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淅瀝,一碗羊肉麵便能氤氳出一片溫暖。古鎮新市,青青之石輻射出七十二條線。巷連巷,巷外巷,巷中巷,此巷是彼巷的延伸,彼巷是此巷的繼續。故事紛紜,人物嘈雜,關於味蕾中的那抹香濃,就在此時竄了出來。
新市何以愛羊肉?
想尋著新市舊時的羊肉味,得找一民間高人。韋秀程,新市人,業餘從事新市鎮文物保護、文化研究、地方志編寫、古鎮傳統文化發掘等工作,已有48年。
「新市羊肉起始於宋代,早在民國就已享譽港澳及東南亞市場。」老韋說,為什麼在這裡形成了吃羊肉的風氣,得從新市舊時的產業結構說起。
湖羊是杭嘉湖平原的特產,德清縣歷來是杭嘉湖平原湖羊的主產區。依賴著水鄉水生植物豐富,可以作為飼料的天然條件,舊時農民家家戶戶都養羊。湖羊渾身是寶,羊肉可烹煮美味佳餚,營養價值很高。羊毛、羊皮是紡織工業和皮革工業的原料,可以製成毛線、毛紡織品及各檔次的裘皮、皮帶製品。養羊還能積肥,靠湖羊的排洩物來灌溉田地。
「因此,鎮上的羊毛行以及作為重要交易集散地的羊行街,就應運而生了。」老韋說,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開埠,羊毛、羊皮的市場更大了,新市農民也有了商業頭腦,催生了一批羊毛行,主要收購羊毛、羊皮,有的還兼收羊腸、絲吐頭等其他副產品。
既然毛皮都有了用武之地,這剩下的肉,自然也不能浪費。新市人動起了吃羊肉的腦筋,變著法子琢磨,終於烹出了這一味香濃可口、遠近聞名的羊肉。
羊肉如何更美味?
84歲的新市居民程寶華回憶起兒時的那碗羊肉麵,還是滋味依舊。
「1944年,那時候的我跟著本地一個做羊肉生意的老闆做學徒。半夜殺了小羊羔,趕了一夜的路拿到新市來賣。天沒亮的時候,老闆請我吃了一碗張一品羊肉麵。那個味道,到底是難忘的。」程寶華說,「清晨4、5點,店門口都是提著燈籠來吃麵的老闆。那時候的面賣2毛7分錢一碗,也只有老闆才吃得起。」
「當時的醬油是極好的,杭州、德清、嘉興三地的人都跑過來買醬油。好醬油文火燒出來的羊肉,你想想,得有多好吃。」程寶華說,看著那些老闆早晨黃酒喝喝,羊肉麵吃吃,再聊上幾句生意事,日子過得很是快活。
其實,飲黃酒、吃羊肉,歷來是新市人的小樂惠方式。等不及深秋,小小古鎮全都被浸泡在了濃鬱的羊肉香味中,這時候去新市,也正可以在古鎮的悠然步伐和羊肉的香味中做場美夢。燜香的羊肉終於揭開了鍋蓋,而在這微醉的黃酒暖風之中,小鎮的愜意也一覽無餘。
事實上,新市人的早晨是一天最重要的時刻,社會交際,人情往來,見聞途說……走進古鎮,這種感受就會撲面而來。據說,新市人標準的一個早餐套餐,就是羊肉、黃酒,再加上一碗麵。
羊肉湯麵何處尋?
中午時分,來到新市當地知名的麵館。古色古香的大廳裡,已是座無虛席。一碗碗羊肉麵,帶著剛出爐的香味,吸引著食客們的味蕾。
「羊肉來咯!」大廚沈榮妹從廚房間探出頭來。這位有著30多年經驗的老師傅,提起新市羊肉的獨特之處,很是自豪,所有的配方都記在她的腦子裡。
「羊肉,新市人叫『羊餃』。因為羊肉都按半斤左右的大小分好,再慢慢烹煮,形狀規則,所以稱之為『餃』。」沈榮妹介紹說,「新市羊肉選料考究,選用健壯無病的一年生湖羊,配以精冰糖、陳年老薑、正宗紅曲、山東大棗及胡椒、茴香、桂皮等十幾味輔料來燒煮」沈榮妹說,好味道的關鍵就在這些配料的比例中,這也是每個羊肉師傅自己的獨門絕技,不能外傳。
不僅羊肉,新市的面也是與眾不同的。「我們用的都是新市本地做的手工面,增加壓制次數。比如普通麵條可能是麵皮壓制一兩次做成,而新市的麵條要壓到四次以上,這樣做出來的麵條特別紮實。所以新市麵條的韌勁和嚼勁都比一般市場上的更好一些。」負責燒面的師傅說,細面的湯頭用的是燒羊肉的老湯,點上一些蒜末和薑末,香氣更是濃鬱。這樣好吃的羊肉麵,自然是供不應求。沈榮妹說,現在,他們一般一天燒兩鍋羊肉,一天可以賣出300多碗羊肉麵。
一碗羊肉,一碗細面,坐在古鎮的河道邊吃麵。流水潺潺,穿鎮而過,這些細碎的故事,和美妙的滋味,也隨之繼續流傳。
___________
老家,等你回來
奔走在城市,牽掛著鄉村
訂閱:微信號 zjrbmlxc(或查找公眾號「老家」)
微博:@浙江日報美麗鄉村
Q群:361186704(暗號「老家開門」)
投稿:laojia10000@163.com ,你與老家的故事,講給大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