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的歌唱以及音樂事業,起步和發展在香港樂壇的黃金時期,在那個時期的香港,不管是作詞作曲以及歌手,是毋容置疑的鼎盛狀態。在那個百花齊放70--80年代,香港粵語歌曲發展到了巔峰時期,那個時期的香港樂壇以及臺灣樂壇,迄今未能複製,在那個輝煌的年代,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音樂人。那種群體的藝術體現,淋漓盡致的體現了那個時代對於藝術的孜孜追尋,那個時代雖然在整個音樂史顯得鳳毛麟角,卻顯得彌足珍貴,不僅留下了大量的寶貴音樂產物,甚至還推動了部分文化的進步,那個時代的音樂,影響了幾代人。
也正是在那個年代,要想在群星璀璨的舞臺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沒有實力和伯樂的推薦是無法實現的,從香港老一輩人經常教誨晚輩的口頭禪:「連張國榮都要熬8年。」就可以窺見張國榮的成功是跨越了多少高崗,最後才站到香港流行音樂的一線。
歌聲和藝術的標準是,無論得到那些褒獎,還有哪些讚嘆,那些是無關緊要的,聽眾的要求很簡單,能讓人跟唱的歌聲無非是成功的,然而能引起內心震動並且共鳴的歌聲是偉大的。
1,共同度過(作詞:林振強、作曲:谷村新司)
這首歌曲是經由日本傑出音樂人谷村新司的作品,經由張國榮翻唱收錄在1987年的《1987 summer romance's 87》專輯中,張國榮對這張專輯非常重視,特意到日本去錄音,自己又來進行逐首監製,其中的「共度渡過」就是在這張專輯之中,張國榮的音域特別寬廣,於是,這首共同度過便有了近乎磅礴的交響樂氣勢,在加上貼合他自己經歷,感情的傾訴,使這首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共鳴性。「活在你心內,也像是共同度過」。
2、風繼續吹(作詞:鄭國江、作曲:谷村新司)
連張國榮的老朋友,老對手譚詠麟不止一次的宣稱這是他很喜歡聽的一首歌,在維多利亞港灣,伴隨著海風,張國榮憂鬱的歌聲融合了人們眼前的環境,更觸動了內心的感觸,就像劉文正的「雨」,張國榮也有他的「風」,不管是風繼續吹,還是風再起時,都代表了他當時特定階段的音樂懷想,也是他最真摯的音樂體現,也正是由「風繼續吹」,整個香港,開始對他刮目相看。他的歌聲和情感的表達完全可以把聽眾帶到另一個意境。
3、有誰共鳴(作詞:小美、作曲:谷村新司)
「夜闌靜,問有誰共鳴?」聽說李嘉誠先生在車內經常會聽起這首歌,並且不止一次的宣稱,他早已對生意場中得與失看透。這首歌經由張國榮靜謐的表達,表達的就是那樣一個境界,隱約了傳達了他對於人生的態度,小雨淅淅瀝瀝、獨步走上街頭,在喧囂的世界裡,又到何處去尋找內心的平靜。有誰共鳴也許就是那種內心的臨時安慰與尋找平靜的臨時依靠和佐證。
4、為你鍾情(作詞:黃霑、作曲:王正宇)
有少年爬上雲端,坐在朦朧的雲上,靜靜的憑藉這首深情的歌獻出了自己的心聲。這首歌的表達正是張國榮音域和嗓音的巔峰,不動聲色的卻把這首看似平淡的旋律演繹的非常悠遠,讓人感到人世間那美麗的愛情,不讓人想去辜負愛人那最真摯的情感,看似平淡,卻感人至深。讓人相信人世間的愛情,就像那金指環,百年不變。
5、當年情(作詞:黃霑、作曲:顧嘉輝)
在張國榮的音樂歷程中,他經歷了許多伯樂,從恩師黎小田先生、黃霑先生,到作詞人林振強先生、林夕,都是他的摯友,所以,他的歌聲從來不乏他最真摯的心聲,這首當年情透析他對人與人之間的友情,患難之情的難以忘懷和滲透了更多深遠的感觸。就如他後來所言,「錦上添花的有很多,雪中送碳的有幾人呢?」張國榮的重感情和富有愛心,熱心,是有口皆碑的。
