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澤人由來考 ——以《彭澤縣地名志》為基礎

2021-01-10 網易

  

  摘要:民眾遷徙是古代社會的重要歷史特徵。然而史家以往多注意大區域的移民盛況,極少注意到小區域乃至縣級單位的移民情況。文章依據《彭澤縣地名志》所記,運用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在對彭澤移民做充分梳理的前提下,對始遷祖遷入彭澤時間、空間進行簡單分析,並力圖將彭澤縣境置於一個區域社會歷史文化過程的視野當中進行分析。結果得知彭澤移民現象主要發生於明清之後,從臨近省、府、縣遷往彭澤,從北向南、從西向東減少。尤以縣境內移民佔主體,而頻繁的移民推動了彭澤的發展。

  關鍵詞:彭澤,移民,原因,影響

  關於移民的定義,國內外的工具書和專門著作中的解釋並不完全一致,一般都是指從甲地遷至乙地,尤其指從甲國遷至乙國,並且定居的人或人群。筆者對移民的界定是:具有一定數量,一定距離,在遷入地居住了一定時間的遷移人口。歷史人口遷移是歷史時期區域人地關係演變的最直接的動力。因此,研究移民史,探討移民原因、規律、影響等多要素,對於今日彭澤地區的城市化、可持續發展均具有現實意義。文章試以《彭澤縣地名志》為基礎,對歷史上彭澤縣境內的移民做一分析,還望學界予以斧正。

  彭澤縣,位於贛皖兩省交界處,長江下遊南岸,九江市東北角,隸屬於九江市。始建於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因縣西有彭蠡澤,古稱彭蠡。其後一直延續一千多年,為贛北十縣中唯一的一個名稱不變的古縣,可謂歷史悠長,素有「七省扼塞」「贛北大門」之稱。

  一、彭澤移民的時間序列

  見於《彭澤地名志》的共有北魏、唐、宋等11個朝代,另有4條移民記錄為時間不詳,表1顯示自北魏至建國後(AD386~1984)1598年間彭澤共1957次移民發生的朝代變遷。

  

  總體特徵。圖1顯示自北魏至建國後:北魏至元末明初,此階段移民次數較少,且整體穩定。自明後,移民整體波動較大。雖有明末清初、民國兩個時期稍有下降,但彭澤縣移民整體仍處於上升趨勢,且明、清、建國後是彭澤縣移民最多的三個時期。

  二、彭澤移民的區域分布

  (一)省區構成

  見於《浮梁縣誌》的共有安徽、江蘇、湖北、甘肅、河北12個省份,表2是各省份向彭澤移民河南、四川、湖南、浙江、福建、陝西、山東、的具體次數及各佔比例。

  

  表2、圖2顯示自北魏至建國後,彭澤移民的省際分布區域,共有12個省曾有向彭澤移民。安徽、河南、湖北是彭澤移民來源最多省份。江蘇、浙江、湖南、山東三省份漸趨其後,四川、福建更少之,而陝西、甘肅、河北則最少,只有1次。其中除安徽、湖北、浙江、湖南、福建與江西政區交接,其他省份與江西特別與彭澤則隔甚遠。

  

  圖3、表3顯示自北魏彭澤移民以來自北部、西部為主,南部、東部地區為次。其中安徽、湖北、浙江、湖南、福建與江西政區相鄰的五個省份共發生712次移民,佔到移民的33.4%;若除去縣內移民,則佔到79%。這也符合「拉文斯坦移民法則」中「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離的遷移,長距離的移民一般傾向於遷移到大的工商業中心」的近距離法則。

  

  

  表3顯示《地名志》中記載外來移民的縣份。共有39個縣向彭澤移民,來源地集中。

  (二)省內構成

  表4顯示自北魏至建國後,彭澤移民的省內分布區域,共有26個縣曾有向彭澤移民(涵蓋本縣)。縣內、都昌、浮梁是彭澤移民來源最多縣;波陽、湖口、吉安三縣漸趨其後,瑞昌、九江、廬山、潯陽、星子、德安、樂平、豐城、南昌、弋陽、上饒、婺源更少之,興國等縣則只有1次。共發生1233次移民,其中彭澤縣境內移民佔到82.4%,為移民主體。

