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一生勤政,兢兢業業十七年,為何還是沒能挽救明朝?

2020-12-18 西府趙王爺

崇禎皇帝朱由檢,中國歷史上又一個悲劇人物,堂堂天子,一國之君,最終卻吊死在一棵歪脖子樹上,令人唏噓。

回顧其一生,當初少年天子,意氣風發,平定閹黨,獨攬朝綱,勤政節儉,誓要中興大明。只可惜他兢兢業業十七年,終究未能扭轉大勢,大明王朝,還是亡在了他的手裡。未嘗不令人嘆息!

很多人都說,明朝的滅亡,不怪崇禎,乃是天意。這話倒也不能說錯,崇禎確實是有些生不逢時,他登基接過來的可以說是一個超級爛攤子。天災人禍,皆不是崇禎可以左右的。

比如那縱橫明末的旱災、蝗災以及瘟疫;其引發的大饑荒,大災病,幾乎是耗光明朝的生機。動不動就是餓殍遍地,哀鴻遍野,成千上萬的百姓沒飯吃,沒藥醫,他們活不下去了,就只能造反了。所以如果沒有這等天災,陝西河南也不會爆發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自然也就不會出現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時代弄潮兒,明朝或許還能苟延殘喘數十年。

當然,比起天災,人禍更為慘烈。大名鼎鼎的明神宗萬曆皇帝二十幾年不上朝,內導致朝中黨爭不斷,外沒有即時的制衡女真各部落,導致努爾哈赤崛起。

而天啟皇帝明熹宗在位7年,寵信宦官魏忠賢,不問朝政,東林黨和閹黨內耗不斷,整個國家烏煙瘴氣。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是病入膏肓,風雨飄搖。所以崇禎不是亡國的罪魁禍首,明朝的敗亡,皆仰仗上面兩位前輩。

但是咱們不能因此就將崇禎的責任撇乾淨了,他當年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大明也不是到了窮途末路的絕境,一切都還有轉機,只是都被他自己給浪費掉了。所以他雖不是禍首,但至少也算是從犯。

那麼他到底錯在哪兒了?

第一,崇禎短視,不知輕重緩急。

知人善任乃是一個帝王最為重要的技能,但是半路出家的朱由檢,顯然沒有這方面的能力。

崇禎元年,少年天子剿滅閹黨,殺魏忠賢,肅清朝綱,意氣風發,一心要收復遼東。袁崇煥說「一把尚方劍,五年復遼東」。稍微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絕對是在吹牛,當時的遼東可不是李成梁時代,明朝明顯處於守勢。袁崇煥過去如果能夠穩住遼東局勢,就已經是燒高香了。

結果崇禎早就飄了,心想五年復遼東該有多牛啊,於是立馬封袁崇煥總領遼東兵事。當然,這不是黑袁崇煥,我們講實話,在整個明末,對清作戰取得大勝利和標誌性勝利的戰爭,袁崇煥算是第一號人物,他誇下海口也是想讓崇禎給他更多的支持。

都是面子上的東西,大家懂就行了,支持袁崇煥可以,壓制女真更沒錯。但是國內的爛攤子你不能不管啊。最終的結果就是國內資源向遼東傾斜,幫助袁崇煥打造出了一個雞肋般的關寧防線。

為什麼說其雞肋呢?

大權在握的袁崇煥一到任,單騎入毛文龍大營,殺了擁兵自重的毛文龍。皇太極因此沒了後顧之憂。而對於遼東的銅牆鐵壁,他都不搭理,直接他繞道蒙古,八旗鐵騎還是殺到北京城下,每一次都是大豐收啊。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次洪承疇和孫承宗在陝西把張獻忠、李自成等人,打得基本都塊完蛋了。結果皇太極兵臨北京,孫承宗等人不得不回師勤王,這才有了後來東山再起的李闖王啊。

