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眾遷徙是古代社會的重要歷史特徵。然而史家以往多注意大區域的移民盛況,極少注意到小區域乃至縣級單位的移民情況。文章依據《彭澤縣地名志》所記,運用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在對彭澤移民做充分梳理的前提下,對始遷祖遷入彭澤時間、空間進行簡單分析,並力圖將彭澤縣境置於一個區域社會歷史文化過程的視野當中進行分析。結果得知彭澤移民現象主要發生於明清之後,從臨近省、府、縣遷往彭澤,從北向南、從西向東減少。尤以縣境內移民佔主體,而頻繁的移民推動了彭澤的發展。
關鍵詞:彭澤,移民,原因,影響
關於移民的定義,國內外的工具書和專門著作中的解釋並不完全一致,一般都是指從甲地遷至乙地,尤其指從甲國遷至乙國,並且定居的人或人群。筆者對移民的界定是:具有一定數量,一定距離,在遷入地居住了一定時間的遷移人口。歷史人口遷移是歷史時期區域人地關係演變的最直接的動力。因此,研究移民史,探討移民原因、規律、影響等多要素,對於今日彭澤地區的城市化、可持續發展均具有現實意義。文章試以《彭澤縣地名志》為基礎,對歷史上彭澤縣境內的移民做一分析,還望學界予以斧正。
彭澤縣,位於贛皖兩省交界處,長江下遊南岸,九江市東北角,隸屬於九江市。始建於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因縣西有彭蠡澤,古稱彭蠡。其後一直延續一千多年,為贛北十縣中唯一的一個名稱不變的古縣,可謂歷史悠長,素有「七省扼塞」「贛北大門」之稱。
一、彭澤移民的時間序列
見於《彭澤地名志》的共有北魏、唐、宋等11個朝代,另有4條移民記錄為時間不詳,表1顯示自北魏至建國後(AD386~1984)1598年間彭澤共1957次移民發生的朝代變遷。
總體特徵。圖1顯示自北魏至建國後:北魏至元末明初,此階段移民次數較少,且整體穩定。自明後,移民整體波動較大。雖有明末清初、民國兩個時期稍有下降,但彭澤縣移民整體仍處於上升趨勢,且明、清、建國後是彭澤縣移民最多的三個時期。
二、彭澤移民的區域分布
(一)省區構成
見於《浮梁縣誌》的共有安徽、江蘇、湖北、甘肅、河北12個省份,表2是各省份向彭澤移民河南、四川、湖南、浙江、福建、陝西、山東、的具體次數及各佔比例。
表2、圖2顯示自北魏至建國後,彭澤移民的省際分布區域,共有12個省曾有向彭澤移民。安徽、河南、湖北是彭澤移民來源最多省份。江蘇、浙江、湖南、山東三省份漸趨其後,四川、福建更少之,而陝西、甘肅、河北則最少,只有1次。其中除安徽、湖北、浙江、湖南、福建與江西政區交接,其他省份與江西特別與彭澤則隔甚遠。
圖3、表3顯示自北魏彭澤移民以來自北部、西部為主,南部、東部地區為次。其中安徽、湖北、浙江、湖南、福建與江西政區相鄰的五個省份共發生712次移民,佔到移民的33.4%;若除去縣內移民,則佔到79%。這也符合「拉文斯坦移民法則」中「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離的遷移,長距離的移民一般傾向於遷移到大的工商業中心」的近距離法則。
表3顯示《地名志》中記載外來移民的縣份。共有39個縣向彭澤移民,來源地集中。
(二)省內構成
表4顯示自北魏至建國後,彭澤移民的省內分布區域,共有26個縣曾有向彭澤移民(涵蓋本縣)。縣內、都昌、浮梁是彭澤移民來源最多縣;波陽、湖口、吉安三縣漸趨其後,瑞昌、九江、廬山、潯陽、星子、德安、樂平、豐城、南昌、弋陽、上饒、婺源更少之,興國等縣則只有1次。共發生1233次移民,其中彭澤縣境內移民佔到82.4%,為移民主體。
總體特徵。表4顯示自北魏至建國後,彭澤移民的市際分布區域,共有9個市曾有向彭澤移民。九江、景德鎮、上饒是彭澤移民來源最多市;吉安、南昌、宜春漸趨其後,撫州、新餘、贛州、樟樹則最少,分別只有1次。
《江西通史·明代卷》有:「明代江西的人口流動,不僅僅是「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也應該包括閩粵及鄱陽湖平原特別是贛中丘陵之民填補江西山區。元代江西人口稠密地區主要是在贛北鄱陽湖平原和贛中丘陵地區的南昌、饒州、吉安、臨江、撫州等府,而地處贛南、贛東北、贛西北及東、西邊境的山區,大部分地區仍是人煙稀少。」「戰亂之後贛北九江、南康地區也有類似情況。九江府的瑞昌、德安、湖口、彭澤在洪武、永樂間是一個大移民區,移民多來自南昌和吉安,特別是吉安。」也可由此印證。
三、彭澤移民產生的條件
「早在1938年,赫伯爾(RHerberle)就指出遷移是一系列力量引起的。這些力量包括促使一個人離開一個地方的『推力』和吸引他到另一個地方的『拉力』」。
(一)彭澤移民的拉力
1. 地理位置
彭澤地理位置優越,佔江西北門,控長江、鄱陽湖等天險,陸路、水路都可入贛。北連江淮,東艦金陵,西望湖廣。「地踞險阻,形勝獨擅」、「實為東南各省鎖鑰,不徒扼一省之咽喉。」在以水路為主要交通方式的古代社會,使得彭澤成為長江、鄱陽湖水上重要交通樞紐,為移民提供了交通便利。
2. 自然環境
彭澤地處中亞熱帶的過渡帶,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較足,水資源充沛。優越的自然條件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條件。
3. 生存空間
