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謠之父」勸年輕人多到大陸看看:多來往 才能和平

2020-12-12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澎湃新聞網

「音樂是兩岸最好的溝通橋梁,唯有在音樂裡,人們不會彼此誤解。」臺灣著名音樂人胡德夫對澎湃新聞說。

胡德夫在海峽兩岸的音樂界擁有很高地位,有人說他是臺灣的鮑伯·迪倫,也有人說他是「臺灣民謠之父」與「臺灣原住民運動先驅」,知名作家蔣勳稱他是「臺灣最美麗的聲音」。

「臺灣民歌之父」胡德夫在兩岸青少年新媒體高峰論壇文藝晚會演出。澎湃新聞記者 韓雨亭 圖

6月16日,胡德夫出現在了海峽兩岸青少年新媒體高峰論壇的文藝晚會,他走向舞臺,彈唱起了那首《太平洋的風》。

「太平洋的風徐徐吹來/吹進了生命的勝出/最早和平的感覺/最早感覺的和平……」當這首歌從他渾厚嗓音中迸出時,全場安靜了,尤其是來自臺灣的聽眾,這首歌讓他們復甦了自己的青春記憶,不少聽者不由得與他一起低聲唱和。

《太平洋的風》是胡德夫多年前回臺東老家養病時創作,那時正處夏季,他走到海邊,迎面吹來了一陣海風,他及時抓住了細膩感受,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這次故鄉之旅也讓他找回創作動力。

「太平洋的風讓我深深感覺到,太平洋就是我們的海洋,絕對不是美國的,或者是日本的。」胡德夫對現場的聽眾說,引起不少人的掌聲。

「唱自己的歌」

胡德夫已經69歲了。

在他音樂作品中,聽者時刻都能感受到他對祖國、故鄉和人民深切的情感。

1977年,胡德夫演唱一首《少年中國》,「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去看望祖國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跡/我用我遊子的鄉愁……」

這首內容飽含著期待祖國統一渴望的歌曲,曾一度被臺灣當局「封殺」。

胡德夫說,和他同時代音樂人,不少都已離開人世,像他一樣堅守音樂道路並持續往前走的人,並不多。

他生於臺東,擁有卑南族及排灣族血統,11歲時,離鄉背井到臺北縣(現新北市)淡水鎮就讀私立淡江高級中學,在淡江高中時期參加唱詩班,開啟對音樂的興趣。高中畢業後,他考上臺灣大學外文系,後因病休學。

在休學打工期間,他因緣際會結識同是原住民歌手的萬沙浪,兩人一起共組樂團在臺北六福客棧駐唱,這段經歷奠定他日後成為民歌歌手的基礎。

上世紀70年代,他在一家咖啡廳又認識音樂道路另一位重要朋友——李雙澤。

「我的音樂之路受他的影響很大。」胡德夫對澎湃新聞回憶稱。

李雙澤是一位有著強烈民族意識的音樂人。1976年冬天,淡江文理學院(現淡江大學)在校內舉辦「西洋民謠演唱會」,他上臺卻唱了四首臺灣民謠,唱完下臺前還詰問臺下觀眾:「你們為什麼要花二十塊錢,來聽中國人唱洋歌?」

他此舉點燃了臺灣藝文界對「中國現代民歌」論戰,史稱「淡江事件」。

此時臺灣社會正值轉型,經濟快起來了,人們自我身份認知卻相對迷茫,臺灣青年一直唱著歐美風格音樂,卻沒人唱自己的音樂。

有一次,李雙澤正好到咖啡廳來玩,他對胡德夫說,「你既然是卑南族的,為何不唱一首卑南族的音樂給我聽呢?」胡德夫當即演唱了一首陸森寶於1958年創作的卑南族歌曲——《美麗的稻穗》,現場獲得的掌聲比他唱英文歌還要熱烈。

「我腦海猶如颱風刮過一樣。」胡德夫回憶稱,此事令他心情久久難以平復,他意識到民歌的力量。從此以後,他認真跟不同民族朋友學習音樂,還和李雙澤、楊弦一起聯合推出《中國現代民歌集》,被視為臺灣乃至中國民謠的開端。

上世紀70年代末,民歌迎來黃金年代,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仿若成為臺灣年輕人的使命。

「我不知道自己會寫歌,但李雙澤說,寫歌就是講故事啊,你小時候不是放牛放得很愉快嗎?啊,我立馬找到了感覺。」

在李雙澤的督促下,胡德夫創作了《牛背上的小孩》、《匆匆》,自此走上民歌創作之路,都成為許多臺灣人的青春記憶。此時,胡德夫也積極投入民歌運動,他用詞曲歌聲為自己的族群發聲。

