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魯孫
來源=《什錦拼盤》
去年春節前,有朋友讓我把吃春酒的菜單開一份出來看看。春節款客留賓,自然要準備幾樣像樣的菜點,也就是所謂「年菜」,不過南北口味不同,東西習俗各異,要開出一份攸往鹹宜、眾口同調的年菜菜單,倒也煞費周章呢!舍下雖然世居北平,可是自從先曾祖宦遊南北,家常飲饌,早已食兼南北,味具東西了。
依照北方習俗,除夕守歲,一交子正,就要放一掛長鞭,上供接神,迎恭迓福了。據說這時候諸神下界,考察人間善惡,所以接神上供所用的餃子都是淨素餡兒,表示不隨便屠殺生靈,是一心向善人家,若干年來元旦那天,舍間都是遵循舊例茹素永日。我想春節期間,家家都是酒食饋歲,蒸雞捭豚,膏腴盈前的,雖非素食邀福,能讓五臟廟清靜清靜也是好的。可是往來賀新春拜新年的親戚朋友,照北方規矩,五天之內主親拜年都留人家吃餃子,雖然不必大魚大肉,可是總要準備一些點心跟下酒菜,以免留飯時措手不及。就舍下情形來說,先談談點心。「棗糕」是舍下最出色的一道甜點,把紅棗拓成棗泥,和入雞蛋、糯米粉、豬油核桃蒸出來的,柔紅散馥,其味香糯。先慈在世時最喜愛吃家人自製的這種棗糕,所以歲末奉祀,總有棗糕供奉。賈煜老(景德)生前說,這種棗糕,是晉省高級點心,是否別省所無,就不得而知了。
「蘿蔔糕」,舍間所做蘿蔔糕,雖然僅和入香腸、臘肉、蝦米、香菜,可是選料精純,軟硬適度,就連真正廣州大鄉裡,也覺得是純正羊城風味。嘗遍臺北各大酒樓粵式飲茶的蘿蔔糕,確實不及舍間所制精美。
「幹菠菜包子」,每年春季菠菜大市時候,用滾水把菠菜燙過曬乾,等吃的時候,用肉湯發開剁碎和入肉末,加入鹽、姜、蔥、酒做餡兒蒸包子吃,芳而不濡,腴而不膩,的確是點心中雋品。
「茶葉蛋」,雖然是一種極普通吃食,可是要煮得入味,也有其門道的,雖然連殼煮熟,蛋殼要敲得裂而且勻,放入紅茶、食鹽、八角同煮,茶葉要用未泡過的新茶,煮時水要漫過雞蛋,也不必加什麼豬骨頭、花椒等等調味,不過吃一次要煮一次,則蛋白蛋黃可以永遠保持鮮嫩。
有了這四樣甜鹹點心,我想足可以留賓款客了,接下來再談談幾樣吃餃子下酒的年菜吧!
北平人過年一定少不了的一樣菜叫「炒鹹什」,南方人叫「十香菜」,菜名十香,當然要有十種不同的乾鮮蔬菜了。其實有些人家炒的十香菜,還不止十樣呢!先把胡蘿蔔切絲炒半熟,再炒黃豆芽,然後把豆腐乾、千張、金針、木耳、冬筍、冬菇、醬姜、醃芥菜一律切成細絲下鍋炒熟,放入胡蘿蔔絲、黃豆芽,加醬油、鹽、糖、酒等調味料同炒起鍋,南方炒法也有加榨菜、芹菜的,那就超過十樣了。炒十香菜的訣竅是各種乾鮮蔬菜,絲要切得細,長短力求一致,不但美觀而且容易炒得透,醬油要醬色淡的,油要用得適當,不可過多,如嫌水分不足,可以把泡冬菇湯加入,既能柔潤,又可提鮮。
「穌魚」是道地北方酒菜,吃餃子也很相宜。鯽魚要活的,以一斤四五條最標準,把鯽魚內臟取出收拾乾淨後,放在大海碗裡,用黃酒、醬油、米醋、白糖拌勻,泡四十分鐘,調味汁水以能漫過魚身高度為宜,可免上下翻動,將魚弄爛,有損美觀。等油燒滾,將魚下鍋煎透,將魚起鍋,放在另外鍋裡,一層大蔥,一層鯽魚,蔥不厭多,每層再酌放薑絲去腥,然後把泡魚的調味料全部倒入鯽魚鍋裡,以能蓋過全部魚高度為佳。蓋上鍋蓋,放在文火上煨燜一小時半,淋下香油起鍋上桌(不可用豬油),此時蔥溶魚酥,儘管放心大嚼,不必擔心魚刺卡喉。酥魚涼吃更好,做好放在冰箱裡隨時取用,可免臨時割烹的麻煩。
