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壽司的時候,不應該用筷子,應該直接上手?
蘸醬油碟時,絕不能用米飯那面來蘸,要用魚片接觸醬油?
可我填滿魚籽的軍艦壽司怎麼辦?
粘不牢的金槍魚片掉進醬油碟裡撈不上來又該怎麼辦?
放輕鬆,朋友。
真正的高級壽司店,在呈上壽司的時候,就已做好調味,根本不需要食客單獨再蘸醬油。至於不那麼高級的壽司店——
那還講什麼繁文縟節?直接吃就完了!
今年,在結束為期五年的日本留學回到祖國後,我驀然發現,國內的日料店,已經多到了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地步。
不過,面對店裡越來越正宗的花樣菜單,身邊朋友的日料知識,明顯有些捉襟見肘。
燒鳥燒的是什麼鳥?雞白井難道是口井?配菜給的蘿蔔泥、紫蘇、黃菊花應不應該吃?吃麵發出稀溜溜的聲音,真的會讓店主好感倍增嗎?
如今的日料店裡,一方面是食客的不懂裝懂,一方面是店家的用力過猛。
一頓普普通通的居酒屋料理,能端著法式大餐的小心,吃出深夜食堂的痛苦。
如何才能搞懂日料店裡奇奇怪怪的菜單?要不要遵守網上流傳的那些「規矩」?怎樣從不懂裝懂變成真的很懂?
讀完此篇,一鍵搞懂。
吃麵吸溜溜,沒人會誇獎你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流行起一種說法:去日本麵店吃麵,要吸溜溜、呼嚕嚕地吃才最有禮貌,店主聽到你吃得這樣開心,會覺得是最高的讚美。
這種說法走紅,大概是由於與「日本人很愛安靜」這樣的傳統印象背道而馳的張力。不過諮詢日本友人後我發現,這種說法純屬演繹。
吃麵條時發出聲音,意味著口鼻間氣流量大,方便進食的人感受麵條的香氣。
然而,不論是在拉麵店、蕎麥麵店還是烏龍麵店,日本人對這種行為的寬容,其實僅限於不會白眼相向而已。
要說讚賞,那還真不至於。
不要懷疑,安靜,真的是日本人刻在骨子裡的審美傾向。除了在居酒屋,你不會看到任何日本人喧鬧的進食場景。
如果真的想對麵店店主表現你的Respect,不如嘗試一種更加當地化的做法。
首先,拈起一片海苔,飽吸一口濃湯,作為進餐的起點。其次吃光碗中的面,並在中途點一份「替玉(單加的麵條)」。等你恰好吃完最後一根麵條時,替玉適時呈上,將替玉放入碗中,再次開動。吃完替玉,碗中還剩小半濃湯,再點上一碗米飯,用湯汁拌勻米飯,吃到盆幹碗淨。
一蘭拉麵碗底:這一滴,是最高的喜悅
這種充滿儀式感的「大滿足」Respect方式,除非真愛,絕對無法完成。
如果在有名的一蘭拉麵店裡,你還會在最後的碗底,得到一句讚賞——「這最後一滴就是最高的喜悅。」
配菜的蘿蔔泥、菊花和紫蘇要不要吃?
另一個日料店裡常見的迷思是,配菜的蘿蔔泥、菊花和紫蘇到底要不要吃。
在這裡可以負責任地講——
高級料理店的配菜可酌情食用,低端店鋪的最好還是放下。
嚴格來說,日料店裡呈上的每一樣食材,都是可以食用的。即使是菊花,也是專用的食品級菊花。它們作為風味獨特的「藥味」,能夠起到清新口腔,重置味蕾的作用。
然而,我們日常接觸的料理店裡,食材的衛生和農殘狀況往往令人擔憂。蘿蔔還在其次,紫蘇和菊花為了保證完整的品相,都經歷了大量農藥的洗禮。高級料理店中使用的紫蘇,都會選擇相對更小的幼嫩葉片,來減少成長過程中的農藥介入。
不過說到蘿蔔泥,這裡還要多講兩句。
在許多日料場景下,蘿蔔泥都是重要的調味料碟。日本家庭中,主婦會格外珍惜蘿蔔中相對辛辣的尾部,因為這種味道,能夠清新解膩。
足夠正宗的日料店,會在呈上蘿蔔泥時,配上一份柚子醋。這種帶有柑橘香氣的調味料融入蘿蔔泥後,會形成一種直竄鼻端的清爽氣息。
當吃多了烤串或者炸雞後,一口柚子醋蘿蔔泥,真的能夠讓油膩一掃而光。
親子井不是井,南蠻雞也不是孟獲家的雞
由於中國和日本同屬漢字使用國家,很多有對應漢字的日本菜名,往往會被店家直接拿來就用。
不過這樣簡單粗暴的操作,一般在「信達雅」上,只能做到一個「信」字。其中產生的種種誤會,著實令人困擾。
所有這些菜名裡,最讓我的朋友陳陳迷惑的當屬「丼」字。
陳陳出身中文系,對字音字形有著本能式的講究。一次聚餐,她舉著菜單,面對「親子丼」三個字,一陣支支吾吾。
當然,作為中文系的才女,此時的她,絕對不是不會念這古字,而是在糾結,「丼」字的兩種讀法,到底該用哪一種。
丼,原指井,或投物井中所發出的聲音,故而有「jǐng」和「dǎn」兩種讀音。後來丼字傳到日本,被日本人改念成「どん- 咚」,還引申出了蓋飯的意思。
那麼作為蓋飯的「丼」傳回中國,到底該用「jǐng」還是「dǎn」來表達這層意思呢?陳陳沉思的眼神讓我覺得,她已經開始在菜單上安排下一篇論文。
