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出道的大陸民謠歌手:用吉他和文字述說音樂故事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8月23日電 題:在臺灣出道的大陸民謠歌手:用吉他和文字述說音樂故事

  作者 王捷先

  今年北京的夏天溼熱、多雨。對剛結束全國巡演的民謠歌手鄭興來說,這樣的天氣很熟悉——多雨的臺北給其音樂創作帶來靈感。

近日,發表專輯《忽然有一天,我離開了臺北》的民謠歌手鄭興接受

中新社

記者專訪。

中新社

記者 王捷先 攝

  2012年,還在中國傳媒大學讀本科的鄭興,首次來到臺灣世新大學作交換生。第一天下課後遇上瓢潑大雨,錯過校車,獨自沿著悠長的山路走回宿舍的經歷讓他難忘。

  之後,就讀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的兩年,他嘗試網上眾籌,完成人生的首張專輯,並獲得第29屆金曲獎最佳新人、年度專輯等獎項的提名。

  作為近年少數在臺灣出道、再被家鄉樂迷熟悉的大陸歌手,鄭興稱這個過程存在許多偶然因素,但對唱歌的熱愛是貫穿始終的選擇。今年7月開始大陸巡演後,他意識到自己比以前「有名」了,金曲獎帶來的人氣讓巡演的觀眾規模遠勝以往。

  這位性格靦腆的民謠音樂人坦言,從一名大學生到開辦小型演唱會的出道歌手,這些年的經歷自己曾經不敢想像。

  身為揚州人,一路在北京、臺北學習、深造,唱歌是伴隨其讀書生涯的最大愛好。高中時,還不會彈吉他的鄭興寫下處女作《城南》;大學期間,他參加「廣院之春」校園歌唱比賽,獲得全場掌聲;到臺灣後,鄭興報名歷史悠久的臺政大「金旋獎」比賽,嚴肅、成熟的創作引起專業製作人注意。

  專輯中,他刻意將臺北長途公交與北京地鐵上的到站廣播錄入專輯,強調時空轉換、突出環境認知,旅途是其音樂的另一個具體意象。鄭興甚至將第一次的小型音樂會辦在一趟由臺北開往花蓮的列車上,名為「都市靈光快閃」。用他的話說,這是「穿越季節和緯度的變換,倒轉故鄉與異鄉的夢境」。

近日,發表專輯《忽然有一天,我離開了臺北》的民謠歌手鄭興接受

中新社

記者專訪。

中新社

記者 王捷先 攝

  研究生二年級時,鄭興赴花蓮參與「東海岸音樂創作營」。五天四夜,望著太平洋上的日月星辰,想像半個多世紀來被海峽隔絕的相愛之人,因無法團聚陷入悲傷和遺憾,他寫下了《愛人》,其中一句歌詞提到:「不是說時間會撫平所有的傷痕?可為何海峽不肯把愛還給我們?」

  和大學時期創作「小情小愛」歌曲明顯不同,這位年輕人近年的作品更加關注外部世界。

  專業樂評人評價,鄭興的歌曲寫出了道地的臺灣民謠風。鄭興卻說,上世紀70年代,臺灣音樂人希望掙脫西洋音樂的一貫路徑發起「民歌運動」,這是後來人們對於臺灣民謠的傳統印象;可當下,已很難定義臺灣民謠的全相。在一片土地上發出最原始、最質樸的聲音才是民謠的內核,「我更願意說,這是我在臺灣做出來的東西」。

  現在,他常居揚州,也會因演出四處奔波。在所處地域的不斷切換中,這位內向的歌者繼續嘗試用吉他和文字述說更大格局的音樂故事。(完)