  總體特徵。表4顯示自北魏至建國後,彭澤移民的市際分布區域,共有9個市曾有向彭澤移民。九江、景德鎮、上饒是彭澤移民來源最多市;吉安、南昌、宜春漸趨其後,撫州、新餘、贛州、樟樹則最少,分別只有1次。

  

  《江西通史·明代卷》有:「明代江西的人口流動,不僅僅是「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也應該包括閩粵及鄱陽湖平原特別是贛中丘陵之民填補江西山區。元代江西人口稠密地區主要是在贛北鄱陽湖平原和贛中丘陵地區的南昌、饒州、吉安、臨江、撫州等府,而地處贛南、贛東北、贛西北及東、西邊境的山區,大部分地區仍是人煙稀少。」「戰亂之後贛北九江、南康地區也有類似情況。九江府的瑞昌、德安、湖口、彭澤在洪武、永樂間是一個大移民區,移民多來自南昌和吉安,特別是吉安。」也可由此印證。

  三、彭澤移民產生的條件

  「早在1938年,赫伯爾(RHerberle)就指出遷移是一系列力量引起的。這些力量包括促使一個人離開一個地方的『推力』和吸引他到另一個地方的『拉力』」。

  (一)彭澤移民的拉力

  1. 地理位置

  彭澤地理位置優越,佔江西北門,控長江、鄱陽湖等天險,陸路、水路都可入贛。北連江淮,東艦金陵,西望湖廣。「地踞險阻,形勝獨擅」、「實為東南各省鎖鑰,不徒扼一省之咽喉。」在以水路為主要交通方式的古代社會,使得彭澤成為長江、鄱陽湖水上重要交通樞紐,為移民提供了交通便利。

  2. 自然環境

  彭澤地處中亞熱帶的過渡帶,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較足,水資源充沛。優越的自然條件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條件。

  3. 生存空間

  「明代贛東北的主要山區由於封建政府的封禁政策,農業墾殖未能展開。而大批流民進入紙、瓷等手工業,構成了贛東北明代流民運動的一大特色。」以山地和丘陵地貌為主的彭澤屬鄱陽湖邊緣地區,尚未深度開發,大片可開墾地區可為廣大移民提供了生活空間。

  4. 彭澤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

  明初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地區的長期拉鋸,給彭澤地區帶來了巨大破壞,人口減少應是必然。但明建立後,至清一直穩定屬於九江府管轄,明末清初的政權更迭也並未於境內發生大的戰事,特別是清朝康乾盛世,全國經濟發展,更為移民彭澤提供了條件。

  (二)向彭澤移民的推力

  「兩地之間存在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是中國人口遷移的重要『推力』」。《地名志》中所記移民原因不多。古代移民現象多為下層民眾為了逃避天災人禍,維持生存,追求溫飽而自發進行的。近代多為躲避戰禍:如楊梓公社梅樹下村,抗日戰爭時,縣城淪陷,國民黨縣政府於1941年6月,由下彭遷此,由此帶來移民。建國後多為生產原因:如海形公社中的黃泥塔村,1969年時,因為修豐科水庫,移民至此建村。

  四、結語

  區域經濟發展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人口遷移,分布演化的歷史。在我國歷史上,伴隨著每一次人口大移動而帶來的是文化科學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綜觀彭澤移民歷史,移民因各種因素以各種方式進入彭澤縣境,縣境內居民也發生了頻繁遷移。各地區民眾共同生活勞作於彭澤地區,境內各區域之間及其與鄰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滲透日益頻繁深化,促進了彭澤經濟社會歷史發展。

  (一)彭澤移民的時間分布

  彭澤縣移民時間最早為北魏時期,至1981年,時間大概跨度達1595年。北魏佔0.05%;唐佔0.5%;宋佔2.5%;宋末元初佔0.3%;元佔2%;元末明初佔0.3%;明朝佔24.3%;明末清初佔3%;清朝佔38%;民國佔11%;建國後佔18%;未知時期佔0.2%。明、清、建國後為三個彭澤移民高峰期。

