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編輯部 | 噹噹媽媽
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
最近有一部韓劇《產後調理院》非常之火,出自金牌劇集產地tvN,講述的是關於女性生孩子&坐月子的那點事兒。片名提到的「產後調理院」,在中國大概等同於「月子中心」。
不追不要緊,一追嚇一跳。這劇的尺度竟然如此之大,少見地把那些只有孕產婦經歷過的私密事,拿到大家面前細細說來。
然而,它的目標並不是讓媽媽們回憶往事抱頭痛哭,相反這是一部包裹著喜劇外殼的韓劇。它用誇張甚至是戲謔的風格,消解了那些「人間真實」的殘酷。添丁進口通常都是一家人奔走相告的喜事,但對於一個女性成為母親所經歷的那些苦痛,很多人卻選擇性地避而不談、視而不見。
「每個媽媽不都是這樣過來的,為什麼要拿出來說呢?」「即使經歷再多艱難,看到孩子的笑臉,難道一切不都是值得的嗎?」《產後調理院》這部劇並非是要販賣焦慮,而是想打破上面這些常見的偏見。讓這些經歷可以被人看見,被人尊重、被人記住。(字幕來源TSKS韓劇社,下同)
生育之痛
在《產後調理院》中,女主角42歲的高齡產婦吳賢真,是職場上的精英人物。
經過多年打拼她終於當上了公司最年輕的常務,也因為懷孕,成了醫院裡最高齡的產婦。直到生產的當天,吳賢真還在馬不停蹄地工作著。
她一邊飆車攔住大客戶籤下合同,一邊當場羊水破裂,必須馬上叫救護車。
看這淡定的氣場,讓救護人員都忍不住懷疑,她到底是家屬還是產婦本人了。吳賢真來到醫院準備生產。這部劇終於沒有像大部分國產電視劇一樣,描寫孕婦生產就是給扭曲的臉幾個特寫,然後就聽到了孩子的啼哭。《產後調理院》將生寶寶具體地分為五個階段:屈辱期——禽獸期(開指疼痛)——無痛天國期(打了無痛針後)——發狂派對期(分娩關頭)——必須開心期(初見寶寶)。
「屈辱期」也就是孕婦羊水破掉之後在醫院待產的時期,這段時間裡,醫生護士會對孕婦進行多項檢查。包括但不限於灌腸、剃毛、內檢開幾指、吸氧、輸液等等。
為產婦灌腸,防止XX和孩子一起出來
簡單科普下,「內檢」就是把整隻手用力伸進私處,並且用很大的力氣掏來掏去,伴隨著宮縮,這會讓大部分的孕婦都覺得疼痛難忍。在生產過程中,孕婦將被進行多次「內檢」,劇中的吳賢真就「幸運」地成了一位男婦產科醫生的講解案例。
三個男人輪番內檢,研究起她到底開了幾指,氣到她想罵人。從這一刻起,孕婦必須準備好隨時「被捅被拔被剃」。
即使你還沒消化好這種難以下咽的情緒,下一個階段「禽獸期」也會迅速來襲。
伴隨著一輪又一輪的劇烈宮縮疼痛,變成了「只會哭喊著救命的野獸」。吳賢真苦苦哀求醫生,「求你了,給我打無痛針吧醫生。」她很幸運地等到了無痛針,來到了「無痛天國期」。事實上,很多孕婦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能打到無痛,只能硬生生地熬到發狂派對期(分娩關頭),這個過程究竟有多長,沒人能知道。
在最後分娩的關頭,吳賢真又迎來了醫生劈頭蓋臉的「教育」。「喊有什麼用啊,不要只是喊啊!」「你得像排便一樣用力啊,不知道嗎?要往外推寶寶啊!」
這裡要給大家普及一個常識,幾乎在影視作品裡都是孕婦伴隨一聲大叫,生下了寶寶。實際生產時最忌諱大叫,大叫會分散體力,毫無益處。這時有些醫生會直接訓斥產婦,讓她不要再叫,但巨大的疼痛會讓人難以忍受。
吳賢真在生產時昏厥過去,她在鬼門關裡走了一遭,最後把陰間使者打落水,撿回了一命。
雖然這段以搞笑的方式呈現出來,但細想起來卻都是心酸。每一個媽媽和孩子,都是過命的交情。孩子出生,女主角的心裡只想著一句話:吳賢真的人生,結束了。
在她剛剛九死一生地產下寶寶後,躺在病床上看著丈夫公公婆婆,圍繞的是剛生出的寶寶,自己嘴唇乾裂難忍都沒人搭理。
第一個上前用水給她潤潤嘴唇,還是自己的親媽。
人間真實的殘酷一幕,正式開啟。
哺乳戰役
只有體會過的人才明白個中酸楚,你以為生完孩子是結束,其實是一場馬拉松的開始。如果說生產的痛,是短時間內的撕心裂肺。
那麼哺乳的痛,則是漫長的折磨和熬人。坐月子,簡而言之,一切都是關於奶。
請永遠不要對新手媽媽說這樣一句話,「不就是餵個奶嗎」?哺乳的艱辛,是很多男同胞們永遠無法感同身受的。
中國人坐月子,有「不能著涼」的執念,韓國人也一樣。女主角日思夜想的那口冰美式咖啡,想都別想。
冰美式咖啡變成了催奶的海帶湯
只能喝各種各樣的花式下奶湯,喝到你想吐為止。不想吃嗎,不想吃也得吃,不吃哪裡來的奶呢?
