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皇帝足夠聰明,不殺魏忠賢,重用了袁崇煥,明朝還會滅亡嗎?

2020-12-20 騰訊網

如果崇禎皇帝足夠聰明,不殺魏忠賢,重用了袁崇煥,明朝還會滅亡嗎?

世人喜歡將那些能夠「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人歸屬於英雄,他們胸藏文墨,腹有良謀,進可以治國安邦,退可以修身齊家。

這樣的人物歷史上不乏其人,比如唐朝時期的郭子儀,南宋初期的嶽飛,以及明朝中期的于謙等等。

英雄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這個王朝的滅亡的進程,延續了這個王朝的壽命。但並不意味著,這個王朝可以就此一勞永逸擺脫滅亡的宿命。

以明朝為例,明朝末年,雖然湧現出了諸如孫承宗,袁崇煥,史可法一大批傑出的軍事將領和人才,但是,明朝依舊沒有能擺脫滅亡。

也就是說,即使崇禎皇帝沒有殺掉魏忠賢,重用了袁崇煥,大明王朝終究還是會走上滅亡的。那麼導致大明王朝走向衰落的根由又是什麼呢?

第1個原因:臭名昭著的黨爭

針對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史學家們已經得出了一個結論——明亡亡於黨爭。

明朝時期,太監專權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崇禎皇帝即位以後,為了削弱閹黨對自己的威脅,就開始大量啟用東林黨人。

但是,由於崇禎皇帝最後對閹黨擇了網開一面,致使東林黨在追殺閹黨的過程當中無法做到斬草除根,給自己留下了隱患。

事後,閹黨勢力整合力量,開始了針對東林黨的大反撲,藉助崇禎皇帝的力量和東林黨在朝堂上形成了均衡相持之勢。

崇禎皇帝也希望能夠利用閹黨和東林黨之間的矛盾,鉗制雙方為己所用,因此,針對東林黨和閹黨之間的爭鬥,崇禎皇帝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崇禎皇帝再利用閹黨打擊東林黨的時候,閹黨卻將復仇的苗頭對準了袁崇煥。偏偏在那個時候,又發生了著名的己巳之變。袁崇煥稀裡糊塗就成了崇禎的刀下冤魂。

第2個人:不合時宜的宗法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就已經提出了廢分封,設郡縣的制度。可惜的是2000多年後的明朝,卻絲毫沒有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卻依然大肆分封諸王,為王朝的動蕩帶來了隱患,國家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提出:「明朝的皇子,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與四民之業(士農工商),而且還能能世襲罔替」,更是遺患無窮。

用今天的話來講,這些世襲的朱氏貴族就是一群好吃懶做的寄生蟲,國家被這種人所統治,久而久之不滅亡才怪。

第3個人:邪惡的特務機構

明末清初時期啊,中國的東南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但是出於鞏固皇權的需要,明朝政府不但沒有適應潮流,反而大肆設立錦衣衛,東廠、西廠,等一大批臭名昭著的特務機構。

