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的「中國爹」談「巨蛋」誕生趣事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 人物名片

  胡紹學,浙江杭州人,1936年6月生,195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曾任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建築學院院長、設計院總建築師。現為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築師,國家特許一級註冊建築師。2000年11月被建設部授予「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

  國家大劇院之最

  曾經擱置30年的建設計劃

  1958年,周恩來總理提出建設國家大劇院,並做了批示,大劇院的選址「以在人民大會堂以西為好」。1959年,國家大劇院與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等建築一起被列入規劃中的「十大國慶工程」,作為向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獻禮的建築計劃。當時我剛從清華建築系畢業,我的老師李道增先生也還年輕,由他帶頭,清華大學中標拿下了大劇院的設計任務。全校組建了三百多人的大團隊,建築、機械等許多院系都動員起來了,迅速做好了設計方案。當時那個方案只有一個長方形的歌劇院,約4萬平米,看起來比現在要小很多。形態也很簡單,就是中央一個大的觀眾廳,前面是門廳,後面是舞臺和側臺,座位數是2700多個。整體造型和現在天安門廣場附近的其他建築相似,都屬於中國民族風格的變體,因為革命歷史博物館的設計方案也是我們清華大學做的,大家講究的是整體和諧統一。

  這個方案的施工圖都出來了,材料也定了,馬上就可以開工建設。我當時還跑到北戴河去選花崗巖,一些建築機械也開始加工安裝了,就準備和人民大會堂同時施工。可是當時由於國家經濟困難,這個工程只能下馬,一擱就是30年。

  其實現在看來,60年代那個設計如果真的蓋起來,到現在也肯定報廢了。因為真正的歌劇演出是不能用麥克風的,要欣賞演員的真聲,在聲學上的要求很高。一些高端的演出設備,也需要一個先進的舞臺,當年的設計無法滿足這些要求。劇院不能太大,以前梅蘭芳在人民大會堂演出,不用麥克風,坐在後排的觀眾就根本聽不見。但是也不能太小,像現在的天橋劇場之類的,就沒法演《天鵝湖》這樣的大型劇目。所以我們國家要引進一些國際頂尖的藝術演出,就必須建設大劇院。

  國際招標推翻傳統民族風格

  這樣到了1990年,文化部重新提出建設大劇院,成立了籌建辦公室。直到1998年,成立了國家大劇院建設領導小組和業主委員會,先是組織了一次全國範圍的設計競賽,有二三十家單位參加,最後前兩名是清華和北京建築設計院,兩個方案都還是傳統民族風格的。這次競賽搞完以後,因為要「面向世界」,就又搞了一次國際招標,以前競賽出來的方案全都不算。

  這次國際招標就吸引了全世界幾乎所有著名的設計師,加上我們國內的,一共拿出69個方案。經過幾輪篩選,到1999年,剩下6家單位,可是規定最後一輪評選只能有3個方案參加,有關領導就建議我們組合一下,兩兩合作。於是北京院和英國建築師合作設計了「大玻璃」,建設部設計院和南美的建築師卡洛斯合作,剩下我們清華和法國人安德魯合作。

  我們不想和安德魯合作,清華從來都是自己做方案的。安德魯也很倔,他也要自己做。但是在當時那種局面下,沒有別的辦法,安德魯很苦惱。我就跟他商量,說乾脆這麼辦吧,咱們兩家聯合署名,做兩個方案,一個清華打頭,另一個你們打頭,最後無論哪個中標,都算我們兩家合作的。安德魯一聽,覺得很好。

  安德魯這個人,確實是個藝術家,非常有個性。他早期提出的幾個方案,大家評價很差,他就灰心了,突然失蹤了一星期,公司和家裡都找不到他。一周後,他回公司了,好像變了個人,絡腮鬍子,衣衫襤褸。原來這一個禮拜,他開了輛車,滿法國亂跑,車到哪他就睡在哪,跑了一圈回來,就憋出了現在這個「大鴨蛋」。

  當時我是清華設計院的院長,帶了十幾個人的隊伍去法國討論安德魯那個方案。有次我和安德魯一起去見中國駐法大使吳建民先生,吳大使說希望你們兩家合作設計出一個優秀的、能體現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國家大劇院。可是安德魯說話直來直去,說不,我就反對你們的傳統建築文化,我要做就要割斷你們中國的歷史,只有割斷歷史我才能做出新的東西來。安德魯就是這麼倔的一個人,後來評議的時候也證明他這個方案確實具有震撼力,但也有很多問題。所以當時有兩派意見爭論非常激烈。