相關焦點

  • 中國6大民謠歌手,我猜你只認識趙雷
    有人說,好的民謠歌手就是吟遊詩人,從前,吟遊詩人遊蕩在草原與大海,現在,這些遊牧詩人在各個城市之間漂泊,他們與城市締結下的情緣,成為了一首一首的歌曲,在我們聽到這些歌曲的時候,也許會想起他們的故事。今天來看看小編我心中民謠大師的排名!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
    ■ 往來增多,一起唱和  記者:您如何看待兩岸的民謠創作,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音樂現象或者音樂人?  胡德夫:最近兩岸歌手往來多了。我們臺東有個基地,叫鐵花村(胡適的父親胡傳,字鐵花,因而得名),大陸民歌手萬曉利、周雲蓬都去過好幾次。很多的臺灣歌手也來到大陸。寫歌的人也開始多了。
  • 一首民謠,一把吉他,四海為家
    民謠只是一個小眾音樂,沒有流行音樂的技巧規整,沒有說唱嘻哈的節奏押韻,一首民謠的行程只需要一把吉他一副煙嗓,民謠演出也只需要一個能站的住的地方就行,人多人少只要吉他可以出聲,就可以演出。現在的民謠已經慢慢出現在大眾視線中,自幾年前左立的一首《董小姐》大紅大紫,使得更多人開始了解民謠,去認識民謠,在那之前,宋冬野換是個靠演出來維持生計的流浪歌手,貳佰也只是一個小琴行的小老闆,馬頔的麻油葉才剛剛成形,陳粒還是個自寫自唱的無名歌手,趙雷還流浪在成都街頭,他們每個人都是如此的普通,但每個人都在發著光,終於一首《
  • 用音樂述說少年蔣勳的臺灣故事
    那些年,他背著背包,在路邊隨便搭上一輛車,上山下海,完成他對臺灣鄉鎮的探索,最後寫成一部文學暢銷小說《少年臺灣》。2013年年底,這部由27個短篇組成的小說,被臺灣音樂時代劇場改編為105分鐘的音樂劇搬上舞臺。九位演員,鋼琴與小提琴的簡單配器,簡約的舞臺,拼出了臺灣的舊時風景,詮釋了蔣勳文字之外的另一個《少年臺灣》。
  • 大冰的小屋,民謠,吉他,情感與夢想的地方。
    大冰的小屋是個小酒吧,酒吧裡有很多人,這些人,可能來自四面八方,這些人,形形色色,這些人,都有著,或悲或喜的故事……酒吧裡有流浪歌手,有吉他,有民謠,也有做生意的,上學的,打工的,寫書的……雖然我不曾真真切切的見到過,我卻在大冰的書裡,有一個對小屋清晰的影子。
  • 中國民謠音樂史:民謠從何時起變成了流行歌曲?
    九十年代的老狼(左)和高曉松(右)中國當代民謠的開端,應追溯於90年代初的校園民謠。校園民謠概念的首次出現,是在七十年代初的臺灣,隨後傳入大陸,羅大佑、劉文正等人的歌曲,給那個時代的大學生音樂上的啟蒙。
  • 最受人們歡迎的十二位民謠歌手,李志榜上有名!
    1.老狼 相信大家對民謠最初的記憶就是老狼,他本名叫王陽,是中國內地民謠音樂的發起人,經典作品有《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老狼是推動中國民謠音樂發展的重要人物,當中國民謠音樂被人遺忘的時候,總是老狼的歌聲勾起了人們的回憶。
  • 新手如何挑選民謠吉他,適合男女生初學者的吉他推薦,評測盤點!
    當民謠歌手彈奏著木吉他演唱,一股春風拂面的暖流迎面而來。 美妙的歌唱縱然讓人心碎,而清脆的吉他聲才是溫暖的根本。吉他有著其他材質無法比擬的氣質和溫暖,用它來做成傳播音符的樂器是再合適不過了。說起男孩追女孩最經典的場景,很多人的腦海中都會出現這麼一幕——星星點點的夜幕下,男孩背著吉他來到女孩樓下,一首一首的情歌接著唱,旁邊起鬨的圍觀者伴著音樂節奏用手機打起了追光……告白的結果怎樣不重要,這種年輕氣盛的衝動和懵懂迷茫的青春,至今想起來依舊讓人覺得美好感動。
  • 臺中舉辦名人吉他聯展 網羅貓王、張雨生愛琴(圖)
    已故歌手張雨生的吉他,上面還有他的指紋保留至今。來源:臺灣媒體中國臺灣網8月9日消息據臺灣媒體報導,臺中新光三越近日舉行《這夏玩吉他-吉他名人展》,展出的吉他,網羅了50位用琴弦說故事的吉他名人,100把富有音樂靈魂的經典好琴,從臺灣民謠大師陳達的月琴,到搖滾樂團、創作歌手的吉他,網羅貓王、披頭四愛用吉他,以及14位金曲獎得主的收藏吉他,另外還有已故歌手張雨生逝世15周年,三把愛用吉他首次聚首,現場並邀請張雨生友人楊培安精彩演唱。
  • 臺灣民謠大師,浪子詩人,同時竟還是吉他與月琴的演奏家!
    陳明章(1956年7月4日-),中國臺灣著名的音樂創作人、音樂製作人、閩南語歌手,同時也是吉他與月琴的演奏家。代表作品有《戀戀風塵》電影配樂(1985年)、《戲夢人生》電影配樂(1993年)、〈伊是咱的寶貝〉(1993年)、〈流浪到淡水〉(1995年)等。
  • 《大冰的小屋》:生活在別處,民謠在這裡
    最近的一張民謠合輯《大冰的小屋》中的11位歌手,都以「旅行、流浪」為生活方式,有的怡然自得,有的被生活所迫,如今都匯聚於大冰在麗江所開的民謠小屋中。這樣的合輯用11首作品,給出了11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給人以遐想。
