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國黃牛」牛起來——我國肉牛品種40年保育發展記

2020-12-14 崇信發布

寒冷的冬季讓人們更想親近溫補的食物。2020年12月,中國「牛界」的一場盛會——首屆「中國牛·優質牛肉品鑑大會」在北京召開。從全國各地赴會而來的牛肉產品濟濟一堂,它們肉色鮮紅、細嫩多汁、風味清香,在展臺上一爭高下,讓現場食客大飽口福。

即將到來的2021年,是中國農曆「牛」年。在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中,牛是勤勞和奮進的代名詞。千百年的馴化和選擇,讓我國遼闊的土地上留下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幾十個優良品種,魯西牛、晉南牛、秦川牛……在世界上,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黃牛」。

由下田耕作轉向提供肉品,改革開放後,中國黃牛的使命有了新的變化。然而面對國外成熟肉牛品種的衝擊,黃牛轉型發展的艱難可想而知。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種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良品種。40多年來,相關企業、科研單位、政府機構披荊斬棘,朝著市場需求、運用科學方法,積極開展我國黃牛品種保護、選育和利用工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現代種業強國不懈努力,讓中國黃牛「牛」了起來。

政企攜手 搶救中國黃牛多樣基因

1979年,我國放寬肉牛屠宰政策,並於兩年後實行牛肉自由購銷。從前作為役畜的黃牛搖身一變,成為高營養的優質肉類代表,走上人們的餐桌。據統計,我國牛肉人均消費從1980年的0.3kg增加到2000年的4kg,再到2019年的5.95kg,已是世界牛肉第二大消費國、第一大進口國,也是需求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為了讓黃牛多產肉、快產肉,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大批進口外國牛種,期待快速改良我國本土黃牛生產性狀。

但由於缺乏長遠的規劃和科學的管理,從國外引種雜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黃牛的退化。有些寶貴的地方品種已然滅絕或瀕臨滅絕,像是蕩腳牛、蒙山牛、舟山牛;還有些已經陷入「引進—退化—再引進」的怪圈,不僅每年需要花費大量外匯在國外購買種公牛活體或凍精,還造成了不可小覷的「雜交汙染」,對中國黃牛豐富多樣的基因是極大的破壞。

中國黃牛品種資源是保障國家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無價之寶」。保護中國黃牛的多樣基因刻不容緩。

生長在山東北部的「渤海黑牛」,因遍身黑色而得名,高聳的牛背和健壯的臀腿使它們有「抓地虎」的美譽。然而進入21世紀,渤海黑牛數量銳減,2001年存欄量僅為6萬頭。山東無棣縣車王鎮的楊佔崗是一家肉牛屠宰加工廠的老闆。那時他就發現,廠裡屠宰的牛全部是西門塔爾等國外品種的雜交牛。難道小時候常見的黑牛已經「滅絕」了?

帶著這樣的疑問,楊佔崗去周邊農戶和其他屠宰場打聽情況。得到的結果讓他倒吸一口涼氣:本地黑牛隻零散地分布在少數農戶家裡,因為長得慢、產肉少而賣不出去;與此同時,大部分屠宰場全是國外品種。這樣下去,我們的黑牛遲早被國外品種「吃」了!

從此,保護渤海黑牛成了楊佔崗最重要的事情。挨家挨戶打聽、東奔西走牽牛,才勉強湊夠了100多頭核心群體,成立起渤海黑牛保護基地。楊佔崗把每頭牛的來源都記錄得清清楚楚,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族譜」。在中國農科院、山東省農科院等單位的幫助下,他們利用活取胚胎和凍精技術,定位了影響渤海黑牛生長的一系列控制基因,按圖索驥般探索選育新的品種。

好多個萬家燈火的除夕,楊佔崗都是在基地和牛一起度過。2019年的一天,基地的第一頭種公牛去世,楊佔崗流淚了。這頭種公牛已經11歲了,它的子孫一籮筐,冷庫中還保存著不少凍精,給未來的選育留下了火種。從圖像上來看,這頭種公牛眼神透亮,像是在凝望遠方;鼻子中還套著繩環,那是作為耕牛留下的標誌;背部的肌肉高高隆起,是出產高品質牛肉的關鍵部位。