不是說奶水和母愛成正比嗎?
在產後護理院裡,吳賢真聽到的聲音都是「餵母乳對孩子發育好」「母乳才是母愛的證明」「不要當個自私的媽媽。」但當她第一次開始嘗試餵奶,就被孩子咬得疼得一激靈。
事實上,有些哺乳不順利的媽媽,會被咬到乳頭皴裂甚至破皮,解決的辦法也只能是慢慢磨合,抹上乳頭霜咬牙忍一忍。哺乳的艱難和煩惱還有很多很多。
比如章子怡就曾提到過,生理性漲奶引發的開奶痛,「疼痛感不低於宮縮或是生產,雙乳硬得像兩塊堅不可摧的巖石。」
比如很多媽媽都會遭遇的乳腺炎,甚至會發高燒,劇中的吳賢真也經歷了這個難熬的過程。
比如片中沒提到的「時間成本」,堅持母乳親餵的媽媽,會在餵奶這件事上花費難以想像的時間。
她們沒辦法離開寶寶太久,有時候感覺就像「畫地為牢」,稍微遠點的地方都不能去。如果你不在身邊,寶寶卻餓著肚子開哭,而他還不會吃奶瓶,那簡直是一場災難。
最致命的是,一旦開始餵母乳,你的乳房就被徵用了,睡眠也被佔領了。寶寶在新生兒時期一天要吃8-10次奶,也就是說不分晝夜,每隔兩三個小時就要吃一次奶。
很多媽媽都曾見到過凌晨一、二、三、四、五點的夜,再也沒有整夜覺了。被母乳折磨的吳賢真想要放棄,她被劇中不餵母乳的「樂米媽媽」鼓動,喝了酒想要放飛自我。
哺乳確實不能喝酒,後來證實這是無酒精飲料
「樂米媽媽」李璐多,是反叛媽媽的代表人物。她拒絕餵奶,坐月子光腳,休產假還堅持工作。
和那些堅持母愛至上的人比起來,她看起來更加自私,或者說更愛自己。
在她眼裡,積攢了很多壓力的媽媽的奶,或許並沒有比奶粉更好。
餵母乳還是餵奶粉並沒有那麼重要,只是媽媽自己的一種選擇。
如果說生育當天的劇痛和之後的哺乳,大部分人多多少少有所耳聞,那麼生育帶來的諸多後遺症,很多人都知之甚少。隨著激素水平的劇烈下降,產婦會迎來巨大的身體失控感。
在《產後調理院》裡,提到了「生育後遺症」的一些細節。比如漏尿,由於懷孕加生產導致盆底肌鬆弛,很多產婦在咳嗽、打噴嚏或者大笑時都會漏尿,甚至會持續困擾多年。
劇中打扮精緻的「小愛媽媽」打完噴嚏後漏尿
女星Ella就曾坦承有產後漏尿的問題,三年都沒能改善,為此她專門做了修復手術。
比如生完還要來一個月左右的「大姨媽」,也就是「產後惡露」。
比如脫髮,比如無法去除的妊娠紋,比如生完肚子沒那麼快變小。
然而比起身體的失控感,更難熬的是身份的撕裂感。劇中的吳賢真有許多個身份標籤,她曾經是職場精英,是公司最年輕的管理者。
但她在這裡只被稱為「膠棒媽媽」,膠棒就是她孩子的小名。
她的過往成就都不重要,她的能力和實力都沒人care。
甚至連她自己都困惑了,「我不知道我是誰了,不是從前那個我了。」
在產後調理院,是以「母性」來劃分階層的,像《雪國列車》那樣的等級森嚴。
吳賢真是高齡生子,又是母乳不足、育兒信息匱乏,處於列車的最末級車廂。
那到底什麼樣的「媽媽」,才是滿足社會期待的完美媽媽?作為女性來說,「媽媽」的身份一定比其他身份更重要嗎?一定要做到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嗎?如果難以平衡的時候,其他身份必須要為「媽媽」讓路嗎?這些關於新手媽媽的焦慮和彷徨,內心的衝突和抉擇,是《產後調理院》發人深思的地方。
只拍出了皮毛?
