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氣溶膠作為疫情焦點頻繁出現在大眾面前,人們幾乎每天都會面對什麼是氣溶膠、怎麼傳播的、傳播概率有多大、怎麼做好防護等一系列疑問。
那麼,新型冠狀病毒真的會通過氣溶膠傳播嗎?
2月1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以下簡稱「第六版」),將原「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的官方說法變更為「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中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第六版明確強調氣溶膠傳播風險是有限定條件的:一是相對封閉環境,二是長時間暴露,三是高濃度的氣溶膠,並不是一般情況下都可以傳播的。
氣溶膠是何物?怎麼傳播的?
學術上認為,氣溶膠是指固體或液體微粒穩定地懸浮於氣體介質中形成的分散體系,其中顆粒物質則被稱作懸浮粒子。氣溶膠的直徑在0.001至100微米之間(人體頭髮絲的直徑是60微米左右),PM2.5、做飯時幾米外能聞到的油煙味、樓道裡抽菸者留下的煙味都屬於氣溶膠的一種。
氣溶膠傳播則指攜帶病毒者日常說話、大笑、咳嗽、打噴嚏的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核,形成飛沫核,可通過氣溶膠形式造成遠距離傳播。人們很有可能在並沒有與新冠肺炎感染者有過近距離接觸的情況下,因吸入懸浮的氣溶膠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肺部染病。
氣溶膠越小的顆粒,在空氣中的沉降速度越慢,比如患者打一個噴嚏,大顆粒的飛沫受到重力的作用10秒鐘就會沉降到地面,但是氣溶膠可以在空氣中懸浮較長時間。而且氣溶膠可以隨著空氣流動而流動,從汙染區域流動至乾淨區域,在1-1.8米以外的傳播風險依然存在。就比如樓道抽菸的人早已經消失不見,但煙味卻久久不散。
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有跡可循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指出,病毒或細菌可以通過氣溶膠經長距離傳播而在短期內導致大面積感染。
此前國內外就有很多學術論文研究了其他呼吸道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的情況。
2004年中國香港學者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論文,分析香港淘大花園多人集中感染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病毒的案例,推斷病毒是通過排汙水管下落形成的氣溶膠,從而導致氣溶膠的傳播。
另一個相關的研究證據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地區涉及437個馬場的馬流感傳播事件。這些馬場間距平均距離約為1公裡,最遠達13公裡。馬流感開始時,隔離政策的宣傳和執行都很到位,沒有馬與馬的近距離直接接觸,但仍發現很多馬被感染。原來,感染區域與風向也密切相關:馬流感在氣溶膠模式在固定風向的作用下可能具備公裡級的超長距離的傳播能力。
此外,還有學者發表論文,利用雪貂研究了禽流感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的能力。
氣溶膠傳播不等於空氣傳播,無需恐慌
雖然氣溶膠會讓病毒伴隨在空氣當中,長時間停留在某一個密閉的空間裡,比如患者吐的痰裡面只要有活病毒,乾燥之後它就有可能漂浮在空氣中。
但需要注意的是,氣溶膠傳播不等於空氣傳播。
實際上,氣溶膠傳播有兩大弱點:一、病毒離開細胞以後,它的存留時間很短,而且活性下降,即便氣溶膠攜帶了少許病毒,但是它的活性不強。二、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得有個前提,就是需要有足夠數量的病毒。也就是說,飛沫核雖然可以傳播較遠的距離,但其濃度也大幅下降,要想被傳播到較遠的飛沫核感染,是需要累積一定數量的。往往這種情況僅會發生在較密閉或狹小的環境中,比如長時間待在公共運輸環境裡、久處於電梯中或者聚集性發病的區域。
氣溶膠顆粒比較大,一般大於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醫用口罩便可以阻攔這種粒子。而特別小的氣溶膠粒子(半徑小於0.1微米),因為重量輕,主要分布在高空,容易隨風飄走,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也不大。
同時,室外空氣流動較大,病毒經過稀釋到一定程度後,其中有病毒的氣溶膠已經非常少。「就像某位使用香水人士從身邊經過時,可能會聞到香水味,但在空曠和通風場所走過後很快就聞不到,原因就是帶有香水味的氣溶膠已被稀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製冷學會副理事長江億此前這樣舉例。