這些特務機構仗著皇權的實力做靠山,大肆欺壓百姓。

官職雖小,代表的卻是政府形象,使得老百姓認為大明王朝貪官汙吏橫行,已經走到了沒落的邊緣。失民心者失天下,失去了民心的大明王朝註定不會長久。

相關焦點

  • 明朝滅亡是崇禎皇帝打破魏忠賢與東林黨平衡關係造成的?
    細細品來,決心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的種種措施和昏招頻出的失誤,竟然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袁崇煥得報後率一萬關寧鐵騎星夜兼程馳援京師,匯合援軍在左安門、廣渠門擊潰數萬八旗精銳迫使皇太極倉皇撤軍,解京師之圍。袁崇煥身為薊遼總督,鞏固遼東防線,並且取得過寧遠、寧錦大捷,被後金八旗視為剋星,在他手下調教的關寧鐵騎更是明朝最精銳的部隊。袁崇煥勤王救駕有大功,按理應重加封賞才對,但崇禎此時卻做出了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決定---殺袁崇煥。
  • 為什麼明朝在閹黨魏忠賢手裡沒有滅亡,而是亡於秦君崇禎之手?
    看到很多人討論:如果不殺魏忠賢,明朝可能不會亡,最有力的證據有兩個,一個說是天啟皇帝的臨終遺言:魏忠賢可用;另一個就是歷史事實:崇禎皇帝的確殺了魏忠賢,明朝也的確是在崇禎皇帝手裡滅亡的
  • 如果崇禎重用魏忠賢,明朝足以維持現狀,看看魏忠賢做的事
    有人說,如果崇禎皇帝在位之時,能夠重用魏忠賢這個所謂的奸臣,那麼大明朝說不準會多延續幾十年,而崇禎皇帝也不用背上滅國的罪名。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臭名昭著的魏忠賢真的有如此大的能力嗎?他的存在對大明朝來說,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弊?他一人之力可以挽救大明末朝的頹敗之勢嗎?
  • 崇禎皇帝一生最後悔的事,並不是處死袁崇煥,而是重用這兩個人,否則明朝不亡
    從他的遺言可以看出,在崇禎看來,大明王朝之所以滅亡,都是大臣們的錯,自己並沒有大多的失誤。客觀來首說,崇禎在位期間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相當節儉,還曾六下罪己詔,算是一位盡職盡責的皇帝。奈何他天性多疑,曾因相信皇太極的離間計,而下令處死名將袁崇煥,使得岌岌可危的明王朝雪上加霜。
  • 崇禎皇帝的另一面:明朝大地主的小聰明我們無法想像
    在明朝,大家都認為崇禎皇帝是個年輕有為的好皇帝。在他剛即位不久,就想辦法除掉了魏忠賢及其勢力。比如取消了部分不必要的宴會,再比如崇禎自己穿的衣服有些也是舊的、破損的。在他在位的第十六年,他還將自己的膳食費減了一半,還讓宮女學習紡織賺錢。看到這,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崇禎如此節儉,肯定是個好皇帝。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來看看大明的國庫吧。
  • 魏忠賢臨死前告訴崇禎一事,崇禎不以為然,結果加速明朝滅亡
    從明朝朱元璋重用宦官開始,朝廷中宦官當道,他們權勢滔天,禍亂朝綱,慘烈的結局給後世無疑是敲響了一個警鐘。魏忠賢是明朝有名的宦官,迫害了不少政見不同的大臣,這也就是後來崇禎皇帝為什麼一定要殺魏忠賢的原因,不過魏忠賢臨死前告訴崇禎的一件事卻是為了他好。
  • 為什麼說崇禎是個生不逢時的皇帝?他滅閹黨勤政務為啥上吊而死?
    其兄天啟熹宗,更加不爭氣,根本不管國家大事,整日埋頭於木工之技,活脫脫就是個木匠,致使宦官魏忠賢專政,國家陷入更混亂的局面。崇禎當上了皇帝,非常清楚國家的混亂局面。他很想有所作為,中興明王朝。最大的障礙就是魏忠賢集團。但魏忠賢勢力甚大,他不敢輕易有所動作,並且還得時刻防備這些人,甚至連食物都自己攜帶,睡覺時都抱劍而眠。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執政17年,最後在農民起義的威逼下,自縊於煤山。雖然即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呈衰敗跡象,大明的滅亡已成歷史的必然結局,僅靠他個人是不能扭轉歷史的發展趨勢。雖然自當政以來,他勤於政治,崇尚節儉,始終為挽救明朝而不懈努力。但明朝的滅亡也有著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性格弱點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 為什麼明朝在「閹黨」魏忠賢手裡沒有滅亡,卻亡於明君崇禎之手?
    有一種「忠賢不死,大明不亡」的說法很流行,認為如果崇禎皇帝聽從天啟皇帝臨終囑託的「忠賢可計大事」,沒有剷除禍國殃民的閹黨,就不會使東林黨因失去制衡而坐大,進而幹擾了崇禎皇帝的施政,造成了大明政權垮臺的後果。