「松花炒肉丁」,這是舍間常吃的一個菜,在別家似乎還沒吃過。皮蛋跟肉都切丁,先用調味料炒肉丁,然後把皮蛋放入同炒,趁熱夾馬蹄燒餅吃,別有一番風味,吃飯下酒,也很相宜。
「燒素雞」,據說最早是徽州人新年必備的一道清爽適口的素菜,材料以豆腐皮做的素雞跟腐竹為主,配以冬菇、冬筍、白果、紅棗為輔,因為過年,加入少許頭髮菜,加調味料同燒,不但眾香清妙,而且色澤宜人。髮菜與發財諧音,新春連日牛唇彘首,魚肉滿前,吃到討好口彩的珍美浥浥的山蔌,似乎特別開胃爽口吧!
「山雞炒醬瓜」,熱河省有一句諺語:「捧打獐子,罩撈魚,野雞飛在飯鍋裡。」意思說熱河有太多的野生動物,成群結隊的山雞,會自動飛到爐臺上受烹。在東北吃這一類山珍,似乎很普遍,所以每年春節之前,總有東北朋友送我們山雞,點綴年意,因為每年都有山雞吃,山雞炒醬瓜,也就變成舍下每年必備的一道菜了。後來偽滿成立,山海關交通受阻,有人發現北平西郊八寶山雉,雋觾腴嫩不輸關外所產,過年又有八寶山雞的山吃,一直到盧溝橋事變,舍下春節總有這種野味供饌呢!
「蝦米醬」是喜歡口味重的一道下酒菜。蝦米一定要選泛黃而發紅的,蝦皮要褪得乾乾淨淨,把蝦米先用溫水洗一下,瘦肉冬筍切丁,瘦肉丁用姜、蔥、料酒爆香,再用上黃醬加入蝦米同炒。這道小菜最忌摻入豆腐乾、花生米同炒,也不可以摻上甜麵醬,如果再放辣椒,那就是南方的八寶辣醬,而非蝦米醬啦。
北平習俗從正月初一到燈節,家家都是大魚大肉,如果留客人便飯,十之八九是包餃子吃,有四樣點心、五樣小菜,大概也就夠也。如果有南方朋友,不習慣吃麵食,再準備一隻暖鍋,雖然不是金齏玉膾,但是相對飲啖,也可以賓主盡歡!
「咬春」這個名詞,聽起來很典雅,可是又有一點耳生,其實說穿了就是吃春餅,又叫薄餅。春打六九頭,年也過了,節也過完,以北平習俗來講,年輕兒媳婦們忙了一個正月,一進二月門,二月初二,娘家人也該接姑奶奶回娘家享享福了。接姑奶奶的頭一頓飯必定是吃薄餅,名為咬春,師出有名,就不怕婆婆說閒話了。
「咬春」,說穿了就是吃春餅,又叫薄餅。
北平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吃東西更是遵循聖訓,不時不食,不管吃什麼都講究應時當令。春餅正是應時當令的吃兒,北平大家小戶,都要應應景來咬春。因為吃春餅的花費可大可小,菜式也可多可少,一大盤合菜再來盤攤雞蛋,配上甜醬、大蔥,三五知己,據案大嚼,也能吃個痛快淋漓。
筆者雖然吃過上方玉食的春餅,可是研究起來還比不上大律師桑多羅家春餅來得細緻講究。桑大律師家住北平西單牌樓白廟胡同,他健飯好啖,所以吃成體重超過一百公斤的大胖子,平日酒菜固然羹炙精美,而吃起咬春的薄餅來,作料的齊全考究,簡直是一般家庭沒法比擬的。
北平人吃薄餅,講究到蒸鍋鋪去烙,一斤面烙出餅來分八合、十六合兩種。兩頁為一合,烙的時候,中間用小磨香油塗勻,既取其香潤,又便於撕開,東北老鄉叫這種餅為單餅,其實是雙而不單。現在臺灣的北方館都叫它單餅,有些年輕跑堂的,您跟他說薄餅,他真能把撕不開卷烤鴨子的餅端上來,愣說是薄餅呢!
