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全球企業家生態論壇」於2016年9月9-11日在北京召開。上圖為知名學者於丹教授。
由世華智業和商界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全球企業家生態論壇」於2016年9月9-11日在北京召開。知名學者於丹教授發表了演講:
以下是全文:
主持人: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文學學者,國務院參事士特約研究員,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他曾經先後在我國的內地港澳臺地區、美國、英國、韓國、德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進行過千餘場傳承文化講座,為傳承和弘揚亞洲優秀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很多電視上的節目大家非常熟悉,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和文化試點欄目當中,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和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掌聲有請於丹教授。
於丹:尊敬的各位企業家朋友,很高興能夠在這樣一個時候和大家聚集一堂。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候?按中國人的說法,沐春風而思飛揚,凌秋雲思浩蕩。這正是一個酷暑剛剛過去,新秋剛剛開啟的時候,而且中秋在望。中秋節幾乎是除了春節以外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因為它是團圓、神美、詩意的。我還希望過另外一個節日,明天是我們的節日——教師節。所以在我看來,今天是一個好日子,今天是9月9號,希望我們大家的心在這樣一個清秋節裡可以長長久久,祝福大家幸福安康。
什麼是中國文化?剛才一直在靜靜地聽樓先生給大家的啟迪,樓先生講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的自律。剛才我的這種問候是很中國人的方式,因為中國人是講人情的,中國人是有人與人之間溫暖,中國人是以人倫作為很多價值觀起點。今天我想跟大家在有限的時間裡核心談一個問題,就是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天人合一,為什麼要講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現在的企業管理很多時候是重術而不重道。什麼是術?各種管理技術、管理心理,我們大家當然很熟悉。什麼是道?就是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大道,在脫離了農耕文明的勞作方式之後,今天還能不能夠成為企業管理的宗旨?
首先講一講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天人合一的中心。什麼叫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就是說中國的大道是起於平衡的。生活是立體多元的,每個人的生活都一樣。所以,越是人在高處做一個成功人士,做一個大企業掌門人,你會發現生活裡的希望與絕望、歡喜與憂傷、光榮與焦慮,這一切一切在你的身上一定會成正比增加。所以,一個企業家對於自己生命的管理,我想不是要多麼成功、多麼智慧、多麼傑出,這都是單一詞彙。我喜歡一個詞,就是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是一個平衡的人,這個平衡就是中國陰陽大道在生命裡的體現。老子曾經說過,這個世界的優賴是什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就是永恆的存在,道生出的一就是原始、太極,一生出的二就是陰和陽之間動態的平衡,二生出的三就是天、地、人三才。有了天地人之後,三生萬物。我們就有了今天的欣欣向榮,而這個世界的複雜、混亂也就由此而生。怎麼樣再去歸攏這個秩序?就要回到萬物負陰而抱陽這個基本的道理。什麼叫負陰?把陰裡的東西用肩膀、後背扛出去,什麼叫做抱陽?以陽的東西擁入懷中。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看中國建築,因為我們身處北半球,身後就是西伯利亞的寒風,所以中國越靠北的房子後山牆越厚實,向南的窗戶紙薄薄的,因為背後來的是寒風,我們要負陰的話就要山牆足夠厚才能抵禦,抱陽就是讓玻璃或者窗戶紙儘量透亮,讓溫暖的能量能夠進來。中國的四合院、皇上的紫禁城最好的房子是坐北朝南。過去中國的四合院東西廂房是可以住人的,老人住北房,東西廂房兒子們住,但是倒坐一般是倉庫,不住人,為什麼?因為是面朝陰、背向陽,久而久之,人是容易得病的。這跟現代管理有什麼關係?