1977年9月10日,李雙澤意外身亡,讓胡德夫萬分悲痛。

李雙澤在抽屜裡留下的遺作是《美麗島》,為紀念李雙澤,胡德夫和朋友楊祖珺一起完成錄製,讓他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的是,這首歌曾被貼上政治標籤。

「歌就是歌,我唱的只是美麗的臺灣。」胡德夫說。

在不少大陸歌迷刻板印象中,總以為胡德夫只寫鄉愁,實則不然,他創作的題材都極具社會的人文關懷。

他在80年代寫的一首名叫《大武山美麗的媽媽》的歌,不少歌迷當做一首旋律優美的鄉愁,誰也沒了解首歌背後是他為被拐賣到都市的雛妓發聲。他還曾和夥伴一起,手持短刀救出雛妓,再由朋友幫忙照顧,一起送她們返鄉。

臺北海山煤礦爆炸時,死難者多是阿美族原住民,他在悲痛中寫下一首《為什麼》……

這就是民歌的精神,講述的都是那個時代臺灣人的生存現狀,他說美國民歌復興也是如此,它都是在為工人,為受苦的人在唱。

90年代起,臺灣娛樂工業起來,不少人玩起流行音樂,胡德夫眼看不妙,他暫時放下民歌,轉而投向社會活動。

「那時很多人都說我是逃兵,如果我一直留在舞臺上,我肯定風花雪夜到底,寫不出現在那些好聽的歌了。」胡德夫說,他不是喜歡熱鬧的人,經常喜歡到艱苦的地方。

「只有到了艱苦的地方,才會有東西。」胡德夫說。

胡德夫。海峽衛視供圖

多來往,才能和平

經過30多年沉澱,他重新回到音樂界。

2005年4月,胡德夫推出了第一張專輯《匆匆》,他突然被人記起,歌曲《太平洋的風》更是擊敗周杰倫,獲得2006年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最佳年度歌曲兩項大獎。那一年,他55歲,卻意外在臺灣和大陸兩地走紅。

「我是一個用不完詠嘆的人,怎麼唱都唱不完,這是祖先給我的天賦。」

2006年,胡德夫第一次到大陸演出,從第2張專輯開始就在大陸發行。讓他驚訝的是,大陸的文化界和年輕人對這位已年邁的原住民歌手,表現出異常熱情。

央視知名主持人白巖松為胡德夫的書寫序,說到多年前的一場聚會,他放起胡德夫的《匆匆》,「人生啊就像一條路,一會兒西一會兒東,匆匆,匆匆,舉座淚眼朦朧。」

他在大陸的演唱會,現場許多歌迷都會跟他一起哼唱,大量邀約和商業資源不斷向他湧來。

胡德夫的創作仍保持著對社會的觀察,他唱森林被砍伐、環境變化,包括唱臺灣外省老兵的境遇,唱詩歌中的禪意。

當前他正創作反映臺北底層社會的《艋舺大道》,描寫的是臺北街頭「遊民」,這是他一直想創作的題材。

「我見到一位失智的老婦人,她是這座城市的邊緣人,每天在市集走來走去,似乎沒有時間說話。我後來才發現她手上提的袋子,就是她的家。」胡德夫寥寥幾句話,勾勒出都市底層社會的生存現狀。

他認為,民謠就是生活,不是編撰出來的,而是在生活中長出來的。

曾經有個畫面令他動容,他曾經在位於新北市西北沿海的淡水鎮(現為淡水區)見到許多外省老兵胸前掛著發黃的勳章,不斷朝著大海另一端敬禮。

「他們是在向大海那邊的同胞和親人敬禮,外省老兵只留下記憶了,這個城市也沒人在意他。」胡德夫說,無數漂過海到臺灣的外省老兵,半生寂寥,死了也悄無聲息。

民進黨和「臺獨」分子刻意製造族群對立,他們拿無錢無權的外省老兵作為代罪羔羊,用公開演講和媒體傳播向大眾灌輸外省老兵是「米蟲」,人為製造一種仇恨和歧視。

「他們犧牲了多大青春歲月啊,為何臺灣還有人把他們當成『蟲』呢?內心得多麼惡呀!別看我們原住民沒有文字,卻最講究祖靈,無論如何都不能背叛祖先。我看很多臺灣人的祖先都在大陸,但很多人卻對大陸充滿敵意,說話很難聽,一個民族怎能如此撕裂和分化呢?」胡德夫說。

