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的「車騎將軍」,到底是多大的官職,地位有多高?

2020-12-16 情懷與歷史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跡後評曰:「(魏)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現在人們普遍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在曹魏五子良將中,張郃是最後去世的一位。

公元231年,張郃受司馬懿所迫而領兵追擊蜀軍,追至木門,中箭身亡,諡曰壯侯。因為去世的時間較遲,張郃得以在曹魏建立後繼續積攢戰功,並獲得官職上的晉升,從而成為曹魏五子良將中官職最高的一位,也即官至「車騎將軍」。那麼,問題來了,張郃在曹魏官至「車騎將軍」,這到底是多大的官職?

針對張郃的官職,《三國志》中記載:(張)郃晨夜進至南鄭,亮退。詔郃部還京都,拜徵西車騎將軍。

公元229年(太和三年),諸葛亮再次出祁山,對陳倉發動猛烈進攻。張郃晝夜行軍到達南鄭,諸葛亮果然撤退了。曹叡詔令張郃回師京城,任命他為徵西車騎將軍。按照這裡面的記載,張郃的官職是「車騎將軍」。不過,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張郃的官職,應該是車騎將軍,而不是徵西車騎將軍。

對此,《晉書》中記載「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在《晉書》中,張郃的官職被明確記載為「車騎將軍」。在曹魏乃至於東漢時期的武將官職中,車騎將軍都是高於徵西將軍的。所以,在筆者看來,對於張郃來說,在曹魏應該是官至「車騎將軍」一職。

車騎將軍,漢制,金印紫綬,位僅次於大將軍及驃騎將軍,而在衛將軍及前、後、左、右將軍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在漢朝時期,車騎將軍典京師兵衛,掌宮衛,是第二品的武將官職。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車騎將軍在漢末三國時期的武將中,可以說是躋身前三,也即僅次於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了。而車騎將軍之下,則包含了衛將軍、四方將軍、四徵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雜號將軍、偏將軍、裨將軍、中郎將等武將官職。

至於中郎將之下,則是校尉、都尉等不能稱之為將軍的官職。基於此,在曹魏五子良將中,張郃作為車騎將軍,自然力壓張遼、于禁、樂進、徐晃等武將。其中,張遼官至徵東將軍、前將軍;于禁官至左將軍;徐晃官至右將軍;樂進官至右將軍。也即曹魏五子良將中的其他四位,在官職上往往和張郃存在一個或者兩個檔次的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在張郃擔任車騎將軍的時候,曹魏的驃騎將軍為曹洪,但是,曹洪因為得罪了曹丕,差一點被處死,所以即便是魏明帝曹叡在位時,曹洪雖然官至驃騎將軍,卻遭到了閒置。在此背景下,當時張郃在曹魏武將中的地位,實際上僅次於曹真和司馬懿。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曹叡決定興師伐蜀。升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

彼時,真正在外領兵的曹魏武將中,只有大司馬曹真、大將軍司馬懿的官職在張郃之上。至於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當時的地位都比不上車騎將軍張郃。一定程度上,如果張郃沒有在公元231年戰死沙場的話,那麼,其最終的地位或許可以更上一層樓,也即晉升為驃騎將軍一職,或者成為三公之一的太尉,類似於曹魏四朝元老蔣濟。

最後,作為對比的是,在蜀漢的武將中,張飛、吳懿等人曾擔任車騎將軍一職,也即都是深受皇帝信任的武將,才可以晉升到車騎將軍一職,張飛是劉備出生入死多年的兄弟,而吳懿則是蜀漢的國舅。而就張郃來說,雖然一開始是袁紹的手下,但是,自從公元200年歸降曹操之後,不僅屢立戰功,更是忠心不二。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如果張郃不死的話,那麼,司馬懿顯然不敢輕易發動高平陵之變。為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張郃的陣亡,或許是司馬懿在借刀殺人。

公元231年,張郃受司馬懿所迫而領兵追擊蜀軍,追至木門,中箭身亡,諡曰壯侯。彼時,張郃雖然身為車騎將軍,卻要受到大將軍司馬懿的節制。利用大將軍的權力,司馬懿強迫張郃追擊蜀漢大軍。眾所周知,窮寇勿追,張郃也向司馬懿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可是司馬懿不聽,執意讓張郃追擊蜀軍,結果遭到了諸葛亮設下的埋伏,從而沒有逃過一劫。

一定程度上,僅僅是追擊蜀軍,司馬懿完全不需要動用車騎將軍張郃,選擇一位偏將作為先鋒,就可以試探出蜀漢大軍的虛實了。所以,在筆者看來,張郃之死,司馬懿顯然難辭其咎。因為在公元231年陣亡,張郃的官職止步於車騎將軍,沒能更進一步達到驃騎將軍或者太尉的高度,也意味著司馬懿在曹魏武將中逐漸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這為其發動高平陵之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相關焦點

