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魯孫:北平上飯館的訣竅

2021-12-22 拾點讀書會

北平是個五方雜處,人文匯萃的地方,所以山南海北,各省各縣有名的大小飯館兒,也就應運而生,北平人哥兒幾個一湊合,講究下小館樂和樂和,花錢不多,還得充腸適口。所以進飯館吃飯,無論是整桌的燕翅席,或者是叫兩個小炒,會吃的都有個一定之規,讓堂口到灶上都知道您是位吃客,灶上的調和不敢隨便亂配,堂口的堂倌更不敢欺生慢客。

北平老饕進飯館,講究可多啦,有的吃堂口,有的吃灶兒上,吃灶上還分是吃紅案子還是白案子。譬如說吃堂口,那就是堂倌伺候殷勤周到,處處給主顧省錢做面子。您進飯館一入座,堂倌一看您同來的朋友,有幾位生臉色,再一聽是外路口音,您一點菜又是價碼高的場面菜。堂倌就明白今天請的什麼樣的客,是什麼樣的目的啦。一方面替您出意,一方面往外報柜上今天準備的時鮮菜。等菜點的差不多,堂倌又開口了,柜上還有兩個敬菜,大概也夠吃啦,如果不夠再找補。要是叫太多吃不了也糟塌,堂棺這們一說,客人覺得柜上一定跟主人有交情,主人平素出手一定很大方。做主人也覺得臉上有光彩,既省錢又有排場。等一上菜,堂倌先上敬菜,一定都是時鮮拿手名菜,還要報出一聲是柜上做的,當然等算帳上的時候,主人心裡有數,除了把菜價算到小帳裡,還得老尺如二。可是吃完之後,客人吃得其味醰醰,主人面子十足,堂倌身受其惠,真是三方面皆大歡喜。可是有一樣您一坐下,叫的是家常豆腐,三和油拍黃瓜一類的菜,人家堂倌可也不能拿烹蝦段燴烏參一類貴菜給您當敬案的。

館子最講究吃熟,假如您今天沒飯局,信馬遊疆您走進那個飯館,自己也想不出吃什麼來,您談堂倌給想點吃兒。可巧正碰上今天柜上有酒席。堂倌可能說您甭管啦,我給您顛配顛配吧。呆一會將吃的等於是一桌小型獨坐酒席。人家席上有什麼,您也吃什麼。您吃完堂倌也不會給您算帳,多給小費就成啦。可是有一宗,這種堂倌一定要是堂口的大拿,上海所謂「能博溫」,不但平時支工錢,到年終還得劈花紅才行呢。話又說回來啦,他要不是看準了您是個大主顧,他也不肯幹。這種吃法叫吃飛,就是別人的菜飛到您這來了。照這們一說那人家辦酒席的主兒,豈不是吃了大虧嗎。其實也不盡然,有人吃飛堂口老早就關照灶上多留點杓把兒了。

有一般大爺們,天天上館子,胃口都吃倒了。三五個人一進飯館誰都不願意點菜。後來誰也不點,每位多少錢,讓館子裡自己配,喝酒就配兩個酒菜。不喝酒索性全是飯菜。北平各大飯館子,很時興了一陣子,這種叫 「自摸刀」 的吃法(我想這個名詞,一定那一位牌友興出來的,由自摸雙而連想自摸刀,也不怕割了手,一笑)到了民國二十三四年北平豐澤園一客自摸刀,最好的要四十塊錢一客,那是真宰人啦。北平自從與了一陣子女招待之後,添了好多邪魔外道的小館,您同朋友小吃,一入座堂倌就(手 + 牙)著您,什麼菜貴讓您點什麼。兩人吃飯,他能給您上個十寸盤紅燒蝦段。他為什麼死氣白賴(手 + 牙)您吃紅燒蝦段呢。因為他們冰箱裡的對蝦已經有味,蝦頭都快掉了,再賣不出去,祗有往髒水裡倒啦。碰了這樣堂倌,也有法整他。您說不愛吃紅燒蝦段太膩人,清爽點你給我來個黃瓜炒對蝦片,或者來個對蝦片雞蛋炒飯加莞豆。他馬上麻啦爪子,不提讓您吃對蝦了。因為他們對蝦,可能絕到不能切片,即或能切片,拿黃瓜莞豆綠色一比,他也端不上桌見了。

