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章(1956年7月4日-),中國臺灣著名的音樂創作人、音樂製作人、閩南語歌手,同時也是吉他與月琴的演奏家。代表作品有《戀戀風塵》電影配樂(1985年)、《戲夢人生》電影配樂(1993年)、〈伊是咱的寶貝〉(1993年)、〈流浪到淡水〉(1995年)等。有人稱他為"臺灣民謠大師"、"浪子詩人"。
陳明章創作的臺灣歌謠,最大的特色就是從民間生活出發。不論戲仔、漁夫、農民、妓女、酒徒、甚至是生意人及公務員,他從他們的生命經驗取鏡,忠實而生動的反映這個社會。在輕輕的吟唱中,展現的是一個卑微的人物在面對生命的起伏時,婉然轉身的無奈。陳明瑜的詞,優美而富文學性,展示了臺灣本土語言的文化美學內涵,如「再會吧!北投」∶「春夜的北投,是酒意,是回憶,是一朵花淪落的風塵,是三分酒意中的溫柔」,簡直就是首臺灣詩詞。但這也許是陳明章的歌較易在校園、知識份子之間流傳,卻無法如他所期待的,廣為一般平民階層的人所接受的緣故吧。
陳明章對於「歌」,是非常謹慎的,寫一首歌的思考準備期可能長達五年甚至十年,像「竹枝詞」就寫了八年多。他自己也說∶「我寫的歌原則就是連自己的不掉淚的歌絕不發表。」
因此在「下午的一齣戲」、「慶端陽」、「紅目達仔」和「竹枝詞」等歌中,不論是對臺灣文化的流失感到悲哀與懷念,或是更深層的對現今社會遺忘歷史、忽視文化的控訴,我們都能找到他歌曲中的感情基礎,而不是徒有懷舊、悲嘆的形式而已。這樣的詞曲一面承續了臺灣民謠的哀愁特性,一面則超越純個人式的抒懷訴苦,以更寬廣的視野陳述了社會文化與人的困境。
從「抓狂歌」、「現場作品I」到「下午的一齣戲」,他所有的音樂無不秉持這一貫的理念。在批判的同時,其實是對人性更深層的關懷。於是這齣戲儘管只有淡淡的情緒、感性而不煽情,留給人的卻是最深刻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