位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亮出絕活,攜600多件精緻展品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當地觀眾。

  米特阿卜親王感受「中國風」

  自「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於1984年創立以來,沙特王室成員就是每屆文化節的座上賓。當地時間4月3日下午5點左右,「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主席米特阿卜親王一行抵達中國館,成為體驗館內「中國風」的第一批沙特嘉賓。

  一下車,米特阿卜親王就被前來迎接的中國南獅吸引住。據說,身為沙特國民衛隊司令的米特阿卜平日裡十分嚴肅,此刻他卻是笑容滿面。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和米特阿卜拿起毛筆、蘸上墨汁,為南獅點睛——「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中國主賓國活動就此開鑼。

  在大批媒體記者的追拍和沙特國民衛隊警衛的簇擁下,米特阿卜、蔡武、李成文等中沙嘉賓細緻地遊覽了整個中國館。從古老的絲織技藝到時尚的高級定製成衣「華服」系列,從傳統中醫食材的養生之道到清真飲食文化的傳承創新,從馳名中外的中國瓷器到令人耳目一新的「琴書茶花香」,從悠久的絲路文明到兩國建交後的文化交往歷史……沿著館內布展格局,蔡武部長娓娓道來,向米特阿卜親王一行介紹著中國人的衣食住行。

  在由五顏六色的絲綢拼接而成的「真絲牆」前,米特阿卜親王仔細端詳。米特阿卜似對服飾頗有研究,詢問成衣製品上的花紋是否為手工刺繡,並對一件有著剪紙花紋的服裝表現出特別的喜愛:「我的妻子一定十分喜歡。」

  行至清真飲食文化代表「廚子舍」展臺,米特阿卜親王突然駐足,手指一碟食品說:「我知道這個。」隨即拿起牙籤,紮起一塊艾窩窩送入口中。吃完後意猶未盡,親王又邀請文化節副主席品嘗「驢打滾」。「廚子舍」傳人舍增泰立即端上更多美食,惹得沙特嘉賓們笑聲一片。

  高山流水的古琴,飄逸醉人的中國茶香和薰香,燦若雲霞的蘇繡、湘繡、羌繡,古色古香的明式客廳……色香味俱全的中國館令米特阿卜親王留連,觀看完中阿建交成就圖片展後,他感慨地在留言簿上題詞道:「美麗的中國展館見證了沙中兩國友好情誼,希望這種情誼能夠永遠保持和發揚下去。」離開中國館時,米特阿卜親王還深情回望,轉身對大家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希望這個展覽能使更多沙特人了解這個古老和現代並存的文明古國。此行太短暫了,希望今後有機會到中國訪問。」

  海灣沙漠有了中國文化綠洲

  沙特國土面積的一半是沙漠,但也是一片美麗、富饒的熱土。專門為舉辦「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而建造的永久性文化展示區「傑納第利亞村」,匯集阿拉伯民族遺產與多國文化,成為沙特人與世界分享知識與歡樂的聚集地。

  在沙特國王阿卜杜拉的直接推動下,如今的「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已經成為一個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平臺。詩歌、演講、戲劇演出、書畫藝術展覽、服裝展覽、手工藝品製作、民間遊戲、《古蘭經》誦讀比賽、賽馬和駱駝比賽等活動你方唱罷我登場,沙特所有官方機構和民間團體均參與到文化節當中。同時,其所吸引的不僅僅是利雅得當地觀眾。活動期間,吉達、哈伊勒等周邊城市的居民,以及巴林、阿聯等國的部分居民,都會驅車前往「村」裡,或參加駱駝大賽,或觀賞阿拉伯民族遺產。

  這種輻射效應引起了多個文化強國的注意,他們競相登上這個舞臺:法國人把整條香榭麗舍大街複製到了利雅得,日本人、韓國人則將各自最先進的電子設備、巨大的LED屏搬進了「傑納第利亞村」。「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此次邀請中國作為主賓國,體現出沙特國王阿卜杜拉對兩國關係的高度重視,以及希望通過推動兩國文化交融與交流,促進文明多樣性和中沙之間的文明對話,達到促進國際社會和平與和諧的目標。