6、沉默是金(作詞:許冠傑、作曲:張國榮)
夜風凜凜,當推開窗,看到斑斕夜色時,對於一些煩憂之人和事,一些困擾,很難不心生憤懣,這首歌的背景是張國榮已然經歷了他所經歷的炎涼世態和人心叵測,於是由他作曲,許冠傑填詞,便有了看透人生,感悟人生,並且對於這個世界不在迷茫的灑脫心態。當晚風吹起,遠處便有古箏聲隱約飄渺,這首《沉默是金》伴隨了迷茫中的人們,為他們掛起了明亮的啟迪小燈。
7、由零開始(作詞:小美,作曲:張國榮)
由零開始,偷偷想到落淚,當時的那種落寞、艱辛,張國榮何嘗不知呢,唯有依靠信仰的支撐以及他對音樂的熱愛和自己的努力,沒有任何捷徑可尋,眾人的不理解,只有奮鬥後得來的眾人欣賞,哪怕很少,也能得到莫大的安慰和最真摯的祝福,人們不應該在失落的時候抱怨,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是應該去依依的去找尋珍貴的祝福,再到遠遠的人生路上前行。來日你我再度相見,仍是往日動人笑面,再給我熊熱眼光,一遍,一千遍。
8、默默向上遊(作詞:鄭國江、作曲:顧嘉輝)
剛進入樂壇的張國榮,並不是一鳴驚人,而是經歷了各種冷場甚至各種反對聲和謾罵,他遇到了他的恩師黎小田先生,黎小田先生對他的聲音表達控制方式提出了建議,並且為他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寶貴建議,人生中幸運不會輕易招手,只能去用功用心,做好人生中的鼓手,張國榮履行了他在這首歌中的明志,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在成功的同時,也為歌唱藝術事業做出了他巨大的貢獻。像怒海中的小孤舟,我願那苦痛變力量,默默忍淚向上遊。
9、我願意(作詞:鄭國江、作曲:黎小田)
同劉文正一 樣,張國榮是一個最喜歡以靜化動的歌手,在這首他的恩師送給他的歌曲裡,他體現他可以駕馭那種以靜釋動的高超歌唱技巧以及與感情同時迸發的藝術表達方式,到後來,劉文正和張國榮都放棄了這種唱法,他們兩個人的後期音樂更加多元化,但是,這首「我願意」還是張國榮音樂生涯中重要的音樂轉折作品,透過這種風格的演唱方式,人們更能接受「張國榮式」的高雅歌聲和委婉的情感表達。
10、風再起時(作詞:陳少琪、作曲:張國榮)
1989年,張國榮萌生退意,在晚間聚會和黎小田、陳少琪(填詞人)吃飯時,他就透露出一直想創作一首歌曲在作為告別時演唱的想法,以明心志,當時許冠傑也推薦給他一首歌,他並沒有採用,在吃飯的時候,張國榮就哼了一小段demo(音樂小片段),找來服務員拿紙和筆,交給黎小田先生,隨後的幾天裡,陳少琪再填詞,就有了這首著名的「風再起時」,經歷了人生的起伏的張國榮,深知傳統文化留給他的智慧和指引,於是他想到急流勇退,他的上半段音樂生涯即將結束,於是他把他的音樂經歷和歌唱生涯中的,遇到的各種物和人的複雜情感全部糅合在這首風再起時的歌曲裡,既有對諷刺的傷心,也有對支持的感謝,既有對告別的留戀,也有對未來的期盼,複雜的情感務必會帶來複雜的抒發方式,張國榮用他最鮮明的感情抒發方式演繹了這首風再起時,懷念,期盼,不舍、感動,暖意全部在這裡得以體現。是他以及他對於歌迷最好的告別方式。
(同時也謹以張國榮先生逝世17周年,讓我們再次用掌聲歡送他,讓讓溫暖的風,再次吹起大地。)
文中提及的:黎小田先生、黃霑先生、林振強先生均故。先生以尊敬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