而最終的結果告訴我們,壯大的李自成顯然才是崇禎的最大對手,女真不過是一窩強盜而已。將資源傾注於關寧防線,實在有些短視。至於殺袁崇煥是對是錯,這個倒不好評價,畢竟袁崇煥殺毛文龍這一手,也算是徹底斷了明軍在遼東反攻的希望,而五年平遼東這樣的妄言著實有些欺君的意思。

第二,崇禎多疑,反覆無常

當年張獻忠派兵打下了朱元璋老家鳳陽,挖了崇禎的祖墳,崇禎帝聽罷痛哭流涕,祭拜太廟三天。說「賊不知天子之怒!」誓要將他扒皮抽筋。但後來楊嗣昌制定十面張網計劃,將李自成打的全軍覆沒,張獻忠欲投降朝廷,楊嗣昌對崇禎說「張獻忠反覆無常,必會在反,況且他現在殘兵敗將,必須一網打盡」。崇禎聽後說「他如此有誠意,朕怎麼能寒了他的心?」

這不是鬧著玩兒嗎,君言豈是兒戲?

第三,崇禎無恥,不敢負責

崇禎十三年春節,遼東戰事愈發緊張,朝廷已經沒有錢在支持遼東戰役了,此時皇太極派人要與明議和,其實這不是第一次了,早在崇禎元年時,皇太極就要與明議和,議和條件很簡單,承認清是國家。那時候崇禎意氣風發,當然不會同意。而如今,明清雙方明顯清佔上峰。

時任兵部尚書的陳新甲勸崇禎同意和談,崇禎說「爾自行決斷」。意思就是同意,於是秘密進行和談,可突然有一天事情被大臣知道了,大臣們上書彈劾陳新甲,說他通敵叛國。陳新甲說自己是憑聖旨辦事,何來叛國?崇禎當時臉色一紅,直接把陳新甲拍入詔獄,後秘密處死,由此不難看出,崇禎是個不敢負責的皇帝。

事實上,這個性格他一直沒改,直到於煤山自盡前,他依然沒認為是自己錯了,仍然叫著是「諸臣誤朕」,一個領導,如果連承擔責任得勇氣都沒有,那就是個垃圾!

第四,崇禎臉皮薄,打腫臉充胖子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大軍橫掃山西,欲渡黃河攻北京城,崇禎當時想要南遷,把京城遷到南京,派一個六品言官上書提議南遷,可沒想到群臣沒有一個複議的,因為這責任太大了,而崇禎也不好意思自己說南遷,因為明十二帝的皇陵都在北京,他也不想負這個責任。沒有南遷直接導致送給了李自成和後來的清軍一個完美的政治體系和高級官員,也讓後來的南明政權黨爭不斷。

其實當時還有提議說送太子去,可是崇禎依舊沒搞定,而因為沒有太子,所以南明為了皇權又開始黨爭。

第五,崇禎自負,瞎指揮

這一點是最不能忍的,打仗這事兒,如果不是專業就不要瞎參合,而崇禎一個外行,偏偏愛指手畫腳。他在松錦之戰和潼關之戰中的兩次智障行為,直接把明朝送進了棺材。

崇禎十三年的松錦之戰,洪承疇已經看破了皇太極圍點打援的計謀,所以在城外與城內的祖大壽成合圍之勢,圍困清軍,明朝部隊善於守城,而在曠野,皇太極的八旗鐵騎幾乎無人何擋。

僵持了一年後,崇禎坐不住了,一是他怕洪承疇擁兵自重,二是他不想再在遼東投入軍餉,因為國內的仗還要打,所以他下令「刻期進兵,不進者死」的命令,洪承疇沒辦法, 只得遵命,而後被八旗軍殺的大敗。至此,錦州失守,明朝精銳損失殆盡,洪承疇被俘投降,大明王朝也永遠失去了奪回遼東的本錢。

而崇禎十六年的潼關之戰,也是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崇禎依舊不吸取教訓,依舊瞎搞。