如今,楊佔崗的華興畜牧公司已經成為國家級渤海黑牛保種場,還是省市縣相關部門開展渤海黑牛研究的「大本營」。不僅保種,楊佔崗公司在十幾年的發展中,逐漸建立起了從飼料生產、屠宰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條,目前已經開發出渤海黑牛牛肉乾等系列產品。如今,保種場內渤海黑牛核心種群已經達到了600多頭,還帶動周邊農戶養殖1000多頭。華興公司「一邊育種、一邊開發」,肩負起了黃牛地方良種保育的重任。

在地方品種瀕危的迫切形勢下,國家各級相關部門接連努力,採取積極政策促進中國黃牛的保護工作。1998年,原農業部出臺《加強全國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意見》,實施《全國畜禽良種工程建設規劃》,建立了第一批肉牛資源保護場;2008年,國家確定第一批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保護區和保種場,肉牛共有15個。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意見》,提出堅持「保護優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原則,從收集、保護、鑑定、利用多方面,部署推進中國黃牛遺傳資源的保護工作。

實踐證明,政府企業攜手,通過政策支持加全產業鏈開發,是一條保護地方黃牛的可行之策。在湖北枝江市,相關部門在仙女鎮建立夷陵牛保種場,由豐聯佳沃公司負責對夷陵牛的資源保護和產品開發。如今,豐聯佳沃公司建設的「牛郎山牛業小鎮」綜合體項目正如火如荼進行,2019年有7家「牛郎山」農場餐廳、連鎖麵館接連開業,夷陵牛產業發展推動夷陵牛數量越來越多;河南郟縣在2008年建立「郟縣紅牛」基因庫,2018年又專門成立「紅牛產業辦公室」,由縣委書記任總指揮,與全縣紅牛保種場組成聯盟單位,舉全縣之力推動郟縣紅牛保護開發;甘肅崇信縣探索「窯洞養牛」,將廢棄的窯洞整理成養牛場,並對農戶制定改造窯洞和養牛補助政策,目前,「平涼紅牛」已經開發出六大系列、100多種產品,銷往國內20多個城市,依託公司和農戶,有力地保護了平涼紅牛種質資源。

科技創新 賦予中國黃牛新鮮血液

國外食用牛肉由來已久,品種選育體系也已較為完善;而我國將牛肉作為主要食用肉類還不到40年,和國外育種水平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人們逐漸意識到,通過科學的選育讓黃牛「揚長補短」,才能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更好地保護中國黃牛。

不斷優化中國黃牛性狀成了幾代育種人魂牽夢縈的事。為了擺脫種牛依賴國外進口的局面,追趕世界先進育種水平,20世紀70年代,中國良種黃牛委員會成立。圍繞「點上保種、面上改良」的八字方針,眾多科研單位和攻關團隊聚焦中國黃牛,開展了大量工作。

選育、再選育,這是一條漫長但必須要走的路。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的肉牛育種工作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如今,牛遺傳育種創新團隊「掌門人」李俊雅接過陳幼春、許尚忠等老一輩育種家手中的接力棒,接續開展工作。這一站,他們來到了甘肅,瞄準了「平涼紅牛」這個類群。

研究顯示,平涼紅牛具有生產高品質牛肉的潛力,通過科學選擇培育,完全有可能在較短時間內成為中國特有的優良肉牛品種。中國農科院「西部肉牛種質創新基地」就建在平涼市白水鎮打虎村。這是全國兩大肉牛種質創新基地之一,是平涼紅牛新類群選育的平臺。

巍巍黃土,溝壑縱橫。環境的閉塞在一定程度上讓平涼紅牛的純正基因得以保留,但也給育種工作帶來挑戰。2020年國內新冠肺炎新增基本清零的5月份,李俊雅就帶領團隊早早開始了牛群的組建工作。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坐著縣城租來的車,研二學生張亞朋和夥伴們一路找尋紅牛。在黃淮海平原長大的張亞朋,從未經歷過上塬前的那「山路十八彎」。「有的拐彎只有45度,而且是一個接著一個。」他用手指畫了一個角,「短短3個月,我已經跑遍了平涼的各個縣區。今年的第一場雪,就是在10月份的莊浪縣見到的」。