  2000年「兩會」期間,人大和政協都徵求了代表們的意見,結果有六七成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贊同安德魯這個方案,最後就拍板定下來了。

  形式的問題會慢慢淡化

  後來大家知道,有很多院士聯名上書反對這個方案,為了慎重起見,國家發改委又組織了一次方案論證會,在九華山莊開了6天,請來40多個人參加,其中一半是藝術家,一半是建築師。會上的爭論非常激烈,有4個院士極力反對,也有4個院士極力贊成,但藝術家們基本都說安德魯這個方案好。我是當事人,不方便發言,但是最後點名讓我說,我很被動,就說真心話了。我說在座有很多是我的老師,無論反對還是贊成這個方案,我都很尊重。我的看法就是,這個方案確實好不到哪去,但畢竟有兩個優點:第一,與眾不同,設計比較新穎;第二,規劃上做得比較好。因為之前所有方案做得都緊靠長安街,惟獨安德魯膽子大,一下子後退一二百米,退到人民大會堂的中軸線上,劇院前面全部做成綠地和水面,這個改動效果是比較好的。如果大劇院緊靠長安街,會顯得很侷促,現在退後了,它這個球體對天安門整體格局的影響也就小了。

  但是這個方案必須加以改進。劇場設計歸根結底要實用,形式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除了功能,安德魯這個設計還有很多問題,比如很多人都擔心它的安全,尤其是消防安全。大家現在要做的,就是考慮怎麼解決這些問題,而不要從形式上否定它。

  我這個發言實際上比較符合發改委的想法,他們覺得我比較實際。後來我就帶人和北京院一起工作,修改完善這個方案。

  圍繞國家大劇院的爭議可能會一直存在,沒關係。現在據了解,它很好用,好用的話就可以基本肯定它了,形式問題會慢慢淡化的。

  建築檔案

  中國國家大劇院位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側,西長安街以南,由國家大劇院主體建築及南北兩側的水下長廊、地下停車場、人工湖、綠地組成,總佔地面積11.89萬平方米。總投資額26.88億元人民幣。主體建築由外部圍護鋼結構殼體和內部2416個坐席的歌劇廳、2017個坐席的音樂廳、1040個坐席的戲劇廳、公共大廳及配套用房組成。外部圍護鋼結構殼體呈半橢球形,其平面投影東西方向長軸長度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軸長度為143.64米,建築物高度為46.285米,基礎埋深的最深部分達到-32.5米。橢球形屋面主要採用鈦金屬板飾面,中部為漸開式玻璃幕牆。橢球殼體外環繞人工湖,湖面面積達35500平方米,各種通道和入口都設在水面下。(記者 武雲溥)

