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是一座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城,這裡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大學者錢鍾書、顧毓琇,著名民間音樂家阿炳,中華遊聖徐霞客都誕生在這片偉大的土地。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景點遊分三個部分,故居、晴山堂、博覽園,而對於博覽園這一塊,我看過一些網友的描寫這景點的博文,基本上都沒有寫到博覽園,其實來到這個景點,如果不到博覽園看看,那才是漏掉了這個景點的精華部分了呢。
徐霞客故居 飄來蕩去 攝
博覽園中除一座《徐霞客旅遊展覽館》外,其它部分應該叫做是一個碩大的溼地公園,這溼地公園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溼地公園,我在各地見過許多溼地公園,有些溼地公園雲看了以後,會讓你十分掃興,他們在每一條小河小浜邊上全用石頭徹好駁岸,除了馬路和駁岸只有少量的種植物,這樣的地方也好意思叫溼地公園?真的叫人氣(笑不起來)掉大牙呢。可徐霞客博覽園的溼地就不同了,那種原生態草木、那種田野的氣息讓人好生喜歡呵(其實這些都是人為安排的,只是不著痕跡罷了),有的地方架設了木棧道,還有巨木建造的亭子覆蓋以稻草做頂,我就喜歡這樣的溼地公園,人走在裡面,如同鑽進了原始的森林一般,看不到前面有什麼情況,讓遊客頓生一種一探究竟的意念而樂此不疲。
徐霞客故居 飄來蕩去 攝
說到其它溼地公園用石頭做駁岸的蠢事,其實徐霞客博覽園也使用了大量的石頭,博覽園中設計建造了許多數十丈方園的大土墩,邊上用石頭壘起,有的土墩的石頭上雕刻了全套的《徐霞客遊記》,那一套《徐霞客遊記》最小的的也要68元/套,可見篇幅之多;有的巨石看似隨意堆在坡道旁,做成了假山狀;有的雕刻成磨盤,點綴性散放在各處;有的雕刻成印章狀,如同一個席地幕地大書房;有的雕刻了古今的名人詩句和文章,無處不散發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在欣賞石刻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臺灣連戰先生贈貼,可見博覽園中搜集名人字貼之廣、之多了。
在我從故居與晴山堂出來後,欲進博覽園時,有工作人員與保安過來說因為颱風的關係,今天不讓進了,我趕忙拿出門票,見有門票,他們就放行了,由此我知道,今天的博覽園是為我一個開放了,好大的面子吧,只是其中的展覽館就無緣「展覽」了,不過不要緊,剛參觀過的故居與晴山堂足以彌補了。
雖然因為颱風的關係,整個參觀過程只能說行色匆匆,但我也花費了四個多小時,希望以後有時間再去看看,把參觀的腳步放慢一些,因為到徐霞客景點參觀,從整個景點的布局與遊聖本人的經歷以及《徐霞客遊記》這本奇書帶給我們的知識,絕對是一次旅遊方面的文化之旅,從這個角度來看,舍卻徐霞客故居這個景點外,再也無出其右的了。
上官雲珠故居
涇水邊,歷經600餘年風雨,古石板街依舊堅硬;老街旁,渡過百餘歲的木樓,在今人的呵護下煥發出了青春的光芒。離別家鄉幾十年的亞弟、坎坷一生的一代影星上官雲珠,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鄉、「回到」了生她養她的木樓。
2007年11月9日,上官雲珠紀念館在江陰市長涇鎮正式開館,中國文聯副主席吳貽弓,著名表演藝術家秦怡、劉子楓,著名劇作家黃宗江等,及上官雲珠親屬代表出席了紀念館開館儀式,並為之剪彩。著名導演謝晉、王家衛送來了花籃。
上官雲珠故居 亦凡 攝
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上官雲珠在長涇鎮河北老街上的故居經過兩年多的修復、布展,被建成上官雲珠紀念館。上海電影家協會之前向紀念館捐贈了一批上官雲珠的照片、文章、光碟等珍貴資料,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劉子楓將其書法作品「長涇出上官,影壇留雲珠」捐贈給紀念館。上官雲珠的小兒子韋然將母親獲得的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獎盃捐贈給紀念館。
這是一座「青磚薄瓦封火牆,迴廊掛落花格窗」的古舊木樓,坐落在長涇老街北、曹家弄西。共有三進樓房,中間圍成兩個天井,樓與樓之間有過道連通。