「明代贛東北的主要山區由於封建政府的封禁政策,農業墾殖未能展開。而大批流民進入紙、瓷等手工業,構成了贛東北明代流民運動的一大特色。」以山地和丘陵地貌為主的彭澤屬鄱陽湖邊緣地區,尚未深度開發,大片可開墾地區可為廣大移民提供了生活空間。
4. 彭澤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
明初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地區的長期拉鋸,給彭澤地區帶來了巨大破壞,人口減少應是必然。但明建立後,至清一直穩定屬於九江府管轄,明末清初的政權更迭也並未於境內發生大的戰事,特別是清朝康乾盛世,全國經濟發展,更為移民彭澤提供了條件。
(二)向彭澤移民的推力
「兩地之間存在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是中國人口遷移的重要『推力』」。《地名志》中所記移民原因不多。古代移民現象多為下層民眾為了逃避天災人禍,維持生存,追求溫飽而自發進行的。近代多為躲避戰禍:如楊梓公社梅樹下村,抗日戰爭時,縣城淪陷,國民黨縣政府於1941年6月,由下彭遷此,由此帶來移民。建國後多為生產原因:如海形公社中的黃泥塔村,1969年時,因為修豐科水庫,移民至此建村。
四、結語
區域經濟發展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人口遷移,分布演化的歷史。在我國歷史上,伴隨著每一次人口大移動而帶來的是文化科學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綜觀彭澤移民歷史,移民因各種因素以各種方式進入彭澤縣境,縣境內居民也發生了頻繁遷移。各地區民眾共同生活勞作於彭澤地區,境內各區域之間及其與鄰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滲透日益頻繁深化,促進了彭澤經濟社會歷史發展。
(一)彭澤移民的時間分布
彭澤縣移民時間最早為北魏時期,至1981年,時間大概跨度達1595年。北魏佔0.05%;唐佔0.5%;宋佔2.5%;宋末元初佔0.3%;元佔2%;元末明初佔0.3%;明朝佔24.3%;明末清初佔3%;清朝佔38%;民國佔11%;建國後佔18%;未知時期佔0.2%。明、清、建國後為三個彭澤移民高峰期。
(二)彭澤移民的空間分布
1. 近鄰性
自北魏至建國後,共有湖口、波陽、都昌、東至、宿松、望江6個交接縣份曾向彭澤移民260次,佔到移民比例的23.3%。縣境內移民1016次,佔到移民比例得47.6%。進入彭澤的民眾多是漸進性、遞進式的短距離移民,很多是從臨近的府、州、縣逐漸遷入的,符合「拉文斯坦移民法則」中的近距離法則。
2. 集聚性
這無疑與遷徙方式、移民心理有關。彭澤縣外來移民集中來自部分地區。以省份論,共有安徽、江蘇、湖北、河南、四川、湖南、浙江、福建、陝西、山東、甘肅、河北12個省份向彭澤移民。且主要在北、東、西三個方向,由北向南、由西向東減少。共有39個縣向彭澤移民,來源地集中。其中安徽、湖北、浙江、湖南、福建與江西政區相鄰的五個省份共發生712次移民,佔到移民的33.4%;若除去縣內移民,則佔到79%。
(三)移民的影響
1. 耕地面積擴大
根據康熙《彭澤縣誌》:「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官名田地、山塘,共二千七百一十四頃,七十五畝九分,歷年增減不一。萬曆十四年(1586年)官名田地、山塘,共三千六百五十五頃、七十七畝。」至「國朝見在官名田地、山塘並新陸洲地,共三千七百三十二頃,陸十七畝七毫。」(卷2《風土誌>)》明至清耕地增加了1000餘頃,耕地的增加且「新陸洲地」的出現,當和移民聚集,需要生存空間關係甚密。
2. 人口增加
元末農民戰爭,朱元璋、陳友諒兩大勢力的角逐,戰火連續燃燒了十多年,鄱陽湖一帶乃至彭澤地區為重要戰場,社會殘破、人口逃亡。康熙《彭澤縣誌》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戶肆仟捌佰叄拾四戶,口二萬零肆佰柒拾」。(卷2《風土誌》)清同治12年《彭澤縣誌》記載:「同治九年(1870年)稽查保甲實戶共計二萬七千二百三十八戶,實丁共四萬九千九百六十三丁」。(卷4《戶口》)479年間增長22404戶,增長29493人。這其中得益於康乾盛世的攤丁入畝政策、農業技術的進步等因素除外,外來移民當也是不可否認原因之一。
3. 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發展
位處贛東北丘陵,遠離鄱陽湖的彭澤地區,雖軍事位置特殊,但明朝之前並未得到朝廷應有的重視,特別是境內山區並未得到開發。藉助移民活動,彭澤與鄰縣、府、省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愈易頻繁,關係日益深化,彭澤打破了原來遠離經濟、政治中心,「山高皇帝遠」的尷尬境地,造就了「青山好處惟彭澤」的山川靈秀、風物宜人之地!
來源:《九江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作者:張敏、肖華忠
編輯:吳泓伶
校對:華麗
責任編輯:黃海紅
選稿:周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