據桑大律師說,他只有兄弟沒有姊妹,接姑奶奶咬春,只好請些好啖的朋友一同咬春啦。吃春餅的餅,大小、厚薄、軟硬都要恰到好處,用油多少,烙得老嫩尤為重要。報子街把口有一家蒸鍋鋪叫寶元齋,以烙叉子火燒馳名,烙的薄餅,經過桑大律師幾次指點改正,在西半城說起來,寶元齋烙的薄餅,可算頭一份兒啦。
當年江蘇督軍李秀山(純)退休後住在天津,每年請春酒的春餅,必定派專人到北平訂做。吃薄餅不可或缺的是羊角蔥、甜麵醬。臘盡春初,北平的羊角蔥還不十分茁壯,桑多羅曾經仗義給山東章丘一位姓魯的當事人打贏一場漂亮官司,魯家章丘的菜園子在白雲湖邊,土肥水甜,生產的大蔥,一根大蔥足足四尺來長,八斤多重,蔥白一節甜而且脆,可以拿來當水果吃。魯家每年年前總要派專人,選點兒自家園的大蔥跟自己做的甜麵醬來,所以,給桑府的薄餅增色不少。也可以說北平任何一家的薄餅,也趕不上桑府的醬鮮蔥脆。
現在吃薄餅講究來個炒合菜帶帽,把綠豆芽、菠菜、粉絲、肉絲、韭黃一炒,攤一個雞蛋餅往菜上一蓋就算完事。其實所謂合菜是大有講究的,先把綠豆芽掐頭去尾用香油、花椒、高醋一烹,另炒單盛,吃個脆勁,名為闖菜。合菜是肉絲煸熟加菠菜、粉絲、黃花、木耳合炒,韭黃肉絲也要單炒,雞蛋炒好單放,這樣才能互不相擾各得其味。至於薄餅裡卷的盒子菜花樣可多了,桑家卷餅一定有南京特產小肚切絲,另加半肥半瘦的火腿絲。燻肘子絲、醬肘子絲、蔻仁、香腸必定用天福的,爐肉絲、燻雞絲、醬肚絲一定要金魚胡同口外寶華齋的,這一頓咬春的薄餅,有誰家能東跑西顛備辦像他家那樣齊全呢!每年桑大律師家這頓咬春吃薄餅的盛會,因為桑律師對皮簧興趣極濃,吃完薄餅,總要來點餘興,所以這一餐總少不了言菊朋昆仲跟玉靜塵、王勁聞幾位名伶名票。有一年言菊朋把奚嘯伯、奚叔倜兄弟帶來,別看奚嘯伯沈郎腰瘦,可是食量特佳,卷得鼓鼓膨膨的春餅,他能一口氣連吃八九卷,全桌食量他可算是鰲頭獨佔了。
清宮當年時常賞賜丹臣近侍咬春吃薄餅,雖然豕臘千味,有膾有脯,可是不配蔥醬,曾蒙恩賞在內廷吃過薄餅的人,無不視為畏途。現在吃薄餅好像炒合菜帶帽,認為必不可少的餅菜、闖菜固然沒人知道,應當卷點什麼盒子菜,更沒人理會了,回想桑大律師府上吃薄餅派場講究,簡直是前塵如夢,令人不勝今昔之感了。
經濟觀察報書評
eeobook
閱讀有難度的文章,每天成長一點點
合作及投稿郵箱:eeobook@sina.com
長按識別二維碼
紙城。有趣,但不低俗;嚴肅,卻不正襟危坐。這裡有一些拒絕無病呻吟的文藝生活,一捧拿得起放不下的審美趣味,或者再加一點無傷大雅的吃喝玩樂。歡迎入住紙城,讓我們輕盈、透明地生活在別處。
長按二維碼可識別關注paper-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