有網友說看完這部劇感受到了關於育兒的艱難,不,實際比這艱難多了。筆者作為一位新手媽媽,有必要指出劇中一些顯而易見的錯誤和硬傷。比如吳賢真是一位因「破水」進醫院的產婦,她在被「灌腸」後,直接翻身下床走著去上廁所,這是不合理的。
因為「破水」後的產婦需要全程平躺,避免羊水迅速流失,所有吃喝拉撒都必須在床上解決。比如剛生完寶寶,還沒出院的產婦,很難像劇中的女主角那樣健步如飛。
很多產婦第一次下床的時候,會邁出人生中最痛苦最艱難的一步,只是下床走幾步,都必須要別人攙扶著,否則容易暈倒。產婦坐月子時,也很難像劇中的媽媽一樣光鮮靚麗。
由於怕受涼或傷口尚未癒合,身體仍然虛弱,再加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人在整個月子期間都不怎麼洗澡,頭髮油得沒法見人。
即使在月子中心,新手媽媽很難有這麼多時間聚在一起,每天姐妹們閒談喝下午茶or勾心鬥角,即使你自己有空,別的媽媽也沒空。
咦,媽媽們不是在休產假嗎?為什麼沒空?每天給寶寶餵奶+拍嗝+哄睡+換尿不溼+親子互動,媽媽經常需要吃三頓飯+夜宵保持體力+抽空補覺,一整天安排得滿滿當當,毫無閒暇時間。
僅僅做到能把奶餵好,就已經消耗掉新媽媽大半的精力了。
再退一步說,在現實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媽媽會選擇月子中心。
為什麼,因為貴啊!以北京為例,5-10萬基本是月子中心的「起步級」價格,花上個幾十萬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相比於1-2萬一個月的月嫂,月子中心的價格高了太多。現實中更多的人還是選擇家人照顧或請月嫂照顧。能住得起月子中心的媽媽,已經站在產婦「鄙視鏈」的頂端了。劇中集體託管式的月子中心,讓最大的不可控變量——孩子,變得如此之乖。
女主角的孩子「膠棒」基本上都沒有作妖!
他每天都在小床上安靜躺著,不是在對媽媽微笑,就是安靜地吃奶。劇中女主角接到電話,然後慢悠悠地拿著哺乳枕走到哺乳室,接過月嫂手中笑盈盈的寶寶,準備開始哺乳。
這個「接電話」的細節讓我看笑了,寶寶的哭聲可比電話鈴聲刺耳多了。實際情況是,每當寶寶一哭,就要立刻開始準備餵奶,有些脾氣急的會瞬間哭聲震天,一刻都耽誤不得。還有女主角拿了一個中間鏤空的坐墊去餵奶,這個細節很好。
沒生育過的人很難想像,很多新媽媽在坐月子期間,是無法正常坐下的。
因為會壓迫到私處有縫針的傷口,必須用這個坐墊才能坐下,並且無法久坐,只能躺著餵奶。而剖腹產的媽媽,是無法坐下來用這種哺乳枕的,因為腹部的傷口還沒長好。
奇怪的是,編劇明明想到了這個細節,但劇中還是所有人都在坐著餵奶。
即使細節仍然有各種經不起推敲的地方,但我們還是要感謝這部劇。這部劇以「月子中心」做舞臺,濃縮了不同媽媽身上,不盡相同的人生和相似的母愛。但今天,我們不想再讚頌母愛的偉大了。
因為太多太多的媽媽,都會心甘情願地奉獻自己,對身體的苦痛和內心的掙扎,絕口不提。「成為孩子的媽媽,必須是幸福的嗎?」
對於這個問題,可能沒有標準答案。
一個女性可以擁有多種身份,她可以是妻子、媽媽和女兒,但最重要的身份,還是她自己。
希望看過這部劇的人,都能對新手媽媽多一分尊重和理解。媽媽不是超人,她們都只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