相關焦點

  • 安德魯揭秘設計靈感:國家大劇院不是巨蛋,是種子
    中新網10月17日電 中國國家大劇院的造型設計,自法國設計師安德魯(Paul Andreu)的「巨蛋」造型在2002年中標後,幾乎陷入海內外的一致爭議中。香港《文匯報》報導稱,今年的中秋節,國家大劇院試演,設計師安德魯適時到訪北京,與記者對談被忽略了的國家大劇院的秘密。
  • 瑞士媒體:老百姓稱國家大劇院為國家大巨蛋
    瑞士《每日新聞報》1月7日文章,原題:閃亮的走廊中守舊的思想  中國建造雄偉的建築來展示它的成就,剛剛投入使用的國家大劇院就是其中一例  國家大劇院坐落於北京市中心,緊臨紫禁城、天安門和人民大會堂。遠遠望去,它就像一個鋼鐵玻璃製造的完美無暇的水球。國家大劇院的設計人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似乎在完美的圓形裡找到了建築的歷史意義。但卻沒有多少人給予他掌聲。
  • 「巨蛋」誕生記——我親歷的大劇院設計決策過程
    他設計的國家大劇院被中國的建築設計權威們譏諷為「鳥蛋」「巨蛋」。和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一樣,開始時被看作是奇形怪狀的建築,直到設計師去世後才得到世人認可。他設計的國家大劇院被中國的建築設計權威們譏諷為「鳥蛋」「巨蛋」。和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一樣,開始時被看作是奇形怪狀的建築,直到設計師去世後才得到世人認可。1998年國家大劇院準備建設時,成立了由國家有關部委和北京市領導組成的領導小組,時任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的曾培炎是領導小組成員,我當時任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副秘書長,協助委領導分管基建投資方面工作,同時兼任首都規劃委員會委員。
  • 美報:國家大劇院圓了中國50年的夢
    文章認為,國家大劇院圓了中國50年的夢想。文章摘要如下。    這是晨曦中的國家大劇院(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外媒:北京新建築綽號真生動 鳥巢 巨蛋 大褲衩)    新建中國國家大劇院的穹頂在湖水的環抱之下熠熠生輝,宛若一顆珍珠,又好像初生的太陽。這正是設計它的法國建築師試圖營造的印象。     這座斥資3.6億美元的雄偉建築由鈦合金與玻璃構成,其規模比紐約的林肯中心或華盛頓的甘迺迪中心都大,旨在向世界宣告北京已經成為經濟和文化中心。
  • 「中國十大劇院」性價比之王—甘肅大劇院誕生記
    甘肅大劇院雙喜臨門,成為國內大劇院建設史中上的一座裡程碑。  2013年12月20日,甘肅大劇院喜獲由中國建築裝飾協會、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授予的「中國十大劇院」榮譽銅牌、證書。  時至今日,甘肅大劇院不負眾望,從荒蕪中誕生輝煌!兩年時間裡這塊曾經的荒地——中心灘,先後迎來了國內外著名交響樂團、演出團隊。《文成公主》、《梁山伯與祝英臺》、《卡門》等國內外經典劇目在這裡演出,更令中西部自豪的是,在甘肅大劇院上演的,以西部文化為背景的《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大型文藝演出更成為甘肅省文化品牌,名揚海內外。
  • [分享]國家大劇院cad施工圖紙資料下載
    l圓形建築(中區)周圍-12.00m處設置室外消防通道,通道上設有通向中區-3.08m和-7.00m兩層的人員疏散天 查看詳情 中國建築師談國家大劇院:它代表中國建築新形象
  • 國家大劇院今亮相 世界最大穹頂外玻璃可防彈/圖
    6月14日,國家大劇院在人工湖水面上留下倒影。    昨天,人民大會堂西側的國家大劇院完成人工湖注水和綠化工作,臨近長安街的工程圍擋也全部拆除,施工5年半的「巨蛋」正式在市民面前亮相。今天起,大劇院北面的文化休閒廣場也將對外開放。     國家大劇院副院長王爭鳴介紹,此次亮相的主要是國家大劇院外立面及北側的文化休閒廣場,大劇院具備使用條件要等到7月底,試演出預計是在9月。
  • 「巨蛋」開啟藝術之門 國家大劇院舉辦首場講座
    中廣網北京12月24號消息(記者李文蕊 實習記者全婧) 繼12月22號晚上的首場開幕音樂會後,中國國家大劇院在23號上午啟動了面向社會公眾的「打開藝術教育之門」活動,首場講座《音樂·藝術·人生》的主講人是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
  • 國家大劇院設計師:中國天壇「高」於杜拜塔
    2010年3月3日晚,北京,夜色下的國家大劇院。他就是法國建築大師保羅·安德魯,中國國家大劇院的設計者,或許也是世界上最有爭議的設計師。安德魯的文學作品也同樣令人捉摸不透。他的新作《房子》,被中方出版社稱為自傳,但他卻更認同其為一部自傳小說。  對此,日前在滬接受記者獨家專訪的安德魯,笑稱是把自己比作「房子」。現實中的他,則對中國古代建築讚譽有加,甚至直言,在他心裡,中國的天壇在建築學上的地位高於世界第一高樓——杜拜塔。
  • 江蘇小巨蛋明年將建成啟用 規模僅次國家大劇院
