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青銅分享陝博《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2021-02-07 樂藝會


敕勒青銅分享陝博《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1970年10月發掘的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發現的十分偶然。當時一單位的基建施工人員在挖地基時,突然發現了一個陶甕和一個提梁銀罐,裡面裝滿了金銀寶物,他們立即將這一發現報告原陝西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文物工作者迅速趕至現場,接收了這批珍寶,並對周圍展開鑽探調查, 10月11日探鏟下傳來了清脆的金屬聲,隨後第二甕珍寶也出土了。兩甕一罐共計收納金銀器、寶玉珍飾、貴重藥物、中外錢幣等文物共計1000多件。



這次考古發現以出土文物數量眾多、種類繁複、工藝精美、保存完好著稱於世,也是二十世紀隋唐考古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這批珍貴文物蘊含信息十分豐富,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藝術、風俗、技藝等多角度、多層面地揭示了大唐的時代生活。這批寶物的主人是誰?因何埋藏於地下,至今還是學術界探討研究的問題。


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自出土以來,雖然一直是唐代主題展覽的亮點,但如此大規模集中展示尚屬首次。此次無疑將為更多觀眾提供一個全面觀賞這批珍貴文物的機會。本展覽匯聚我館收藏的何家村窖藏出土珍貴文物三百餘件組,從驚世發現入手,以簡潔的形式,突出文物在展覽中的核心地位,以「圖示為主,文字為輔」的輔助展板,為觀眾展現更多的觀賞細節,同時也為觀眾直觀了解展品功能、文化內涵提供有效的途徑。運用必要的陳列手段,為這批瑰寶提供一個展示其藝術之美、豐厚文化底蘊的空間。 



瑪瑙長杯


這種瑪瑙杯在何家村窖藏中出土了兩件,其材質和造型都來自西域,帶有強烈的異國色彩。出土時盛放在蓮瓣紋提梁銀罐中,有墨書明確記錄為瑪瑙杯。兩件瑪瑙杯的色澤和造型有所區別,但都紋理清晰、琢磨光滑、晶瑩滋潤,這些我們從瑪瑙杯本身和底部放置的鏡子中都看得很清楚,瑪瑙杯通體呈玻璃光澤,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




鑲金獸首瑪瑙杯


這件瑪瑙杯是用一塊罕見的五彩纏絲瑪瑙雕刻而成,造型寫實、生動,杯體是模仿獸角的形狀,杯子的前部雕刻為牛形獸首,雙眼圓睜,炯炯有神,刻畫的神形皆肖。獸嘴處鑲金,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其實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從這兒流出。頭上的一對羚羊角呈螺旋狀彎曲著與杯身連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處地裝飾有兩條圓凸弦,線條流暢自然。這件酒杯材料罕見珍貴,是極其稀有的纏絲瑪瑙,材質紋理細膩,層次分明。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紋理與形狀進行雕刻,「依色取巧,隨形變化」。 細微處刻畫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選材、設計和工藝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國是絕無僅有的。


這件瑪瑙杯的產地目前學術界仍有爭議,但其造型是西方一種叫「來通」的酒具卻成為專家學者的共識。「來通」是希臘語的譯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獸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體可以從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鬥,用來注神酒,當時人們相信用它來注酒可以防止中毒,舉起「來通」將酒一飲而儘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於禮儀和祭祀活動。


這種造型的酒具在中亞、西亞,特別是薩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見,在中亞等地的壁畫中也有出現。在我國,從唐代以前的圖像資料來看,這種酒具常出現在胡人的宴飲場面中,唐朝貴族以追求新奇為時尚,而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貴族崇尚胡風,模仿新奇的宴飲方式的見證。






鴛鴦蓮瓣紋金碗

一件高5.5釐米,口徑13.7釐米,足徑6.8釐米,重392克

另一件高5.6釐米,口徑13.5釐米,足徑6.8釐米,重391克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兩碗造型、紋飾均相同。純金質,捶揲製作,造型飽滿莊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每一個蓮瓣單元裡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有鴛鴦、野鴨、鸚鵡、狐狸等。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蓮瓣上空白處裝飾飛禽和雲紋。魚子紋底。兩碗內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應是碗的重量。墨書標重顯示兩碗重量略有差異,但現今天平實測重量相同。


