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地夫沉沒百年倒計時 8成國土海拔低於1米
從高空望去,馬爾地夫不愧為印度洋上的一串明珠:1190個蒼翠群島鑲嵌在蔚藍海面上,如同珍珠一樣光彩奪目,難怪這裡被稱為「人間天堂」。不過一個殘酷的事實是,馬爾地夫的美景全部位於低海拔,全國平均高度僅高出海面1.5米,八成的國土不高於1米。如果聯合國對全球暖化下海面上升速度計算準確的話,最快一個世紀這些島嶼將被海水逐一吞噬。
馬爾地夫人並非全球暖化的幕後推手,可卻是地球村上最早一批承受惡果的「村民」。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每個馬爾地夫人談起氣候變化時腎上腺素都會上升,這個話題孕育了無盡的衝突;在說到12月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峰會時,他們又大多表示樂觀,尤其對中國的角色寄予了無限的希望。
哥本哈根峰會也許是拯救這個「天堂」的最後一次機會。
它們變成了1米多高的浪潮,有些地方還高達4米,完全倒灌進馬累的大街小巷裡,所有人都在狂奔,都在哭喊,都在祈禱,就像世界末日來到一樣!
要知道馬爾地夫歷史上一直沒有什麼海嘯,甚至也沒有熱帶風暴,但是這次天災傷亡慘重。馬爾地夫人第一次集體感受到海面上升對生命的威脅。
——馬爾地夫人Ikvam回憶2004年底南亞海嘯
「看看海邊大樹裸露的樹根吧,它們遲早都得枯死。」站立在Villigili島雪白的海灘上,27歲的馬爾地夫人Ikvam沒有半點欣賞風景的心思。他點了根煙,對地貌遭遇海水侵蝕心痛不已。曾被派駐到新德裡的Ikvam曾經是外交部官員,由於憂慮家鄉環境惡化,他到了這個島上當環保志願者。Ikvam說,潔白細軟的海灘正逐步被上升的海面所淹沒,這個情景和北極冰川消融一樣驚心動魄。
「這樣的小打小鬧根本抵禦不了大浪。」Ikvam不禁向記者回憶起2004年底南亞海嘯的恐怖情景。「我清楚的記得那天是12月26日,早上9時剛過,海面上出現了一些小波浪,浪花激烈地拍打著海岸。漸漸的,它們變成了1米多高的浪潮,有些地方還高達4米,完全倒灌進馬累的大街小巷裡了,所有人都在狂奔,都在哭喊,都在祈禱,就像世界末日來到一樣!」
「要知道馬爾地夫歷史上一直沒有什麼海嘯,甚至也沒有熱帶風暴,但是這次天災傷亡慘重。我記得海嘯那天馬累的街道幾乎全部被水淹了,學校、商店全部停課和關閉,馬爾地夫人第一次集體感受到海面上升對生命的威脅。」Ikvam有些後怕地說。
「旅遊收入將幫我們離開馬爾地夫」
隨著馬爾地夫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焦點之一,生於1967年的馬爾地夫總統穆罕默德·納希德(Mohamed Nasheed)也頻繁出現在國際舞臺上。去年當選以來,他一直為希望改變國家被淹沒的命運奔走,甚至提出要到印度和澳大利亞買地,不排除舉國搬遷。納希德總統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說,氣候變化不會只是馬爾地夫人才遭遇的問題,希望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引領世界。
《廣州日報》記者:不久前貴國舉行了一次水下內閣會議,這只是一場吸引眼球的宣傳,還是想向世界緊急傳達一些信號?
納希德:這是整個內閣的集體決定,我們估計有10億人能夠看到、聽到或讀到這個會議的消息。但願這個會議能夠讓人們知道馬爾地夫人和其他國家的人都在面對著氣候變化的危機。我希望,在被觸動的人當中,部分人能繼續追問政治領袖:你們到底在解決氣候危機方面做了什麼工作?
《廣州日報》記者:馬爾地夫最終舉國搬遷將不可避免嗎?
納希德:沒有一個馬爾地夫人希望背井離鄉,我們正在建立防波堤、改善珊瑚礁和植被的生存環境,它們是我們這個國家的天然屏障。我們還探索新型的建築設計方案,例如把房子墊高。
但是我們的底線是需要一片沒有被淹沒的土地。如果任由氣候危機演變成一場生存災難,馬爾地夫的孩子們除了把家安到海拔更高的新家園外已經別無選擇。我相信,為了應對明天可能出現的災難,從現在開始計劃(到國外購買土地)是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