    備受關注的江蘇大劇院自2012年底開工以來,進展如何?昨日記者了解到,目前,江蘇大劇院音樂廳、戲劇廳主體已經完工。劇院位於建鄴區河西新城,明年將建成中國規模僅次於國家大劇院的現代化大劇院。江蘇大劇院位於南京市建鄴區河西新城,是中國規模僅次於國家大劇院的現代化大劇院,作為江蘇省最大的文化工程,被定位為「世界級藝術作品的展示平臺、國際性藝術活動的交流平臺、公益性藝術教育的推廣平臺」。江蘇大劇院於2012年12月26日奠基,方案為「荷葉水滴」,將於2016年建成啟用,未來在南京河西濱江,將有4滴「水珠」樣的大劇院,與國家大劇院南北呼應。
  • 點亮「巨蛋」國家大劇院開幕演出拉開帷幕(圖)
    昨天,由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北京交響樂團兩團聯手,陳佐湟、譚利華兩大指揮家聯袂執棒的一場交響音樂會,為備受矚目的國家大劇院開幕國際演出季拉開帷幕。大劇院音樂廳內的「鎮廳之寶」———國內最大的管風琴也首次奏響,李雲迪、黃蒙拉等獨奏家一一到場為開幕活動獻藝。
  • 揭開國家大劇院巨蛋秘密 「水下長廊」連通地鐵
    11月14日,國家大劇院的殼體結構工程正式完工了,內部設備和大型舞臺的安裝調試,以及精裝修工程也全面展開。在本報幾個月前報導過國家大劇院之後,本報記者昨日終於看到了「蛋」中秘密。  昨日,本報記者親臨已經完成主體工程,正在進行「殼」體屋面工程、舞臺機械和機電設備安裝和裝飾等工程的北京大劇院工地內、外進行「探營」。
  • 影視劇愛用的這部鋼琴協奏曲如何誕生的?|新京報×國家大劇院
    這首歌一直被廣泛用於影視劇中,比如電影《相見恨晚》《七年之癢》,比如日劇《交響情人夢》、英劇《9號秘事》……這部作品誕生一百多年來,迸發出了「野蠻生長」的旺盛生命力,它不僅在古典樂迷的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也成功「出圈」,在動漫、流行音樂甚至花樣滑冰配樂中都收穫了很多人的喜愛,比如中國花滑第一人陳露、日本選手淺田真央等都使用過「拉二」成就了經典比賽。
  • 他的「玻璃蛋」曾飽受爭議,國家大劇院設計者保羅·安德魯逝世
    他最為國人熟知的作品,是酷似「玻璃蛋」的中國國家大劇院。他和上海也有不解之緣,為上海設計了浦東國際機場一期和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其中,浦東國際機場一期是他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件作品。
  • 中國國家大劇院介紹
    中國國家大劇院位於北京 天安門廣場西,人民大會堂西側,西長安街以南,由國家大劇院主體建築及南北兩側的水下長廊、地下停車場、人工湖、綠地組成,總佔地面積 11.8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6.5萬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築10.5萬平方米,地下附屬設施6萬平方米。
  • 變幻多彩的中國國家大劇院
    中國國家大劇院,作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地標性建築,造型新穎,整個殼體風格簡約大氣,龐大的橢圓外形在繁華的長安街上顯得像個「天外來客」:不少人又稱國家大劇院為「金蛋」或「彩蛋」,意味著「蛋殼」裡面孕育著生命:
  • 社會記錄:安德魯 中國國家大劇院的設計者
    ——這個名字相信這兩天大夥經常聽到,沒錯,他就是那位法國建築設計師,法國戴高樂機場和中國國家大劇院的設計者。(大劇院鏡頭)  主持人阿丘:上個星期,由安德魯先生設計的巴黎戴高樂機場發生了坍塌事故。  安德魯鏡頭、事故現場鏡頭。
  • 國家大劇院:世界的劇院,平民的劇院
    這「交情」的建立並非一帆風順——「最初柏林愛樂報給我們的演出費實在過高,國家大劇院難以承擔,雙方就這麼僵持著。」這位演出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大劇院乾脆暫時把柏林愛樂「晾」了起來。「我們不間斷地邀請其他世界一流名團來演出,逐漸形成了口碑和話語權:來中國演出卻沒上國家大劇院,絕對是遺憾。最後,柏林愛樂樂團繃不住了,主動提出降價演出。」
  • 《劇院魅影》中國巡演正式拉開序幕
    《劇院魅影》在臺北體育館『小巨蛋』正式開鑼。  本次臺北站預計演出22場,一直到12月6日結束。    小巨蛋的最大容量位15000人,當然實際入場觀眾不可能這麼多。  據了解,本次《劇院魅影》每場的觀眾容量約為5000人。
  • 國家大劇院:深耕創作,提升「中國影響」
    其實,這已是原創中國史詩歌劇《長徵》的第三輪演出了,依舊一票難求。  近幾年,包括《長徵》《金沙江畔》在內的多部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在京城掀起熱潮,話劇《李爾王》《樣式雷》《威尼斯商人》相繼上演,舞劇《馬可·波羅》、歌劇《駱駝祥子》則走出國門。十年時間,國家大劇院從西方的土壤中借鑑劇目製作經驗,深深鐫刻上「NCPA(國家大劇院英文縮寫)製作」的烙印,結出了中國文化的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