這個社會上負能量非常多,人能不能向正能量去吸收,把人體中的陰陽平衡?這就是人不要永遠追求輝煌、成功、幸福,要知道,有陰這一面的存在就是世界的常態。而一個人是在陰陽之間互相轉化平衡之中抓得住自己的此刻。我們講企業管理,先不要講宏觀敘事講企業,一個企業的成敗首先看這個階級主有沒有一種平衡而遼闊的態度,才能穿破極具變化的時代。
什麼是負陰而抱陽?也就是說人的陽氣、信念、知識、辯明是非真偽的能力越充分,對陰的抵禦也就越強。這就是在今天,我們為什麼提倡企業家的終身學習,我們為什麼要說,一個人生命的成長比他的成功更重要。因為成功只是一個瞬間,而成長是終其一生的功課。我們能不能夠真正看到這個平衡?剛才我問候大家中秋快樂,世間最大的陽當然是太陽,而世間最大的陰就是太陰。中國人的明月情懷,為什麼這個月亮節這麼重要?就是因為太陽與太陰之間傳遞給我們的首先是哲學,任何時候看到太陽都是圓的、熱的,它恆久、飽滿、光芒四射,這就是大家在一個時代裡開拓、進去、擔當,在社會人格上的恆常心。月亮什麼樣?從彎到豎,陰晴圓缺,變化不定,盈極而虧、虧極而盈,永遠流動變化,這其實就是我們面對日常生活的平常心。人要像太陽那樣永恆進去,要像月亮這樣看慣悲歡離合,這就是人心態中的平衡。如果你要求這世界永遠像太陽那樣對你,稍有不如意,有陰天就說今天抑鬱了,這個人還怎麼面對世間的驚濤駭浪?
大家總說,陰陽不是不要陰嗎?沒有陰就無所謂陽。你看太陽好,怎麼從來沒有太陽節?正是因為月亮陰晴圓缺,因為月亮很像人。人生不如意時常八九,月亮圓的時比虧的時候少,一個月一次圓滿,一年一次大節,所以大家才要聚攏在月光之下,有明月的追問。不要認為中國的明月只是審美,其是有深刻的哲學內涵,讓我們理解變化太陰的意義。有人曾經問過我,「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大家想想看,明月有代、江山有代,唯其圓滿的時候有這樣雋永的哲學思考,我們才會喜歡過所有月圓的節日。從這樣的意義上講,我們先要認識宇宙自然中的不如意,那是一種常八九的時代,我們才會覺得彌足珍貴。蘇東坡曾經在一個夜裡說,此生此月不長好,明年明月何處看?也就是說今生有這樣圓滿光榮的夜晚不會長久如此,明年我的身邊還有沒有這樣的親人,明年我是不是流離失所、漂泊異鄉,明年陰天是不是沒有月亮?都不知道。所以不知道有沒有明年的明月,才有當下的珍惜。
我們馬上也要過中秋節了,各位企業家來到這裡聚集一堂,我們不僅僅是為了學企業管理之道,我們是為了獲得一個飽滿、遼闊的人格。包括我們會過各種節日,會珍惜創造生活裡各種情趣,會保持著一個人的審美能力,會讓我們的內心有更篤定的信仰。所有這些是做一個企業家的大前提,也就是說在陰陽平衡之道裡我們了解了動態之間的平衡,這是蒼天對我們最大的啟示。這是我想說的第一個問題,一陰一陽之謂道。
第二個問題,人要找到生命的坐標,跟天能合在什麼?什麼才叫天人合一?《周易》講過這樣一段話,大仁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我來解釋一下,大仁者,真正一個人格擴大成熟的人,有一個標誌,就是不再跟世界的一切衝突、糾結、擰巴,從對抗式的思維轉為一種平衡和順應。那也就是和的思維。和什麼?這裡說了四和。與天地和其德,天和地的道德又是什麼?《周易》開始是乾坤,乾德是天之道,蒼天是什麼樣的?天就是自強不息。這叫天行健。蒼天自我的運行自強不息,用不著別人拿個鞭子抽著、趕著太陽去上班。一個人的自律和自強就是剛才樓先生講到的,中國文化人自覺的核心。什麼人有尊嚴?就是不靠別人罵著、監督著,能夠給自己一些尊敬自己的理由,做的好的人,這種人就叫自強不息。大地什麼道德?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都說中國地大,除了地大還有一個詞叫物博。我們的土地上可以根據不同的土質養活多少種生命?包括我們的鹽鹼地、沙漠都能養植物,這才是地大的本事。也就是說,中國這麼多人,不同地方、不同出身的人的想法不一樣,一個真君子會將心比心與不同人核心相處,這叫厚德載物。簡言之,與天合德就是對自己有一個自強不息,與地合德就是對他人學厚德載物。如果對自己都能自強,對別人都能包容,這就是最基本的兩件事。對自己要求內心做人做事有忠誠的信條,對別人有寬恕理解。所以與天地合其德也就是對自己的自強和對他人的理解、包容。