細想起這些問題,他不免難過。

2016年,胡德夫演唱了朋友鍾喬創作的單曲《撕裂》,它反映了臺灣社會撕裂造成內耗,人們似乎忙著撕裂彼此,親朋好友因政治立場不同而彼此不講話,乃至於發生在父子和親戚之間。如此內鬥的結局是社會沉淪,且犧牲了年輕人的未來,他希望人們能借著歌曲引發反思,共同懷念曾經架橋而非撕裂的時代。

為了完成老友李雙澤心願,他還創作了《一座大橋》,望兩岸人民彼此往來,別冷眼相對。

近年來,他本人常往返於大陸,他在和大陸年輕人交流時經常感到很驚訝。

「他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很強,而且追求知識的深度。」胡德夫說,令他略微失望是,他看到臺灣不少年輕人獨立思考能力正在下滑,極容易被媒體影響判斷力。

近年來,大陸年輕一代民謠音樂正在崛起,胡德夫也想藉此讓大陸網友們聽到他的音樂。

他多次往返中國大陸出席音樂節和演唱會,更積極在大陸多家網際網路音頻網站中開通自己的付費音樂頻道,他也學著用網絡平臺對中國大陸歌迷做直播,拍紀錄片,講語音課。

「現在大陸變化太大了。」胡德夫對澎湃新聞稱,他也多次勸誡臺灣年輕人,多到大陸看看,「別聽政客說教。」

他深知此事何其之難,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正在改變年輕一代,不對等的媒體資訊反而讓臺灣年輕人失去思考和辨別能力。

