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遊世界究竟需要多少錢,沒有人能知道。不過正如著名旅遊指南 LonelyPlanet的創始人所說的:"一旦你決定好出發,這段旅程中最困難的部分就已經過去了。"那些環遊世界的牛人有勇氣,更有智慧。他們既掌握了省錢的訣竅,又懂得發現並利用旅行本身的價值。
01
許多人的夢想是攢夠錢,然後環遊世界,但從來沒有人知道週遊世界到底需要多少錢。那些上路的人往往義無反顧,把庸碌眾生遠遠拋在了後頭。
2000年,藝術家翟墨興致突發,幾乎花光積蓄,用三十多萬買了一艘二手帆船。用兩年半的時間,航行經過40多個國家。聽說了翟墨的故事,36歲的翟峰也按捺不住。他本來在鐵路系統有一份穩定清閒的工作,卻辭職賣房賣車買船,揣著39萬家當出發了。
三十多萬並不是"上路"的標準費用,香港一對"80後"夫婦20萬港元(約15萬人民幣)走遍37國的故事曾在微博上大熱。這些年媒體不斷曝出《3萬元穿越歐洲16國》、《80後情侶4萬元走18個國家》等新聞。2002年,旅行達人朱瑞峰僅僅花費3000美元(約人民幣兩萬多)的交通住宿費用,就行走了世界四大洲33個國家和地區。
許多時候,攔住你腳步的並不是錢。據《新聞午報》報導,一位旅行愛好者盧曉,曾計劃遊遍37個國家和地區,他準備了150萬資金,花了三年時間準備仍未出發,原因是一些國家的籤證辦不下來。
02
窮也有窮的遊法,網上不乏驢友總結的窮遊攻略,攻略的要義在於多花時間做功課,充分掌握優惠、折扣信息。2002年,朱兆瑞環球遊時,從紐約去波士頓可以花300美元坐飛機,花180美元坐火車,或者花80美元坐長途汽車,可他偏偏前往唐人街,僅花15美元就乘上了紐約與波士頓之間對開的巴士,還順便在車上同中國同胞請教出行、吃住等。
此外,選時間也很有講究。驢友"行走40國"是一名普通的工薪族,他的省錢竅門主要是反季節淡季旅行,這個時期一般機票價比較低。在國外,還流行一種"間隔年"的旅行方式,分散完成旅行目標,可以減少一些經濟壓力。
如果你不是"獨行俠"或膽子夠大,選擇就更多了。你可以做"沙發客",到當地人家裡借宿,《我睡沙發去旅行:22歲走遍世界》作者龍泓7年走遍33國,花掉4萬多元,期間他睡了100張沙發,經歷了500次跨國情緣。2009年夏天,環球旅行者谷嶽一路只依靠陌生人的幫助,搭便車經過1萬6千多公裡,13個國家,穿越中國、中亞和歐洲,直到柏林見其女友。
03
環遊世界並不是富人的特權,那些在路上的背包客,多半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他們沒有多少錢,但靈光一閃的創意常常帶來意外收穫。Lonely Planet 品牌,最早就誕生於新婚夫婦託尼和莫琳的一次跨越大陸的旅行。別忘了,最初他們只是想做一本旅行手冊,到後來把旅行做成了一生的事業。
據英國媒體報導,2009年,一位英國自由作家保羅·史密斯靠著在Twitter發帖,得到全球各地網友的無私幫助,30天內暢遊歐洲、美國和紐西蘭,並且全程不花一分錢。此外,他還吸引了觀光局的贊助和慈善組織的募款。
你還可以自食其力,到當地的旅社、小店做短期兼職工,以獲取住宿和食物的報酬。你可以搜集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小物,掛到網上售賣,或者到異地出售,賺取差價。如果你多才多藝,且大大方方,甚至可以考慮在街頭賣藝。翟峰在個人博客上表示,"希望是站著掙錢。"他提出一個浪漫的想法:在船上的空間,幫普通人籤上名字,每個籤名10元錢。另外,他還打算通過和媒體合作,供稿以及尋求商業贊助等多種方式幫助自己完成旅行。
網友蔣旻宸還提出了一個新奇的建議:「最簡單有效的環遊世界的方法就是去NGO(非政府組織)做義工……大多數的NGO機會都會cover基本的費用(雖然比較艱苦),少部分還能給你一些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