碗在唐代金銀器中的數量很大,形制變化也頗多。主要有折腹碗、弧腹碗、多曲碗、帶蓋碗。大多數為銀質,金碗很少,最有名的當數這兩件鴛鴦蓮瓣紋金碗。在唐代,金碗有時還被用作酒器,如與鴛鴦蓮瓣紋金碗同時出土的舞馬銜杯紋皮囊式銀壺上,舞馬口銜之酒杯,就與金碗的形狀相同。文獻中也有唐代用金碗盛酒的記載,如《唐摭言》卷十五載:「王源中,文宗時為翰林承旨學士。暇日與諸昆季蹴鞠於太平裡第,球子擊起,誤中源中之額,薄有所損。俄有急召,比至,上訝之,源中具以上聞。上曰:『卿大雍睦!』遂賜酒兩盤,每盤貯十金碗,每碗容一升許,宣令並碗賜之。源中飲之無餘,略無醉態。」鑑於此,有學者認為應把鴛鴦蓮瓣紋金碗看作飲酒之器。


金銀器皿壁面捶揲出凸凹起伏的多瓣裝飾,最早起源於公元前六世紀地中海沿岸的希臘羅馬,後來的西亞和中亞的金銀器製作繼承了這一風格。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捶揲技術非常成熟的粟特銀器中,就大量使用凸鼓的多瓣紋作為裝飾。初期是瓣數較多水滴形的分瓣,後來又演變出桃形的分瓣。唐代,隨著絲綢之路上東西方交往的密切,大量工藝精良的西方金銀器的傳入,尤其是許多粟特金銀工匠進入內地,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金銀加工工藝的發展。中國金銀器皿上也接受了這種凸凹多瓣的作風。但是這種接受不是被動的、全盤的,而是在吸收過程中加入了符合中國傳統美學的一些元素,如改變了西方銀器中過於誇張的造型,使之線條儘量柔和流暢,在裝飾上也採取了西方銀器很少見到的外表通體裝飾的手法,使之更具有中國本土的特點。這兩件金碗流暢的蓮瓣、穩重的雙重結構和華麗的紋飾,是典型的唐代藝術風格。當然,其對西方金銀器造型的借鑑和改造也體現了唐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與唐人的創新精神。








狩獵紋高足銀杯

銀杯通體以魚子紋為地,上下裝飾有纏枝花紋,杯身的主題紋飾刻畫出兩幅狩獵場景:第一幅為兩名武士騎著馬前後夾擊奮力奔逃的野豬;第二幅是一位武士左手持弓策馬追趕一隻驚恐的小鹿,離弦的那支箭已經射穿了小鹿的背部,而另一隻鹿無暇顧及正在奮力逃命,跑在前方的武士策馬回首看著眼前發生的這一幕。在杯子的底座上還裝飾了四朵桃花結,底部刻有「馬舍」兩個字。







鎏金雙魚紋銀碗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兩件鎏金雙魚紋銀碗,造型和大小基本相同。碗底內有兩條鎏金的魚,當碗內盛滿水時,水波流動,碗底的小魚就如同在水裡遊動一樣。


碗內底的雙魚和裝飾的水草均為錘揲而成,並鏨刻修身魚身,紋飾鎏金。圈足為焊接,出土時脫落。這種內底裝飾風格是在伊朗薩珊銀器上的徽章式紋樣的影響下創製而成的。













赤金走龍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為海內外華人所熟知和景仰。說到龍,人們便會很自然地聯想到氣勢磅礴,神奇怪異,然而,眼前的這件金龍卻小巧玲瓏,樸素而平實。工匠用金條先掐編出身體,然後插上尾巴和角,最後用鏨子鏨出魚鱗紋的裝飾。由於是手工製作,每個與每個都不完全相同。如此之小且並不具有震懾力的小金龍,究竟是幹什麼用的呢?