當時的形勢是敵強我弱,李自成號稱百萬之眾,孫傳庭只能據潼關之險,阻叛軍。而崇禎又猜忌孫傳庭,怕孫傳庭擁兵自重,所以又催促孫傳庭出戰,結果被李自成擊敗,孫傳庭戰死沙場,孫傳庭曾經大破高迎祥,親手把高迎祥抓住,也曾經把李自成打的全軍覆沒,可最後馬革裹屍,死在叛軍之手。

是故明史有云:「傳庭死,而明亡矣」

最諷刺的是,事後崇禎把所有的責任都扔到孫傳庭身上,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將軍,戰死沙場的將軍,死了沒有任何諡號,子孫沒有福蔭。可惜了孫傳庭,死得不值!

這就是崇禎,雖然一生勤政,春節之時也不給自己放假,心心念念要中興大明,但其能力實在平庸,扶不起這大明王朝。有此結局,也不能全怪他人!

相關焦點

  • 明朝滅亡後,崇禎皇帝的皇子去哪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破了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崇禎皇帝一共有七個兒子。那麼,明朝滅亡後,崇禎皇帝的皇子去哪了?崇禎皇帝的長子朱慈烺出生於崇禎二年(1629年),他是生母是周皇后。崇禎三年(1630年),朱慈烺被冊立為皇太子,成為大明王朝的儲君。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後,太子朱慈烺被俘。李自成命朱慈烺下跪,朱慈烺毫無懼色地說道:「何不速殺我?」李自成說:「汝無罪,我豈妄殺?」。
  • 崇禎皇帝的另一面:明朝大地主的小聰明我們無法想像
    在明朝,大家都認為崇禎皇帝是個年輕有為的好皇帝。在他剛即位不久,就想辦法除掉了魏忠賢及其勢力。崇禎登基之後,明朝的最大的敵人是當時的後金(後來的清朝),而此時能對付後金的是明朝的名將袁崇煥。但皇太極利用了崇禎多疑的特點,派奸細去崇禎那裡告密,說袁崇煥私通後金,再加上袁崇煥每次出現的時候清軍也會出現,袁崇煥私通後金的身份更加落實。於是崇禎將崇禎誘騙到皇宮後凌遲處死。皇太極就此得逞。
  • 崇禎皇帝吊死煤山,那棵歪脖子樹是什麼樹?現在那棵樹怎麼樣了?
    崇禎皇帝吊死煤山,那棵歪脖子樹是什麼樹?現在那棵樹怎麼樣了?大明朝,中國漢族最後一個統治的封建王朝,1644年,以崇禎皇帝吊死煤山,結束了277年的大明王朝,崇禎皇帝死的非常狼狽,根據記載,當時的他,披散著頭髮,穿著藍色的衣服,左腳光著,右腳一隻紅色的鞋子,即使是這樣,還掩蓋不住一個帝王的權威,那麼,為什麼一個勤政愛民的皇帝,一個兢兢業業工作的皇帝,保不住自己的江山呢?
  • 這個勤勉到一天只睡2個小時的皇帝,為何最終會成為亡國之君?
    由此可見,崇禎認為自己完全是被大臣們坑了,手下沒有一個靠譜的人,這麼大一個國家,只靠自己無法維持。這就是崇禎自己總結的原因,責任不在自己。細看的話祟貞皇帝不是一個昏君,也算不是一個庸君,而是一位時運不濟的皇帝。他一生勤政,想要努力維持岌岌可危的皇朝,但是朝庭腐敗已經到了無力回天的地步了。
  •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的亡國之君都有著傳奇的一幕,例如歷史上最有名的「甲申之變」,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後。殺妻,殺子,殺女,一頓屠殺後,自己跑到了故宮後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殺了。常言道,「就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堂堂的大明皇帝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
  • 大明崇禎皇帝「落寞」的背影,太勤政而過早顯露出了老態?