胡德夫本人就有親身體會,由於他常來大陸,這引起臺灣少數網友的不滿,藉此在網上給他貼標籤,說話很難聽,他有時想在網上正面回復,細想一下,往往作罷。

「沒有祖先和信仰的人,似乎很難溝通了。」胡德夫說。

他認為,只有兩岸的人多來往,真誠交流,最後才能實現和平。

相關焦點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多到大陸看看,別聽政客說教
    臺灣著名音樂人胡德夫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胡德夫在海峽兩岸的音樂界擁有很高地位,有人說他是臺灣的鮑伯·迪倫,也有人說他是「臺灣民謠之父」與「臺灣原住民運動先驅」,知名作家蔣勳稱他是「臺灣最美麗的聲音」。「臺灣民歌之父」胡德夫在兩岸青少年新媒體高峰論壇文藝晚會演出。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
    胡德夫:最近兩岸歌手往來多了。我們臺東有個基地,叫鐵花村(胡適的父親胡傳,字鐵花,因而得名),大陸民歌手萬曉利、周雲蓬都去過好幾次。很多的臺灣歌手也來到大陸。寫歌的人也開始多了。  我2006年來大陸唱歌,認識了蘇陽、崔健、竇唯,那時候也只有幾個人唱。但大陸現在的歌手一下子變得那麼多。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最近有人在用自己的口音唱。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大陸首演執意唱《美麗島》
    整場演出像一場集體夢遊,唱到《美麗島》,臺下年輕人輕聲合唱。在胡德夫身上,有一長串標籤:「臺灣民謠之父」、「原住民運動先驅」、「吟遊詩人」……他早已不在乎這些定義,他66歲,鬚髮皆白。復出10年,胡德夫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平和、淡泊的歌手形象。他像掌門人、族長,帶著族人,四處歌唱土地的散漫和野性。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新書《時光洄遊》在京發布
    18日晚間,臺灣知名民謠歌手胡德夫(中)在京發布新書《時光洄遊》。(中國臺灣網 普燕 攝)中國臺灣網12月19日北京訊 (記者 普燕) 「人生中的起伏與悲喜,感動與懷念,像太平洋的海水拍打在岸邊的浪花,不斷地激蕩著我的心。
  • 臺灣原住民,「民謠之父」胡德夫
    胡德夫被媒體譽為「臺灣民歌之父」。2005年4月他出版音樂專輯《匆匆》,獲得臺灣流行音樂百佳專輯(1993年至2005年)第2名。隨後他出版的作品《太平洋的風》獲2006年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最佳年度歌曲。2018年5月20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音樂會。50年前,臺灣屏東大武山的卑南族小朋友胡德夫剛上小學。他愛哼哼父輩們常唱的卑南族民歌。
  • 臺灣媒體人:希望臺灣年輕人能多來大陸看看
    中新網貴州貴陽8月17日電 (周燕玲)「臺灣的很多年輕人,對大陸的認識還比較模糊。」臺灣《旅讀中國》雜誌記者翁婉容說,希望更多的臺灣年輕人多來大陸看看,肯定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 「創客」汪小菲:臺灣年輕人應分享大陸紅利
    我把當代工業產品設計之父、蘭會所的設計師飛利浦·斯塔克請到臺灣設計這個酒店。此外,我也想把大陸企業帶到臺灣。最近,「傳承中國」組織了20多位大陸第二代年輕的企業接班人到臺灣考察,我幫他們聯繫拜訪了一些臺灣大企業包括臺塑、臺新、旺旺、誠品書店的董事長。他們很重視大陸的年輕企業家,大陸年輕人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環球時報:你做這些是出於什麼考慮?
  • 專訪金燦榮:臺灣年輕人要走出「信息繭房」,抓住大陸機會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更對兩岸關係產生不利影響,按常理兩岸應該合作,但民進黨當局不僅不合作,還第一時間切斷與大陸的航班來往,包括疫情後期對歐美國家開放得最快,對大陸居民赴臺卻採用特別嚴苛的歧視性對待。我害怕這樣的事情做多了,兩岸人心變遠了,近年來,我觀察到大陸民眾的耐心正在消失。兩岸青年如何勇於突破困局?
  • 臺灣同胞來往大陸7月起免籤
    摘要:國務院18日公布修改後的《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規定臺胞來往大陸免予籤注,新辦法自今年7月1日起施行。」  「臺胞證免籤注舉措施行後,更多的臺胞將可以『說走就走』地來大陸旅行了。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馬曉光18日就實施臺灣居民來往大陸免籤注、實行卡式臺胞證政策表示,出臺這一舉措,展現了大陸方面關心廣大臺灣同胞,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的真誠理念和服務宗旨。我們相信這一舉措的實施,將為兩岸交流交往提供更大的便利,促進兩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親。他說,今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表示,「我們將適時實施進一步便利兩岸同胞來往的措施」。
  • 來大陸圓夢,還是與大陸開戰,越來越多臺灣人作出選擇
    而在臺灣年輕人中,有些對避免開戰極為認同,且積極來大陸發展、圓夢;而還有一些被臺當局洗腦多年,腦不清目不明的臺年輕人仍願意上戰場。對此,有評論稱,越來越多的臺灣人認為應避戰,這才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的真性情,兩岸民眾應構造出攜手追夢的「同心圓」,才應是兩岸民眾的共同目標。
  • 有多少臺灣年輕人一邊網上罵大陸,一邊私下打聽大陸工作機會?
