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看書的夜貓子
談到郭沫若,一邊倒都是批評的聲音;在筆者上學的時候,語文老師們就像躲瘟神一樣躲著郭沫若的大作;教材中涉及到郭沫若的文,老師們都是一句「大家自學」。
後來讀的書多了,也知道了一些郭沫若的風流韻事或者是個人成就;他是中科大首位校長,還是「甲骨四堂」之一,為甲骨文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還是有很多人「談郭色變」,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郭沫若德行有虧。我們的民族文化,延續了幾千年,融入民族血脈裡的是仁義孝悌,顯然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郭沫若在這些方面,做得並不好。
眠花宿柳,風流成性,拋棄妻子,讓人心寒;郭沫若的這些做法,挑戰了大眾的道德底線,在人們的一貫印象中,德不配位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殊不知,一個人的成就和他的道德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唐太宗李世民,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好皇帝;可是,玄武門事變也是不爭的事實。像唐太宗李世民這樣的歷史人物離我們太過遙遠,有郭沫若這樣一個典型,會有更多的人對他做出評價。
其二,和郭沫若同時代的文人,對他的評價,給了後人借鑑。脫離歷史環境評價歷史人物的行為是在耍流氓。和郭沫若同時代的文人比如魯迅先生,用了「流氓文人」四個字評價郭沫若,可謂十分恰當了。魯迅先生不否認郭沫若的才華,對他的評價也不是文人相輕,實在是瞧不起郭沫若的做法。
信息傳播的日益便捷,我們可以對自己關心的事發表看法;這樣給了我們一種錯覺,那就是我們能比他們做得更好。
大多數人拿著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嘲笑郭沫若,也可以捫心自問,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能不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棄醫從文,一直鬥爭;答案可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其三,對美好品德的追求。
有這麼多的人瞧不起郭沫若,也從側面反應了大家對美好品德的追求從未停下腳步。花心,懦弱,膽小,沒有骨氣,缺乏氣節,這都是大多數人想要摒棄的。
與其說是在瞧不起郭沫若,不如說是在時刻提醒自己,要注意自己的德行。
綜上所述,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瞧不起郭沫若了。魯迅先生的四字評價十分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