  據中國文化部外聯局亞非處處長史瑞琳介紹,此次中國主賓國活動旨在向沙特及阿拉伯世界全方位展示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中國風貌,讓沙特民眾看到一個既有傳統傳承,又有發展創新的活力中國。

  眼前的中國館就像一片沙漠中的「中國文化綠洲」,以結合高新科技的創意形式呈現出一個立體、飽滿的文化中國,大部分展品緊扣「遺產」二字。「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阿拉伯世界交往為人類留下的珍貴遺產,各種非遺則是文化遺產在當今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現代傳承。記者了解到,除室內展館外,中國主賓國活動安排了舞龍舞獅、太極武術等「中國風」戶外舞臺表演。同時,策劃了品茗日、瓷藝日、華服日、書法日、太極日5個文化「特別日」活動,還將安排中沙兩國藝術家或民間大師共同切磋技藝,合作完成藝術作品。

  刷新沙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

  在不少沙特人看來,絲綢、瓷器、航母就是他們眼中的中國。可以感受到,「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中國主賓國活動正對此做出改變。

  「以前我以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絲綢和瓷器,因為祖父只告訴我這些。現在,我知道中國還有古琴、崑曲和很多其他遺產。」一位沙特媒體人用英語和記者討論起來。他說,在公共媒體上看到的中國畫面往往是高樓大廈,這讓他一度以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只存在於書本裡。在中國館看到民間工藝大師現場操作高達6米的織機織錦,讓他感受到現代中國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在沙特學習阿文的18名中國留學生聽說將舉辦中國主賓國活動後,立刻報名申請成為志願者。這幾天一直在中國館忙碌的他們說,在沙特,王室成員的舉動往往是社會風尚的象徵,親王的到訪將會帶動更多人來了解中國文化。

  「每到晚上,中國館就像一個紅色燈籠被點亮了,顏色比我們的紅沙漠還要鮮豔。」在中國館執行警務工作的沙特小夥子薩義德告訴記者,他最愛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晚上11點下班後,在紅彤彤的中國館大門前,和中國志願者比劃功夫,或是與中國人合影。「你們中國人很友善。我喜歡你們!」

  一群當地人在剪紙展臺前靜靜等候,來自北京的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孫二林不到5分鐘就為他們剪出了一座清真寺。兩名身穿白袍、頭戴紅色格子頭巾的當地人拉著崑曲演員合影,其中一人說:「以前我會把中國人誤當成韓國人,以後不會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國主賓國活動一開幕,就成了當地華人圈內的頭條新聞。「這是史無前例的。任何一個當地計程車司機都知道。」在利雅得中國城飯店工作的小曾興奮地說,「我一直推薦身邊的朋友和沙特人去中國館。沙特非常需要這樣的文化活動,他們一定不會失望!」

  4月3日至4月19日的17天內,中國館將迎來近百萬名阿拉伯客人。據了解,僅4月4日「男賓日」,中國館的日訪問量已達近兩萬人次。而在之後的「家庭日」,當地人將拖家帶口趕至「傑納第利亞村」,屆時訪問量將以兩倍以上的幅度增長。這些參觀者在走出中國館時,無疑都將成為嶄新的中國形象的傳播者,通過他們的口口相傳,中國館和中國文化的影響將進一步擴大。(葉 飛)