它那臨街的三間門面,底樓是江南特有的木排門,樓上是成排的花格窗,窗下的木護牆上掛了一塊匾,上書「上官雲珠紀念館」幾個大字。
上官雲珠故居 亦凡 攝
推開排門中的小門,跨過高高的門檻,是三開間的大廳堂,兩邊牆上掛著上官雲珠的圖文介紹。繞過中間的屏風,是前後兩進樓房和西邊溝通前後的騎樓圍成的天井。二、三進房的樓上樓下現在都布置了上官雲珠的影像資料和實物。
沿著窄窄的木樓梯拾階而上,踏上吱嘎作響的樓板,靠在圍廊邊木圍欄上,我看著這熟悉的環境,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想。我的幼兒時代就是租住在這座木樓裡度過的)。這是當時典型的「商住樓」,前店後庫,樓下經商、樓上住人。這裡的門面曾開過理髮店、供銷社的布店、家具店。樓上和後兩進住過好多人家,有西醫過洪春、修鋼筆的陳師傅、我母親和我的兄弟姐妹。
孕育了一代影星的木樓,你遇到了盛世,否則,你那殘缺的肢體將無法面對來看你的客人。
木樓,正是你的亞弟用她坎坷的人生、輝煌的成就、熠熠的星光、傳奇的故事為你增添了豐富的內涵,是家鄉的父老鄉親呵護著你、陪伴著你度過了風風雨雨,是獨具慧眼的父母官將你打扮一新、讓你可以去迎接四方來客。
阿炳故居
無錫是幸運的,因為她是煙雨江南孕育出的一顆璀璨的「太湖明珠」,是具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阿炳千古絕唱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就是包孕吳越的太湖所孕育出來的山水清音,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成為一張無錫文化的金質名片。這首如歌如泣凝聚飽含人生感悟的樂曲,讓每個聽到的人都會被緊緊攫住心靈,深深地被震撼:跌宕跳躍的音符裡,流淌出來的是人生艱難跋涉的畫面,傾訴的是生活滄桑悽美的動人故事。
阿炳故居 草鞋上的螞蚱 攝
阿炳故居 採風的人 攝
任何一種音樂文化精品的出現,都帶有他生活時代的內涵和社會環境的印痕,阿炳的音樂天賦在風光旖旎的無錫水鄉演繹了悽涼的人生故事,他悲涼坎坷的一生就是《二泉映月》音樂含義最恰切的詮釋。
錢鍾書故居
錢先生的故居隱在鬧市弄堂中,因有幸拜讀過大師的《圍城》,故對大師和楊絳女士的人生經歷有初步了解。
錢鍾書,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曾為《毛澤東選集》英文版翻譯小組成員。晚年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任副院長。書評家夏志清先生認為小說《圍城》是「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錢鍾書在文學,國故,比較文學,文化批評等領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錢學」。其夫人楊絳也是著名作家。
錢鍾書故居 發瘋的果蛋皮 攝
錢先生出生於書香門第,可能天生就是做學問的,據說錢先生抓周時,對書格外喜愛,抓住書本不放,所以得名「鍾書」。錢先生從小打下了很好的文學功底,在15歲時,開始發奮讀書,隨後一發不可收拾,考入清華園後,立誓橫掃清華圖書館。想來慚愧,我也曾有過把學校圖書館坐穿的念頭,如今畢業了,發現這些也僅僅是個念頭。
大師在當時考入清華園的時候,英文和國文達到讓人膜拜的程度,而數學只是15分,放到今天,不知道給作何感想。當然,只是假設,不用多想,一笑就算。
錢鍾書故居 發瘋的果蛋皮 攝
到此,錢先生跟這個故居也就緣盡了。錢先生後來去了英國深造,接著就是回國在多所高校任教。這座故居是大師打基礎的地方,一代大師從這裡走向世界。
故居為錢家祖業,原名「錢繩武堂」,主體建築七間,大門左右側兩間,分別開闢為錢鍾書先生生平介紹館,通過「東林舊跡」、「聖公會」、「清華園」、「universityofoxford」四個獨立板塊,按照求學順序介紹錢先生的人生軌跡。過了小院子,就是繩武堂,左右側,分別為先生書房和休息之所。同時左右側又隔開小半間,陳列了先生的一些著作和一些評論家的研究作品。耳畔的廣播中,不斷介紹著先生的人生閃光點,同時借後人和評價家的話來介紹《圍城》、《管錐轉》等作品的藝術成就。
故居不大,走了一圈卻用了不少時間,不斷地把自己的求學經歷和大師的相互對照,總能得到不少唏噓。大師之所以是大師,就是做到了很多我輩不去想像的小彌補,點點滴滴,高低立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