  • 淺談趙雲的翊軍將軍和中護軍官職在劉備集團或蜀漢中的地位
    導語:趙雲是三國歷史上很有爭議的人物,因為文學形象與歷史形象差距過大。其實從趙雲的官職來看,他在蜀漢政權的地位並不算高。趙雲有兩個官職很有爭議,一個是翊軍將軍,一個是中護軍,由於《三國志》當中沒有三個政權的《職官志》,而《晉書》中的職官志涉及的是曹魏這個被視為正統的政權,而在漢末三國時期又有非常多的新設置的官職,比如趙雲這個翊軍將軍,還有中護軍在蜀漢政權中到底處於一種什麼樣的情況,也不是很清楚。
  • 古代最常見四十個官職,到底是多大的官?
    人們在閱讀古代傳記和文學作品中,經常會見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職位名稱,他們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負責開閉城門的小門候(實際就是現在的負責看大門的門衛),古代官位門類
  • 三國時期的「都督」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權力到底有多大?
    不過,在魏蜀吳三國中,都督這一官職的地位、權力、職責還是存在一定區別的。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時期的「都督」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權力到底有多大?比大將軍厲害嗎?東吳的都督首先,提到都督這一官職,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大都督」周瑜。
  • 年羹堯擔任撫遠大將軍時,權力究竟有多大?地位高到了什麼程度?
    雍正登基之後不久,年羹堯便被任命擔任撫遠大將軍負責平定青海叛軍。以年羹堯的能力,自然很快就將叛軍殲滅了。此時的年羹堯可謂是風光無限,紅極一時。那麼他當時的權力地位大到了什麼程度?究竟又有多威風呢?首先,撫遠大將軍在清朝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職位,雖然看起來只是負責當時西北統兵作戰的一個大將軍,但是事實上它的權限遠不止於此。
  • 清朝的一品大員,官職到底有多大,拿到現在相當於什麼地位?
    本文系原創,請勿轉載在我國古代,想要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只有考上進士,去做官。歷史上好像對於商人不是那麼的推崇,大多數的皇帝都是重農抑商的,因為只有農民便於管理。但是今天小編要帶大家討論的是在大清朝時期的正一品官職相當於什麼級別,那麼這個職位和大家想的一樣嗎?
  • 清朝時期的總兵權力有多大?官職又有多大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不知道各位朋友在觀看清宮劇的時候,有沒有注意過裡面所提到的官職?像什麼幾品幾品官職,大家一定也有所耳聞,或者翰林院大學士、總督、大將軍之類的,也是我們觀看劇集時,經常聽到的官銜。雖然我們經常聽到它們,對它們到底職權多大,卻不一定了解。
  • 古今官職等級對比,現有官職對應的古代官職
    將軍:官名。春秋時,諸侯以卿統率軍隊,始有將軍的稱呼。後用於都督軍事的武官。大將軍:官名。戰國時始置,漢代沿置,掌統徵戰,是將軍最高稱號。太師: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以太師、太傅、太保為加官,僅示榮寵而無實職。太師還是輔導太子的官,稱太子太師。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師。西漢時把輔導太子的官稱為太子太傅。
  • 雍正王朝:大將軍到杭州將軍,年羹堯被貶的這個官職,到底有多牛
    但在其「卓越」的作死表現下,雍正皇帝「頂不住」朝野壓力,將越來越張狂的年羹堯貶為杭州將軍。那麼,這個杭州將軍到底有多牛?讓被貶的年羹堯,囂張依然、炎威赫赫!《清史稿·志八十九·職官一》記載:宗室封爵十有二:曰和碩親王,曰多羅郡王,曰多羅貝勒,曰固山貝子,曰奉恩鎮國公,曰奉恩輔國公,曰不入八分鎮國公,曰不入八分輔國公,曰鎮國將軍,曰輔國將軍,曰奉國將軍,曰奉恩將軍。
  • 李元芳官居檢校千牛衛大將軍,千牛衛大將軍是什麼級別的官職
    很多看過《神探狄仁傑》的朋友都知道,李元芳最後的官職是檢校千牛衛大將軍。因為對唐朝的官職制度不了解,很多人都會問千牛衛大將軍究竟是什麼官職?其實李元芳並不是真正的千牛衛大將軍,而是檢校千牛衛大將軍。千牛衛大將軍是千牛衛的首領,官職為正三品,跟其他十二衛大將軍不相上下。唐朝的官職制度講到這裡筆者要專門說一下唐朝的官職制度,唐朝的官職制度跟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區別。在唐朝的實權官職中,級別最高的就是正三品官職,也就是說唐朝的三品官,實際上相當於其他朝代的一品官。
