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華爾街見聞
關於蘋果「造車」的傳聞,在過去幾年時有傳出,不過像如今這樣密集曝出猛料的時刻,並不多見。
12月21日上午,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蘋果的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將在明年第三季度(9月)發布,比原先的外界猜測規劃至少提前了兩年。
10幾個小時之後,在周一美股尾盤時段,路透的一篇報導則更加詳細的曝出更多猛料,不僅提到了蘋果「造車」計劃的時間節點,也曝出了大量技術細節。
電池技術突破:堪比iPhone問世
路透援引知情人士稱,蘋果正在推進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且希望能在幾年之內面向普通消費者推出一款車型,可能會搭載蘋果自家突破性的電池技術。
該報導稱,這一電池技術正是蘋果「造車」策略的核心,它有望「極大的」(radically)降低電池成本,同時增加車輛續航。
要做到這一點,蘋果計劃採用一種獨特的單體(monocell)電池設計,讓所有電芯直接融合到一起,從而消除傳統電池組各個電芯之間存在的空間浪費。這樣一來,在同等空間內,就能用上更多的電池材料,實現更大的續航。
在電池材料的選擇上,該報導稱,蘋果在考慮使用磷酸鐵鋰。這也是目前國產特斯拉Model 3入門款電池所使用的材料,它的天然具備比三元鋰電池等其他鋰離子電池更好的安全性,更不容易出現熱失控。
該報導援引知情人士對蘋果電池技術的評論稱:
它處在下一代全新的水平,就像你頭一次見到iPhone一樣!
或使用大量Lidar傳感器
在車輛對外界的感知上,特斯拉重度依賴攝像頭視覺技術,對雷射雷達(Lidar)傳感器嗤之以鼻。
特斯拉CEO馬斯克此前曾表示,即便Lidar傳感器免費,他都不會使用。上個月,他又提到,雷射雷達展示出來的現實就像一個奇怪的幽靈世界,除了金屬幾乎所有東西都是半透明的,這對自動駕駛毫無意義。
但是這種看法並未獲得同行們的贊同,中國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就是最明顯的一個。在上個月廣州車展上,小鵬CEO何小鵬宣布,小鵬汽車下一代自動駕駛的軟硬體體系將進行大幅升級,並將於2021年推出首款搭載Lidar的量產智能汽車。
而對於蘋果來說,即便還未開始造車,它已經將Lidar玩的很順手了,從最初的應用於iPad Pro,到今年發布的iPhone 12 Pro系列手機,都搭載了Lidar傳感器,以藉助它對三維空間的感知提升拍照能力。
據路透上述報導,蘋果已經決定從合作夥伴那裡獲取自動駕駛系統所需要的零部件,其中就包括Lidar傳感器。而蘋果的車輛可能會使用多種Lidar傳感器,以探測不同的距離範圍,其中部分傳感器可能來自蘋果內部設計。
路透此前也曾報導稱,蘋果與一些Lidar供應商進行過洽談,但同時也考慮自己打造這種傳感器。
目標2024年啟動生產
早在2013年,蘋果就在全球軟體開發者年會(WWDC)上推出了「iOS in the Car」車載系統(後更名為CarPlay),宣布開始涉足汽車領域。
2014年,蘋果首次被傳「造車」。
2015年,媒體報導稱,蘋果徵招了數百名員工開始「造車」,項目代碼為「Titan」,團隊將在距離蘋果公司位於Cupertino總部附近幾英裡的一處私人地方開展工作。
彭博當時援引知情人士的說法稱,蘋果計劃最早於2020年開始生產電動汽車。
種種風波後,2018年,關於蘋果造車的消息終於添了一記實錘。2018年10月,前特斯拉三號人物、負責整車研發和製造的高級副總裁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更新了自己LinkedIn的身份信息:蘋果公司Special Projects Group(以下簡稱「SPG」)的VP。
道格·菲爾德公開身份後,有媒體隨即發現,依據LinkedIn的不完全統計,在蘋果SPG名下有將近1200名員工,其中300多名來自特斯拉,170多名來自福特。
路透上述報導援引知情人士稱,蘋果的目標是在2024年啟動生產,不過疫情相關因素可能會導致這一時點延後到2025年,甚至是在那之後。
誰來生產?
上述路透報導援引知情人士稱,除了打造蘋果品牌的汽車之外,蘋果也有可能將「造車」計劃大幅壓縮,僅僅打造自動駕駛系統,提供給傳統車企使用。
不過如果蘋果最終決定自己「造車」,誰來給它生產也是業界關注的焦點。
該報導稱,蘋果曾經與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製造商之一Magna進行過商談,但是由於蘋果的計劃不明,這一舉動也不了了之。
對於代工廠來說,為了保證盈利,通常會要求車企達到一定的產量要求,「要想找到可靠的代工廠,年產量需要達到10萬輛,且未來還要增加,」上述報導稱。但對蘋果這個新入汽車行業的公司來說,這一點存在很大挑戰。
儘管蘋果距離真正造車可能還有數年的距離,但它已被視為將給特斯拉帶來威脅。周一是特斯拉納入標準普爾500指數的首日,但股價卻大幅收跌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