  (二)彭澤移民的空間分布

  1. 近鄰性

  自北魏至建國後,共有湖口、波陽、都昌、東至、宿松、望江6個交接縣份曾向彭澤移民260次,佔到移民比例的23.3%。縣境內移民1016次,佔到移民比例得47.6%。進入彭澤的民眾多是漸進性、遞進式的短距離移民,很多是從臨近的府、州、縣逐漸遷入的,符合「拉文斯坦移民法則」中的近距離法則。

  2. 集聚性

  這無疑與遷徙方式、移民心理有關。彭澤縣外來移民集中來自部分地區。以省份論,共有安徽、江蘇、湖北、河南、四川、湖南、浙江、福建、陝西、山東、甘肅、河北12個省份向彭澤移民。且主要在北、東、西三個方向,由北向南、由西向東減少。共有39個縣向彭澤移民,來源地集中。其中安徽、湖北、浙江、湖南、福建與江西政區相鄰的五個省份共發生712次移民,佔到移民的33.4%;若除去縣內移民,則佔到79%。

  (三)移民的影響

  1. 耕地面積擴大

  根據康熙《彭澤縣誌》:「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官名田地、山塘,共二千七百一十四頃,七十五畝九分,歷年增減不一。萬曆十四年(1586年)官名田地、山塘,共三千六百五十五頃、七十七畝。」至「國朝見在官名田地、山塘並新陸洲地,共三千七百三十二頃,陸十七畝七毫。」(卷2《風土誌>)》明至清耕地增加了1000餘頃,耕地的增加且「新陸洲地」的出現,當和移民聚集,需要生存空間關係甚密。

  2. 人口增加

  元末農民戰爭,朱元璋、陳友諒兩大勢力的角逐,戰火連續燃燒了十多年,鄱陽湖一帶乃至彭澤地區為重要戰場,社會殘破、人口逃亡。康熙《彭澤縣誌》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戶肆仟捌佰叄拾四戶,口二萬零肆佰柒拾」。(卷2《風土誌》)清同治12年《彭澤縣誌》記載:「同治九年(1870年)稽查保甲實戶共計二萬七千二百三十八戶,實丁共四萬九千九百六十三丁」。(卷4《戶口》)479年間增長22404戶,增長29493人。這其中得益於康乾盛世的攤丁入畝政策、農業技術的進步等因素除外,外來移民當也是不可否認原因之一。

  3. 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發展

  位處贛東北丘陵,遠離鄱陽湖的彭澤地區,雖軍事位置特殊,但明朝之前並未得到朝廷應有的重視,特別是境內山區並未得到開發。藉助移民活動,彭澤與鄰縣、府、省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愈易頻繁,關係日益深化,彭澤打破了原來遠離經濟、政治中心,「山高皇帝遠」的尷尬境地,造就了「青山好處惟彭澤」的山川靈秀、風物宜人之地!