    對于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選擇到大陸工作,有臺灣網友如此評論。一場招聘會的信號不久前,臺北一場招聘會引發了兩岸關注。她說,爸爸是臺幹,在家人鼓勵下,她選擇到大陸工作,並從基層開始,「畢竟外派臺幹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寧願務實的一步步築夢」。臺灣媒體人李豔秋評論稱,萬名臺灣年輕人搶818個上海工作,在仇陸恨陸「天然獨」的政治氛圍中,很不尋常,其中信號值得觀察。她說,臺灣年輕人願意把自己丟進上海這個高壓鍋裡,給青春一個焠煉的可能;他們不是草莓,他們要的是機會。
  • 在臺灣出道的大陸民謠歌手:用吉他和文字述說音樂故事
    中新社北京8月23日電 題:在臺灣出道的大陸民謠歌手:用吉他和文字述說音樂故事  作者 王捷先  今年北京的夏天溼熱、多雨。對剛結束全國巡演的民謠歌手鄭興來說,這樣的天氣很熟悉——多雨的臺北給其音樂創作帶來靈感。近日,發表專輯《忽然有一天,我離開了臺北》的民謠歌手鄭興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
  • 臺胞來往大陸免籤:或推卡式臺胞證 網友:臺灣人的身份證
    7月1日,臺胞來往大陸免籤了。國務院18日公布修改後的《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規定臺胞來往大陸免予籤注。臺胞來往大陸免籤新聞迅速引來網友關注,有網友表示,臺灣都這樣還給他免籤,太慣著太不好了。不過更多網友表示拉近了臺灣大陸的距離感 更加大了兩岸來往力度,付出了僅僅只是一年約十億的籤證費。據悉還將適時實行卡式臺胞證。
  • 民進黨回嗆臺胞來往大陸免籤:臺灣被「港澳化」
    國務院昨日(18日)宣布,7月1日起,臺胞來往大陸免予籤注。同時,公安機關年內將實施電子臺胞證,臺胞還可實現「刷卡通行」。去年來往大陸的臺胞人數已達1073餘萬人次之多,臺胞對新政策有何反應?免籤以前,臺胞赴大陸須先辦好加籤才能入境,一般都申請三個月一次有效加籤,或申請一年或二年多次籤;在當地就業、求學、置產的臺商、臺商眷屬、臺生等,也可特別申請三年或五年多次籤。 據香港《蘋果日報》報導,新辦法則首度將臺胞證分為五年期多次與三個月一次兩種,並將其明文法規化。
  • 臺灣省資訊|融合「自然與詩意」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音樂會8月...
    臺灣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融合「自然與詩意」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音樂會8月唱響北京作為2019新經典藝術節的重點劇目,有著「臺灣民謠之父」據悉,此次音樂會上將呈現「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對生命與大地的讚頌:沿著山脈的稜線、海岸的輪廓,感受著溼熱的氣候,音樂會上有大地孕育的旋律,有盤旋在天空的蒼鷹,滿山的桃花、飛舞的蝴蝶,潺潺流淌的溪流……記者從胡德夫方了解到,音樂會名稱之所以是《山谷再呼喚》,是希望音樂會能給京城觀眾呈現出一種「音樂與自然概念結合」的意境。在劇場內,觀眾可以近距離聆聽歌者的演唱,欣賞表演者與舞臺的完美視覺呈現。
  • 看看這些問題,你就知道大陸網友有多愛洪秀柱?
    小編從事臺海新聞十幾年,發現大家對臺灣的政治人物都是恨多愛少,唯有洪秀柱,卻是一邊倒地被大陸民眾愛著。哪怕她辭去國民黨主席後,還有很多讀者在後臺留言問我,為什麼很久沒有報導柱柱姐的新聞了。因為這次臺灣主要政黨政治人物首次以直播的形式和大陸網民交流,網上提前三天發出問題召集令,很快後臺收到問題千餘條,涉及兩岸關係、從政歷程、臺灣政治、青年交流、個人生活等方方面面。還有不少網民留言,對洪秀柱本人及其政治主張給予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並致以勉勵。   那麼大陸網友最愛問柱柱姐什麼問題呢?大家一起來看看。
  • 首次來大陸的臺青年說:大陸提供的機會遠比臺灣多
    來源:解放日報原標題:聚焦海峽論壇|這位第一次大陸的臺灣青年說「大陸提供的機會遠比臺灣多」昨天(21日),以「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為主題的第十一屆海峽論壇在福建廈門落下帷幕,本屆論壇涵蓋青年交流、基層交流、文化交流、經濟交流等四大主議題,聚焦基層民眾和青年群體。
  • 大陸臺青:應讓更多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別讓臺媒亂七八糟資訊誤導
    大陸日前出臺政策,明確「臺灣學生和運動員可憑競賽成績保送大陸高校」。長期在大陸發展的臺灣青年、首鋼集團創業公社港澳臺及國際事業部總經理鄭博宇接受採訪時表示,化解誤解是當前兩岸工作的重中之重,來往於兩岸的臺灣青年可以通過自身在兩岸之間的遊走,真實地去傳達大陸和臺灣的真正情況,促進兩岸往和諧的方向發展。3月31日,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就大陸高校保送錄取優秀臺灣學生和運動員的最新政策規定作出回應。
  • 有多少臺灣人邊罵大陸,邊去大陸工作?
    對于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選擇到大陸工作,有臺灣網友如此評論。一場「欲罷不能」的招聘會不久前,臺北一場招聘會引發了兩岸關注。去年畢業、在臺灣大眾銀行擔任業務襄理四個多月的陳奕任說——臺灣年輕人選擇到大陸就業,就是抱定離開舒適圈,會更加努力。念基督書院英語系今年即將畢業的李書庭說——畢竟外派臺幹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寧願務實的一步步築夢。臺灣媒體人李豔秋評論——「出路」和「生存」,勝過意識形態的捆綁。
  • 臺灣學者:中國大陸「打」臺灣方式很多 不見得是戰爭
    臺灣政治大學學者嚴震生在接受香港中評社採訪時表示,兩岸之間已經完全沒有回頭路,未來10年至20年,中國大陸一定會對臺灣採取強硬的作法。嚴震生觀察,臺灣內部因為自己市場小、薪資水準無法提升,優秀的年輕人或比較有國際觀的人,都出去工作,剩下來留在臺灣的人就更「仇中」。未來10年至20年中國大陸一定會「打」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