北平人請客吃飯,講冠冕當然是整桌酒席。可是有一類客人,打算套近乎,請他用酒席,又顯著生份了點。臨時現點菜又覺著有點不夠禮貌,所以有一種吃法叫賓主盡歡。方法是主人先到飯館點個大菜,像紅燒烏參白扒魚翅啦,再不黃魚四吃梅花熱炒,或者烤只填鴨,來個鴛鴦雙羹核桃三泥啦。等客人一到齊,那就要看堂倌的火候如何了。他首先要把主人已經準備的幾個大菜報出來,然後依序請示主客陪客點什麼菜吃,所報菜名要跟主人點的菜配合,不能衝突。也不能專報貴菜,讓主人花錢太多,要是座中有利巴頭的客人亂點一通,堂倌還要委宛說明菜已夠吃,還得顧慮怕客人掛不住燒盤。這種賓主盡歡的吃法,最好賓主對吃有點素養。否則不是點的菜不夠吃,就是菜叫多啦吃不了都剩下。

北平的飯館,跟目前臺灣的飯館可不一樣。山東館就是山東菜、江浙館就是江浙菜,甚至於同是山東館,你家的拿手菜別家絕不做。例如拿瀋魚江豆腐說吧,那是廣和居的名菜,等廣和居關門,灶上原班人馬,到了同和居,要吃瀋魚江豆腐,您得上同和居去吃,別家山東館都不會承應的。現在倒好,北平館賣清蒸鰣魚,江浙館賣掛爐烤鴨,簡直全亂了套啦。因各家館子有各家的拿手菜,所以在北平下小館兒點菜,就成了一門學問。筆者有位至好的南方朋友到北平來觀光,平素久聞東興樓是北平著名山東館兒,少不得約上幾位熟朋友,在東興樓給他接風。既然是至好,要叫整桌菜,覺得有點不夠意思,所以採用賓主盡歡,點幾個菜吃。那知堂館一請點菜,這位爺點了個火腿雞皮煮乾絲。當時堂倌就打了個楞,等大家把菜點完,堂倌把我請到房外廊簷下說他是特客,柜上沒有這個菜,又不便駁同,您看怎么辦。我告訴堂倌,這是淮揚館最普通的菜,咱們客人是吃慣了揚州富春花局的煮乾絲,他認為這個菜你們還不會做嗎。不要緊,趕快派人到錫拉胡同玉華臺叫一份,跟你們的菜一塊上就行啦。這件事經筆者這們一調派,才算了局。否則的話,大家豈不都僵住了嗎。由此足證常常下小館的朋友,對於點菜之道總得研究研究。