好不容易來到村裡,忙碌的工作才剛剛開始。為了挑選具有好性狀、沒有疾病的紅牛,張亞朋需要通過外觀判斷:寬高是否達標,體重是否適合,背部、後驅是否結實。接著,他要抽取牛的血樣,拿回實驗室進行基因分析。生長速度、產肉性能、抗病能力……需要檢測接近100個和生長發育、屠宰性狀、肉品質相關的基因,才能確定是不是具有培育潛力。「中午在農民家吃完烤土豆,再忙一陣就準備返回了。山裡天黑的特別快,不只我們,當地司機也怕走山上的夜路。」張亞朋說。

「平涼基地的目標就是採用現代生物技術固化優良基因,力爭10年內培育出新品種。同時,我們建立遺傳評估系統、數據收集系統和性能測定站,完善肉牛品種的基礎資料庫,實現技術共享,推進聯合育種。」李俊雅說。除了平涼基地,近三年來,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組織了兩次全國種公牛拍賣會,成立肉用西門塔爾牛育種聯合會和育種公司,加速了我國肉用「華西牛」的培育進程,一步一個腳印地為我國肉牛品種改良努力著。

據悉,像肉牛這樣大型動物的新品種選育周期一般為28至35年,在我國科學家一代一代的奮鬥中,這艱辛而漫長的歷程已然有了曙光。在一片空白之上,我國已經審定數個自主培育的肉牛新品種:2007年,河南泌陽縣誕生了我國第一個培育品種「夏南牛」,它是祁興磊團隊用21年時間以法國夏洛來牛和本地南陽牛雜交選育而成;歷經40年,遼寧畜牧人對本地黃牛進行雜交,育成第一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遼育白牛」;經過兩代人的接續努力,女碩士呂愛輝帶領吉林延邊畜牧開發集團培育出本地延邊牛和法國利木贊牛的培育品種「延黃牛」……這些新品種大多具有引進品種產肉快、出肉率高的特點,同時又保留了地方品種抗病性強、肉質好的優點,極大豐富了中國黃牛大家族。

2018年,農業農村部新一輪機構改革組建種業管理司,全面統籌農作物、畜禽和微生物種業發展,標誌著現代種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種業自主創新邁出新步伐。品種創新永不止步。2008年以來,我國實施肉牛遺傳改良計劃,加快肉牛主導品種的選育進程;2019年,又啟動了國家畜禽良種聯合攻關,聚焦肉牛等5大品種,瞄準核心關鍵技術和良種選育衝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肉牛育種體系正逐步建立。當前,我國已形成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引進品種三方共存的新格局,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東北、西北、西南、中原等幾大優質肉牛優勢生產區,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市場道路 擦亮中國黃牛優質品牌

當前,牛肉已成為小康人民「菜籃子」裡的重要食材。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吃牛肉時在想什麼?或許是口感、味道、營養,也或許是產地、品牌、文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追求高品質的消費,隨口而出的不僅是電子產品、服裝品牌,還有諸如龍井綠茶、贛南臍橙,鹽池灘羊、盱眙龍蝦這些優質的農產品區域品牌。

但說到牛肉,不少人對國外品牌如數家珍,但提到國產品牌卻一時語塞。實際情況是,我國許多黃牛品種具備生產高品質牛肉的能力,並且產品在國內市場流通多年。但有廠商發現,只有將自家產品掛上「日本神戶和牛」或「澳洲雪花牛肉」的名頭,才能博得更多消費者的眼球。此外,我國現有牛肉的分級標準多是在借鑑發達國家,沒有很好地體現我國消費習慣和市場需求,特別是高品質牛肉的分級一直參照日本的標準。品牌不響成了中國黃牛發展的一大阻礙。

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高品質牛肉的消費需求,把品種資源轉化成產業經濟優勢,是中國黃牛的新命題。

我國南方肉牛主推品種「雲嶺牛」,是雲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院長黃必志和前輩們付出30多年的心血,由引進品種與本地雲南黃牛「三元雜交」而成。雲嶺牛不僅十分適合在我國南方氣候環境中生長,而且70%的個體胴體評級能達到日本神戶和牛A3標準以上,經濟效益潛力巨大。

為了加快雲嶺牛的生產推廣,2013年,雲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和30多家企業自發聯合成立了「雲南肉牛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由研究院負責技術研發,生產種牛、凍精;由企業承擔擴繁、二級平臺建設和技術成果轉化,以及牛肉屠宰加工與產品研發銷售。經過七年的努力,目前研究院每年可提供特一級公牛300多頭,凍精達100萬劑,在昆明、楚雄、德宏、普洱等8個州(市)建立起擴繁群和改良點。

