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當前與保健品相關的營銷模式,無論是直銷、會銷、電銷還是體驗營銷等,幾乎都是一個目的——如何賺錢、多賺錢、賺快錢。為達這一目的,許多營銷策略和營銷技巧撲面而來,許多營銷智慧和營銷點子也應運而生。
對此,本無可厚非,不賺錢還做什麼營銷呢?盈利賺錢才是營銷的根本目的。 然而,放眼今天的保健品市場,許多營銷案例令人汗顏,讓人震驚。虛假者有之,誇大者有之,集資詐騙者有之,甚至關乎生命的營銷事件層出不窮。
在賺錢的背後,一些保健品企業喪失了最起碼的行業道德底線,個別保健品營銷人員喪失了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底線。而服務健康,快樂生活的養生指南服務營銷方式,正是當前保健品行業,乃至整個健康產業都缺失的——以道德與文化為基礎,以服務健康為目的。
保健品營銷過程至少要符合社會公正理論,符合自由原則和差異原則。雖然每一個消費者都是根據自己的意志選擇產品,但同時也有權獲得關於購買產品或服務的各種信息,比如,產品是否安全,是否可靠等。企業在營銷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和維護消費者的這些權利,但是,回頭看看有多少企業盡到了應盡的義務?多少人是以損害別人的利益來換取自身利益呢?
舉個例子,在保健品營銷過程中常會有贈品一說,在會銷裡的行話叫「評點禮品」,也叫「平點禮品」,意思是消費者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賣了主產品還額外獲得若干的贈品,而且贈品的市場價值比主產品的價值還要高!聽起來不錯,非常划算是不是?重點來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既然產品已經賣出,商家為什麼還要送那麼多東西呢?是嫌賺錢太多,還是給的增值服務?
實際上平點禮品的價值是銷售人員「包裝」出來的,之所以叫「平點禮品」是因為贈品包裝出來的價格和主產品相當,甚至還遠高於主產品,讓消費者誤解為,即使不要主產品,都是撈了個大便宜。這種誇大、虛假的做法還不算什麼,還有把評點禮品「神化」的,有的人聲稱自己的贈品是某山某地的大師幫開過光的,需要大家把它請回家,能保全家人福壽安康,消費者就此被精神綁架,即使發現產品不值這個錢,也不好退貨。為了促進成交,防止退貨,保健品行業的「營銷大師」都練就了各種邪門功夫。
近年來,營銷道德問題層出不窮,請看下面一組媒體報導。
(1)2014年10·27西安製售假保健品案,打著正規公司的幌子,實際上銷售有毒、有害保健品。這些假保健品有20餘個種類,涉案金額達800餘萬,銷售至上海、北京等29省市、100餘地市,下線達300餘人。經鑑定,從這些保健品中檢驗出多種國家明令禁止的有害食品添加劑。
(2)2017年浙江溫州6·15特大系列詐騙案件,將進價為195元的蜂膠,賣到了2999元,講師宣稱「真心捨得買,我就真心捨得送」,陸續對蛇骨油、烏雞蛋白粉、骨膠原等保健品進行「購返」活動。第一天在講座現場認購,到旁邊的生活體驗館交餘款提貨,第二天到講座會場以現金返還。參與活動,不僅錢全部返還回來,還拿到保健品。組辦方還組織了一場參觀旅遊,目的地是蜂膠廠家。在廠裡,蜂膠軟膠囊的價格「顯示」為3990元一盒。因此,當講座推出這款蜂膠軟膠囊時,價格只有2999元,很多消費者毫不猶豫地購買了多份。等次日習慣性去退款時,沒想到這次真變成了「買一送一」的活動。
(3)2018年江蘇、廣東等地都查出假冒安宮牛黃丸案件,安宮牛黃丸」是一種中成藥,常用於高熱驚厥、中風昏迷等突發疾病的急救。由於價格不菲,市場上假的「安宮牛黃丸」屢禁不止。
(4)2018年江蘇常州東鼎公司,進價8.4元保健品賣415元,通過「某基金會」「某愛心工程」贊助「免費旅遊」誘老年人上鉤,再提供「滴血驗癌」服務,最後讓老年人心甘情願的付錢。
(5)2019年江蘇儀徵警方破獲重大違禁性保健品案,涉及江浙滬200餘家銷售商。「硬中硬」、「老中醫補腎丸」、「男人腎寶」等十餘種口服性保健品,經檢驗這些口服性保健品中均含有國家明令禁止添加的西地那非成分。
(6)2020年湖南大頭娃娃事件,嬰兒因食用以蛋白固體飲料冒充的嬰幼兒奶粉,身體出現溼疹,體重嚴重下降,頭骨畸形酷似「大頭娃娃」,還有不停拍頭等異常情況。
近些年保健品市場這種無道德的營銷案例時有發生,給對方帶來痛苦的同時,對自己和社會也造成極壞的影響。我們完全可以預言:一個營銷道德淪喪、缺失的企業,不可能有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企業的命運也不會長久。 商場如戰場,營銷「講」道德,這才是保健品企業營銷制勝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