第二句話,與日月合其明。剛才我們說了,太陰太陽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光明。人生是需要光明的,人一生靠知識,就是讓我們從蒙昧、混沌的黑暗中向著光明的地方走,也就是說知識是用來照亮人心的。這個明是什麼意思?是明辨是非之明。大家為什麼要念書?中國的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心明、止於智上。什麼改叫明明德?就是人性中本來帶著的光明美好的道德,在競爭中逐漸被遮蔽,甚至幹出一些違背本性的事情來,人是通過念書闡明、發明本該有的孩子一樣光明美好的道德。加強自己對這種明德的信任,這才是一個好的社會默契。與日月何其明就是一個人一定要有明辯之心。各式各樣的知識不少,但是人並沒有因此而明白。說句不好聽的話,過去中國農民識文斷字的人很少,但通情達理的人很多。而我們今天,幾乎全都識文斷字,但是每個人的自我中心、對人的提防,甚至不擇手段的競爭,我們發現,通情達理的人越來越少。這是我們所要的知識嗎?如果知識不能化育成人的一種行為,這個知識就是死的知識,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他沒有用來成全人格。而人明辨是非有什麼用?孟子說,人的智慧無非是是非之心,一直到明代的王陽明先生還在說這句話,人要修良知,學生問他什麼是良知?在他的《傳習錄》裡也有這句話,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
我特別想跟各位朋友呼籲,大家在帶自己的團隊,為人父母者也有自己的孩子,會發現現在的年輕孩子知識教育比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豐富。但是他們的價值教育卻是空前混亂的。什麼才是人真值得追求的?並不清楚。所以人能明辨是非嗎?保持著自己心理心裡的光明,能夠一輩子大釋不糊塗,做個乾乾淨淨的人,這就叫做與日月合其明。
第三句話,與世市合其續。要跟春夏秋冬四時合得上節續。這一點對農民來講當然重要,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這樣一個在四時中春耕,也就是春天萬物生長,叫春生夏長、秋生冬藏。大家會說,城鄉都一體化了,對於城裡人來講還重要嗎?就說剛才這四個節奏,不要認為是莊稼生長的節奏,其實是中國人養生的節奏。春生,大地萬物都在往上長,過去中國人講究吃什麼養生?就是要吃各種的芽兒和尖,積蓄一冬天的能量爆出來的香椿麥芽回來不用炒都是香噴噴的。所謂明前茶都是綠茶,要的就是清涼彭勃充滿生機的力量,讓自己在牙尖中喚醒。大地舉著綠葉和花朵向春天致敬。夏天太陽很大,葉子撲撲拉拉長的大,人的火氣也很大,為什麼夏天經常要喝點綠豆湯,吃涼性的東西敗火?就是要降噪。夏天中國人吃什麼?夏天原來就講究吃葉子,當然前提是那個時候也沒有農蠶。所有的葉子吸收最飽滿的陽光,夏天吃各種菜葉子,這是養生的。秋收,秋天大家最容易理解,吃果,各種果實都豐收了,一年積下來的果實秋天是正當季。大家知道冬天吃什麼嗎?中國人講究秋天吃根莖,白薯、土豆、花生,所有埋在地下的根莖是冬天最飽滿,不飽滿就死了,只有積蓄最多的養分,包括澱粉,到來年時才有能力抽出新枝綠葉,這就是冬吃蘿蔔。為什麼夏天不能吃?因為夏天都長葉子上了,蘿蔔是糠的。中國人過去沒有大把的維生素,就是按照四時的節續吃,食療就是對生命最好的滋養。這叫什麼?與四時何其續,跟上時節的秩序。大家發現了沒有?中國人過節過的其實是節氣。