這組小金龍共12件,出土於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有可能是投龍祭祀儀式中所用的法器。投龍祭祀的活動來源於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慣用「沉埋」形式,祭山用「埋」,祭水用「沉」。早期用於「沉埋」的祭物,有金銀器、銅器等。唐代逐步形成了沉埋金龍玉簡的固定禮儀。它的一般方式是將寫有願望的文字玉簡和玉璧、金龍、金鈕等器物一塊用青絲綑紮,待舉行醮儀後,再投入名山大川之中,作為升度之信,以奏告三元。




銀餅


何家村窖藏中出土的銀餅共計22件。其中4塊為鏨文銀餅,澆鑄成型,表面有錘揲痕跡。


「懷集」即今廣東省懷集縣,是當時重要的產銀、用銀地區。銀餅上鏨刻的銘文內容分別為:縣名、紀年、來源、重量、負責官員及工匠的職務、姓名。鏨文的格式、內容與唐代文獻記載一致。這些鏨文銀餅反映了唐開元年間嶺南地區可能用銀交納賦稅。




「丹砂」通常被人們稱為「硃砂」、「真朱」、「貢砂」,為天然的辰砂礦石,是唐代煉丹的常用藥物,丹家認為將煉丹原料盛放於金銀器皿中,會沾染金銀之氣,能鞏固和提高藥效,因此何家村出土的丹砂均盛放於有墨書標記的銀盒內。唐代質量上乘的丹砂是很難得到的。而何家村出土丹砂不僅質量好,而且數量多,總重達兩百餘兩。





鎏金海獸水波紋銀碗

銀碗出土於唐代何家村窖藏,碗高3.6釐米,口徑11.2釐米,重152克。腹部捶打出均等的14條水波紋,其間鏨刻飛禽、走獸,陪襯以花草,山嶽,碗內底中心還貼焊著一隻鎏金海獸,動靜有節,生動有趣。


這件銀碗在紋飾上比較特別,有兩種不同風格的水波紋飾,一種是碗腹的14條曲線水波瓣,紋樣整齊平靜,在中國傳統器物造型中從未出現過,而粟特銀碗器體多分曲或呈花瓣形,並以錘揲技法使之凹凸起伏,因此,這件銀碗波瓣的產生應該是受到粟特風格的影響。另一種是碗底內襯託海獸的水波紋,著力刻畫洶湧的水勢,不像碗腹那種整齊和平靜,水波與海獸相襯,是一種具有中國民族化風格的紋飾。所謂海獸,它的形象似乎介於獅子、狐狸和犬類之間,有學者認為海獸是外來文化的體現,也有學者認為是屬於中國民族化的東西,總之這件銀碗始終閃耀著中西合璧的光輝。






白玉有孔帶飾

唐代

這件白玉帶飾由四塊方胯,九塊半圓形跨、兩塊圓首矩形銙和一個玉帶扣組成,共有16件。帶飾上的孔和蹀躞帶上的鉸鏈功能相同,也是用來系掛物品的。



骨咄玉帶

何家村一共出土10副玉帶,其中9副分別放在4件銀盒裡, 盒蓋上都有墨書記錄著玉帶的玉色、名稱、形制和組成數量。


玉帶是指鑲綴有玉片的腰帶。由帶扣、帶跨、帶鞓(tīng)和鉈(tā)尾組成。帶扣和鉈尾就類似於我們現在的皮帶扣和皮帶尾部的裝飾,位於皮帶的兩端,鞓是指皮質的腰帶,帶跨也稱為帶板,鑲綴在鞓上,形狀有方形、半圓形等等,有的帶跨上還有孔或者附環,用來懸掛物品。






九環白玉蹀躞帶

這組帶飾出土於唐代何家村窖藏。


整副帶飾共計二十五件套,除帶扣外,每個構件上還附有金釘和鞓,可斷定為實用品。蹀躞帶是一種綴以垂飾的革帶,帶上釘有若干枚帶銙,銙上備有小環,環上套掛若干小帶,以便懸掛各種日常用具。這種裝備最初來自西域遊牧民族,後傳入中原。環數的多少表示主人的地位尊卑,鑲嵌物的質地和多少顯示其身份。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樂藝會主題延伸閱讀