以上所說,都是當年北平民豐物阜的情形。

拾點讀書會

深夜十點,準時發吃

長按上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書中食話】北平上飯館的訣竅
    北平是個五方雜處,人文匯萃的地方,所以山南海北,各省各縣有名的大小飯館兒,也就應運而生,北平人哥兒幾個一湊合,講究下小館樂和樂和,花錢不多,還得充腸適口。所以進飯館吃飯,無論是整桌的燕翅席,或者是叫兩個小炒,會吃的都有個一定之規,讓堂口到灶上都知道您是位吃客,灶上的調和不敢隨便亂配,堂口的堂倌更不敢欺生慢客。  北平老饕進飯館,講究可多啦,有的吃堂口,有的吃灶兒上,吃灶上還分是吃紅案子還是白案子。譬如說吃堂口,那就是堂倌伺候殷勤周到,處處給主顧省錢做面子。
  • 唐魯孫:北平的小飯館
    南方舉子對於純粹北方口味,有很多沒出過遠門的人,一時是沒法子適應的,於是帶一點江浙口味的,像禎元館,致美齋這類小飯館,就應運而生了。 致美齋最拿手的菜是「醬爪尖」。據先師閻蔭桐夫子說,蘇州狀元陸鳳石(潤庠)來京會試,忽然有一天想吃腳爪飯,於是教給致美齋灶上做,但是怎麼做也不對勁,後來陸鳳石點了狀元,大家都知道狀元愛吃他家醬爪尖兒,傳嚷開後,醬爪尖反到成了致美齋的名菜了。
  • 聽書《唐魯孫談吃》:「華人談吃第一人」飲食筆記--豆瓣評分8.5
    唐魯孫,本名葆森,魯孫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於北京,1985年在臺灣病逝。滿族鑲紅旗後裔,珍妃的侄孫。
  • 唐魯孫:吃在北平 | 大家
    北平自從元朝建都,一直到民國,差不多有六百多年歷史,人文薈萃,在飲食服御方面,自然是精益求精,甚且踵事增華,到了近乎奢侈的地步,民國初年,四九城無論那一類鋪戶,只要向京師警察廳領張開業執照,就可以挑上幌子,正式開張大吉了。當時夠得上叫飯館子的,最盛時約摸有九百多戶,接近一千家,真可以說是洋洋大觀,集飲食之大成。 說到北平的飯館子,大都可分為三類,第一種是飯莊子。
  • 唐魯孫:北平的飯館子可以分為三類(完整版)
    北平飯莊於整桌酒席上的魚翅,素來是中看不中吃的,一道菜,一個十四寸白地藍花細瓷大冰盤,上面整整齊齊鋪上一層四寸來長的魚翅,下面大半是雞絲肉絲白菜墊底,既不爛,又不入味,凡是吃過廣府大排翅小包翅的老爺們,給這道菜上了一個尊號,稱之為怒髮衝冠。話雖然刻薄一點,可是事實上確然不假,並沒有冤枉他們,人家福壽堂端陽節請卮的翠蓋魚翅,可就迥然不同了。
  • 唐魯孫:猶憶北京打滷面
    氽子滷除了白肉或羊肉香菇,口蘑,乾蝦米,攤雞蛋,鮮筍等一律切丁外,北平人還要放上點鹿角菜,最後灑上點新磨的白胡椒,生鮮香菜,辣中帶鮮,才算作料齊全。北平的炸醬麵前門外的一條龍,東安市場的潤明樓,隆福寺的龜溫,醬都炸的不錯;至於混滷,拿北平來說,大至明堂宏構的大飯莊子,小至一間門臉的二葷鋪,所勾出來的滷,只要一攪和就瀉,有的怕滷瀉猛這們一加芡粉,滷自然不瀉,可是也沒法拌啦。打滷不論清混都講究好湯,清雞湯白肉湯羊肉湯都好,頂呱呱是口蘑丁熬的,湯清味正,是湯料中雋品。
  • 吃吃喝喝的快樂老頭兒:唐魯孫
    唐魯孫的名字早有耳聞,但是他的書是今年第一次看。唐魯孫的名字太霸氣了,無論是大唐還是齊魯,都給人一種堂堂中華後人的感覺,可是後來看書才知道,原來他是滿族人啊,他塔拉氏,鑲紅旗,與光緒皇帝的珍妃、瑾妃是親戚。年幼時不僅可以出入宮廷見到慈禧,後來結交的也都是那個時代的貴胄。話說,這個老爺子的一輩子也真是大起大伏,歷經清朝、民國,後來又定居臺灣。
  • 小小的耀縣,卻有北平的飯館,出處在這裡
    小小的耀縣,卻有北平的飯館,出處在這裡作者:王力    來源:
  • 今兒咱們聊聊當年北平山東館子裡滑潤解饞的雞絲拉皮
    就是沒有雞絲拉皮作者:唐魯孫       李翰祥先生在他所寫《三十年細說從頭
  • 家常鐵鍋燉魚小訣竅,香辣嫩滑還不易碎,味道不輸飯館
    好在,朋友給我分享了幾個小訣竅,做出來的魚肉和豆腐果然不易碎,而且香辣嫩滑,超級下飯,味道不輸飯館哦!劃上幾刀,加入一勺食鹽、一勺蔥薑汁料酒、少許薑絲,醃製十五分鐘左右。這是一個小訣竅,醃製的過程,既可以去腥,也可以讓魚肉不那麼易碎。3. 將整塊豆腐用鹽水浸泡一會兒,然後準備一鍋清水,加一大勺食鹽,燒開之後加入豆腐,焯一下水,切成大塊的豆腐塊。這也是朋友教我的小訣竅哦,泡過、焯過鹽水之後,大豆腐塊更不易碎。