  • 張郃終成曹魏一代名將:除了武力值不弱,熬到其他名將都死了
    袁紹,官至東漢大將軍,曾經是東漢末年最強諸侯,麾下有四員赫赫有名的猛將,顏良、文丑、張郃、高覽,江湖稱為「河北四庭柱」。顏良,在白馬之戰中,曾在一至三合內,斬殺投誠曹操的原呂布手下「八健將」中的宋憲和魏續,僅用二十合,就擊敗了曹營猛將徐晃。
  • 張飛打敗張郃後,用丈八蛇矛在崖壁上刻下一句話,卻被證明是假的
    據說,蜀漢名將張飛在擊破張郃之後意氣風發,用丈八蛇矛在宕渠八蒙的崖壁上刻下了一首《張飛立馬銘》:「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溕,立馬勒銘。」世人皆知小說裡的張飛是一勇將,在他的身上曾發生過不少彪悍的逸聞。
  • 千牛衛大將軍算多大官?它在唐朝究竟是個怎樣的存在?
    唐朝的官制比較複雜,就官職而言,有實授,有虛銜,千牛衛大將軍就屬虛銜,品級是正三品上,本身沒有實際職事,類似於現代軍隊的軍銜,大體相當於上將,而軍銜本身不是什麼職務,擁有軍銜的人到底有多大權力,執掌多少部隊要看實授官職如何。
  • 三國時的四位「破虜將軍」:除了孫堅,另外三人分別是誰?
    在漢末三國時期,雜號將軍是比較常見的武將官職。秦漢初期至漢文帝,武職將軍名號只有大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裨將軍。後來,因為立下戰功的武將越來越多,西漢就設立了不少雜號將軍。
  • 三國志戰略版張郃詳情介紹 張頜玩法攻略
    筆者定睛一看,卻原來是張郃路過此地。能讓孔明先生如此忌憚的人物並不多,這張郃何許人也?今天的【三國故事館】,筆者說的,便是這張郃的故事。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三國志・魏書》曹操對於張郃的投奔,十分高興,他對於張郃的評價很高,用伍子胥、韓信來類比張郃,極度認可張郃的軍事才能。
  • 清朝的皇宮侍衛,他們的官職有多大?說出來,你可能都不會信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地位,甚至可以掌控整個國家中的所有人。也正是因為如此,皇帝的安全便顯得尤為重要,倘若他出了事,很容易引發國家的動蕩。因此,為了保護皇帝的安全,皇宮中常年有侍衛駐紮,而這些人的挑選也是非常嚴格的,必須保證對皇帝又絕對的忠心。
  •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什麼官職?
    清朝將軍以駐防地名為號,乾隆朝定製為14位,即盛京將軍、 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烏裡雅蘇臺將軍、伊犁將軍、綏遠將軍、江寧將軍 、 成都將軍、西安將軍、寧夏將軍、荊州將軍、杭州將軍、福州將軍、廣州將軍。其中伊犁將軍比較特殊,為正一品武官,統轄地域很是遼闊,軍隊也眾多,受其節制的官員也相當多,在駐防將軍中權力差不多是最大的,1884年新疆建省後,伊犁將軍權力受到壓縮,只負責伊犁和塔爾巴哈臺的防務和軍政。清朝還有撫遠大將軍一職,並非屬於固定官職,遇有大戰事才會任命於人,相當於前線領兵作戰的最高統帥。
  • 清朝時期的「布政使」,到底是個多大的官?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而能夠為民請命的官員最後都獲得了民心,大多數都會有一個好下場。但是仔細去看我國古代時期的官員的分布系統,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組織架構。 而在清朝時期,有一個地方官職名字叫做布政使,和其他的官職名稱比起來,好像布政司這個名字顯得非常陌生。那麼這個官職到底有什麼內容,能做什麼主呢?
  • 正一品官職最高嗎?在清朝,這9種爵位比正一品都要高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官員的等級有著深嚴的規定,官員的品級則代表了他們的權力和責任有多大,同時也用來量化定義官階大小及俸祿多少。而從漢朝以來,中國各大王朝一般都實行九品十八級制度,即使是清朝入關後,也沿用了這樣的官職部署。
  • 冀州上將潘鳳,零陵上將邢道榮:聽起來高大上,其實級別並不高
    演義中明確提到上將之名的並不多,那麼這兩個上將級別有多高?聽起來高大上,其實級別並不高,我們來分析一下。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是在189年,東漢以來將軍不常設,所以主徵伐的中郎將不僅權柄重,地位也高,比如平定黃巾起義的三位主將盧植、皇莆嵩和朱儁都是中郎將,中郎將之下是校尉、都尉和軍司馬