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新媒體
為什麼各國央行都在研發數字貨幣?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為什麼當前全球大多數央行都在研發央行數字貨幣(CBDC)?這件事大概可以追溯到2009年前後,當時國際市場對於美元的可持續性和權威性都產生了懷疑,時任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發表過一篇文章,主要是對作為主權貨幣的美元承擔國際儲備貨幣功能的可持續性提出了疑問。國際金融理論裡有一個「特裡芬兩難」,講的就是這個問題。對於美元的懷疑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比特幣的繁榮,2009年比特幣誕生後受到了市場的普遍歡迎。
不過在比特幣誕生以後,各國央行並未大力推行央行數字貨幣(CBDC),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大家覺得比特幣缺乏內在價值,很難真正發揮貨幣的功能。周小川行長最早於2014年開始討論CBDC問題,當時大家都覺得非常超前。這可能是我國央行在研發CBDC方面走在國際前列的主要原因。各國央行普遍開始關注、研發CBDC,是在2019年6月18日臉書發布天秤幣(Libra)的白皮書之後。各國央行大力推進CBDC研發的原因可能很多,用最簡單的一個詞總結就是「競爭壓力」,具體包括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是與市場競爭。如果不能較快推出CBDC,將來就有可能受到比特幣和Libra等民間數字貨幣的影響,尤其是Libra作為穩定幣,具備兩大明顯的優勢,其一是Libra以主權貨幣作為基礎的價值支持,因此是有內在價值的,其二是Libra一經推出就可能成為國際支付與國際貨幣,這會對各國造成較大的壓力,主要體現在Libra對各國金融穩定和貨幣政策的影響,以及對於主權貨幣地位的衝擊。第二個層面的競爭主要是在各國央行之間。在大多數國家的央行都在努力推行CBDC的條件下,任何一國都不願意缺席這樣一場潛在的競爭。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以來,國際儲備體系都是以美元為主導,而現在國際市場對美元的長期地位產生了懷疑,如果接下來有一種數字貨幣被成功推行成為新的國際貨幣,那麼新的國際貨幣體系也許會就此誕生。因而各主要央行都不願意缺席這樣一場競爭。在Facebook發布天秤幣(Libra)白皮書之前,日本央行、歐洲央行、美聯儲都沒有表現出對於CBDC的強烈興趣,但此後都開始大力推進。
e-CNY短期內可能會對行動支付和商業銀行產生影響
其次,我們可以考察一下我國的CBDC即e-CNY(之前叫做DCEP)可能給金融體系造成什麼樣的直接影響。e-CNY的主要功能就是支付,替代交易中的現金,並通過雙層體制來發行。貨幣具有支付、定價和儲值這三大功能,實際上數字貨幣能夠直接發揮的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支付功能,過去我們稱其為DC/EP(數字貨幣/電子支付)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從短期看,e-CNY可能對經濟金融體系造成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對於現有支付手段的影響。現在我國已經擁有了非常發達的行動支付手段,比如支付寶、微信支付,它們都已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非常積極的作用,e-CNY與行動支付工具的主要差異就是它是由央行發行的,因而具有「法償性」,安全性更好一些。另外,e-CNY的普惠性也可能更強一些,它是零成本支付,起碼對老百姓來說是零成本。所以,e-CNY更安全、更快捷、成本更低,還可以離線支付,所以很有可能會對現有的支付手段產生一定的替代作用。但替代彈性到底有多大,還得觀察。比如我們現在使用行動支付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支付錢包基礎上的一整套「生態系統」。(2)對於商業銀行的影響。央行在設計e-CNY時已經注意要盡力避免對銀行產生脫媒的衝擊,讓錢依舊留在銀行,只是替代流通中的一部分現金。然而e-CNY會如何影響商業銀行,其實現在還不知道。如果考慮到平時的支付習慣,以及銀行的活期存款基本上沒有利息收入這個事實,在一定程度上出現銀行活期存款轉移至e-CNY的數字錢包的情形,是可以想像的,現在不清楚的只是程度問題。
CBDC可能對金融與經濟體系帶來的中長期影響
最後,讓我們從更為長期的視角來看一下CBDC可能對經濟與金融產生的影響。這個問題不太好分析,因為還沒有發生,也缺乏參照系,所以我們只能做一些猜想。我試圖提幾個問題出來供大家一起思考、討論吧。