因此,在馬路上、小區裡通過氣溶膠方式被感染的機率是非常低的。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這些密閉空間可能有氣溶膠傳播風險
日前,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表示,氣溶膠傳播是需要一定的空間和一定距離來傳播的,所以通風至關重要,而且跟風向和上下風口也有關係。在防範上,人和人之間不要太密集,保持一定的距離至關重要。
由此可見,在通風條件不好的封閉或者半封閉的情況下,病毒更容易通過氣溶膠傳播。
一般居民小區,是可以開窗通風的。當通風條件上去,風險自然降低,病菌幾乎不可能「飄」到室內。而良好的通風,有助於更新室內空氣,也可減少室內的病菌量。
所以,相比擔心開窗通風會通過氣溶膠傳染病毒,大家更應該格外關注密閉環境下氣溶膠傳播的問題。
一位曾從事SARS研究的專家表示,由於氣溶膠會長期懸浮,電梯、辦公場所、醫院裡的病房、實驗室、飛機、計程車等場景都有可能滿足新冠病毒經氣溶膠傳播的條件。
例如電梯,如果第一個搭載的乘客有呼吸道症狀在電梯裡面不停地咳嗽打噴嚏,排出了大量的病原體,而且沒有及時通風。第二個乘客再進去的時候若沒有戴好口罩防範,就會長時間暴露在比較高濃度的氣溶膠環境裡,有可能會構成傳播。
再如近期受到關注的「鑽石公主號」郵輪的情況。這艘近3700餘人的郵輪中,截至2月19日,鑽石公主號郵輪上共有621人被確認感染新冠肺炎,感染率已達到16.7%,很有可能是氣溶膠通過中央空調感染。
居家防範氣溶膠傳播病毒除了日常的開窗通風之外,還需要警惕衛生間的地漏和馬桶。
國家衛生健康委此前通報了在確診患者的糞便裡檢測到了新型冠狀病毒,專家提醒,糞便中已可培育出活病毒,糞便等汙染物幹了以後揮發再進入空氣中,有可能會形成氣溶膠,然後吸入感染。另外,衝洗馬桶的水流也會產生氣溶膠。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此前呼籲大家,要吸取SARS時期香港淘大花園的教訓,並強調保持下水道的通暢非常重要。
醫護人員或是高危人群
醫院病房,尤其是ICU病房是氣溶膠傳播的高危區域,威脅的主要是醫護人員,普通人並不太容易接觸到。
醫務人員在醫院病房裡給病人做氣管插管時,由於打開病人的氣道,氣管裡的病毒形成氣溶膠,可能會帶來感染的威脅,尤其在病房通風不好的情況下。如果處在病區,或者和患者在一個房間裡呆的時間很長,都會增加傳染的可能性。醫院ICU內,為患者使用呼吸機和其他呼吸治療操作也容易產生,因此救治烈性呼吸道傳染病需要負壓病房。牙科、整形外科、支氣管檢查時,器材也會產生氣溶膠。
一線醫務人員應該如何防範氣溶膠傳播?
北京地壇醫院蔣榮猛教授表示,一是將隔離病房設計成負壓病房,形成單向氣流;二是可以通過循環換氣,每小時換氣一定次數,雖然沒有負壓,但是通過換氣稀釋了密閉空間裡的病毒。
建議護士在給危重病人吸痰的過程中,大量的分泌物出來,在短時間內形成氣溶膠,因此一定要戴防護面屏、N95口罩,嚴格防護面部周圍的空氣進入。做核酸檢測的時候,醫護人員一定要額外加強防護,全副武裝去採樣。
帶靜電的衣物會更容易吸附帶有病毒的顆粒,也需要提醒醫務人員注意經常釋放衣服的靜電,可通過觸摸接地金屬物品的方式釋放靜電,從而減少衣服吸附病毒的數量。
加強醫護人員的防感染培訓以及加強醫院的防感染隔離措施,能夠有效避免醫護人員感染。
預防氣溶膠傳播衝馬桶順序也很重要
針對氣溶膠傳播,堅持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仍然是最佳的預防措施。口罩是雙向阻隔,公眾在人流比較多或者通風不好的地方,就需要配戴口罩防護。這樣,病人呼出的病毒會減少,其他人吸入病毒的可能性也會減少。
乘坐電梯時,建議身體不接觸電梯空間,按電梯鍵時,可以用紙巾隔一層再按,回家後立即洗手。
乘客上車一定要觀察司機是否戴好口罩,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做好雙向的防護。
在公共辦公區域不要坐得太密集,保持空間開闊,保證一定的通風,加大辦公場所的空氣溼度,加速氣溶膠的沉降,減少感染風險。
避免鞋底將病毒帶回家,避免用手去摸口、鼻、眼,觸摸電梯或公共物品後,及時洗手。
在家裡注意多開窗透氣,要保證空氣流通。通風可吹散飄浮在空氣中的病毒顆粒,降低濃度。建議一天可以開幾次,總時長可保持在2-3個小時。
重視對中央空調、集中換氣設施的定期消毒和清洗。
衛生間保持開窗通風,建議每天開窗通風3次,每次保持30分鐘以上。不能自然通風的可採用排氣扇等機械通風,每次保持10分鐘左右。對家中的各處地漏口,特別是衛生間的地漏口,在非排水時,要用蓋子蓋嚴實,並每周一次將一杯清水(約500毫升)倒進排水口,然後倒入有效氯濃度2.5克/升的含氯消毒液10毫升(一茶匙),30分鐘後再倒入一杯清水,這樣可讓地漏存水彎存夠水,起到隔絕作用。
經常消毒,保持環境和物品清潔衛生,衛生間物表、馬桶/便池等要經常擦拭或衝刷。
先蓋上馬桶蓋再衝水可以防止氣溶膠傳播。衝完馬桶,還可以用消毒液擦拭馬桶蓋。
本文綜合自央視新聞、新華網、中國新聞網、南方都市報、中國經濟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