  來源:《九江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作者:張敏、肖華忠

  編輯:吳泓伶

  校對:華麗

  責任編輯:黃海紅

  選稿:周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彭澤縣各鄉鎮的由來和傳說,太齊全了.
    唐高祖武德四年,安撫使李大亮,選彭澤境內的高山,以浩山為最,故在山南的黃土嶺,也就是今黃嶺的舊縣街,築城設置浩州。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在彭澤縣仍堅持革命活動的共產黨人,秘密建立黨組織。隨著革命形勢的不斷發展,黨的基層組織逐漸增多,1 934年4月成立了中共彭澤縣委,陳開運任書記,李庚慶任副書記,縣委會設在浩山喬亭五龍庵。
  • 彭澤聯盛快樂城,盛大來襲
    2020年11月7日,「彭澤聯盛快樂城」項目籤約儀式於彭澤龍騰國際假日酒店隆重舉行。彭澤縣縣政協副主席、住建局局長陳典,縣住建局副局長錢永富,縣公安局副局長陳義,縣商務局副局長尹大壯,縣市監局註冊局局長鍾軍等縣政府領導。
  • 彭澤上榜了!全國第一!身為彭澤人你竟然還不知道?
    「早上無碳健身,晚上悠閒逛街,出門不堵車,街上風景好,逛到哪裡都能買到好吃的」,是揚州人一天生活的真實寫照。第三名杭州      海口被譽為環境最好的城市,一年365天,有311天空氣品質為優。這裡有著迷人的熱帶風光、椰風海韻,生活在這裡每天都能享受到海岸的風光旖旎。
  • 彭澤農村人居環境「變形記」
    藍天如幕、綠草為席、長江若帶...沿著蜿蜒的小路,漫步在彭澤縣長江溼地公園一帶,獨特的長江自然風光,絢麗多姿的生態神韻,讓人流連忘返……如今的彭澤,隨處可見一幅城水相融、人水相親、山水相融的畫面。近年來,彭澤縣委、縣政府以「創建生態彭澤,共建美麗家園」為目標,以「美麗宜居示範縣」創建為抓手,把新農村建設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加快脫貧攻堅步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把彭澤當大「景區」打造,項目當「景點」打造,道路當「景觀」打造,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組合拳」,昔日「髒亂差」的農村,上演了一幕幕華麗轉身的「變形記」。
  • 無錫地名的由來是什麼?
    無錫,一個謎一般的地名,總在「無錫」與「有錫」之間徘徊。無錫的地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據有關史料記載,無錫地名最早來源於楚國春申君黃歇所說「立無錫塘,治無錫湖」。而作為西漢會稽郡26個縣中之一的無錫縣,正式出現是在東漢班固、班昭所著《漢書·地理志》。後世關於無錫建縣歷史。歷代無錫縣誌所記都以《漢書·地理志》為標準,官方明確記載為西漢高祖五年始置無錫縣。關於無錫地名的由來,現在能見的最為清晰的記載來自唐朝茶聖陸羽的《惠山寺記》。
  • 北京市各市轄區地名由來
    通州區:西漢初始設路縣,東漢以潞水名更名潞縣,金天德三年(1151)於潞縣治設通州,明洪武初年撤潞縣入通州,1913年改為通縣,1997年設區;據《元史·地理志》:取漕運通濟之義東城區:1952年北京市第一、第三區分別更名為東單區、東四區,1958年兩區合併為東城區,據《
  • 江西同意彭澤工業園調區
    》(簡稱《同意函》),同意彭澤工業園區將長江岸線1公裡範圍內的面積調整到1公裡範圍外。  根據《同意函》,彭澤工業園區原規劃核准面積1380.66公頃保持不變,此次調區將現四至範圍內長江岸線527.18公頃用地進行調整。
  • 江西彭澤:動物「闖禍」 保險來補
    6月18日對於江西彭澤縣黃花鎮光輝村村民李小娥來說是開心的一天。這天,江西桃紅嶺梅花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工作人員來到她家,將動物「闖禍」造成油菜受損的2000元補償金交到她手中。
  • 彭澤:打造長江生態溼地公園 助力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
    本臺訊(九江廣電全媒體 彭澤臺 王嘉寧 周驕)彭澤縣把生態治理與景觀建設有機結合,全力推進長江最美岸線全域治理,因地制宜打造臨江溼地公園,助力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