敕勒青銅分享西安博物院佛造像

敕勒青銅分享:鄂爾多斯博物館草原牌飾及銅件精賞

敕勒青銅分享《瑰麗的草原青銅藝術—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

敕勒青銅分享:頤和園玉器展(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

金玉良緣:敕勒青銅分享西安博物院青銅器玉器

掌中珍玩:敕勒青銅分享武漢博物館藏鼻煙壺展

錢鍾書:《落日熔金—兩宋金銀藝術篇》

錢鍾書:《落日熔金—元代金銀藝術篇》

江南專欄:老銀仙鶴、鷺鷥和鴛鴦文飾

無極齋分享深博《物華天寶:朝陽北塔出土文物精品展》金銀篇

花開富貴:南京市博金銀飾上篇

花開富貴:六朝宋明南京市博金銀器飾下篇

耀眼的金色國家:青島李國梁先生分享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金與玉

圓應寺嵌銅盒福綠壽喜寶珠內膽賞

找樂:《中國古代金飾》三種金飾年代及功用探討

貽方:從蟬璫、金博山到惠文冠、通天冠的名物探究

江南:清代、民國老銀飾中一些鳳凰文飾

江南:你所不知道的鐵血十九星旗——兼談老銀飾裡的雙旗圖案

江南:海闊憑魚躍——清民老銀飾裡的魚文飾

江南文章《梅花和喜鵲登梅老銀飾》

中國古琉璃的審美及收藏

聶娜:行走在金銀上的線條

古董首飾:美在咫尺、美在天涯

江南夢,青絲伴:《奢華的藝術——江陰市博物館館藏金銀器展》

那時我們正青春:唯美讀物《尚物》燃燒的歲月

無錫博物院《色藝之美:江陰博物館藏元明清金銀器展》選賞

哥倫比亞前西班牙時期黃金藝術

蘇博:明代江西藩王出土金玉文物精品展

玉葉金枝:江西明代藩王墓出土文物展(南京市博物館版)

「金色江南—宋元明清江南地區藏金銀器展」選賞(蘇州博物館)

老銀:李旭的真實世界

朕的眼睛吃不消啦!(故宮首飾饕餮盛宴)

計暉:《天國的寶物---十九世紀法國純銀鎏金琺瑯鑲寶聖體光》

蝸牛:1893年上海開埠50周年銀質紀念章考

古代時尚奢華藝術:三年先生收藏極品金銀鎖驚豔見證

桃花雨:溫和光芒下的堅定祝福 ——漫談江西宜春老銀大鎖

TANE典藏:墨西哥的白銀設計藝術

金鞍銀鞍逞奢豪:多家博物館北方遊牧民族馬鞍飾精彩奉獻

宋代金銀賀新年:南京市博物館藏南宋銀盒、銀瓶、銀盂、銀杯

虎魄造辦處:論漢代連勝佩、工字佩、司南佩三者關係

勾踐劍與夫差矛:王華東分享湖北省博青銅佳玉

掌中珍玩:敕勒青銅分享武漢博物館藏鼻煙壺展

秋水長天分享:秦皇島玻璃博物館琉璃展

從莫臥兒到奧斯曼土耳其的域外神工玉器:周倜分享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之四

陳國公主墓及其他大遼文物:小玉米分享通遼博物館

無眼者:「婦好」遇上「史語所」?(上)

無極齋分享《物華天寶:朝陽北塔出土文物精品展》珠寶供奉

越洋尋根:王公子分享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中國瓷玉等文物

金玉良緣:敕勒青銅分享西安博物院青銅器玉器

清宮舊藏 玉器上品:鬼方分享瀋陽故宮玉器篇

琉璃牧之:閒聊髮飾演變及宋元琉璃簪釵

耀眼的金色國家:青島李國梁先生分享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金與玉

圓應寺嵌銅盒福綠壽喜寶珠內膽賞

禮玉之匯:王公子分享哈佛藝術博物館下

禮玉之匯:王公子分享哈佛藝術博物館玉器上

張鏑的饕餮古代藝術:遼宋羊脂白玉童子

上博賞玉:神秘奇幻史前玉器上篇

上博賞玉:神秘奇幻史前玉器下篇

他們來自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同緣閣分享丹楓白露中國館藏品

徐文寧:古玉中的雲紋裝飾

徐文寧:「日出之候」話玉兔

徐文寧:宋玉童夏荷冬裝持蓮考

玉葉金枝:江西明代藩王墓出土文物展(南京市博物館版)

蘇博:明代江西藩王出土金玉文物精品展

古董首飾:美在咫尺、美在天涯

蘇博賞玉

大周金與玉:陝西出土芮國珍品展(上)

鏡臺玉骨映香腮

金玉銅:無錫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上)

中國古琉璃的審美及收藏

朕的眼睛吃不消啦!(故宮首飾饕餮盛宴)