大概是為了解決顧客的這種困惑,有些日料連鎖店貼心地直接將「丼」字變成了「井」。於是乎,「親子井」、「鐵火井」、「雞白井」、「海鮮井」,大井小井充斥菜單,這下不光是中國人看不懂,連日本老鐵來了,也一樣看不懂了。
其實照我來看,若是實在舉棋不定,不如直接叫它蓋飯,畢竟認真來看,它真的只是一碗蓋飯而已。
另一個讓廣大國人迷惑的詞彙是「南蠻」。
作為熱量炸彈中的超級核彈,「南蠻雞」是中國人最廣為熟知的一款南蠻菜品。不過這個南蠻,跟南蠻入侵的孟獲沒有半點關係。
所謂南蠻料理,在日本語境中指的是葡萄牙風料理。特色是使用洋蔥、大蔥、辣椒等滋味濃重的配料。
南蠻雞會在炸雞塊上,輔以美乃滋醬、雞蛋、洋蔥調製的醬汁,讓本就罪惡的卡路裡盛宴再上重樓。
南蠻風醃菜則是酸辣口味,吃不慣奇怪酸味的朋友,在點單上一定要審慎選擇。
燒鳥,只燒一種鳥
同樣被直譯過來的,還有燒鳥。簡單直白的譯法,不由得讓人身下一涼。
很多人以為,燒鳥是許多種鳥的料理集合,其實它只是單指雞肉烤串而已。
由於雞在日本被稱作「庭鳥」,所以在食物中,雞常常被簡稱為「鳥」。
如果說中國烤串是豬、牛、羊各擅勝場,那麼日本烤串就絕對是雞獨領風騷。
雞胸、雞腿、雞裡脊,雞皮、雞卵、雞屁股,雞胗、雞肝、雞軟骨,小小一隻雞,基本除了爪子,你能在烤串店裡見到它的所有。
常見的日式烤雞串只有兩種味型,一種鹽烤、一種醬烤,鹽烤只用鹽來調味,醬烤則會刷上醬油和蜂蜜等調製的粘稠醬汁。做得再出格一點的,可能還會加入味增口味,除此之外的其他口味,統統都是邪教。
鑑別一家燒鳥店是否正宗,要看它在哪種食材上使用哪種味型。在裡脊或腿肉上主推鹽烤的店鋪,可以放心食用,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對自己的食材有充分的信心來把握。而在雞肝上使用鹽烤的店鋪則要當心,這往往意味著,廚子不太正宗。
日式烤雞肝,口感一定要綿軟,在熟而不硬的狀態下,雞肝相對腥氣較重,這時,只有濃厚的醬汁才能調和這種味道,如果採用鹽烤,雞肝不是過硬,就是過腥,絕對入不了老饕之口。
另外,如果雞肉丸串裡沒有吃到脆骨,你也盡可吐槽店家不夠正宗。為了調和肉丸過於單一的口感,大部分日本店鋪都會選擇在肉餡中加入細碎的軟骨。這樣的肉丸包裹在脆生生的青椒裡,一口下去,才是五郎式的終極滿足。
日料真的不是只有壽司和生魚片而已
以前經常聽中國同胞嘲笑,日本飲食味型單一,日料品種來來回回就那麼幾樣兒而已。
這話要讓朝日電視臺的《食彩之國》節目組聽見,絕對不能服氣。這檔專講日本食材的節目,至今已經播放839期,每一期至少要介紹5-10種日本職人奉上的料理。
日本料理的品類,遠比我們想像的豐富得多。
要理解日料店菜單上的菜品,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日本料理。
嚴格意義上的日料單指和食,但現在進入中國的日料,明顯更加廣義。它既包含傳統和食,也包含和式洋食,甚至包括一些經過日本改造的中華料理。
和食中,有我們常見的壽司、刺身、味增湯、天婦羅,也有不太常見的甸煮、淺漬、鍋物等料理。
和式洋食,是日本化的西方料理,遠到北海道麵包,近到咖喱、可樂餅、蛋包飯都屬於這一範疇。這些食物,雖然打著洋食的名號,但在西方是絕對吃不到的,就像天津沒有的天津飯一樣。
天津飯,屬於中華料理。中華料理同樣是日本化的中餐,它與通常由中國人主理的「中國料理」不同,主廚一般由日本人擔任,菜品也經過了改造處理。主要特色是量大價廉、勾芡濃厚,甜辣醬幹燒蝦、天津飯、中華冷麵都是其中的代表菜品。
如今中國日料店裡的菜品,就是上述各類料理的集合。
簡單來說,看起來清淡無油的,都是傳統和食,看起來金黃酥脆、肉香濃鬱的,大體就是和式洋食或中華料理。
我們熟知的日式炸雞「唐揚」,最早也是一款中華料理。是在1932年,由現今的三笠會館分店所創製。只不過年深日久,再次傳回中國時,已無人記得它的來處,只把它當做傳統日本料理來看待了。
如果你走進日料店的初衷是想來頓清淡健康的鮮食,那烏龍麵、生魚片、茶泡飯這類傳統和食必然能夠滿足味蕾。
如果今天興致不錯,想體會日本上班族下班後,手捧啤酒的卡路裡放縱,那炸雞、豬排、漢堡肉一類的和式洋食就是不二選擇。
待到餐後,仔細翻翻菜單,也許還能找到一份「杏仁豆腐」。這款日本中華料理店萬年不變的飯後甜點,也已悄然伴隨日料店回到祖國。喜歡它的朋友,不如點上一份,嘗嘗遊子歸鄉的味道。
看到這裡,想必諸君已經明了,如何在日料店裡吃得開心、顯得懂行?
繁文縟節通通不要,忠於自己的胃口才是王道。
策劃 Editor|李童
排版 Layout|於明煥
如果覺得不錯又懶得留言
你可以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