  • 崇禎誅殺魏忠賢,是不是導致大明王朝倒塌的主要原因?
    我們都知道崇禎是個很務實勤勞的皇帝,他為了挽救大明王朝即將衰敗的頹勢,他平時處理朝政從不該有一絲絲懈怠,但是他也是把大明王朝帶向滅亡的皇帝,但有的人卻說,大明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崇禎帝殺害了魏忠賢。那麼歷史的真相真是如此嗎?下面我們就來解答其中的緣由。
  • 如果你是崇禎皇帝,你上位後會殺魏忠賢嗎?
    個人認為,天啟皇帝去世,朱由檢繼位面臨閹黨魏忠賢的殺與不殺的問題,就像今天一個衰弱人得了晚期惡性腫瘤到底該不該立即做手術的問題。崇禎朝面臨的諸多困境不是一時造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嘉靖,隆慶,萬曆,天啟甚至正德時代遺留的積弊讓明朝政府積重難返。
  • 崇禎要怎麼做才能挽救大明?真的得重用魏忠賢?這三個辦法可行
    要我說,崇禎要想保住明朝,就應該跪下來舔著魏忠賢的腳趾頭表示:魏爸爸,這個皇位你來坐吧!在很多人眼裡,是不是這樣才能保住明朝?我真的奇了怪了,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魏忠賢這種貨色,甚至認為明朝之所以當時不亡,全靠了魏忠賢。那索性直接讓他當皇帝,這樣明朝就能延續下去了。
  • 崇禎皇帝在歪脖子樹下吊死,卻有太監說魏忠賢若在,大明不會滅亡
    據說,崇禎皇帝死的時候,有身邊的太監說道:「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魏忠賢當時若還活著,大明朝還能延續嗎?魏忠賢的確很有手段對皇帝也還算忠誠,也能制衡東林黨。但是崇禎在位的時候,國家已經內憂外患,積重難返。崇禎皇帝自己又剛愎自用,明朝還是會滅亡。
  • 崇禎皇帝一生勤政,兢兢業業十七年,為何還是沒能挽救明朝?
    很多人都說,明朝的滅亡,不怪崇禎,乃是天意。這話倒也不能說錯,崇禎確實是有些生不逢時,他登基接過來的可以說是一個超級爛攤子。天災人禍,皆不是崇禎可以左右的。比如那縱橫明末的旱災、蝗災以及瘟疫;其引發的大饑荒,大災病,幾乎是耗光明朝的生機。
  • 明朝君主崇禎,為何在魏忠賢死後,還要秘密收葬這個「奸臣」?
    而在這裡邊就有我們今天所要說的明朝君主崇禎,當時的魏忠賢死後,作為君主的他,為何還要秘密收葬這個他覺得是「奸臣」的一個人?想必在大家的眼中魏忠賢就是一個無惡不作的大奸臣,並且這其中他還是一個讓明朝走向覆滅的一個人,但實際上真正的魏忠賢並不是這樣一個人,而當時的魏忠賢也是獨自一人帶起了那個時候已經是瀕臨破裂的明朝了。
  • 崇禎誤用溫體仁,直接導致袁崇煥被冤殺!
    據《明史》和《明季北略》,崇禎三年,京師有民謠流傳有:「崇皇帝,溫閣老,七年為首相」,或「崇禎皇帝遭溫(瘟)了」,以及「禮部重開天榜,狀元談話榜眼,有些惶恐;內閣翻成妓館,烏龜王八篾片,總是遭瘟(溫)」。
  • 袁崇煥初見崇禎何以錯覺遇明君
    八月底登基的他,僅僅過了兩個月,就開始對魏忠賢下手了。十月,崇禎皇帝便開始公開告諭魏忠賢的罪行:「忠賢盜弄國柄,擅作威福,難以枚舉……」。 魏忠賢結黨營私,是個竊國大盜。之後,魏忠賢被撤銷宮內外一切職務,發配到鳳陽祖陵司香,也就是給明朝太祖皇帝看墳去了。 十一月初四,告諭兵部,對魏忠賢由發配改為抓捕。 發配途中的魏忠賢得知此訊,萬念俱灰。當天子夜,魏忠賢在住所上吊自殺。
  • 泰昌皇帝如果沒有早死,能否抑制魏忠賢?明朝是否能起死回生?
    泰昌皇帝如果沒有早死,能否抑制魏忠賢?明朝是否能起死回生?要問明朝哪個皇帝最短命,看肯定是只在位的光宗泰昌皇帝了,這位皇子一生都活在其父萬曆皇帝的陰影之下,性格身心都受到極大的壓力,再加上服食丹藥的習慣,終於讓自己本來就病怏怏的身體迅速垮掉。而在他死後,「木匠皇帝」明熹宗朱常洛和臭名昭著的「九千歲」魏忠賢,把天下弄得民不聊生,直接推進了大明朝的滅亡。
  • 魏忠賢臨死前給崇禎8字告誡,可惜崇禎沒有聽,17年後悔之晚矣
    崇禎皇帝要想剷除他們,不是一句話就能做的。聰明的崇禎皇帝想出一個好辦法——借刀殺人。他知道東林黨和魏忠賢的「黨派』不合。於是,崇禎皇帝便借東林黨來剷除宦官勢力。
  • 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他真有這麼大能力,挽救明朝嗎
    【走上朝堂】從宦官內侍到朝廷之上呼風喚雨的九千歲,魏忠賢的早期人生更多的是一種冒險。魏忠賢入宮的時候正是萬曆年間時期,當時的萬曆皇帝寵幸鄭貴妃,一心想讓鄭貴妃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取代原來的太子常洛。【重用武將抗擊金遼】熹宗皇帝在位期間當時的遼金兩國對大明疆土就時有侵擾,多年以來就一直持續交戰,但是的魏忠賢看到了當時大明朝所面臨的危機,知道要想穩定朝綱最重要就是解決外患,這個決定無疑是睿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