  • 盤點中國10大歌紅人不紅的民謠歌手,有幾位是你認識的?
    馬頔是個留著板寸頭、在臺上彈著吉他唱著那些略帶憂傷的歌的少年 。在樂迷的眼中,馬頔首先是一位詩人。深受顧城、海子等八十年代詩人影響的馬頔或許並沒有做一個詩人的野心,他只是用了詩人般的靈魂和才情將生活淬鍊成句,在這個無人讀詩的年代,以歌為媒,唱出永不凋零的愛情主題。
  • 80歲臺灣「嘻哈祖師爺」擔心吃不起飯,曾窮到當鋪賣吉他
    本文編輯劇透社:年年未經授權嚴禁轉載,發現抄襲者將進行全網投訴臺灣傳媒報導,有臺灣「嘻哈祖師爺」之稱的臺灣資深民謠創作歌手劉福助,入行已經有60多年。據臺灣傳媒報導,目前正在為演唱會彩排的劉福柱表示,感嘆臺灣的民謠創作已經開始斷層,他無奈地表示,民謠歌曲要寫也要唱。不然,不止民謠會斷層,可能生活都會成問題。劉福柱稱,由於現在疫情的關係,很多歌手的表演機會都不多。自己也只是試試水溫,明年再看要不要加場。
  • 民謠歌手齊聚大研花巷,首屆麗江古城民謠音樂節浪
    繼《遇見·麗江》永遠的馬幫演藝、《馬幫榮歸》長街宴之後,6月29日,首屆麗江古城民謠音樂節將在大研花巷民謠廣場浪漫開唱,在這裡遊古城、聽民謠、逛集市、品美食,感受不一樣的麗江。詩意民謠,演繹浪漫麗江麗江充滿了浪漫、小資與文藝的情懷,自然也誕生了無數的民謠歌手和優秀的民謠作品,麗江古城民謠音樂節,為所有民謠愛好者和愛音樂的人提供相交、相知的平臺,用音樂傳遞靈魂的愉悅
  • 「泡湯」聽民謠!寧鄉灰湯溫泉民謠音樂節10月2日開唱
    三湘都市報9月22日訊(通訊員 陸新桐 記者 丁鵬志) 在"森林氧吧"沐浴有千年歷史的天然溫泉,在戶外草坪跟隨民謠的曲調淺聲吟唱,這兩件極具浪漫情懷的事將結合在國慶假期的寧鄉灰湯,故事和酒,灰湯都有。記者今日獲悉,10月2日-4日,為期三天的"花好月圓·相約灰湯"2020灰湯溫泉民謠音樂節,將在正式啟航。據悉,此次活動將在灰湯紫龍湖東岸線楓樹灣草甸舉行,活動邀請了民謠界的新星廠牌和歌手現場演繹,每天18:00開始的演出,時長3個半小時,分為《獨立民謠》、《校園民謠》、《臺灣民謠》等版塊,還有DJ和MC引領《國外民謠MIX》和獎品豐富的抽獎活動。
  • 沒有學過民謠吉他,直接學電吉他可以嗎?看完這個就可以了
    其它又分為兩種:電吉他和木吉他,很多人在學習電吉他之後轉而學習木吉他,或者學習了木吉他之後再學習電吉它,不管是先學木吉他還是先學電吉它,其實問題都不大,因為民謠吉他和電吉他沒有遞進的關係,兩者之間的先後順序並不影響學習。但是,如果沒有學過民謠吉他,直接學電吉他可以嗎?其實也是可以的,我們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多到大陸看看,別聽政客說教
    從此以後,他認真跟不同民族朋友學習音樂,還和李雙澤、楊弦一起聯合推出《中國現代民歌集》,被視為臺灣乃至中國民謠的開端。上世紀70年代末,民歌迎來黃金年代,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仿若成為臺灣年輕人的使命。「我不知道自己會寫歌,但李雙澤說,寫歌就是講故事啊,你小時候不是放牛放得很愉快嗎?啊,我立馬找到了感覺。」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大陸首演執意唱《美麗島》
    在胡德夫身上,有一長串標籤:「臺灣民謠之父」、「原住民運動先驅」、「吟遊詩人」……他早已不在乎這些定義,他66歲,鬚髮皆白。復出10年,胡德夫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平和、淡泊的歌手形象。他像掌門人、族長,帶著族人,四處歌唱土地的散漫和野性。他不止一次在採訪中表達,時不我待,傳承這些歌謠,是最讓他開心的事之一。
  • 「臺灣民謠之父」勸年輕人多到大陸看看:多來往 才能和平
    在他音樂作品中,聽者時刻都能感受到他對祖國、故鄉和人民深切的情感。1977年,胡德夫演唱一首《少年中國》,「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去看望祖國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跡/我用我遊子的鄉愁……」這首內容飽含著期待祖國統一渴望的歌曲,曾一度被臺灣當局「封殺」。
  • 連著聽了三天民謠,我們來告訴你民謠歌手的套路-虎嗅網
    可現在,一些民謠身上人畜無害的清新感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在臺上假裝冷淡,卻擁有海量張牙舞爪歌迷的「民謠歌手」,如同被撞壞的消防水泵一樣漫天噴射情懷,管簡陋叫質樸、把單調當文藝、稱直白為情懷——有點兒可怕。他們生產的民謠,旋律質樸、編曲質樸、歌詞質樸,就連設備都十分質樸(一把淘寶來的木吉他,加一部手機和一本《民謠吉他入門》或《零基礎學吉他》就能開工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