相關焦點

  • 甘肅民勤創中國沙漠藝術地:文化綠洲讓大漠不再荒蕪
    連日來,2019中國·民勤第二屆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暨大地藝術節在甘肅武威民勤縣蘇武沙漠大景區啟幕。 馬愛彬 攝中新網蘭州7月22日電 (馬愛彬)盛夏七月,以「人文·綠色·發展」為主題的2019中國·民勤第二屆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暨大地藝術節在甘肅武威民勤縣蘇武沙漠大景區啟幕,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大師們精心創作的46件雕塑藝術精品矗立在浩翰沙漠中,展示出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視覺衝擊力,成為引爆沙漠旅遊的新熱點。
  • 中國治沙「第一縣」,耗時10年開闢綠洲,還在沙漠當中修建水庫
    ,也是中國的兩大沙漠,而民勤縣就是在這兩個沙漠的包圍中艱難的求生存。但是民勤人民從未想過服輸,都說「人定勝天」,而民勤的老百姓們更是發揮了他們骨子裡勤勞勇敢的品質,在數十年的時間裡一直與沙漠相抗衡,為中國的治沙工程默默無聞的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 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
    從家鄉江西調到廣東工作整整10年,近年來從身邊感覺到廣東文化的崛起。過去到外省開會,朋友卻面對我這個從廣東來的「文化人」卻說廣東沒文化,是文化沙漠。在他們看來,廣東只會生產富豪,而不能生產文化精品;經濟發展了,文化卻落後了。
  • 甘肅民勤創中國沙漠藝術地:文化綠洲讓大漠不再荒蕪
    連日來,2019中國·民勤第二屆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暨大地藝術節在甘肅武威民勤縣蘇武沙漠大景區啟幕。 馬愛彬 攝中新網蘭州7月22日電 (馬愛彬)盛夏七月,以「人文·綠色·發展」為主題的2019中國·民勤第二屆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暨大地藝術節在甘肅武威民勤縣蘇武沙漠大景區啟幕,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大師們精心創作的46件雕塑藝術精品矗立在浩翰沙漠中,展示出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視覺衝擊力,成為引爆沙漠旅遊的新熱點。
  • 重慶是文化沙漠? 黃濟人:不!重慶是」綠洲」(圖)
    核心提示:黃濟人:重慶是文化「綠洲」。李靖攝  華龍網3月31日21時訊(數字記者何青枚、龐可)針對部分網友提出的「重慶是文化沙漠」一說,市作協主席黃濟人極言反對。今日下午,黃濟人在接受華龍網記者採訪時,坦言重慶文學缺乏大師,來者也只是匆匆過客,不過重慶文學並不「貧瘠」,呈現出「綠洲」。  浮躁了!  現在難出文學精品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的復興令人懷念。黃濟人說,那時人們有精神需求的渴望,希望通過文學了解生活、了解社會,強烈的供求關係帶動了文學的迅速發展。
  • 中國最「沒用」沙漠:60年把600萬畝沙漠變綠洲,沙漠要消失!
    隨著遊客人數的增加,遊客不僅已經去了慣例的觀光地欣賞,也有人去沙漠等地探尋自然的妙趣,我們國家是世界上沙漠最多的國家之一,與此同時,我們國家也正為土地沙漠化而煩惱。我們知道沙漠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損失,所謂黃沙到處都是草木枯萎的地方,還有陝西的榆林市,曾經為了三次沙塵暴被強制移動過,但他們還是被風沙所困擾。
  • 沙漠中為什麼會有綠洲?沙漠綠洲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沙漠的色調並非一成不變,它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像在澳大利亞的辛普森沙漠有一片廣闊的紅色沙漠,景色十分美麗;在美國南部的路索盆地地分布著白色的沙漠,是一片銀色世界;中亞的卡拉庫沙漠是黑色的;美國的亞利桑那沙漠更奇妙,擁有紅、黃、紫、藍、白等多種顏色,真可謂是五彩繽紛,在陽光的照耀下,空中也會折射會絢麗的色彩。
  • 中國首個將消失的沙漠:面積比舟山群島還大,如今80%沙漠成綠洲
    但極難,並不代表不可能,我們中國,偏偏要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創造屬於我們的「奇蹟」。 它叫毛烏素,自唐朝以來,便逐漸開始積沙,等到明清時期,已經變成茫茫大漠,1959年,我國決定對其進行改造,決定將這片大過舟山群島的沙漠變成綠洲,經過無數人60多年的努力,這片曾經的
  • 《不思議迷宮》沙漠綠洲怎麼過 沙漠綠洲速刷攻略
    導 讀 不思議迷宮沙漠綠洲隱藏剛布奧怎麼獲得,沙漠綠洲全DP怎麼刷,不思議迷宮沙漠綠洲是中期副本之一,玩家通鍋賢者之塔就可以開通沙漠綠洲副本了
  • 中國太天真了?欲將沙漠變成綠洲,卻不知沙漠是棵「搖錢樹」
