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左一)的邀請下,米特阿卜親王(左三)為中國館題詞留念。
文化節主席米特阿卜(中)、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左三)、中國駐沙特大使李成文(左二)等中沙嘉賓在中國館前合影。
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前排左二)和米特阿卜(前排右)為南獅點睛。
米特阿卜親王(左二)品嘗艾窩窩。
崑曲表演頗受當地人青睞。
「中國風」戶外表演吸引大量當地人。
夜幕下的中國館格外醒目。
「男賓日」上,沙特年輕人學寫漢字「中國」。 杜 洋 攝
沙特觀眾向中國館工作人員詢問「華服」製作工藝。
編者按:當地時間4月3日下午,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首都利雅得迎來了第28屆「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主席、沙特國民衛隊司令米特阿卜親王,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中國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李成文一同為本屆文化節中國主賓國活動拉開大幕。
本屆中國主賓國活動由中國文化部主辦,國家宗教事務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江西省人民政府、甘肅省人民政府、中國駐沙特大使館聯合主辦,為期17天,以「璀璨中華」為主題,通過中國館展示、「中國風」戶外演出等內容,向沙特及阿拉伯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風貌。
4月3日,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首都利雅得全年最熱鬧的日子之一。作為海灣地區乃至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文化節,第28屆沙烏地阿拉伯「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在此間拉開了帷幕。這一次,文化節的主賓國是中國。
走進距離利雅得市區45公裡處的「傑納第利亞村」,莊嚴、大氣的中國主賓國展館赫然進入視線,紅色外牆與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相映襯,在大片沙黃色的當地建築群中顯得一派卓然。頂著炎炎烈日和將近40攝氏度的高溫,沙特人紛紛驅車至此,為的是一睹位於「海上絲綢之路」另一端的中國的風採。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的中國館內,多位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亮出絕活,攜600多件精緻展品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當地觀眾。
米特阿卜親王感受「中國風」
自「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於1984年創立以來,沙特王室成員就是每屆文化節的座上賓。當地時間4月3日下午5點左右,「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主席米特阿卜親王一行抵達中國館,成為體驗館內「中國風」的第一批沙特嘉賓。
一下車,米特阿卜親王就被前來迎接的中國南獅吸引住。據說,身為沙特國民衛隊司令的米特阿卜平日裡十分嚴肅,此刻他卻是笑容滿面。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和米特阿卜拿起毛筆、蘸上墨汁,為南獅點睛——「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中國主賓國活動就此開鑼。
在大批媒體記者的追拍和沙特國民衛隊警衛的簇擁下,米特阿卜、蔡武、李成文等中沙嘉賓細緻地遊覽了整個中國館。從古老的絲織技藝到時尚的高級定製成衣「華服」系列,從傳統中醫食材的養生之道到清真飲食文化的傳承創新,從馳名中外的中國瓷器到令人耳目一新的「琴書茶花香」,從悠久的絲路文明到兩國建交後的文化交往歷史……沿著館內布展格局,蔡武部長娓娓道來,向米特阿卜親王一行介紹著中國人的衣食住行。
在由五顏六色的絲綢拼接而成的「真絲牆」前,米特阿卜親王仔細端詳。米特阿卜似對服飾頗有研究,詢問成衣製品上的花紋是否為手工刺繡,並對一件有著剪紙花紋的服裝表現出特別的喜愛:「我的妻子一定十分喜歡。」
行至清真飲食文化代表「廚子舍」展臺,米特阿卜親王突然駐足,手指一碟食品說:「我知道這個。」隨即拿起牙籤,紮起一塊艾窩窩送入口中。吃完後意猶未盡,親王又邀請文化節副主席品嘗「驢打滾」。「廚子舍」傳人舍增泰立即端上更多美食,惹得沙特嘉賓們笑聲一片。
高山流水的古琴,飄逸醉人的中國茶香和薰香,燦若雲霞的蘇繡、湘繡、羌繡,古色古香的明式客廳……色香味俱全的中國館令米特阿卜親王留連,觀看完中阿建交成就圖片展後,他感慨地在留言簿上題詞道:「美麗的中國展館見證了沙中兩國友好情誼,希望這種情誼能夠永遠保持和發揚下去。」離開中國館時,米特阿卜親王還深情回望,轉身對大家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希望這個展覽能使更多沙特人了解這個古老和現代並存的文明古國。此行太短暫了,希望今後有機會到中國訪問。」