  • 唐魯孫:一碗天津嘎巴菜,就是我記憶裡的民國
    民國時期的天津唐魯孫(1908-1985),著名美食家。滿族,他塔拉氏,本名葆森,字魯孫。鑲紅旗人,珍妃、瑾妃的堂侄孫。1908年9月10日生於北京,1946年到臺灣,1985年病逝。做鍋巴菜的主要原料是綠豆粉,先把綠豆粉用涼水和稀,用平底鐵鐺攤成薄薄的一大張,然後切成柳葉條,用芡粉勾一鍋素滷,澆上花椒,撒上香菜,又熱又香,真可以說又經濟又實惠。天津市面上,素滷鍋巴菜早晨到處都有得買。
  • 舊時北平城裡的春節:一碟小菜盡餘歡
    炒十香菜的訣竅是各種乾鮮蔬菜,絲要切得細,長短力求一致,不但美觀而且容易炒得透,醬油要醬色淡的,油要用得適當,不可過多,如嫌水分不足,可以把泡冬菇湯加入,既能柔潤,又可提鮮。「穌魚」是道地北方酒菜,吃餃子也很相宜。
  • 張北海:在紐約懷念北平
    在電影《邪不壓正》中,李天然與關巧紅多在屋頂上相見。不知這是不是張北海記憶中的北平?最近,張北海的小說《俠隱》被姜文拍成電影《邪不壓正》,片中細膩地還原了原著小說記錄的北平樣貌。回憶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北平,張北海說:「既然我無法回到從前,或回到小說裡的北平,那定居紐約,無論是命、是運,還是緣,我都沒有什麼懊悔。」張艾嘉是他的侄女,也是他的經紀人,給他送過一個「中國最後一個嬉皮士」的雅號。
  • 作家唐魯孫親身演示什麼叫「樸素的政治信仰」
    唐魯孫,滿族鑲紅旗人,是皇族皇帝珍妃、瑾妃的堂侄孫。
  • 學會了這幾個炒飯的訣竅,什麼炒飯你都可以炒得好吃!
    炒飯是中式料理的基本中的最基本,中餐廚房裡面一位見習生要直到能把一盤炒飯炒及格,才能正式站上爐臺成為一位炒手。可以說一家中式餐廳光看炒飯的質量就能知道這家餐廳的爐臺夠不夠格。什麼樣叫做一盤炒得好的炒飯呢?我覺得有的餐廳裡的炒飯就名不虛傳,值得吃個幾次好好記住它的口感與調味,米飯粒粒分明而不幹硬,油香四溢而不膩,調味乾淨鹹淡事宜。
  • 只為送上老北京盒子菜
    汴京餐飲業極為發達,叫外賣時派個家丁先去飯館、酒樓點菜,「逐時施行索喚」,然後便由專人乘車送上門來,送到家了再給錢。《清明上河圖》所繪一家腳店門前,兼任外賣小哥的店小二,正端著兩隻碗出門送外賣。在宋代,腳店一般指特色經營店,「賣貴細下酒,迎接中貴飲食」,好比如今的中檔餐館,接待中檔消費的客人,這種店通常有外賣服務。
  • 北京老字號半解(上)
    而「居」就又要小一點了,需要注意的是,到這個大小他們基本上就不做堂會的買賣了,主要是想做也做不了,地方不夠啊,也就是做做宴會業務,但是呢,鑑於後面還有個「館」,所以它仍然不是飯館的最低層級,也不是一般人消費得起的,往這兒鑽的一般是那些進京述職的小官和趕考的秀才。到了「館」就好理解了,飯館嗎,這就是平民吃飯的地方了。
  • 【夜讀】唐魯孫:《老湯驢肉開鍋香》
    北平賣驢肉的還附帶賣驢腎,一律盤在筐底,有主顧買,才拿出來切,因為切出來像銅錢,因此叫「錢兒肉」,切時多採斜切,故此又叫「斜切」,有一廣西百色姓廖的朋友,最喜歡吃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有一年到北平來探親,聽說北平有湯驢肉可吃,輾轉打聽到天橋西市場,有一家竹樓茶館,樓下象棋,二樓圍棋,要吃驢肉請登三樓,三樓不過十多個座頭,把五毛錢放在桌中間,另再放兩毛錢在右手邊,
  • 徽商吃食 唐魯孫:煮五香茶葉蛋秘訣
    唐魯孫(1908-1985),滿族,他塔拉氏,本名葆森,字魯孫。鑲紅旗人,珍妃、瑾妃的堂侄孫。1908年9月10日生於北京,1946年到臺灣,1985年病逝。自號「饞人」的唐魯孫先生,遊遍大江南北,遍嘗中華美味。作者不但嗜吃會吃,也能吃,無論是大餐廳的華筵殘炙,或是夜市路旁攤的小吃,他都能品其精華食其精髓。本文取自其雜文隨筆集《唐魯孫系列·酸甜苦辣鹹》。
  • 朱自清:北平買書
    在北平這地方,像我那樣買,像我買的那些書,說出來真寒磣死人;不過本文所要說的既非訣竅,也算不得經驗,只是些小小的故事,想來也無妨的。在家鄉中學時候,家裡每月給零用一元。大部分都報效了一家廣益書局,取回些雜誌及新書。那老闆姓張,有點兒抽肩膀,老是捧著水菸袋;可是人好,我們不覺得他有市儈氣。他肯給我們這班孩子記帳。每到節下,我總欠他一元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