    眾所周知,崇禎皇帝在歷史上的評價爭議性很大,有人說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都怪前頭幾個皇帝折騰得太狠了,壞了根基,崇禎皇帝其實還挺不錯的,大明滅亡的責任並不能全怪他一人。
  • 一個老漢向崇禎獻上一件霸道武器,足以挽救明朝,可惜沒派上用場
    李自成起義可是歷經17年的日夜勞苦,殫精竭慮,想要挽救國家,最終卻換來了亡國之君的名頭,任誰都不會甘心,哪怕是我們,也能感到當時崇禎內心無比的悲涼。那麼崇禎真的就沒有機會了嗎?明朝就註定要亡於崇禎嗎?其實崇禎帝在幾年前還是有機會挽救明朝的,比如在崇禎八年,就有一個六旬老漢向崇禎獻上了一件領先世界的霸道武器,足以挽救明朝,可惜最終由於各種原因這個武器沒能派上用場。那麼這個老漢是誰呢?他又獻上了什麼武器呢?
  • 崇禎皇帝朱由檢,那與人鬥、與天鬥、與命鬥的悲情壯烈的一生
    但是作為這個重要的過度段,估計沒一個亡國之君願意被以這樣的方式名垂千古。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崇禎皇帝朱由檢,這個承明啟清的亡國之君,他悲情壯烈的一生。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大明朝就這樣交付到朱由檢手上。他起年號「崇禎」,諧音「重振」,期望由他而中興,從此開啟了他與鬥人、與天鬥、與命運相鬥的悲情壯烈的一生。
  • 明朝天啟皇帝朱由校,明明是有兒子的,為何要傳位給弟弟朱由檢?
    基於這個角度去看天啟皇帝駕崩,從落水患病,到仙藥醫治,似乎就是一次謀殺。是故,有不少人認為,天啟皇帝是被魏忠賢害死的。當然了,這個說法僅僅只是推測,並且還是那種不太靠譜的推測。首先,從史料之中,找不到任何相關的證據。其次,魏忠賢當時之所以能權傾朝野,全靠天啟皇帝器重,他沒有理由去謀殺自己的貴人。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逃跑,山海關虎視眈眈,北京城鐵桶合圍,往哪跑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逃跑,山海關虎視眈眈,北京城鐵桶合圍,往哪跑有關明朝的滅亡,固然有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但連李自成都認為崇禎帝並非昏君,明朝遺老們也都認為崇禎是勵精圖治的君王。假使崇禎生活的年代靠近明代中期一些,或許可以稱得上聖明的帝王。
  • 景山公園"崇禎皇帝自縊處"為何改為"明思宗殉國處"
    究其原因,乃是為了與另外兩座石碑的有關表述相一致。但該工作人員也透露,「明思宗殉國處」的說法畢竟是特定時代的產物,與今日的環境不相符合,所以管理處計劃下次更換園內指示牌時,改回它的舊稱「崇禎皇帝自縊處」。表面上看,無論「自縊」,還是「殉國」,都是指崇禎皇帝自盡之事。但前者僅僅交代了自縊的行為本身,後者卻帶有強烈的褒揚色彩。
  • 明朝滅亡是崇禎皇帝打破魏忠賢與東林黨平衡關係造成的?
    細細品來,決心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的種種措施和昏招頻出的失誤,竟然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儘管財政困難無論是孫承宗還是袁崇煥都得到了他的鼎力支持,孫、袁等人建立的關寧防線也成為了後金無法逾越的長城,努爾哈赤最終也因戰鬥中負傷,不治而亡。因此,儘管明朝衰落,但是防禦後金還是處於優勢地位。崇禎三年,皇太極借到蒙古繞過關寧防線,攻陷永平四城,兵臨北京城下。
  • 1635年,此人向崇禎帝獻上一件武器,可以挽救明朝,為何他卻不用
    客觀來說,明的滅亡不是崇禎1個人的「鍋」,畢竟明要與起義軍、清軍作戰。同時國家飽受災難的襲擊,加上明大多數官員不給力,所以三下五除二就把明帝國給整沒了。其實明王朝有3次以上的翻盤機會,不過可惜朱由檢沒能把握住。1630年,清軍溜到了北京城,好在袁崇煥趕跑了敵人。不過狡猾的皇太極卻採用「無間道」的方法讓崇禎斬了名將袁崇煥。