海灣沙漠有了中國文化綠洲
沙特國土面積的一半是沙漠,但也是一片美麗、富饒的熱土。專門為舉辦「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而建造的永久性文化展示區「傑納第利亞村」,匯集阿拉伯民族遺產與多國文化,成為沙特人與世界分享知識與歡樂的聚集地。
在沙特國王阿卜杜拉的直接推動下,如今的「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已經成為一個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平臺。詩歌、演講、戲劇演出、書畫藝術展覽、服裝展覽、手工藝品製作、民間遊戲、《古蘭經》誦讀比賽、賽馬和駱駝比賽等活動你方唱罷我登場,沙特所有官方機構和民間團體均參與到文化節當中。同時,其所吸引的不僅僅是利雅得當地觀眾。活動期間,吉達、哈伊勒等周邊城市的居民,以及巴林、阿聯等國的部分居民,都會驅車前往「村」裡,或參加駱駝大賽,或觀賞阿拉伯民族遺產。
這種輻射效應引起了多個文化強國的注意,他們競相登上這個舞臺:法國人把整條香榭麗舍大街複製到了利雅得,日本人、韓國人則將各自最先進的電子設備、巨大的LED屏搬進了「傑納第利亞村」。「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此次邀請中國作為主賓國,體現出沙特國王阿卜杜拉對兩國關係的高度重視,以及希望通過推動兩國文化交融與交流,促進文明多樣性和中沙之間的文明對話,達到促進國際社會和平與和諧的目標。
據中國文化部外聯局亞非處處長史瑞琳介紹,此次中國主賓國活動旨在向沙特及阿拉伯世界全方位展示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中國風貌,讓沙特民眾看到一個既有傳統傳承,又有發展創新的活力中國。
眼前的中國館就像一片沙漠中的「中國文化綠洲」,以結合高新科技的創意形式呈現出一個立體、飽滿的文化中國,大部分展品緊扣「遺產」二字。「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阿拉伯世界交往為人類留下的珍貴遺產,各種非遺則是文化遺產在當今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現代傳承。記者了解到,除室內展館外,中國主賓國活動安排了舞龍舞獅、太極武術等「中國風」戶外舞臺表演。同時,策劃了品茗日、瓷藝日、華服日、書法日、太極日5個文化「特別日」活動,還將安排中沙兩國藝術家或民間大師共同切磋技藝,合作完成藝術作品。
刷新沙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
在不少沙特人看來,絲綢、瓷器、航母就是他們眼中的中國。可以感受到,「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中國主賓國活動正對此做出改變。
「以前我以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絲綢和瓷器,因為祖父只告訴我這些。現在,我知道中國還有古琴、崑曲和很多其他遺產。」一位沙特媒體人用英語和記者討論起來。他說,在公共媒體上看到的中國畫面往往是高樓大廈,這讓他一度以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只存在於書本裡。在中國館看到民間工藝大師現場操作高達6米的織機織錦,讓他感受到現代中國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在沙特學習阿文的18名中國留學生聽說將舉辦中國主賓國活動後,立刻報名申請成為志願者。這幾天一直在中國館忙碌的他們說,在沙特,王室成員的舉動往往是社會風尚的象徵,親王的到訪將會帶動更多人來了解中國文化。
「每到晚上,中國館就像一個紅色燈籠被點亮了,顏色比我們的紅沙漠還要鮮豔。」在中國館執行警務工作的沙特小夥子薩義德告訴記者,他最愛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晚上11點下班後,在紅彤彤的中國館大門前,和中國志願者比劃功夫,或是與中國人合影。「你們中國人很友善。我喜歡你們!」
一群當地人在剪紙展臺前靜靜等候,來自北京的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孫二林不到5分鐘就為他們剪出了一座清真寺。兩名身穿白袍、頭戴紅色格子頭巾的當地人拉著崑曲演員合影,其中一人說:「以前我會把中國人誤當成韓國人,以後不會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國主賓國活動一開幕,就成了當地華人圈內的頭條新聞。「這是史無前例的。任何一個當地計程車司機都知道。」在利雅得中國城飯店工作的小曾興奮地說,「我一直推薦身邊的朋友和沙特人去中國館。沙特非常需要這樣的文化活動,他們一定不會失望!」
4月3日至4月19日的17天內,中國館將迎來近百萬名阿拉伯客人。據了解,僅4月4日「男賓日」,中國館的日訪問量已達近兩萬人次。而在之後的「家庭日」,當地人將拖家帶口趕至「傑納第利亞村」,屆時訪問量將以兩倍以上的幅度增長。這些參觀者在走出中國館時,無疑都將成為嶄新的中國形象的傳播者,通過他們的口口相傳,中國館和中國文化的影響將進一步擴大。(葉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