    中國是沙漠面積較大的國家之一,工程總面積約700000平方千米,如果把50多萬平方千米連接起來的話,工程總面積達1280000平方千米,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3%。西北部乾旱地區是中國沙漠最集中的地區,佔中國沙漠面積的8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沙漠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約有4億人口在沙漠化中生活。
  • 奢石的魅力:沙漠綠洲
    柳弄腰肢舞綠洲,沙岸藤灣隔離人,天然紋路如同金色沙漠出現的一汪汪蒼翠的綠洲,猶如一泓泓綠寶石鑲嵌在沙漠之中,擇這樣一幅如畫奢石置於家中,實屬難得,輔以背光則更顯靈動。喜歡嗎?沙漠綠洲大板局部特寫場景應用效果品名:沙漠綠洲
  • 不思議迷宮沙漠綠洲靈魂彩蛋 沙漠綠洲靈魂彩蛋一覽
    不思議迷宮沙漠綠洲彩蛋有哪些呢?這些彩蛋可以給我們一些有用的獎勵,所以我們一定要去挖掘這些彩蛋,所以小編帶來了沙漠綠洲彩蛋攻略一起來看看吧!
  • 解讀:深圳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的華麗轉身
    原標題: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的華麗轉身——文化創新發展的深圳模式   創新是一個國家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座城市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作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經過40年的建設發展,深圳經濟崛起舉世矚目,科技創新廣受讚譽,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深圳速度」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
  • 中國藍盔在撒哈拉沙漠「種」出綠洲
    中國在撒哈拉種出網上一直都有這樣的段子,說中國人到哪兒都喜歡種地。前幾年還有大學生家長在國外陪讀時,在校園裡種菜被外國學生圍觀的新聞,現在網上也有很多在國外的華人,向鄰居分享自種蔬菜的視頻。當外國人拿著沒見過的蔬菜時,其表情很有喜感。
  • 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的華麗轉身
    近年來,深圳文化建設也後來居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創造了與經濟奇蹟一樣的文化奇蹟,深圳由昔日的「文化沙漠」華麗轉身為生機勃勃的「文化綠洲」。  當前,深圳正在努力打造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與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相匹配的現代文明之城,文化創新成為深圳一張靚麗的名片。回顧40年的發展歷程,深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新發展的深圳模式。
  • 在城中村開闢文化綠洲
    廈門公益圖書館促進會正式進入籌備階段,城中村公益圖書館落戶福州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三個「直營」圖書館也正在招募全職館長……新的一年剛開始,「鳥巢計劃」發起人之一、廈門鳥巢閱讀文化推廣中心執行長丁勇就異常忙碌。  從2016年10月起,「鳥巢計劃」團隊就在廈門的城中村推動、激活、創建城中村圖書館項目。
  • 沙漠邊上的綠洲——博斯騰湖
    博斯騰湖,維吾爾語意為「綠洲」,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盆地東南面博湖縣境內,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漢書·西域傳》中的「焉耆國王至員渠城,南至尉犁百裡,近海水多魚」中的「近海」、《水經注》的「敦薨浦」,均指此湖。
  • 一座座綠洲緊相連,一片片沙漠繞山間,中國遊客自駕埃及沙漠有感
    不信你可以去埃及沙漠裡面看一看,昆蟲鳥類小動物不說有多麼豐富,光是在埃及中西部的大沙漠腹地就有大大小小數十個綠洲村鎮,比如費拉菲拉(Farafra)、拜哈裡耶(Bahariya)、哈裡傑(Wahat al-Kharijah)、錫瓦(Siwa)等都是大綠洲,它們之間被大沙漠隔離,但又相距並不遠,很有意思。
  • 中國此沙漠80%變綠洲,卻迎來一群「破壞者」,讓治沙人很氣憤
    中國此沙漠80%變綠洲,卻迎來一群「破壞者」,讓治沙人很氣憤,對很多小夥伴來說,大部分景點我都已經看過了, 我們國家有很多種類的景點,小夥伴們的移動頻率這麼高,很多已經看過了, 所以,很多小夥伴們想去看在小夥伴們的生活中不太常見的沙漠探險等。
  • 中國第一個即將消失的沙漠,80%已經變為綠洲,就在陝西
    中國第一個即將消失的沙漠,80%已經變為綠洲,就在陝西說起沙漠大家多不陌生,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即使沒有親眼看到過,也一定聽說過。沙漠對人們的影響很大,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破壞環境,寸草不生,不能種植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