上博《鴻古餘音:早期中國文明展》饕餮盛宴2:第二板塊「統治」

過癮!韓天衡美術館《蘭室長物—歷代文房具特展》之:器玩

小玉米/狩獵者/鬼方分享:遼博紅山玉器文化藏品巡禮

暮良文王分享:金沙遺址玉器欣賞

蘇迅:玉印來伴幾度春

敕勒青銅分享:頤和園玉器展(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

鬼方分享:朝陽北塔博物館

陽銘山人:《凌家灘文化玉龜甲及玉片圖騰紋飾的深意猜想》

悠雲鄉茶舍獒品居:《黑石城 . 珠子 . 物的呼吸》

一團和氣:嘉木美玉和合錢,家有三寶匯吉緣

春天裡的瞬間:玉錢趣談

彭城嘉玉—徐州博物館賞玉系列:周倜分享篇

天下玉枕,半在彭城:徐州博物館大漢玉枕系列

如願意接受本微信號信息,可按右上角「樂藝會」訂閱。

更多精彩藝術生活鑑賞與創造見證與您分享。

歡迎轉發。歡迎關注訂閱。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後臺。

相關焦點

  • "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西安考察筆記之三
    出土的兩甕一罐中,盛滿了寶物,其珍稀罕有,舉世皆驚。這批何家村遺寶達千件之多,材質昂貴,工藝精絕,富麗堂皇,用途廣泛,於方寸之間,盡顯盛唐氣象。考察時間:2016年5月26日展覽地點: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內西展廳圖片來自《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第8頁這次去西安,第一站就是陝西歷史博物館。清晨的西安城籠罩在濛濛細雨中,如夢如幻。
  • 陝西歷史博物館《大唐遺寶展》恢復開放公告
    隨著疫情防控工作進入常態化,西安市已經成為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低風險城市,陝西歷史博物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6月2日恢復開放《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繼續實行網絡實名制預約參觀,具體辦法如下:1
  • 暾出東方 早期銅鏡:敕勒青銅分享《東西方古代銅鏡藝術展》
    《絲路萬裡 金鑑千秋——東西方古代銅鏡藝術展》奇妙的域外銅鏡藝術上篇:敕勒青銅分享《絲路萬裡 金鑑千秋——東西方古代銅鏡藝術展》邯鄲市博物館《中國磁州窯瓷器》 宋金元篇:敕勒青銅分享邯鄲市博物館《中國磁州窯瓷器》北朝隋唐篇:敕勒青銅分享邯鄲市博物館《中國磁州窯瓷器》明清及瓷枕篇:敕勒青銅分享邊關歲月
  • 陝西歷史博物館推出「花舞大唐」主題日曆
    這是9月30日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拍攝的《2021陝博日曆·花舞大唐》。 當日,《2021陝博日曆·花舞大唐》在西安正式發行。日曆集中展示陝西歷史博物館「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最具代表性的300餘件精品文物圖片。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 中國境內發現寶藏,出土3件古羅馬文物,考古家:都是我們的了
    更令人奇怪的是,50年代中國境內發現了一處寶藏,寶藏出土了非常多的稀世珍寶,其中有3件是古羅馬文物,當時考古家便說「管它什麼古羅馬文物,現在都是我們的了,是我們國家的財產了」。事實上,遺寶就是寶藏,也就是窖藏,但因為何家村這個窖藏出土了太多好東西,太多珍貴文物已經超脫了「窖藏」一詞的定義,然而又不是古墓,考古家便發明了「遺寶」這個詞。目前,在我國發現的諸多文物窖藏中,唯有何家村的這個被稱為「遺寶」。
  • 《2021陝博日曆·花舞大唐》發行 展現大唐盛世輝煌圖景
    《2021陝博日曆·花舞大唐》項目總負責、陝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龐雅妮介紹,《陝博日曆·花舞大唐》從何家村出土的上千件窖藏文物中,挑選了最具代表性300餘件精品,並將三件「移居」國家博物館的文物也 「請」了回來,實現了何家村窖藏精品文物難得的一次「團圓」。
  • 展現大唐盛世輝煌圖景 《2021陝博日曆·花舞大唐》發行
    1970年10月5日,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處文物窖藏因為建築施工而重見天日,並驚呆了現場所有人;50年後的今天,何家村窖藏文物的價值,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淡忘,反而以其獨有的魅力,成為百年來唐代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一直吸引著學界的不斷探索和越來越多公眾的關注。這批唐代最著名、最精美的文物所舉辦的展覽「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文物展」,也成為陝西歷史博物館最受觀眾喜愛的展覽。
