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又多了一部豆瓣高分。
有人說,分娩不是幸福到來災難結束,而是災難的序幕。
而這部《產後調養院》,第一次赤裸裸地把產婦在分娩中的羞恥、在產後的不被人理解和痛苦拍了出來。
劇裡的女主,是最年輕的女常務。
在生孩子之前1小時,她還為了籤下合同帶著同事在機場公路上狂飆。
哪怕在客戶面前破了羊水,她還是會在所有人都驚詫的時候微微一笑,說「看來我的孩子很喜歡這份禮物。」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精緻的女士,到了產房,卻變成了完全不同的一副樣子。
精緻?
連頭髮都沒有精力清洗。
體面?
能在灌腸的時候忍住15分鐘,才能保證在生孩子的時候不會連「那個」也一起出來。
到了生產之時,除了痛苦,其餘不值一提。
可是,這還遠遠不是結束。
生完孩子之後,陰道撕裂、拉傷、胸部下垂、發胖、脫髮。
以及,被遺忘。
劇情裡,生完孩子後,女主到了產後護理中心。
在這裡,媽媽的名字不重要。
年齡學歷不重要。
唯一看中的,是媽媽能夠為孩子犧牲的程度。
能不能忍受自然分娩?
能不能堅持兩年母乳餵養?
能不能全身心為孩子犧牲?
如果不是,那麼。
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那你不僅矯情、還自私、甚至不配為人。
更可怕的是,一直被稱為天性的母愛,並不像所有人都推崇的一樣,是孩子生下來,就一定有的。
很多產後回到工作場合的媽媽,發現自己不僅位置被人取代了,自己也完全無法回到之前的工作狀態。
在生完孩子之後,也沒有辦法完全因為身份的轉變,自然而然地就對自己的孩子產生愛意。
「不愛」自己孩子的媽媽,不僅不被社會所接受,連她們自己,也不接受自己。
其實,關於「媽媽」這個身份,被討論的並不是少數。
許多人都曾經公開表示,自己因為生產和產後修復所遭遇的一切,曾經一度讓自己無法對自己的孩子產生愛意。
「都是因為他我才遭遇這些」;
「都是因為這個選擇讓我失去了一切」;
……
那些出現在劇集裡曾經被譴責「不負責任」、「不配當媽媽」的劇情,正是這些媽媽們被剝奪的情緒與真實感受。
不要讓「偉大」禁錮了母親。
也不要讓「媽媽」禁錮了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