  • 崇禎皇帝自殺後,明朝太子去哪了?
    相信聽到這裡,大家就知道這是一位少了一條胳膊的尼姑,傳說這位斷了一個手臂的尼姑,是明朝滅亡知君崇禎皇帝的長公主。於是很多人們便表示疑惑,居然是公主為什麼淪落到如此地步?崇禎當年因為看到大勢已去,最終決定自殺。在他自殺之前,砍掉了這位公主的右臂,同時他還說了一句話,就是胡為生我家。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就是說你的命不好,為什麼偏偏出生在我的家族當中?
  • 崇禎的明思陵:從最初的妃子墓,變為了最「寒酸」的明朝皇帝陵寢
    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明思陵,在所有「明十三陵」中,無論是大小規模,還是華貴程度,都是最為「寒酸」的,甚至都比不上一些明朝時期地方藩王的陵寢。這其中一個最為主要的原因便是這座墓本來就不是崇禎皇帝本人的,而是他為自己的寵妃田貴妃修建的,崇禎也因此成為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極為罕見的被葬入妃子墓之中的帝王。
  • 明朝有三大營,50萬精銳部隊,崇禎皇帝為何吊死煤山?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於煤山自縊身亡,標誌著大明帝國277年的國運戛然而止,華夏的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轟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近三百年暗無天日的黑暗時期,滿清肆虐三百年,漢家志士血淚斑斑
  • 把崇禎換了,明朝是否有機會起死回生
    小冰河期影響最大的還是農業,糧食減產雖然會影響到人們吃飯的問題,但遠遠不至於讓一個王朝走向末路。當古代的農民吃不起飯,就會走上反抗的道路,明朝立國兩百多年,期間也發生過無數次起義,為何沒什麼大的影響,到了崇禎年間就不行了呢?有人可能會說了「積重難返」!
  • 明朝覆亡在即,吳三桂率大軍駐守山海關一帶,為何沒有及時勤王?
    文/格瓦拉同志崇禎帝非亡國之君,卻當亡國之運,在位16年間宵衣旰食、辛苦支撐,但最終還是沒能挽救國家危亡,而他本人也落得個自縊殉國的結局。其實,在帝國覆亡前夕,崇禎帝只要把吳三桂從山海關調往前線平叛,便極有可能扭轉敗局。那麼問題來了,吳三桂擁有精兵數萬,為何沒有及時入京勤王?一切,還要從李自成率軍入京說起。
  • 明朝歷經276年,出了16位皇帝,最像「聖人」的是他!
    朱由檢縱觀朱由檢一生都非常刻苦好學,在位十七年中,日講經筵從未中斷;能文能武,不近女色,同時,他勤儉節約,不愛遊玩、不愛美食。基本上,明朝歷代皇帝們有的優點,崇禎皇帝都有,而皇帝們有的缺點,崇禎皇帝也都沒有。所以他確實是明朝16位皇帝中最像「聖人」的,不過因為有亡明之過,他終究不能被世俗稱之為「聖君」。崇禎皇帝的人生很悲劇,幼年在東林黨教育下成長,沒能得到帝王傳受,鬧不明白皇權與仕紳之間的關係。明朝的皇帝真正的敵人是仕紳。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南遷?如果學宋朝南遷,大明能延續下去嗎?
    在此我們說明一下明朝的君王為何能夠快速處理宦官之亂?其實宦官的權力無非是建立在帝王的信任之上,不管是魏忠賢還是王振、劉瑾等人,也無非是依附於皇權之上,如果帝王想要有所行動,尤其是一位頗有手段的明君,他們的勢力便會迅速清除。 繼位之後的崇禎皇帝,儘管一副明君之氣象,但奈何前人給的王朝窟窿太大,明王朝內部危機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