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北戴河地圖
2013年3月1日,北戴河歷史非常有研究的學者李文斌先生帶來一份大約是1946年發行的北戴河海濱地圖影印件,這張地圖顯示,北戴河西海灘、中海灘貫通的海灘路統一標註為中山路,西經路標註為中正路,東經路標註為羅斯福路,這張地圖上沒有邱吉爾路的標註。1946年北戴河地圖之中羅斯福路標註
今年春節過後,向市檔案館諮詢,在保存的一個卷宗中,有一幅《北戴河海濱區略圖》,與李文斌先生的略有區別,市檔案館保存的地圖,為傳統格式自右向左標註,李文斌先生得到的為自左向右向標註,其它基本相同。
為什麼北戴河會有中山路、中正路和羅斯福路呢?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人揚眉吐氣,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告慰中華民國開國之父孫中山在天之靈,將北戴河最長的道路改名為中山路。為紀念中國軍隊最高總司令蔣介石領導全國人民在抗戰中的貢獻,將中國人別墅集中的西經路改名為中正路。為紀念抗日戰爭中美國在對日作戰中的貢獻,將外國人別墅集中的東經路,改名為羅斯福路。
在中國,幾乎每座城市都有一條「中山路」,顧名思義,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據統計,全國各個城市定名為「中山路」的道路已超過187條,它們大多處於城市的中心繁華地帶,見證了城市的滄桑巨變,保留著珍貴的歷史文化記憶。
中山路的出現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次全國各地的中山路大多數是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比如廣州、南京和上海;第二次是在抗日戰中勝利後的1946年左右,很多城市的中山路都是在這時將原有的道路重新改名為中山路。
北京的中山路
北京有中山路?其實是沒有的,曾經的中山路現在已被併入長安街。1928年,天安門廣場還未建,東長安門至西長安門之間東西走向的街道就曾暫名為「中山街」,後來又正式定名為「中山路」。再後來,東、西長安門被拆除,天安門前的中山路納入長安街的懷抱。
天津的中山路
天津的中山路原名大經路,1901年,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在天津試點他的所謂「新政」下令從新車站修通一條直達直隸總督衙門的大馬路,取名為「大經路」。1946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三次去到天津,改名為中山路。
上海的中山路
上海中山路幾乎把內市包圍以來,形成一個近乎封閉的圈。上海中山路的建設最初是為了防止租界擴大。
由於中正路之路名係為紀念蔣中正的名義而來。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為了消除蔣中正統治的痕跡,故大陸地區的中正路全數改名。中正路改名後的名稱大多為「解放路」,上海原來的中正東路則改名為延安東路,南京原來的中正路改名為中山南路。
中正路改名後的名稱大多為「解放路」,上海原來的中正東路則改名為延安東路,南京原來的中正路改名為中山南路。
在北戴河,中山路、中正路和羅斯福路,這些路名曇花一現,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而放棄,恢復為原來使用的西海灘路、中海灘路、西經路、東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