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13王朝金長安,以周秦漢唐四朝開中華文明繁榮之先河。今秦王朝以阿房宮考古公園、兵馬俑為文化符號;漢王朝以長安城遺址公園為文化符號;唐王朝以大明宮遺址公園、大小雁塔為文化符號;唯獨西周王朝,開中華文明以「禮」治國之先河,取以「京」為都之首端,卻無文化符號之代表,空留一絲憾意,豈不令人悲切。
【座談會隆重召開】
有感於此,2019年1月6日,由中國·靈沼宗周文化籌備委員會和陝西靈沼宗周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靈沼宗周文化座談會》在宗周聖地長安區靈沼街道中心學校隆重舉行。與會學者、專家、媒體等96人以「鄉村振興、文化先行」為理念,以《詩經》中「王在靈沼 」為支點,各位專家學者各抒己見,以宗周文化的挖掘、宣傳,保護等角度暢所欲言,為打造「中國·靈沼」品牌,提升陝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加快推動「絲綢之路」和「 一帶一路」建設,創新發展大西安獻計獻策。
【王在靈沼】
「靈沼」二字可追溯到3100年前的西周。今西安市西郊鄠邑區和長安區結合部在殷商時期為「崇國」。周文王伐滅崇國之後,遷都於灃河西岸,起名「豐京」。《史記·周本紀》載:「文王伐崇,作都於灃」的記載便是來源於此。
【學者踴躍發言】
周文王遷都豐京,築靈臺教民耕織,修靈沼、靈囿與民同樂。《孟子-梁惠王上》載:「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關中勝跡圖》靈沼條目記載:「囿中有臺,臺下有囿,囿中有沼也」。今靈沼街道辦其名即是來源於此。
【學者各抒己見】
唐徐元弼《靈圜賦》記載:「靈沼其處,地勢低洼潮溼,廣餘頃餘,遍地泉湧,匯而為澤,俗名海子。」清乾隆孫景烈撰修《戶縣誌》記載:「董村,一名海子,即靈沼故址,有文王廟」。今日海子村、董村低洼地帶即為靈沼故址,其靈沼河殘跡依稀可見。
【學者獻計獻策】
靈沼在唐朝的時期就已經乾涸,唐朝魏王李泰《括地誌》對此有明文記載:「闢雍靈沼今無復處,惟靈臺孤立,高二丈,周圍一百二十步也」。民國初年《鹹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平等寺即周靈臺,臺基尚存,平等寺之名相傳始於元朝時期,以閻羅王有平等王之稱號,遂得名平等寺」。今阿底村之平等寺即為西周之靈臺故址。
【中國靈沼、文化聖地】
「靈沼」作為中國之「文化朝聖之地」「人文禮儀之地」「以德治國之地」,古籍記載如此之豐富,古蹟遺存如此之厚重,定能成為「宗周文化」的新符號,華夏文明的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