據悉,雲嶺牛的市場均價每公斤已經達到了120元,最頂級的A6級雪花牛肉每公斤最高可賣到6800元,與日本神戶和牛不分伯仲。「不只要養殖,我們還要做精深加工;不只要將牛肉賣到大城市,我們還要在國際市場上打響品牌,讓世界消費者都能吃到中國雲嶺牛肉。」聯盟成員、普洱金孔雀綠色牧業公司總經理刀光富信心滿滿。

2016年5月,時任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餘欣榮到雲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考察雲嶺牛的養殖利用情況時指出,雲嶺牛的誕生填補了我國南方沒有生產高品質牛肉專門化品種的空白,打破了依賴「日本和牛」的技術壁壘。他強調今後應注重消費者群體定位,加強品牌建設,進一步提高雲嶺牛的產品競爭力。

中國黃牛必須經得起市場的檢驗和評判。在市場的呼喚中,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首屆「中國牛·優質牛肉品鑑大會」拉開帷幕。本次大會朝著「興民族品牌,豐百姓餐桌」的方向,吸引了來自13個省22個品種(類群)參賽報名。來自全國的消費者和專家對生鮮肉和涮制類、煎烤類牛肉進行現場品鑑評分,評分的標準全部按照國內消費者的喜好。農業農村部總畜牧師馬有祥表示,本次大會聚焦我國地方牛種資源,挖潛力、明方向、樹品牌,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肉牛種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動體現。

最終,晉南牛、渤海黑牛、魯西牛、郟縣紅牛、夷陵牛、文山牛、雲嶺牛、新疆褐牛等八個品種被授予「高品質牛肉生產推介品種」榮譽證書,他們還分別贏得綜合評價優勝獎、最具特色獎、最具效益獎、最具觀感獎、最具風味獎等多個獎項,平涼紅牛獲得品質特別獎和最具風味獎。「舉辦本次大會提高了消費者對我國高品質牛肉的認知,將促進我國肉牛品種資源的挖掘利用,加快建立中國黃牛自主品牌,對拉動地方肉牛產業發展提振了信心、指出了方向。」大會主辦方國家畜牧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秦玉昌表示。

從吃不上肉到吃上肉、再到吃好肉,中國自主肉牛品種和品牌從人們的呼喚中發展、壯大,讓中國牛肉用中國牛種,逐步實現牧者富、工者精、食者健。當前我國即將開啟「十四五」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畜禽種業發展也進入了自主創新引領,由數量型向質量型增長轉變、從跟跑向並跑、領跑邁進的新階段。育種人的努力,企業家的付出,消費者的青睞,極大提振了民族種業信心,豐富了百姓餐桌,讓中國黃牛的故事在世界上高聲傳揚!

