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後也就是一個月時間,兩家深圳的外資企業相繼關門,10月26日美資企業深圳史丹利關門後,日資一高科技企業升龍科技也在11月26日宣布將在今年12月9日解散。
深圳史丹利解散公告
升龍東光科技解散說明書
11月26日,日本企業株式會社村田製作所發布通知稱,其全資子公司——埼玉村田製作所(原東光株式會社)將於2020年12月關閉其生產子公司——升龍科技。升龍科技全稱升龍東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這兩家外資企業都位於深圳市,其中美資企業史丹利位於深圳寶安區,宣布解散前剛剛獲得深圳市寶安區「堅守先進位造標杆企業」榮譽稱號的企業,在宣布解散前,外界對其解散消息一無所知。
升龍科技公司是2005年8月在深圳成立的電子元器件公司,主營產品為生產線圈、半導體、電子陶瓷、模塊產品等, 主要應用在手機、筆記本電腦、音響系統、車載電子設備上。母公司表示,「此次關閉生產子公司對本年度本公司業績的影響輕微,公司將力爭建立整體更強大的生產和經營體制。」
可以說,這兩家解散的公司中,都是屬於「短命」之列,史丹利經營了8年,升龍科技經營了15年。
是什麼原因讓兩家外資企業選擇解散、關門大吉呢?
先來說說深圳史丹利公司解散原因。
在史丹利公司給出的解散解釋中,我們找到了答案。隨著市場整體環境的變化和行業競爭的加劇,集團基於戰略發展需求不得不重整業務資源以提升市場競爭力。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公司解散基本上都是因為公司資不抵債被迫宣布破產解散不同,深圳史丹利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相反地,從2019年財報和今年前三季度的經營業績來看,該公司的發展還在走上坡路。
數據顯示,深圳史丹利成立於2012年,註冊資本1000萬美元。2019年實現營收20.2億元,淨利潤1.5億元,員工有1000多人。另外,該公司今年前三季度收到了3.7億美元的訂單,比以往年份平均3.2億美元的訂單還要多。
雖然公司給出了史丹利解散的原因,但是總感覺那是提前打好的「草稿紙」,屬於官方語言,有點讓人捉摸不透,倒是史丹利經理的解釋更有說服力。他說,最主要的是經營成本太大了,場地是租來了,明年即將到期,如果續租的話,租金要38元一平方,這個價格公司無法承受。因為史丹利在蘇州還有一家公司,場地是自己的,深圳公司解散後,產能將轉移給蘇州公司,公司的經營成本壓力比較小。
再來看看升龍科技公司解散原因。
公司自己的說法是,市場對公司生產產品需求急劇減少,價格競爭激烈等原因導致需工廠被關閉。
根據工廠員工和中介反映,龍崗區工業園廠房租金連續上漲、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也是其宣布結業的重要影響因素。據悉,目前工業園租金大多在24塊錢一平方,且租賃合同籤約期限越來越短,續一次租金漲一次,未來租金對企業盈利能力影響太大。
有知情者透露,升龍科技生產的產品價格較高,定位高端,導致其市場佔有率有限,因為在國內可以找到價格較低的替代產品。按照母公司的說法,公司將力爭建立整體更強大的生產和經營體制。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說,因為公司戰略調整,進行有關產品調整也屬於正常情況。
其實,不管是內資還是外資,正常的戰略調整不足為奇。特別是對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來說,實際上是整個中國製造業進行轉型升級的一個具體表現。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廣東就已經推出了騰籠換鳥的策略,就是在推動整個製造業體系的轉型升級,而最近這些年其實製造業也開始逐漸轉型升級的過程。
公開數據顯示,從2015年開始,深圳製造業年度註冊企業數量逐年下降,2015年~2019年註冊量分別為34034家、30970家、23540家、20107家、13536家,截至11月27日,2020年共註冊了10696家。2020年的製造業註冊數量僅約2015年的三分之一。
深圳早已脫胎換骨,再也不是當年那個貧窮的小漁村了。雖然曾經的製造業為深圳的騰飛助力,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深圳各項成本也與經濟一樣猛增,特別是高租金和高房價,讓很多人逃離了深圳。
同時,高科技企業的飛速發展也壓縮了深圳製造業的生存空間。現在,深圳的高科技企業也越來越多,比如耳熟能詳的騰訊集團,還有華為公司,深圳在高科技企業方面的創新能力實際上在不斷提升。作為一個高科技企業的創新中心,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深圳正在向一個原先以製造業為核心的產業類型,向以高科技為核心的產業類型轉移,而高科技的利潤水平無疑會比製造業更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高科技企業無疑在地租上面能夠有更多的市場競爭力,這種市場競爭力就會推動深圳快速進行產業轉型和升級,也會加速深圳產業的優勝劣汰。可以說,深圳曾經是無數製造企業期待安居的「熱土」,但如今已經轉變成了需要「足夠的勇氣和能力」才能選擇的城市。
如今,深圳高昂的土地租金和高房價,加之深圳發展的轉型升級,已經容不下製造業了,美資企業史丹利、日資升龍科技撤離,說明了資本向來都是逐利性的,當沒有更多利潤可圖的時候,這些企業自然會選擇退出。
在轉型的陣痛時刻,有關製造業的撤離,並不讓人覺得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