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跡後評曰:「(魏)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現在人們普遍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在曹魏五子良將中,張郃是最後去世的一位。
公元231年,張郃受司馬懿所迫而領兵追擊蜀軍,追至木門,中箭身亡,諡曰壯侯。因為去世的時間較遲,張郃得以在曹魏建立後繼續積攢戰功,並獲得官職上的晉升,從而成為曹魏五子良將中官職最高的一位,也即官至「車騎將軍」。那麼,問題來了,張郃在曹魏官至「車騎將軍」,這到底是多大的官職?
一
針對張郃的官職,《三國志》中記載:(張)郃晨夜進至南鄭,亮退。詔郃部還京都,拜徵西車騎將軍。
公元229年(太和三年),諸葛亮再次出祁山,對陳倉發動猛烈進攻。張郃晝夜行軍到達南鄭,諸葛亮果然撤退了。曹叡詔令張郃回師京城,任命他為徵西車騎將軍。按照這裡面的記載,張郃的官職是「車騎將軍」。不過,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張郃的官職,應該是車騎將軍,而不是徵西車騎將軍。
對此,《晉書》中記載「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在《晉書》中,張郃的官職被明確記載為「車騎將軍」。在曹魏乃至於東漢時期的武將官職中,車騎將軍都是高於徵西將軍的。所以,在筆者看來,對於張郃來說,在曹魏應該是官至「車騎將軍」一職。
二
車騎將軍,漢制,金印紫綬,位僅次於大將軍及驃騎將軍,而在衛將軍及前、後、左、右將軍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在漢朝時期,車騎將軍典京師兵衛,掌宮衛,是第二品的武將官職。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車騎將軍在漢末三國時期的武將中,可以說是躋身前三,也即僅次於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了。而車騎將軍之下,則包含了衛將軍、四方將軍、四徵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雜號將軍、偏將軍、裨將軍、中郎將等武將官職。
至於中郎將之下,則是校尉、都尉等不能稱之為將軍的官職。基於此,在曹魏五子良將中,張郃作為車騎將軍,自然力壓張遼、于禁、樂進、徐晃等武將。其中,張遼官至徵東將軍、前將軍;于禁官至左將軍;徐晃官至右將軍;樂進官至右將軍。也即曹魏五子良將中的其他四位,在官職上往往和張郃存在一個或者兩個檔次的差距。
三
值得注意的是,在張郃擔任車騎將軍的時候,曹魏的驃騎將軍為曹洪,但是,曹洪因為得罪了曹丕,差一點被處死,所以即便是魏明帝曹叡在位時,曹洪雖然官至驃騎將軍,卻遭到了閒置。在此背景下,當時張郃在曹魏武將中的地位,實際上僅次於曹真和司馬懿。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曹叡決定興師伐蜀。升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
彼時,真正在外領兵的曹魏武將中,只有大司馬曹真、大將軍司馬懿的官職在張郃之上。至於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當時的地位都比不上車騎將軍張郃。一定程度上,如果張郃沒有在公元231年戰死沙場的話,那麼,其最終的地位或許可以更上一層樓,也即晉升為驃騎將軍一職,或者成為三公之一的太尉,類似於曹魏四朝元老蔣濟。
四
最後,作為對比的是,在蜀漢的武將中,張飛、吳懿等人曾擔任車騎將軍一職,也即都是深受皇帝信任的武將,才可以晉升到車騎將軍一職,張飛是劉備出生入死多年的兄弟,而吳懿則是蜀漢的國舅。而就張郃來說,雖然一開始是袁紹的手下,但是,自從公元200年歸降曹操之後,不僅屢立戰功,更是忠心不二。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如果張郃不死的話,那麼,司馬懿顯然不敢輕易發動高平陵之變。為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張郃的陣亡,或許是司馬懿在借刀殺人。
公元231年,張郃受司馬懿所迫而領兵追擊蜀軍,追至木門,中箭身亡,諡曰壯侯。彼時,張郃雖然身為車騎將軍,卻要受到大將軍司馬懿的節制。利用大將軍的權力,司馬懿強迫張郃追擊蜀漢大軍。眾所周知,窮寇勿追,張郃也向司馬懿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可是司馬懿不聽,執意讓張郃追擊蜀軍,結果遭到了諸葛亮設下的埋伏,從而沒有逃過一劫。
一定程度上,僅僅是追擊蜀軍,司馬懿完全不需要動用車騎將軍張郃,選擇一位偏將作為先鋒,就可以試探出蜀漢大軍的虛實了。所以,在筆者看來,張郃之死,司馬懿顯然難辭其咎。因為在公元231年陣亡,張郃的官職止步於車騎將軍,沒能更進一步達到驃騎將軍或者太尉的高度,也意味著司馬懿在曹魏武將中逐漸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這為其發動高平陵之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