來源:微觀三農

審核:縣融媒體中心/戴鵬飛

編輯:縣融媒體中心/關惠文

相關焦點

  • 「中國黃牛」牛起來——我國肉牛品種40年保育發展記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種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良品種。40多年來,相關企業、科研單位、政府機構披荊斬棘,朝著市場需求、運用科學方法,積極開展我國黃牛品種保護、選育和利用工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現代種業強國不懈努力,讓中國黃牛「牛」了起來。
  • 肉牛的品種有哪些,著名肉牛品種
    點擊標題下「反芻動物」可快速關注 〖反芻動物〗致力於關注和分享反芻動物全產業鏈信息技術資訊。 信息助力發展、科技引領升級!
  • 我國的五大黃牛品種:草原牛、秦川牛,晉南牛,南陽牛,延邊黃牛
    我國有最著名的五大黃牛品種:草原牛、秦川牛,晉南牛,南陽黃牛,延邊黃牛。但是五大黃牛品種存欄急劇下降,現在來說純種很少,更多是被雜交了,而且是盲目的雜交,實際上這些牛經過了選種、選育生產出一些高端的牛肉是有基礎的,本身就具備日本和牛和韓國韓牛的生產高端牛肉(花紋肉和雪花肉)的基因。將來中國肉類市場會分三個部分,一個部分的定位就是雪花牛肉,例如中國的黃牛,尤其五大品種黃牛,加上的山地小黃牛,再加上日本和牛的雜交肉。
  • 湖北肉牛養殖如何「牛」起來
    我國是牛肉消費大國,但產能嚴重不足,產品主要依靠進口。我省山地面積廣闊,秸稈等飼草資源豐富,地方牛品種達到7個,養殖草食動物自然條件優越,曾經是肉牛養殖大省。省農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熊義柏建議,採取相應措施,加快發展肉牛養殖。
  • 貴州黃牛要做「中國的和牛」
    9月6日,記者從全省肉牛產業發展現場推進會上獲悉,我省將把貴州黃牛打造成「中國的和牛」,建設富有貴州特色的全國優質牛肉供應基地。 日本和牛,是世界公認的良種肉牛。貴州養殖肉牛同樣歷史悠久,擁有關嶺黃牛、思南黃牛、黎平黃牛、威寧黃牛和務川黑牛等一批優質地方品種。
  • 夷陵雪花牛獲得兩項大獎 專家建言:讓湖北肉牛養殖「牛」起來
    湖北日報訊 (記者劉勝、通訊員謝毅)12月2日,由國家畜牧科技創新聯盟主辦的首屆中國牛·優質牛肉品鑑大會在北京召開。我省夷陵雪花牛獲得最具特色獎、最具效益獎兩項大獎。消費者現場滿意度很高,農業農村部相關專家評委表示,部分指標已超過了日本雪花牛肉。
  • 中國「牛」品種 豐富「牛」味道——首屆中國牛·優質牛肉品鑑大會...
    據統計,2018年我國牛肉產量為644.1萬噸,較2017年增加9.4萬噸,同比增長1.5%。2019年屠宰肉牛頭數約3000萬頭,淨肉產量約660萬噸。牛肉消費持續增加,牛肉已成為百姓「菜籃子」不可或缺的食材。我國肉牛遺傳資源豐富,並在中華農耕文明發展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隨著生產力發展,我國本地肉牛群體由役用逐步轉向肉用。
  • 養殖肉牛選什麼品種的牛最好呢?5大名牛供你參考
    1、海福特肉牛海福特牛產於英國英格蘭南部的赫裡福德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早熟中小型肉牛品種。我國早在1913年曾有引入,1965年後又陸續從英國引進。海福特牛性情溫馴,比較合群,繁殖力較高。小母牛6月齡就開始發情,育成母牛18—90月齡,體重600kg開始配種。2、安格斯肉牛安格斯肉牛是英國古老的肉用品種之一,原產於蘇格蘭北部的阿百丁,金卡和安格斯郡,1892年即通過良種登記,確立安格斯肉牛為良種肉用品種。
  • 貴州放大招:要把貴州黃牛打造成「中國和牛」!
    9月6日,記者從全省肉牛產業發展現場推進會上獲悉,我省將把「貴州黃牛」打造成「中國和牛」,建設富有貴州特色的全國優質牛肉供應基地。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劉捷貴州黃牛品質如何,小夥伴們一定有所耳聞。日本和牛,又稱「雪花肉」,其肉大理石花紋明顯,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品質最優秀的良種肉牛,在日本被視為「國寶」,在西歐市場價格極其昂貴。所以,以後能夠吃上咱貴州本地產的「中國和牛」了!我省肉牛產業的產值較大、發展穩定、帶動性強,是全省生態畜牧業重點發展的四大產業之一。
  • 養肉牛哪個品種好?強烈推薦這4大品種!
    目前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正旺,中國肉牛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明顯增強,我國高檔的肥牛肉在歐盟、美國、如本、俄羅斯和中東國家十分暢銷,市場潛力大。但近年來,農戶養牛規模也有所下降,但市場對牛肉的需求量仍在增加。1.西門塔爾牛西門塔爾牛原產於瑞士西部的阿爾卑斯山區,主要產地為西門塔爾平原和薩能平原。
