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火熱的《長安十二時辰》第六集中,何家村又火了一把。↓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這個名字,但都以為「何家村」只是個低調的小村落——它現在低調,不意味著它史上低調。何家村是唐朝長安城的興化坊,靠近皇城附近,是當時王族貴戚和達官顯要居住的黃金地段。
1970年10月5日,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個基建工地上正在施工,挖地基挖到深約0.8米處,一個民工的鐵鍬突然碰到硬物,扒開土層一看,原來是一個陶甕,一開始大家也沒在意,畢竟這是「地下皆文物」的西安。
可是打開陶甕一看,所有人驚呆了,裡面裝了滿滿了金杯銀碗,在陶甕的不遠處,還有一個銀罐,裡面也全是金銀器。
隨後又挖掘出的第二個陶甕,和第一個大小相同,同樣裝滿了金銀器物,其中還有一件罕見的鑲金獸首瑪瑙杯。
鑲金獸首瑪瑙杯
最後經過認真發掘和盤點,何家村唐代窖藏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金銀器皿271件,銀鋌8件,銀餅22件,銀板60件,金、銀、銅錢幣466枚,瑪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帶10幅,玉臂環1對,金飾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寶石等。其中被定為國寶級文物的有3件,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有數十件。
如此神奇的村莊,如此重磅的發現,一時間轟動考古界,何家村也因此榮獲「20世紀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對這樣的發現,當時甚至有人戲言:「一個何家村,可以買下半個香港」。
鎏金蔓草花鳥紋高足銀杯
何家村考古發現的寶藏,根據唐朝的收入水平,僅黃金、白銀和玉帶的材料就值3830萬錢,相當於15萬男丁一年向唐朝政府交納的租慄。
這些價值連城的文物自1970年在這個神奇的村莊出土後,將近30年悄無聲息,基本上藏之高閣,秘不示人。直到200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何家村窖藏終於集體在北大展覽。
這批出土文物中,數量龐大的金銀器顯然是最引人注目的。在唐代,金銀器製作工藝已經相當成熟,當時的宮廷金銀器主要出自中央金銀作坊院。它和一般的作坊是不一樣的,為了做好,不計工本。
當然,這樣奢華的金器當然不是人人都能擁有的,當時特別有法律規定:三品以下官員不得以金銀為食器,這一規定實際是賦予了金銀器階級分化的功能,也說明了何家村這批出土,絕不可能是某位有錢的富商所有。
鴛鴦蓮瓣紋金碗,這是迄今發現唐代金銀器中工藝最華麗、體量最大的作品,有人管它叫「大唐第一碗」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上邊這件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出土時罐內尚存有半罐水,水上浮著一張極薄的金箔,其上立十二隻精緻纖細的赤金走龍。
赤金走龍
投龍祭祀的活動來源於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慣用「沉埋」形式,祭山用「埋」,祭水用「沉」。早期用於「沉埋」的祭物,有金銀器、銅器等,在唐代逐步形成了沉埋金龍玉簡的固定禮儀。
以前,人們只能借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來領略大唐盛世的風採。作為唐王朝的都城,西安所能見到的唐代的實物非常有限,而且大部分都是陵墓中出土的陪葬品,地上的東西很少很少了。
金梳背
但何家村遺寶的發現,如同揭開了一位美麗新娘的面紗,她美麗的魅力攝人心脾,雕琢精巧的金銀、潔白溫潤的玉石、充滿異域風情的絲路精品……最真實地展現了盛唐風氣!
接下來無需多言,一飽眼福即可!
伎樂紋八稜金杯
銀鎏金團花紋盒
銀鎏金飛
鹿紋盒
龍紋銀碗
銀鎏金雙狐紋雙桃形盤
銀
鎏金飛廉紋六曲盤
銀鎏金鳳鳥紋六曲盤
銀鎏金雙獅紋碗
銀鎏金海獸紋碗
刻花金鐺
歌舞狩獵八瓣銀帶柄杯
鎏金蔓草紋銀羽觴
鎏金雙獅紋銀碗
鎏金雙魚紋銀碗
摩羯紋金杯
鎏金石榴花紋銀盒
鎏金雙雁紋銀盒
鎏金飛獅寶相花紋銀盒
鎏金團花紋銀盒
素麵金盒
素麵金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