  •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松山區: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始設赤峰縣,1983年赤峰縣析置赤峰市郊區,1993年改現名,因松山公園得名阿魯科爾沁旗:後金天聰八年(1634)設阿魯科爾沁左右翼二旗,崇德元年(1636)合為阿魯科爾沁旗,以阿魯科爾沁部為名,意為北部帶弓箭的人;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
  • 彭澤聯盛快樂城|在家致富,鋪鋪生財路
    留下來吧,家鄉的發展早已顛覆。曾經向世界奔跑,如今為彭澤自豪,看過世界的人最想回家,家鄉很美,不必遠行。家鄉不再是以前滿口的退路,而是你新的美好致富路。回家吧,不必功成名就,不必衣錦還鄉,大美彭澤自有出路,要想致富首選快樂城鋪。家在彭澤,買全縣主場快樂城商鋪,讓家不遠,讓幸福更近。
  • 走近江西彭澤,解密長江要塞馬當炮臺
    馬當炮臺位於江西九江彭澤縣馬當鎮東北1.5公裡,長江南岸馬當山上。該處江面狹窄,水流湍急,地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據《彭澤縣誌》記載:「此山,山形似馬,橫枕大江,迴風撼浪,舟船險阻」,山之南麓有馬當鎮,故名。
  • 原創︱一些銀江地名的由來
    一些銀江地名的由來
  • 彭澤某商家被曝漢堡麵包現奇怪"黑點"!12315介入調查
    2月3日,市民扶女士向彭澤熱線網反映稱,她當天中午在美團外賣上點了一份溫迪士(彭澤縣廣場店)的外賣,可是還沒等她吃兩口卻發現漢堡竟然是「發黴」的,仔細一看一塊麵包皮上竟然有五六個這樣的黑點!這頓時讓扶女士沒了胃口。
  • 齊魯地名密碼,好客山東歡迎您,山東省各縣級地名由來
    》:戰國時立村,因處丘陵、平原交接處,故稱晝,人少聚居稱晝邨,又因字音轉為晝屯;北宋祥符年間村字出現,又由於書寫方便,演變為周村桓臺縣:元太宗時長山縣析置新城縣,1913年改耏水縣,次年改現名,以境內有齊桓公戲馬臺(驛馬臺、戲馬臺)遺址得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地有桓臺得名,原名驛臺,桓為古代亭郵用以表識的柱子
  • 楊鈺瑩:深入彭澤縣金黃村田間地頭,一邊採菊花一邊清唱茶山情歌
    九江彭澤發布 2020年12月8號上午11:19 ,發布消息:【江西籍明星楊鈺瑩 李泊文來彭澤啦!】與此同時,九江彭澤發布還發布了一則時長達1:05秒的短視頻,在該視頻中楊鈺瑩跟隨江蘇衛視《從長江的盡頭回家》 攝製組來到老家江西取景拍攝,快來圍觀品嘗黃嶺菊花茶、捕撈鄱陽湖清水大閘蟹,領略一下九江彭澤的大美風光和濃厚的地域文化吧。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赴西海和彭澤採訪
    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一行在結束武寧的採訪後,一路馬不停蹄,趕往廬山西海和彭澤兩地在現場,採訪團記者們與桃花水母為伴乘船泛舟,參觀滄海一樹、亞洲第一土壩柘林大壩,國家滑水訓練基地,西海之心島,感受九江生態旅遊
  • 一江碧水映古州——彭澤沿江開放開發迎來發展春天掠影
    彭澤沿江開放開發已經迎來大發展的春天……  天時地利佔領先機  彭澤縣擁有得天獨厚的長江岸線資源,岸線綿延46.5公裡,多為深水良港,5000噸以上的船可以隨時靠岸,即使在枯水期,3000噸以上貨輪仍可以靠岸。同時,岸線腹地廣闊平坦,可利用空間巨大,可謂是「黃金水道」中的「黃金岸線」。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高雄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後來乾隆時期修志,其中記載:「小店子橋,俗稱橋子頭」,便以「橋子頭」取代原來「小店子街」的稱呼。  10、燕巢  今燕巢內東燕、西燕二村舊稱為「援巢中」,安招村為「援巢右」,是明鄭時期援剿中鎮與右鎮屯田舊址,故原名「援剿」。燕巢為「援剿」之諧音字。日據時期,日人因同音異義,乃改「援剿」為「燕巢」,沿用至今。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永和市志,民75)  4、中和  「中和」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此地的原來名稱「漳和」的臺語音與「中和」近似,所以命名此地為「中和」;另一種說法是指,「中和」這個地名是從此地境內的「中坑」、「漳和」兩個聚落名稱中各取一個字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