曾經有美國人問我,你們也過節我們也過節,你說說過節的區別。開個玩笑說,你們的節都是從天上下來的,我們的及都是從地裡長出來的。大家想想是不是這麼個道理,因為他們的節都是人向神的致敬,聖誕節過了,耶穌死了又活了,復活節過了,感恩節過,這就是神的節奏決定了人的致敬。而我們過的是24節氣,節氣與節日的合一,這就叫與四時何其序。
最後一點,與鬼神合其吉兇。人到任何科技發達時都不敢丟了敬畏之心,也就是說人不敢作到遭天譴,人不敢窮奢極欲幹出非人性的東西。中國人會說我的天吶,這一聲天裡,有天道、天理、天良。所以,與鬼神何極兇這件事情,就是中國人認為人在做、天在看,上天的制約是我們絕不敢違背的。
所以《周易》中這四句話,大仁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相信中國人自己的道理,天與人的合一給我們的坐標就不僅僅是當今的社會,社會的變化會是激蕩的瞬息萬變,但是天地是永恆的。按照老子最後一句話的說法,叫做天之道立而不害、聖人之道唯而不爭。蒼天應該是有利於萬物生長不製造禍害的,而人間,什麼叫唯而不爭?守住本職發奮尤為,不要整天勾心鬥角與人爭鬥。與其花在與人爭上,不如花在自己有為上,這就是中國天人之道。
我們講這些為了什麼?今天中國的企業主,特別是私營企業主的日子不好過,中國的經濟正在走過自己的寒冬,大家這樣一種企業內心難的情況下,我希望文化能夠換來我們一種心態。剛才說中國的農民思維是一種很嚴實的哲學思維。
最後講一個農民的故事。有一位哲學教授在上完所有哲學課程之後把他的學生們帶到一片荒蕪的草地上,他說你看這裡長的什麼?學生說全是荒草,沒有任何意義價值。教授說是,我們都不喜歡荒草,用盡你的全力除去這些荒草,有人不遺餘力拔草,有人用火燒草,最後大家把草弄乾淨了,教授說,明年我們再來看,看誰的辦法最有效。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當然,第二年這裡的草長的更茂盛了。看著大家失望的表情,教授講了一個農民的道理。他說去除荒草最根本、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不要理荒草,在這裡種滿莊稼。因為莊稼比草更有生命力,因為莊稼是有收成的,莊稼就是一種有內容的正能量。當莊稼吸收了地下更多養分時,草就枯萎了。當莊稼迅速地吸收陽光比草高時,草就蔫了。當莊稼吸收了養分、吸收了陽光,負陰抱陽抽穗拔尖時,草已經萎縮下去成為了莊稼的肥料。所以,與其與荒草較勁,不如做一個種莊稼的人。
什麼是天人合一?我希望這個中國的故事能夠啟發我們各位正在經濟嚴冬中堅持的企業家們,如果你覺得這個世界荒草叢生,如果你現在面對你的員工,甚至面對你自己的內心覺得惶惑,堅持不下去,那是因為你看荒草太多了。你先不用拔草,跟草較勁,想一想怎麼樣讓自己做一個種莊稼的人,全力以赴去建立正能量的時候,草就會越來越少。這是中國農民的道理,這是天人合一給我們的啟迪。我希望在中秋月圓的前夕,我們各位企業家都能夠學習到宜陰宜陽的平衡。都能夠做一個與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大寫的人,這樣我們就會看到花枝招展,在這一輪中秋滿月之下祝福我們的內心豐滿、堅定,祝福我們的企業擁有未來,我想這是中國文化給大家的祝福,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DF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