第一,大數據的收集與分析以及數字金融的業態。中國現在已經有一個龐大的數字金融體系,包括行動支付、大科技信貸和線上投資等,這一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大科技平臺、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作為支撐,其中大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對一大部分業務來說,行動支付相當於數字金融的基礎設施,發揮了積累數字足跡和形成大數據的功能。隨著e-CNY的推出,未來的數字貨幣錢包會變得更加多樣化,這有可能會導致每個錢包所能所收集到的數據都只是完整數據的一個部分。舉例說,我現在使用支付寶,螞蟻可能完整地獲得與交易平行的資金鍊條的信息。但將來我用支付寶購買商品,很可能e-CNY就付到了對方工商銀行數字錢包。在這筆交易完成以後,兩邊都只獲得一部分而不是完整的數據。這是否會影響數據的完整性和相關數字金融業務的發展?在這個新的e-CNY支付體系中,央行或許是唯一一個擁有完整大數據的機構,這一定會對大數據分析和數字金融業態產生影響。但到底是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只能在實踐中觀察。
第二,貨幣政策的工具、中介目標與傳導機制。將來對於廣義貨幣供應量M2等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定義可能會發生改變,老百姓和機構持有的錢是存放在銀行還是存放在e-CNY的錢包,抑或以直接投資到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這樣M2的含義可能就發生改變了,這也就會影響將來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此外,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們需要支持低收入群體和中小微企業,但事實上中央銀行缺乏有效的手段將定向的貨幣政策落實到微觀層面,但將來e-CNY錢包普遍落地之後,那麼央行就有可能直接為中小微企業和居民提供流動性支持,結構性的貨幣政策就成為可能。但是,一旦這一設想成為現實,那麼貨幣政策的形態會不會就此改變了呢?貨幣政策到底是宏觀層面的還是微觀的政策工具?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之間的界限是不是還像現在這般清晰?
再次, 對金融穩定的影響。在e-CNY落地之後,完全意義上的匿名也許就不復存在了,這將有可能解決過去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有利於反洗錢、反腐敗工作的推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e-CNY也許有利於維持金融穩定。與此同時,我們也知道技術永遠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e-CNY的應用過程中很難完全排除出現新的風險、新的漏洞的可能性,這一點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最後,e-CNY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人民幣國際化本身需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機制、制度作為支持,貨幣數位化並不意味著它自然就成為國際貨幣。但在e-CNY落地之後,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1)e-CNY是否有利於推動跨境貿易、跨境結算和跨境投融資,過去使用實物貨幣,現在使用數字貨幣,這樣會不會更加方便一些,將人民幣往外推會不會更加容易一些,這是值得觀察的。(2)過去我們認為貨幣不可兌換,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現有的監管政策和現有的金融體系的情況下,將人民幣拿到美國無法兌換美元,因為沒有地方可兌換。但將來在數字人民幣落地以後,因為它就是一組密碼,很容易把它帶到國外去,如果在一些國家的老百姓和企業願意使用e-CNY,是否就意味著存在局部範圍內實現兌換的可能性。如果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那麼也許將來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也許會產生一些改變。
各國CBDC的競爭最終可能會集中到一個或者很少幾個數字貨幣
我提一個設想,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同國家的CBDC有可能會相互競爭、共同存在,但如果講到國際貨幣體系或國際儲備貨幣,我覺得更可能的情形是會集中到一種或少數幾種CBDC,不太可能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因為百花齊放的基本前提是不同數字貨幣在功能和特質上有差異。比如,比特幣也許可以長期存在,這是因為它和CBDC不同,作為一種特殊的投資資產為投資者所需要,CBDC無法將其替代。但未來在CBDC領域最終的競爭可能就在國際貨幣方面,各國都不願意缺席競爭,未來的國際貨幣可能是數字美元,也可能是數字人民幣或其他國家的數字貨幣,甚至有可能是一種超主權的數字貨幣。因為國際儲備貨幣本身是一種基於主體信譽的貨幣,它所發揮的功能是一樣的,而數字貨幣和數位技術的基本特徵是長尾效應,因此沒有必要保留多種貨幣作為國際貨幣,只要一種貨幣能夠發揮最好的作用,那麼它的效果可能就是最好的。所以,我的猜測是將來的金融體系的競爭,尤其是在數字貨幣領域的競爭就是國際儲備貨幣的競爭,很可能最終會向一個或極少數的貨幣集中。
(作者黃益平,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