  • 夷陵牛成中國黃牛新品種,嘗嘗宜昌產的雪花牛肉
    25日,記者從宜昌市畜牧獸醫局傳來喜訊,農業部正式公布,夷陵牛正式成為我國新的黃牛品種,而通過夷陵牛生產的雪花牛肉脂肪含量達到3A級以上。2015年10月,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研發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曹兵海教授團隊,在枝江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夷陵區等地調研時,偶然發現宜昌的「土黃牛」。
  • 內蒙古通遼市:黃牛之鄉「牛」氣沖天
    1968年,又引進國際上認可的西門塔爾牛、南德溫牛等作為主導品種進行蒙古牛(本地牛)改良,經過20多年的雜交選育,1990年,科爾沁牛新品種通過自治區政府驗收命名。  近20年以來,通遼市黃牛改良步伐進一步加快,以科爾沁牛新品種為基礎,引進法系、加系西門塔爾種公牛生產冷凍精液,採用開放核心群育種技術路線,以純種擴繁和擴大改良群相結合的辦法,加速核心群選育進度,到2002年育成品質優良的適合科爾沁自然氣候特點的中國西門塔爾牛,並通過驗收命名。目前,通遼市黃牛存欄96%屬中國西門塔爾牛。
  • 肉牛的本品種選育
    本品種選育,是指在牛的本品種內部,通過選種、選配、品系繁育和培育,不斷提高牛群質量及其生產性能的方法。國外許95多肉牛品種和國內眾多的地方黃牛品種,都是通過該方法培育而成的。經過人們的培育使其成為。專門化的肉牛品種,產肉性能很高,具有穩定的遺傳性。如國外肉牛品種夏洛萊牛、利木贊牛、安格斯牛、西門塔爾牛、海福特牛等良種。本品種選育的基本任務是保持和發展一個品種的優良特性,增加品種內優良個體的比重,達到保持品種純度提高整個品種質量的目的。這是因為這個品種的生產性能基本能滿足國民需要,不必做大方向上的改動。
  • 瑞士牛和本地黃牛,哪個更牛?湖北牛產業起飛,靠的哪些好模式?
    伴隨著肉牛產業的發展壯大,一批國外優良肉牛品種被引進國內,在各省廣泛推廣。截至2018年底,我省肉牛存欄量達到241萬頭,年出欄108萬頭,年產牛肉15.8萬噸,並形成了漢江流域、大別山和武陵山3大肉牛優勢產業帶。目前全省養牛戶5000多家,規模呈擴大趨勢。
  • 全世界的牛品種都全了!
    而且此品種在文革之前就被引進到國內,並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成功飼養。此品種被畜牧界稱為全能牛。我國從國外引進肉牛品種始於20世紀初,但大部分都是新中國成立後才引進的。西門塔爾牛在引進我國後,對我國各詳細地的黃牛改良效果非常明顯,雜交一代的生產性能一般都能提高30%以上,因此很受歡迎。夏洛萊牛
  • 中國肉牛產業如何「牛」起來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牛肉市場頗不平靜。美國牛肉來襲,在消費者、經營者、生產者心裡都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波瀾,價格、品質、產業衝擊等成為熱議話題。那麼,美國牛肉14年後解禁再入華,會給中國市場和肉牛產業帶來什麼影響?中國肉牛產業現狀如何?面臨什麼挑戰?面對激烈市場競爭,該如何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本報記者進行了追蹤採訪。
  • 2020-2026年中國肉牛養殖市場深度調查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年我國養殖業變動劇烈,其中肉牛養殖開始進入緩慢恢復進程; 與**年相比,**年我國牛肉產量673.21萬噸,同比增長1.65%。**年~**年,我國牛肉產量從513萬噸增長到689萬噸,增長了34.3%,年均增長2.1%,躍居世界第三位,佔到世界牛肉總產量的10%。
  • 世界十大重型牛品種 契安尼娜牛體型最大,中國延邊牛上榜
    世界十大重型牛品種 1. 契安尼娜牛 2. 夏洛來牛 3. 魯西黃牛 4. 西門塔爾牛 5. 秦川牛 6.
  • 湖北肉牛養殖還需使牛勁
    與生豬和家禽業相比,我省肉牛養殖規模化不夠,良種改造培育不足,政策支持少,融資困難,亟待提高認識,加快發展。 12月2日,在中國農科院等單位主辦的首屆中國牛·優質牛肉品鑑大會上,我省夷陵雪花牛獲得最具特色獎、最具效益獎兩項殊榮。
  • 黃牛變身「致富牛」
    如今,養牛5年,他不僅脫了貧,還將子女送進大學。8頭、14頭、20頭……曾德福逐年擴大養殖規模,前兩天又在離家不遠的鳳岡縣綏陽鎮金橋梁大牲畜交易市場賣了3頭牛,毛收入6.3萬元。  金橋梁大牲畜交易市場每5天開市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