  • 「雲上國寶音樂會」將在兵馬俑等西安文物景區舉辦
    央廣網西安4月14日消息(記者雷愷)記者從陝西省文物局獲悉,在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陝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博物院、西安城牆五大著名文物景區將聯合西安交響樂團,把東西方經典音樂與中華文明精粹互相融合,以「雲上國寶音樂會」形式激發出音樂藝術與中華瑰寶的無窮魅力
  • 何家村出土文物佔唐朝一年1/300的稅收,去陝西歷史博物館必看
    陝西歷史博物館常年都有兩個自費特展。一個是300元的壁畫展,絕對的土豪專屬。另外一個是30元的何家村窖出土文物展,這個絕對是物超所值,我們今天說的就是這30塊錢看到的東西。陝西歷史博物館何家村窖出土文物開篇
  • 兵馬俑等陝西西安著名文物景區將舉辦「雲上國寶音樂會」
    央廣網西安4月14日消息(記者雷愷)記者從陝西省文物局獲悉,在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西安交響樂團將先後走進陝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博物院、西安城牆五大著名文物景區,把東西方經典音樂與中華文明精粹互相融合,以「雲上國寶音樂會」形式激發出音樂藝術與中華瑰寶的無窮魅力
  • 西安:古典音樂「對話」國寶文物
    新華社西安4月19日電(記者蔡馨逸)18日晚上8點,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展館,西安交響樂團「雲上國寶音樂會」首場線上直播奏響,吸引了數萬名觀眾在線欣賞音樂,觀賞國寶文物。
  • 國博新展:唐代壁畫、法門寺地宮與何家村文物一一呈現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文物局共同舉辦的「大唐風華」展覽昨天下午(9月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出陝西曆年出土的唐代文物精品近120件(套),包括舉世矚目的何家村窖藏和法門寺地宮出土文物。這些展品現收藏於包括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門寺博物館等在內的陝西省內9家文博機構。展期持續至11月9日。
  • 「縮水的」金箔:何家村窖藏出土金箔重量之謎
    1970年10月5日,陝西何家村一個基建工地上施工人員挖出一個高65釐米、腹徑60釐米的陶甕,陶甕內裝有大量的金銀器。之後幾天,另一個陶甕和銀罐被發現,共出土文物一千餘件。在眾多出土文物中,最能體現大唐金銀器先進工藝水平之作的當屬鎏金鸚鵡紋提梁罐。
  • 陝歷博試運行全網分時段預約進館 購特展門票可線上支付
    陝歷博的門票有三種,基本陳列是免費門票、《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門票每張30元,唐代壁畫珍品館門票每張300元,可持其中任意一種門票進館參觀。凡在官方渠道購買唐代壁畫珍品館成人門票的遊客,可憑該門票免費參觀《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暑期博物館推出惠民活動,2019年7月1日至8月31日小學初中高中應屆畢業生持準考證等相關證件可免費參觀所有收費展廳。
  • 陝西歷史博物館,免費參觀文物2393件組,仔細觀賞一天時間都不夠
    其次,文物171.795萬件,在國內博物館中是響噹噹的,故宮博物館的藏品是180.7558萬件。所以陝西歷史博物館總是人滿為患,儼然成了網紅景點。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基礎展廳,一二三號廳,是免費參觀的,展出文物2393件組,既有青銅器,唐代金器,大明宮含元殿模型,含光門遺址模型,編鐘,石窟,玉器,石器,還有唐三彩等等。四號廳是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 這個小村莊出土的兩隻陶罐,裡邊裝著濃縮的盛唐!
    鑲金獸首瑪瑙杯最後經過認真發掘和盤點,何家村唐代窖藏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金銀器皿271件,銀鋌8件,銀餅22件,銀板60件,金、銀、銅錢幣466枚,瑪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帶10幅,玉臂環1對,金飾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寶石等。
  • 陝西眉縣楊家村窖藏青銅文物創8項考古之最
    人民網西安4月27日電 記者孟西安報導:去年元月,由陝西眉縣楊家村5位農民發現出土的27件青銅器國寶,今日起在秦俑博物館與廣大觀眾見面。由秦俑博物館和寶雞市文物事業管理局聯合舉辦的《重器鴻寶、千年重光——寶雞新出土青銅器珍品展》今日起喜迎海內外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